龙空技术网

Python + Unittest 之 DDT 的原理解析

Candy.W 205

前言:

此刻兄弟们对“pythondefdef”大约比较关切,大家都想要了解一些“pythondefdef”的相关资讯。那么小编在网摘上收集了一些对于“pythondefdef””的相关文章,希望姐妹们能喜欢,我们快快来了解一下吧!

引言

  在知道如何在 Python 的 Unittest 框架中来使用 ddt 实现数据驱动的自动化测试的基础上。

在了解了 ddt 的使用后,你是否有过如下疑问:

ddt 是如何把你的测试数据转换传给你的测试用例?当你的一组数据有多个参数时,ddt 是如何 unpack 的?当你有多组数据时,ddt 拆分测试用例是如何命名的?

主题:今天分享的内容是--探索 ddt 实现数据驱动的秘密。

  通过阅读ddt 源码,我们不难发现其实 ddt 的实现核心就是@ddt(cls)这个装饰器,而这个装饰器的核心代码是 wrapper这个类函数,下面我直接把 wrapper 的源码贴上来,大家一起看看:

def wrapper(cls):    # 先遍历被装饰类的name, 和func    # 对于func,先看被装饰的是DATA_ATTR还是FILE_ATTR    for name, func in list(cls.__dict__.items()):        # 如果被装饰的是DATA_ATTR        if hasattr(func, DATA_ATTR):            #获取@data提供数据的index和内容并且遍历它们            for i, v in enumerate(getattr(func, DATA_ATTR)):                # 重新生成新的测试函数名,这个函数名会展示在测试报告中                test_name = mk_test_name(                    name,                    getattr(v, "__name__", v),                    i,                    fmt_test_name                )                test_data_docstring = _get_test_data_docstring(func, v)                # 如果类函数被@unpack装饰                if hasattr(func, UNPACK_ATTR):                    # 如果提供的数据是tuple或者list                    if isinstance(v, tuple) or isinstance(v, list):                        # 则添加一个case到测试类中                        # list或tuple传不定数目的值, 用*v即可。                        add_test(                            cls,                            test_name,                            test_data_docstring,                            func,                            *v                        )                    else:                        # unpack dictionary                        # 添加一个case到测试类中                        # dict中传不定数目的值,用**v                        add_test(                            cls,                            test_name,                            test_data_docstring,                            func,                            **v                        )                else:                    # 如不需要unpack,则直接添加一个case到测试类                    add_test(cls, test_name, test_data_docstring, func, v)            # 删除原来的测试类            delattr(cls, name)        # 如果被装饰的是file_data        elif hasattr(func, FILE_ATTR):            # 获取file的名称            file_attr = getattr(func, FILE_ATTR)            # 根据process_file_data解析这个文件            # 在解析的最后,会调用mk_test_name生成多个测试用例            process_file_data(cls, name, func, file_attr)            # 测试用例生成后,会删除原来的测试用例            delattr(cls, name)    return cls

来分析下这段代码, 对于每一个被 @ddt 装饰的测试类,ddt 首先去遍历测试类的自有属性,从而得出这个测试类有哪些测试方法,这部分主要靠这条语句:

# wrapper源码第4行for name, func in list(cls.__dict__.items()):

然后,ddt 去判断所有的 func(即类函数)里,有没有装饰器 @data 或者 @file_data,主要靠这两条语句:

# 被@data装饰, wrapper源码第6行if hasattr(func, DATA_ATTR):# 被file_data 装饰,wrapper源码第47行elif hasattr(func, FILE_ATTR):

接着程序会进入两条分支:被 @data 装饰,即由 ddt 直接提供数据;被 @file_data 装饰,即数据由外部文件提供。

1.被 @data 装饰,即由 ddt 直接提供数据

  如果数据是直接通过 @data 提供的,那么为每一组数据新生成一个测试用例名称。

# 在本例中, i, v的第一次循环,值为 # i:0 v:['Testing', 'Testing']# wrapper源码第8行for i, v in enumerate(getattr(func, DATA_ATTR)):    test_name = mk_test_name(        name,        getattr(v, "__name__", v),        i,        fmt_test_name    )

