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空技术网

一举一动都被打分,教育App不是“看管”学生的工具

中国青年网 220

前言:

眼前各位老铁们对“优化大师真的有用吗”都比较注重,咱们都想要剖析一些“优化大师真的有用吗”的相关资讯。那么小编在网上网罗了一些对于“优化大师真的有用吗””的相关资讯,希望同学们能喜欢,大家快快来了解一下吧!

据《半月谈》报道,一款覆盖3000万学生的教育类App“班级优化大师”在全国部分中小学校应用甚广,学生在校的几乎全部行为表现,都能被记录在内并打分量化,一些老师公开利用它给学生搞排名,甚至学校评优评先都跟它有关。有教育者美其名曰“教育数字化”,但这也让很多学生和家长深感不满和焦虑。

“班级优化大师”App收费界面

从报道来看,“班级优化大师”App的功能很多,“举手回答问题”“积极思考”“按时到校”“集队快静齐”等加分项,“没有完成老师交办任务”“没有登记作业”“周一不穿礼仪服”等减分项,都十分清楚,但其具体的评分标准和计算方法却十分主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个人想法。过于细致的评分项目,让一些学生感觉自己的一举一动随时都被教师“监控”。缺乏客观依据的评价标准,也很难服众。那些在系统中被打低分的学生,自尊心可能会受到很大伤害,由此产生的负面情绪,也会影响其健康成长。

很多新兴的技术和工具都是“双刃剑”,在教育领域也是如此。数字化工具用好了,有助于开展教学工作,提高教育质量,但若滥用、误用,则会带来相反的效果。一些学校和教师过度依赖“班级优化大师”这类App,本质上是对自己的育人职责不够重视。按照教育部此前发布的《关于引导规范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有序健康发展的意见》等文件的要求,教育类App不得与学分、成绩和评优挂钩。而且,一些App还存在收费项目,如果不按规定使用数字化工具,还有可能造成胡乱收费乃至利益输送等乱象。

客观来看,任何教育数字化工具,都应该优先服务于教学工作,而不是成为“看管”学生的工具。一些教育数字化工具对学生的的评判标准,也不符合教育实际,教师不能不加甄别、拿来就用。负责的教师应该践行因材施教的教育精神,了解每个学生的成长经历、兴趣偏好与性格特质,结合具体情况引导学生健康发展。“一刀切”式的管理、不顾实际的“教育”,很可能会伤害孩子。正如在报道中,有学生表示:“今天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被扣分了,感觉很不好意思,别的同学还会嘲笑我。”

在部分学校,出于种种原因,校方和教师的话语权远大于学生和家长。学生家长即便质疑教师管理方式的科学性,也很难公然对抗。正如报道中提到的,有家长表示怀疑,“虽然没有通知交费,但老师一通知,家长不敢不用。如果大多数家长交费,App运营企业靠该项业务每年能获得大量收入”。

校方能不能要求学生家长缴纳因为教师单方面决策而产生的费用?交上的钱最后去了哪里?这里面会不会有见不得人的“暗箱操作”?学生和家长有理由提出这些问题,它们不仅关乎使用相关App的必要性,也直接关涉学生的切身利益。因此,学校在选择使用数字化教学工具的时候,理应慎之又慎,做好信息公开工作,及时听取学生和家长的意见,尽可能减少误会,使教育数字化工具发挥正面作用。

此外,教育部2018年就规定:各地要建立学习类APP进校园备案审查制度,按照“凡进必审”“谁选用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双审查”责任制,学校首先要把好选用关,严格审查APP的内容及链接、应用功能等,并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备案审查同意。使用“班级优化大师”的学校有没有履行报批手续?这也是一个值得追问的问题。

随着技术的进步,教育数字化工具也在不断更新换代,今后或许还会出现更多功能更强大的App。但不论如何,技术都应该服务于教学工作,而不应给学生和家长制造焦虑。解决类似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让学校在引入新技术、新工具时,多听听学生和家长的意见,及时向外界公布产品采购、使用方法、评分标准等信息,积极根据收集到的反馈改进工作。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标签: #优化大师真的有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