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空技术网

算法萌新如何学好动态规划(1)

力扣LeetCode 4556

前言:

现时同学们对“动态规划算法实现”可能比较看重,你们都需要学习一些“动态规划算法实现”的相关内容。那么小编同时在网摘上搜集了一些有关“动态规划算法实现””的相关资讯,希望各位老铁们能喜欢,大家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动态规划问题一直是大厂面试时最频繁出现的算法题,主要原因在于此类问题灵活度高,思维难度大,没有很明显的套路做法。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打算出一个「动态规划」系列文章来尝试破解面试中所涉及的动态规划问题。而本文就是这个系列的第一篇文章,主要目的是说明动态规划是什么,动态规划问题应该如何思考?

本文一共分成三个部分,具体内容框架如下所示:

一、宝石挑选

问题引入

小 Q 是一个宝石爱好者。

这一天,小 Q 来到了宝石古董店,店家觉得小 Q 是个宝石行家,于是决定和小 Q 玩一个游戏。

游戏是这样的,一共有 n 块宝石,每块宝石在小 Q 心中都有其对应的价值。注意,由于某些宝石质量过于差劲,因此存在只有店家倒贴钱,小 Q 才愿意带走的宝石,即价值可以为负数。

小 Q 可以免费带走一个连续区间中的宝石,比如区间 [1,3] 或区间 [2,4] 中的宝石。

请问小 Q 能带走的最大价值是多少?

问题分析

首先思考最暴力的解法。

枚举所有区间,暴力累加区间中宝石的价值,最后选一个价值最大的区间。时间复杂度 O(n^3)。

O(n^3) 显然有些无法接受,因此想想有没有办法优化,比如优化掉暴力累加的部分。

优化 1.0

仔细思考不难发现,我们可以枚举区间右端点,然后固定右端点,左端点不断向左移动,边移动边累加,就可以将时间复杂度优化到 O(n^2)。

例如我们固定右端点是 3,那么左端点就从 3 移动到 1,边移动边累加答案,就可以在移动过程中计算出区间 [3,3]、[2,3]、[1,3] 的答案了。因此枚举所有区间右端点,即可在 O(n^2) 时间复杂度内找到答案。

但是 O(n^2) 时间还是有些过高了,因此思考有没有办法继续优化呢?

优化 2.0

观察 O(n^2) 的解法,不难发现我们用了 O(n) 的时间复杂度才求出了固定某个点为区间右端点时,区间最大价值和。

例如固定了 n 为区间右端点后,我们通过从 n 到 1 枚举左端点,才求出了以 n 为区间右端点时的区间最大价值和,即 O(n) 的时间复杂度。

那么继续思考,「以 n 为区间右端点的区间最大和」,与「以 n - 1 为区间右端点的区间最大和」,这两者是否有关联呢?

为了描述方便,接下来我们用 f[i] 来代替「以 i 为区间右端点的区间最大和」,用 a[i] 来代替第 i 块宝石的价值。

不难发现,如果 f[n - 1] 为正数,则 f[n] 一定等于 f[n - 1] + a[n];如果 f[n - 1] 为负数,则 f[n] 一定等于 a[n]。因此我们可以推导出如下转移方程:

根据上述转移方程,我们可以在 O(n) 时间复杂度内求出最大的 f[i],即将此题时间复杂度优化到 O(n),而这个优化的过程就是「动态规划」的过程。

在上述推导过程中,一共分为两步:

1. 将整个问题划分为一个个子问题,并令 f[i] 为第 i 个子问题的答案

2. 思考大规模的子问题如何从小规模的子问题推导而来,即如何由 f[i - 1] 推出 f[i]

这两个步骤便是「动态规划」解题思路的核心所在,即确定动态规划时的「状态」与「转移方程」。

二、动态规划概述

​动态规划(Dynamic Programming),因此常用 DP 指代动态规划。本块内容我们主要讲解「动态规划解题思路」与「动态规划问题类别」。

动态规划解题思路

动态规划主要分为两个核心部分,一是确定「DP 状态」,二是确定「DP 转移方程」。

DP 状态

「DP 状态」的确定主要有两大原则:

最优子结构无后效性最优子结构

我们仍以「宝石挑选」例题来讲解这两大原则,首先是「最优子结构」。

什么是「最优子结构」?将原有问题化分为一个个子问题,即为子结构。而对于每一个子问题,其最优值均由「更小规模的子问题的最优值」推导而来,即为最优子结构。

因此「DP 状态」设置之前,需要将原有问题划分为一个个子问题,且需要确保子问题的最优值由「更小规模子问题的最优值」推出,此时子问题的最优值即为「DP 状态」的定义。

例如在「宝石挑选」例题中,原有问题是「最大连续区间和」,子问题是「以 i 为右端点的连续区间和」。并且「以 i 为右端点的最大连续区间和」由「以 i - 1 为右端点的最大连续区间和」推出,此时后者即为更小规模的子问题,因此满足「最优子结构」原则。

由此我们才定义 DP 状态 f[i] 表示子问题的最优值,即「以 i 为右端点的最大连续区间和」。

无后效性而对于「无后效性」,顾名思义,就是我们只关心子问题的最优值,不关心子问题的最优值是怎么得到的。

仍以「宝石挑选」例题为例,我们令 DP 状态 f[i] 表示「以 i 为右端点的最大连续区间和」,我们只关心「以 i 为右端点的区间」这个子问题的最优值,并不关心这个子问题的最优值是从哪个其它子问题转移而来。

即无论 f[i] 所表示区间的左端点是什么,都不会影响后续 f[i + 1] 的取值。影响 f[i + 1] 取值的只有 f[i] 的数值大小。

那怎样的状态定义算「有后效性」呢?

我们对「宝石挑选」例题增加一个限制,即小 Q 只能挑选长度 <= k 的连续区间。此时若我们定义 f[i] 表示「以 i 为右端点的长度 <= k 的最大连续区间和」,则 f[i + 1] 的取值不仅取决于 f[i] 的数值,还取决于 f[i] 是如何得到的。

因为如果 f[i] 取得最优值时区间长度 = k,则 f[i + 1] 不能从 f[i] 转移得到,即 f[i] 的状态定义有后效性。

最后概括一下,「最优子结构」就是「DP 状态最优值由更小规模的 DP 状态最优值推出」,此处 DP 状态即为子问题。而「无后效性」就是「无论 DP 状态是如何得到的,都不会影响后续 DP 状态的取值」。

DP 转移方程有了「DP 状态」之后,我们只需要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来枚举所有小状态向大状态转移的可能性即可推出「DP 转移方程」。

我们继续以「宝石挑选」问题为例。

在我们定义「DP 状态」f[i] 之后,我们考虑状态 f[i] 如何从 f[1] ~ f[i - 1] 这些更小规模的状态转移而来。

仔细思考可以发现,由于 f[i] 表示的是连续区间的和,因此其取值只与 f[i - 1] 有关,与 f[1] ~ f[i - 2] 均无关。

我们再进一步思考,f[i] 取值只有两种情况,一是向左延伸,包含 f[i - 1],二是不向左延伸,仅包含 a[i],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下述「DP 转移方程」:

注意,

动态规划问题类别

讲述完 DP 问题的解题思路后,我们来大致列举一下 DP 问题的类别。

DP 问题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大类是 DP 类型,第二大类是 DP 优化方法。

其中在 DP 类型部分,面试中最常考察的就是「线性 DP」,而在优化方法部分,最常见的是「RMQ 优化」,即使用线段树或其它数据结构查询区间最小值,来优化 DP 的转移过程。

三、习题练习

接下来我们以三道习题为例,来强化一下确定「DP 状态」和「DP 转移方程」的 DP 问题求解思路。

面试题 08.01. 三步问题

题目描述

三步问题。有个小孩正在上楼梯,楼梯有 n 阶台阶,小孩一次可以上 1 阶、2 阶或 3 阶。实现一种方法,计算小孩有多少种上楼梯的方式。结果可能很大,你需要对结果模 1000000007。

示例 1:

输入:n = 3 ​输出:4说明: 有四种走法

​示例 2:

输入:n = 5输出:13
数据范围
n 范围在 [1, 1000000] 之间
解题思路

​DP 问题思路主要就是确定「DP 状态」与「DP 转移方程」,因此我们首先考虑「DP 状态」。

「DP 状态」的确定有两大原则,一是「最优子结构」,二是「无后效性」,简要概括就是将原问题划分为多个子问题,且「大规模子问题最优值」仅与「小规模子问题最优值」有关,与「小规模子问题最优值」是如何得到的无关。

此题需要求出爬 n 阶楼梯的总方案数,因此很容易想到子问题是爬 i 阶楼梯的总方案数。接下来再进一步验证该状态是否符合「最优子结构」与「无后效性」两大原则。

令 f[i] 表示爬 i 阶楼梯的总方案数,原问题被划分为了多个求最优值的子问题,继续思考,不难发现小孩爬楼梯只有三种选项,一次上 1、2、3 阶,因此 f[i] 的值仅由 f[i - 1]、f[i - 2]、f[i - 3] 的值决定,因此符合「最优子结构」原则。

再进一步思考,f[i] 的取值与 f[i - 1]、f[i - 2]、f[i - 3] 的数值是如何得到的无关,因此符合「无后效性」原则。

确定完「DP 状态」后,我们再来确定「DP 转移方程」。

由于小孩只有三种爬楼选项,因此 f[i] 的值仅由 f[i - 3] ~ f[i - 1] 决定。且由于爬楼的最后一步不同,因此 f[i] 的值由 f[i - 3] ~ f[i - 1] 累加得到,即如下所示:

注意,f[1] = 1,且转移时需要注意 f[i - 1]、f[i - 2]、f[i - 3] 不要越界。

C++ 代码实现

class Solution {public:    vector<int> f;    int mod = 1000000007;    int waysToStep(int n) {        f.resize(n+1);        f[0] = 1;        for(int i = 1; i <= n; i++) {            f[i] = f[i-1];            if(i >= 2) f[i] = (f[i] + f[i-2]) % mod;            if(i >= 3) f[i] = (f[i] + f[i-3]) % mod;        }​        return f[n];    }};

64. 最小路径和

题目描述

给定一个包含非负整数的 m x n 网格,请找出一条从左上角到右下角的路径,使得路径上的数字总和为最小。

说明:每次只能向下或者向右移动一步。

​示例 1:

输入:[  [1,3,1],  [1,5,1],  [4,2,1]]输出: 7解释: 因为路径 1→3→1→1→1 的总和最小。

解题思路

​仍然是相同的解题思路,即依次确定「DP 状态」与「DP 转移方程」,且「DP 状态」的确定需要满足「最优子结构」与「无后效性」。

此题需要求出从左上角出发,到达坐标(m,n)的路径数字和最小值。因此不难想到,子问题就是从左上角出发,到达坐标(i,j)的路径数字和最小值。

令 f[i][j] 表示从左上角到坐标(i,j)的路径数字和最小值,原问题即可被划分为多个求最优值的子问题,且由于每次只能向下或向右移动一步,因此 f[i][j] 的取值由 f[i - 1][j] 和 f[i][j - 1] 的值决定,即符合「最优子结构原则」。

进一步验证,可以发现,f[i][j] 的取值与 f[i - 1][j] 和 f[i][j - 1] 所对应的具体路径无关,因此符合「无后效性」。

此处啰嗦一下。如果题目改为每次可以向上、下、左、右移动一步,且不能走重复的格子,则 f[i][j] 的值虽然与 f[i][j - 1]、f[i][j + 1]、f[i - 1][j]、f[i + 1][j] 的值有关,但由于「不能走重复的格子」这一限制,f[i][j - 1] ~ f[i + 1][j] 所对应的具体路径会影响到 f[i][j] 的取值,即不符合「无后效性」。

确定完「DP 状态」后,继续确定「DP 转移方程」。

由于只能向下或向右移动一步,且由于其最后一步不同,因此 f[i][j] 由 f[i - 1][j] 和 f[i][j - 1] 中的最小值转移得到,即如下所示:

注意,grid[i][j] 表示坐标(i,j)处的数字大小,f[1][1] = grid[1][1] ,转移时需要注意不要越界。

C++ 代码实现

class Solution {public:    int minPathSum(vector<vector<int>>& grid) {        for(int i = 0; i < grid.size(); i++)            for(int j = 0; j < grid[0].size(); j++) {                if(i == 0 && j == 0) continue;                int tp = 1e9;                if(i > 0) tp = min(tp, grid[i-1][j]);                if(j > 0) tp = min(tp, grid[i][j-1]);                grid[i][j] += tp;            }        return grid[grid.size()-1][grid[0].size()-1];    }};