test_name 生成使用的是函数 mk_test_name。

  注意:ddt 在此时实现了把你的测试数据转换传给你的测试用例。其实不是通过传递,而是通过把测试数据拆分,并且生成新测试用例的方式来达成的。

而在函数 mk_test_name 里,ddt 更是把原来的测试函数通过特定的规则,拆分成不同的测试函数。

test_name = mk_test_name(name,getattr(v, "__name__", v),i,fmt_test_name)

mk_test_name 的参数里:

name 是原测试函数的名字v 是我们的一组测试数据i 是这组数据的 index

  fmt_test_name 指定新的 test 函数的名字的格式,这个格式是按照原来测试函数名 index 第一个测试数据_第二个测试数据这样的格式。

例如:

我们的测试数据 ['Testing','Testing'] 会被转换成test_baidu_search_1_['Testing', 'Testing']',但是由于符号 '[' 和 '' 以及 ',' 是不合法的字符,故会被 '_' 替换,故最终新生成的测试用例名是test_baidu_search_1___Testing____Testing__ 这块的逻辑在函数 mk_test_name 的最后两行:

# ddt内容函数mk_test_name,test_name处理逻辑如下test_name = "{0}_{1}_{2}".format(name, index, value)return re.sub(r'\W|^(?=\d)', '_', test_name)

紧接着,ddt 又去查找你的测试类函数,看它有没有被 @unpack 装饰。如果有,就意味着我们的测试类函数有多个参数,这个时候就需要把我们的测试数据 unpack,这样我们的测试类函数的各个参数才能接收到传入的值。

  这样,ddt 把上一步生成的 test_name 和刚刚 unpack 的值(数据是 list、tuple,还是 dictionary,决定了 unpack 采用 *v 还是 **v),通过 add_test 来新生成一个测试用例,注册到我们的测试类下面,所有这些动作是在下面这段代码里完成的。

# wrapper源码里的18行到43行if hasattr(func, UNPACK_ATTR):    if isinstance(v, tuple) or isinstance(v, list):        add_test(            cls,            test_name,            test_data_docstring,            func,            *v        )    else:        # unpack dictionary        add_test(            cls,            test_name,            test_data_docstring,            func,            **v        )else:    add_test(cls, test_name, test_data_docstring, func, v)

注意:

  这个时候测试类中是多了测试函数的,多了多少个,要取决于 ddt 提供的测试数据的组数,有几组就生成几个测试用例,并且都注册到原测试类中去;

  unpack 其实就是为了把一个测试用例的多个测试数据全部传入新生成的测试函数中去,这些测试数据和测试函数的参数一一对应。

  最后,ddt 会把最初的那个原始测试类方法给删除(因为原测试函数已经根据各组数据变成了新的测试函数)。

# wrapper源码45行delattr(cls, name)

通过这样的方式,ddt 根据测试数据的组数,通过函数 mk_test_name 生成多组测试用例,并通过 add_test 函数注册到 unittest的TestSuite 里去。

2.被 @file_data 装饰,即数据由外部文件提供

  如果测试函数被 @file_data 装饰,ddt 则会先获取 file_data 里的数据文件名称,然后通过函数 process_file_data 里进行下一步处理。

# wrapper源码的第49到52行file_attr = getattr(func, FILE_ATTR)process_file_data(cls, name, func, file_attr)

看起来只有短短的两行,其实 ddt 在函数 process_file_data 内部做了很多操作。

  首先 ddt 会先拿到我们提供的数据文件的绝对地址,并通过后缀名判断它是 yaml 文件还是 json 文件,然后分别调用 yaml 或者 json 的 load 方法拿到文件里提供的数据。

  拿到数据后,最终也是通过 mk_test_name 函数和 add_test 函数,生成多条测试用例,并且注册到 unittest 的 TestSuite 里去。

最后一样是删除原来的测试函数:

# wrapper源码54行delattr(cls, name)

这就是 ddt 的整个实现逻辑了。

总结

  DDT 的源代码非常经典,代码行数不多,值得我们深读。仔细琢磨并研究透 DDT 的源码,有助于你的测试开发技术提升。建议用单步调试的方式,结合今天分享的内容,边执行测试代码边走读 DDT 代码,这样将更有助于你加深对 DDT 原理的理解。

标签: #pythondefd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