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当前我们对“有abcd四种元素a是地壳中”大概比较关注,同学们都需要学习一些“有abcd四种元素a是地壳中”的相关内容。那么小编也在网络上收集了一些有关“有abcd四种元素a是地壳中””的相关内容,希望你们能喜欢,你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全文字数|7.9千
阅读时间|25分钟
图片来源|网络
1.五大牧区?商品粮产区?这是什么?
2.「选非题」的精巧思路
3.理解古文的实质含义
4.「常识+推理」的简单解题思路
5.偏重课外生物知识的考察点
6.著名园林与古代文化
7.读懂题目,就能做对
8.地理知识非常重要
9.贬义词可以做对联吗?
10.涉及多学科的不错题目
「常识判断」共分为「初中综合」「法律金融」和「时政要闻」三部分,其中「初中综合」的题目和初中课程及课外常识有关,本文即为2016国考「常识判断-初中综合」正确率≤60%的难题解析。
一、五大牧区?商品粮产区?这是什么?
【2016年国考地市级卷第8题/省级卷第2题】关于我国农业国情,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五大牧区的简称为新、藏、青、蒙和陇
(B)南北方最主要的糖料作物分别是甘蔗和甜菜
(C)「湖广熟,天下足」,江汉平原是最大的商品粮产区
(D)红壤是一种粘性酸壤,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的低山丘陵区
关于我国农业国情,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五大牧区的简称为新、藏、青、蒙和陇
(B)南北方最主要的糖料作物分别是甘蔗和甜菜
(C)「湖广熟,天下足」,江汉平原是最大的商品粮产区
(D)红壤是一种粘性酸壤,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的低山丘陵区
正确率50%,易错项A
本题正确率只有一半,原因是很多考生纠结于A选项的「五大牧区」究竟对不对,其实完全不必如此。
当考试要求选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时,只需要找出明确错误的选项即可,不必纠结其他选项是否正确。
B选项和D选项都是初中地理基本考点,相信各位小伙伴们基本不会选错。而C选项的问题是什么呢?
「湖广熟,天下足」的确是一句谚语,但是还有「苏杭熟,天下足」,还有「成都平原,天府之国」,还有「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全国的著名粮食基地太多,粮食产量高的地区也太多,一般考试根本不知道哪个正确。
事实上,真正了解「松嫩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产区」的考生太少了,因为这个知识点较为冷门。但是,可以推测出C选项错误的可能性较大,所以先放一下。
A选项也是一个地理考点,如果考生忘记了怎么办?没关系,可以想一下牧区的特点:草多、地广、人稀……也就是说,牧区一定集中在中西部,而且既不是云南这种四季如春的省份,也不是宁夏这种带有肥沃耕地——河套平原的地方。
所以,灵活运用推理可知新疆、西藏、内蒙古、青海、甘肃极有可能是我国的五大牧区,因为它们再往东的省份,往往就不符合牧区的特点了。
在排除完ABD之后,可以感觉到,C选项错误的概率远高于其他选项,所以此时只要果断选C就可以了。
本题涉及的知识在初中地理教科书中都有所涉及,ABD属于比较基础的知识,而C较为生僻,因此本题一般考生只能通过推理的方法来大概判断C错误概率较高。
这道题难度很高,如果做错了也没关系,关键是学习其中的方法。
二、「选非题」的精巧思路
【2016国考地市级卷11题/省级卷第10题】下列历史人物与其著名言论对应错误的是:
(A)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B)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C)梁启超——国家之主人为谁?即一国之民是也
(D)曾国藩——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下列历史人物与其著名言论对应错误的是:
(A)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B)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C)梁启超——国家之主人为谁?即一国之民是也
(D)曾国藩——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正确率42%,易错项A
本题涉及著名历史人物的著名言论,除了B选项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为考生所熟悉外,ACD均有比较冷门的点,知识量较为丰富的考生做这些题比较有优势。
A出自《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很好理解,阐述了儒家对士(君子)的要求:穷困时也要独自保留自己的善良,发达(可理解为有了权势)时要将美德弘扬普及于天下。
A是本题的易错项,原因是大家提到孟子,往往想到的是下面五句话:
「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这五句话可能不是孟子最著名的,但却是考生最熟悉的,因为它们作为教材学习过、背诵过,尤其是前三句话,至少有99%的考生能够确认这是孟子的名言。事实上,孟子的名言很多,大家有兴趣可以看一下原文,能够从中汲取到更多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
B出自林则徐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全文为: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这首诗的题目和其他6句诗的知名度几乎为0,但B选项的这两句诗在当今青年中的知名度极高,国家领导人也多次引用。大家需要从这句诗中学习到林则徐忧国忧民,敢于担责,不惧祸福的精神,
C选项不出名,它出自梁启超的《中国积弱溯源论》。
