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空技术网

Linux操作系统中常用调度算法

Linux云计算架构 1017

前言:

眼前你们对“linux使用的算法”大约比较注意,你们都想要学习一些“linux使用的算法”的相关内容。那么小编在网摘上汇集了一些关于“linux使用的算法””的相关内容,希望兄弟们能喜欢,小伙伴们快快来学习一下吧!

明确先来先服务FCFS、时间片轮转RR、优先级三种常用的调度算法的实现思想,并在此基础上计算周转时间、带权周转时间、平均周转时间和平均带权周转时间。

(一)先来先服务

先来先服务(First-Come,First-Served,FCFS)方法是最简单的一种调度算法。它的实现思想就是“排队买票”的办法。对于作业调度来说,按照先来先服务法,是每次调度从后备作业队列(按进入时间先后为序)中选择队头的一个或几个作业,把它们调入内存,分配相应的资源,创建进程,然后把进程放入就绪队列。

对于进程调度算法来说,采用先来先服务法,就是每次调度从就绪队列中选择一个最先进入该队列的进程,把CPU分给它,令其投入运行。该进程一直运行下去,直至完成或者由于某些原因而阻塞,才放弃CPU。这样,当一个进程进入就绪队列时,它的PCB就链入就绪队列的末尾。每次进程调度时就把队头进程从该队列中摘下,分给它CPU,使它运行。

设有3个作业,编号为1,2,3,各作业分别对应一个进程。各作业依次到达,相差一个时间单位。图示出采用FCFS方式调度时这3个作业的执行顺序。

FCFS调度算法示意图

根据图,可算出各作业的周转时间和带权周转时间等,如表所示。

表 FCFS调度算法性能

由表可以看出,FCFS算法比较有利于长作业(进程),而不利于短作业(进程)。因为短作业运行时间很短,如果让它等待较长时间才得到服务,它的带权周转时间就会很长。

另外,FCFS调度算法对CPU繁忙型作业(指需要大量CPU时间进行计算的作业)较有利,而不利于I/O繁忙型作业(指需要频繁请求I/O的作业)。因为在执行I/O操作时,往往该作业(进程)要放弃对CPU的占有。当I/O完成后要进入就绪队列排队,可能要等待相当长一段时间,才得到较短时间的CPU服务,从而使这种作业的周转时间和带权周转时间都很大。

FCFS调度算法容易实现,但它的效率较低。

(二)时间片轮转法

时间片轮转法(Round-Robin,RR)主要用于分时系统中的进程调度。为实现轮转调度,系统把所有就绪进程按先入先出的原则排成一个队列。新来的进程加到就绪队列末尾。每当执行进程调度时,进程调度程序总是选出就绪队列的队首进程,让它在CPU上运行一个时间片的时间。

时间片是一个小的时间单位,通常为10至100毫秒数量级。当进程用完分给它的时间片后,系统的计时器发出时钟中断,调度程序便停止该进程的运行,并把它放入就绪队列的末尾;然后,把CPU分给就绪队列的队首进程,同样也让它运行一个时间片,如此往复。

例如,考虑如下4个进程A、B、C和D的执行情况。设它们依次进入就绪队列,但彼此相差时间很少,可以近似认为“同时”到达。四个进程分别需要运行12,5,3和6个时间单位。图3-6示出时间片q=1和q=4时它们运行的情况。

RR法(q=1和q=4时进程运行情况)

由图可以看出,在轮转法中,一次轮回时间内分给任何进程的CPU时间都不会大于一个时间片。如果一个进程在一个时间片内没有做完自己的事情,那么在时间片用完后,该进程就失去对CPU的控制权,被放到就绪队列的末尾。所以,一个运行较长时间的进程需要经过多次轮转才能完成。

可见,时间片的大小对轮转法的性能有很大影响。如果时间片太长,每个进程都在这段时间内运行完毕,那么时间片轮转法就退化为先来先服务算法。很显然,对用户的响应时间必然加长。如果时间片太短,CPU在进程间的切换工作就非常频繁,从而导致系统开销增加。因为在每个时间片末尾,都产生时钟中断,操作系统要处理这个中断,在把CPU分给另一个进程之前,要为“老”的进程保留全部寄存器的内容,还要为新选中的进程装配所有寄存器的值。这一工作无疑加大了系统开销。