152. 乘积最大子数组

题目描述

给你一个整数数组 nums ,请你找出数组中乘积最大的连续子数组(该子数组中至少包含一个数字),并返回该子数组所对应的乘积。

示例 1:

输入: [2,3,-2,4]输出: 6解释: 子数组 [2,3] 有最大乘积 6。
示例 2:
输入: [-2,0,-1]输出: 0解释: 结果不能为 2, 因为 [-2,-1] 不是子数组。
解题思路

​继续采用相同的解题思路,即依次确定「DP 状态」与「DP 转移方程」,且「DP 状态」的确定需要满足「最优子结构」与「无后效性」。

此题其实是「宝石挑选」问题的进阶版,即连续区间最大乘积。因此与「宝石挑选」问题的思路一致,令 f[i] 表示以 i 为右端点的连续区间最大乘积,即可将原问题划分为多个求最优值的子问题,但这个状态定义是否符合「最优子结构」原则呢?

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来进一步思考。

例如给出 nums = [2,-1,-2],根据上述 f[i] 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到 f = [2,-1,4]。不难发现

f[i] 的值与 f[i - 1] 的值无关,即 DP 状态最优值无法由更小规模的 DP 状态最优值推出,因此不符合「最优子结构」原则。

于是问题来了,怎样的状态定义才符合「最优子结构」呢?

继续思考可以发现,上述状态定义出错的原因主要在于如果 nums[i] 为负数,则 f[i - 1] * nums[i] 只会越乘越小。因此我们需要根据 nums[i] 的正负值进行分类讨论:

由此可以发现,我们需要引入新的「DP 状态」。令 maxn[i] 表示「以 i 为右端点的连续区间最大乘积」,minn[i] 表示「 以 i 为右端点的连续区间最小乘积」。

不难发现 maxn[i]、minn[i] 的取值由 maxn[i - 1] 、minn[i - 1] 的值推导而来,且与其具体的区间大小无关,因此同时满足「最优子结构」与「无后效性」原则。

最后我们再通过「分类讨论」即可确定如下「DP 转移方程」:

if(nums[i] > 0) {    maxn[i] = max(nums[i], maxn[i - 1] * nums[i]);    minn[i] = min(nums[i], minn[i - 1] * nums[i]);}else {    maxn[i] = max(nums[i], minn[i - 1] * nums[i]);    minn[i] = min(nums[i], maxn[i - 1] * nums[i]);}

总结一下,此题根据「最优子结构」原则否定了第一种状态定义。否定之后进一步观察题目性质,得到了新的「DP 状态」,并通过「分类讨论」的方式推出「DP 转移方程」,使得本题得以圆满解决。

​C++ 代码实现

class Solution {public:    vector<int> maxn, minn;    int maxProduct(vector<int>& nums) {        int n = nums.size(), ans = nums[0];        maxn.resize(n);        minn.resize(n);        maxn[0] = minn[0] = nums[0];        for (int i = 1; i < nums.size(); ++i) {            if(nums[i] > 0) {                maxn[i] = max(nums[i], maxn[i - 1] * nums[i]);                minn[i] = min(nums[i], minn[i - 1] * nums[i]);            }            else {                maxn[i] = max(nums[i], minn[i - 1] * nums[i]);                minn[i] = min(nums[i], maxn[i - 1] * nums[i]);            }            ans = max(ans, maxn[i]);        }        return ans;    }};

四、总结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 DP 问题的解题思路:

确定「DP 状态」符合「最优子结构」原则:DP 状态最优值由更小规模的 DP 状态最优值推出符合「无后效性」原则:状态的得到方式,不会影响后续其它 DP 状态取值确定「DP 转移方程」分类讨论,细心枚举

最后的最后,希望大家在求解 DP 问题时可以参考上述解题思路,祝大家刷题愉快!

本文作者:Gene_Liu

声明:本文归 “力扣” 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文章封面图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标签: #动态规划算法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