这不能怪考生,毕竟梁启超在历史教科书中就像流星一样,似乎和康有为一样,在戊戌变法后就彻底消失了。关于梁启超的文章,恐怕大部分人也只知道一个《少年中国说》。
实际上梁启超几乎参与了戊戌变法后至他去世前的每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只是历史教科书的篇幅太紧张,梁启超在这些事件中都没有起到决定性作用,他的文字相对而言知名度也不高,因此留下的痕迹并不多。
对梁启超不感兴趣的考生,或许只能从该文半文半白的风格和民权思想推断出它可能是梁启超所写,但无法确定作者。
在AC都不确定的情况下,本文有办法解出正确答案吗?当然可以!因为本题为选非题,因此只要找出确定错误的选项即可,那就是D「曾国藩——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D中的句子是王安石的名言,即使考生不知道这是谁说的,通过「变」「法」「不畏人言」等描述可知它和「变法」有关,众所周知,曾国藩人生有三件大事:
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刽子手
洋务运动的发起人之一
「天津教案」中洋人的走狗
这三件大事和「变法」都毫无关系,另外曾国藩死的早,距离「戊戌变法」还有很长时间,因此这句斩钉截铁的改革宣言必定和这个人毫无关系,可以确定D错误。
可以确定,本题AC选项的设置是很精巧的。出题老师一定知道大部分考生不了解A是否是孟子的名言,更知道很多人可能连梁启超的一句名言都说不出来,之所以还这样设置,就是为了考验考生能否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同时暗中提醒后来的考生:记得拓展自己的知识面,认真备考「常识判断」。
「常识判断」中很多「选非题」会设置冷门知识作为干扰项,需要注意。
三、理解古文的实质含义
【2016国考地市级卷12题/省级卷11题】「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与下列哪一观点属于同一学派?
(A)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B)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D)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与下列哪一观点属于同一学派?
(A)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B)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D)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正确率59%,易错项B
本题看似是考察「中国古代文学、思想史」,实际是一道「言语理解与表达」题。考生不需要强行对应题干和选项句子的学派,只要理解古文的本质含义即可。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是很冷门的句子,出自《孟子》,但可以大概将其理解为「关心天下的(君主),一定能得天下」,主要表达了「关心天下事,重视民间疾苦」的思想,即「重视人民」。
A「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很显然表达的是类似「有法必依,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古代法制思想。
B「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讲到了「天道」「人道」「盈亏」等观念,这是本题的易错项,具体内容较难理解,可通过文字大致确认这是讲人与「天」关系的言论。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需要深入理解。不用疆界迫使人民定居,不用自然险要巩固国防,不用精锐的军队立威于天下,那用什么呢?分析可知C强调的是「人心」「民心」,即那句非常著名的「得人心者得天下」。
D「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讲的是「军队作战三大忌」,即「疲劳消耗战」「勉力攻城战」「在外长期战」。
5句古文的重点分别为:
题干→重视民生疾苦
A→有法必依,「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人与「天」的关系
C→「得人心、民心者得天下」
D→军队作战的「三大忌」
显然题干和C的思想最为接近,事实上题干和ABCD的学派分别为儒家、法家、道家、儒家、兵家。
本题不要纠结于那句话究竟属于什么学派,最重要的是确定每句话的实质含义,尤其是C中用什么「域民」「固国」「威天下」。
本题C体现的儒家思想有些幼稚,但可以从中学到一些道理。
四、「常识+推理」的简单解题思路
【2016国考地市级卷16题/省级卷16题】京沪铁路没有经过下列哪一名胜所在省份:
(A)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
(B)蓬莱阁风景区
(C)承德避暑山庄
(D)黄山风景区
京沪铁路没有经过下列哪一名胜所在省份:
(A)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
(B)蓬莱阁风景区
(C)承德避暑山庄
(D)黄山风景区
正确率45%,易错项D
本题并不难,但是正确率很低,这不仅反映了很多考生「初中地理」学的很不好,也反映了大部分考生不能在面对不确定的选项时,不太能够采取推理等技巧来帮助解题。
读完题干后,大家脑中应当立即浮现出一幅中国东部地区的大致地图,即「北京→上海」可能经过的地区。
北京的位置在河北中央,上海位于江苏东部,也就是说「北京→上海」一定经过河北、江苏,可能经过天津、山东、河南、安徽等位于中部、东部的几个省份。分析选项可知:
景德镇位于江西
蓬莱位于山东
承德位于河北
黄山位于安徽
即山东、安徽可能经过,河北一定经过,江西一定不经过,因为江西在安徽、江苏、上海的南部,京沪铁路不可能特地拐一个大弯再拐回来,因此A选项错误。
本题不要去强行思考京沪铁路的走向,这样没有必要,只要大致理解可能经过的省份然后一一比对即可。这道题错误的原因也可能是很多小伙伴不知道黄山在哪个省。
五、理解「选是题」的解题关键
【2016国考地市级卷17题/省级卷12题】下列哪种情形可能发生?