时间片的长短通常由以下4个因素确定:

(1)系统的响应时间。在进程数目一定时,时间片的长短直接正比于系统对响应时间的要求。

(2)就绪队列进程的数目。当系统要求的响应时间一定时,时间片的大小反比于就绪队列中的进程数。

(3)进程的转换时间。若执行进程调度时的转换时间为t,时间片为q,为保证系统开销不大于某个标准,应使比值t/q不大于某一数值,如1/10。

(4)CPU运行指令速度。CPU运行速度快,则时间片可以短些;反之,则应取长些。

(三)优先级法

“急事先办”、“重要的事先办”,这是大家都熟知的办事原则。先办就是优先处理,表明急事、重要的事有最高的优先级。在操作系统中也经常使用优先级法作为作业调度和进程调度的算法。利用优先级调度算法进行进程调度时,是从就绪队列中选出优先级最高的进程,把CPU分给它使用。

在进程调度时,当前就绪队列中有最高优先级的那个进程获得CPU的使用权。以后在该进程的运行过程中,如果在就绪队列中出现优先级更高的进程时,怎么办?有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

(1)非抢占式优先级法。这种办法就是:当前占用CPU的进程一直运行下去,直到完成任务或者因等待某事件而主动让出CPU时,系统才让另一个优先级高的进程占用CPU。

(2)抢占式优先级法。这种办法就是:当前进程在运行过程中,一旦有另一个优先级更高的进程出现在就绪队列中,进程调度程序就停止当前进程的运行,强行将CPU分给那个进程。

进程的优先级如何确定呢?一般说来,进程优先级可由系统内部定义或由外部指定。内部决定优先级是利用某些可度量的量来定义一个进程的优先级。例如,进程类型、进程对资源的需求(时间限度、需要内存大小、打开文件的数目、I/O平均工作时间与CPU平均工作时间的比值等),用它们来计算优先级。外部优先级是按操作系统以外的标准设置的,例如,使用计算机所付款的类型和总数,使用计算机的部门以及其他的外部因素。

进程的优先级是“一定终身”、还是“随机应变”?这涉及两种确定进程优先级的方式:静态方式和动态方式。

(1)静态优先级是在创建进程时就确定下来的,而且在进程的整个运行期间保持不变。往往利用上述的内部定义或外部指定的办法规定进程的静态优先级。

优先级一般用某个固定范围内的整数表示,例如0~7或0~4095中的某一个数。这种整数称作优先数。注意,优先级与优先数的对应关系因系统而异,在有些系统中优先数越大,优先级越高;而另外一些系统则恰恰相反,优先数越小,优先级越高,如UNIX/Linux系统就是这样。本书采用“优先数小、优先级高”的表示方式。

静态优先级调度算法易于实现,系统开销小。但其主要问题是会出现“饥饿”现象。即某些低优先级的进程无限期地等待CPU。在负载很重的计算机系统中,如果高优先级的进程很多,形成一个稳定的进程流,就使得低优先级进程任何时候也得不到CPU。

(2)动态优先级是随着进程的推进而不断改变的。解决低优先级进程“饥饿”问题的一种办法是“论年头”。这种办法使系统中等待CPU很长时间的进程逐渐提升其优先级。例如在UNIX系统中,正在运行的用户进程随着占用CPU时间的加长,其优先数也逐渐增加(优先级降低);而在就绪队列中的用户进程随着等待CPU时间的加长,其优先数递减(优先级渐升)。经过一段时间后,原来级别较低的进程的优先级就升上去,而正在运行进程的级别就降下来,从而实现“负反馈”作用—— 防止一个进程长期占用CPU,也避免发生“饥饿”现象。

对于作业调度同样可采用优先级法,即系统从后备作业队列中选择一批优先级相对高的作业调入内存。

设有如下一组进程,它们都在时刻0到达,依次为P1,P2,…,P5,各自的运行时间和优先数如表所示。采用优先级调度算法,这5个进程的执行顺序如图所示。可以算出,这5个进程的平均周转时间是12个时间单位。

优先级调度算法执行顺序

标签: #linux使用的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