(A)辛亥革命发生时,希腊人在体育场观看世界杯足球赛
(B)五四运动发生时,中国大学生利用半导体收音机收听广播
(C)冷战时期,苏联某地电影院放映彩色电影
(D)越战期间,美国人在家里用计算机访问互联网
下列哪种情形可能发生?
(A)辛亥革命发生时,希腊人在体育场观看世界杯足球赛
(B)五四运动发生时,中国大学生利用半导体收音机收听广播
(C)冷战时期,苏联某地电影院放映彩色电影
(D)越战期间,美国人在家里用计算机访问互联网
正确率35%,易错项B
本题正确率不应当如此低,很多考生没有使用正确的「选是题」解题思路。
A可以瞬间排除,稍微一思考就可以想到「世界杯」是4年一次,且都是偶数年进行,而「辛亥革命」是1911年奇数年发生的,所以肯定不可能发生。当然,资深球迷可能了解到第一届世界杯在1930年举行,也可以借此快速将其排除。
B「五四运动发生时,中国大学生利用半导体收音机收听广播」是本题易错项。「收音机」的发明较早,但「半导体」出现的很晚,二战后「半导体收音机」才出现并快速普及。需要注意本题是「选是题」,因此在不确定B是否正确的时候,不要急于选择。
C「冷战时期,苏联某地电影院放映彩色电影」显然正确,因为冷战1990年才结束,而张艺谋、陈凯歌等我国著名导演的很多电影作品都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映的,以此推理,苏联至少在冷战末期能够大量放映彩色电影是没问题的。
D「越战期间,美国人在家里用计算机访问互联网」错误,根据中国历史的「抗美援越」「对越自卫反击战」等内容可大致认为越战发生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而家用计算机互联网出现的很晚很晚,其在普通家庭中普及的时间距离大家的生日并不远(大约1990年左右才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因此D错误。
本题如果BC换个位置,内容一个字不变,估计正确率能升高不少。做「选是题」时不要看到疑似正确答案就忙着去选,而是和「选非题找必错项」一样,优先寻找「必定正确的选项」。
「冷战结束」并不是遥远的历史,而是很近的事件。
六、偏重课外生物知识的考察点
【2016国考地市级卷18题/省级卷13题】下列关于恐龙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主要活跃在中生代时期
(B)霸王龙和剑龙都是肉食性动物
(C)属于脊椎亚门类动物中的哺乳纲
(D)可通过某个DNA片段克隆出恐龙
下列关于恐龙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主要活跃在中生代时期
(B)霸王龙和剑龙都是肉食性动物
(C)属于脊椎亚门类动物中的哺乳纲
(D)可通过某个DNA片段克隆出恐龙
正确率33%,易错项B
本题难度很高,主要是对「恐龙」这个知识点考察得很深入。
读完题后可以瞬间排除CD。
C「属于脊椎亚门类动物中的哺乳纲」显然错误,恐龙属于爬行动物,不是哺乳动物,这属于初中生物常识,直接排除。
D「可通过某个DNA片段克隆出恐龙」如果误选了,那这位同学就要思考下了,是《侏罗纪公园》系列看得太深入了,还是某些造恐龙的游戏玩得太投入了?众所周知恐龙于大约6500万年前灭绝,这么久的时间,DNA早就彻底毁坏了,目前人类的技术还做不到凭空还原一个生物所有的DNA,克隆可不是「造物主」技术,想造什么就造什么。
本题难点在于AB,A「中生代」不是生物学习的重点,它虽然属于比较基本的常识,但只有在课外读物上才能学到。不过,本题可以用排除法来做。
B「霸王龙和剑龙都是肉食性动物」是错误的,剑龙是草食性恐龙的代表,不是肉食性动物,因此B是错误的。
对于「不知道恐龙活跃在哪个时代」的小伙伴来说,本题解法为排除CD,然后在AB中排除B即可。
这道题偏重课外生物知识的考察,大家有兴趣可以多看看科普类书籍。
七、读懂题目,就能做对
【2017国考地市级卷19题/省级卷19题】图中A表示地壳中含量最多的三种元素氧、硅、铝,B表示人体内含量最多的三种元素。
关于阴影部分代表的元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在冶金工业中有广泛用途
(B)其单质可以燃烧
(C)是碱类物质必不可少的元素
(D)是大气中的一种重要元素
关于阴影部分代表的元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在冶金工业中有广泛用途
(B)其单质可以燃烧
(C)是碱类物质必不可少的元素
(D)是大气中的一种重要元素
正确率49%,易错项C
本题难度几乎没有,但超过一半的考生做错,其原因在于没有读懂题干。
显然阴影部分为a和b的交集,根据问题「关于阴影部分代表的元素」可知阴影为一种元素,该元素为「氧」「硅」「铝」之一,且为人体含量最多的三种元素之一。
众所周知人体将近七成是水,水的分子式为H₂O,结合上文叙述可知阴影部分描述的元素为「氧」。
分析选项,可以立即得出:
A「在冶金工业中有广泛用途」正确,冶金必然燃烧,燃烧需要氧气助燃。
C「是碱类物质必不可少的元素」正确,碱类物质的氢氧根(OH-)就有氧元素。
D「是大气中的一种重要元素」正确,大气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
B「其单质可以燃烧」错误,氧单质能够助燃但不能燃烧,这是初中化学最基本常识。
很多考生没有读懂题,没有把阴影理解为交集,这样做错题是非常可惜的。
要理解「氧能够助燃但不能燃烧」这样一个初中化学基本知识点。
八、地理知识非常重要
【2016国考省级卷第4题】下列文字中画横线部分存在错误的是:
古代的东西方商路主要有三条:一条是从中亚由陆路沿里海、波罗的海(A)到小亚细亚;一条是先由海路至波斯湾,然后经两河流域到地中海东岸(B)的叙利亚一带;第三条是先由海路至红海,然后再由陆路到埃及(C)的亚历山大港。在这几条商路中,红海以东由阿拉伯商人(D)掌握;地中海一带则为意大利的威尼斯和热那亚所垄断。
画横线部分存在错误的是:
(A)波罗的海
(B)地中海东岸
(C)埃及
(D)阿拉伯商人
画横线部分存在错误的是:
(A)波罗的海
(B)地中海东岸
(C)埃及
(D)阿拉伯商人
正确率27%,易错项C
各位小伙伴们如果做多了历年国考真题,就会发现地理类「常识判断」的正确率很低,但是它们的难度并不高,其原因就在于很多考生根本没有认真复习地理类的常识知识。
本题难度其实并不高,只要知道「波罗的海」位于北欧斯堪地那维亚半岛以东,就可以知道它和「中亚到小亚细亚(即现今土耳其一带)」的道路毫无关系。
BCD均正确,B「波斯湾→两河流域→地中海东岸(现今以色列、叙利亚一带)」的路线没有问题,C「红海→陆路→埃及亚历山大港」也可以连成一线,D「红海以东的阿拉伯商人」也符合事实。
本题字数虽多,正确率虽然很低,但难度真的不高,或者说毫无难度——只要初中地理学得好。
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重新翻一下初中地理教材去学习。
九、贬义词可以做对联吗?
【2016国考省级卷第7题】下列与对联有关的说法错误的是:
(A)「不夜灯光,便是玲珑世界;通宵月色,无非圆满乾坤」写的是元宵佳节
(B)「暮鼓晨钟,惊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梦迷人」是西汉人写的
(C)「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符合对联「仄起平落」的书写习惯
(D)「入门尽是弹冠客,去后应无搔首人」适合作为理发店的对联
下列与对联有关的说法错误的是:
(A)「不夜灯光,便是玲珑世界;通宵月色,无非圆满乾坤」写的是元宵佳节
(B)「暮鼓晨钟,惊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梦迷人」是西汉人写的
(C)「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符合对联「仄起平落」的书写习惯
(D)「入门尽是弹冠客,去后应无搔首人」适合作为理发店的对联
正确率38%,易错项D
本题的错误率极高,很多考生对于D选项是否可以作为理发店的对联是很纠结的。事实上,在「选错题」中,考生不必纠结某个选项是否错误,只要找出必定错误的选项就可以了。
本题A选项的对联极为冷门,可能1000个考生中只有1个听说过,但这不妨碍用推理的方法解题。
首先对联中的后半句「通宵月色,无非圆满乾坤」说的是月圆之时,月圆=农历十五,那么农历十五的节日有什么呢?很明显,大家熟知的只有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和八月十五的中秋节,当然还有一个不太广为人知的七月十五中元节(鬼节)。
由于对联中有「不夜灯光」、「圆满乾坤」等象征着光明、圆满等较为积极快乐的词,所以排除中元节。下联中有一个「圆满」,可能部分考生会误认为这是描述中秋节的「团圆」,但事实上,本题中有「不夜灯光」、「通宵月色」,也就是说,该节日有两个特点:
(1)有很多灯火表演
(2)通宵
很明显,八月十五的中秋节是没有这两个习俗的,提到中秋节,大家想到的一定是团圆、赏月、吃月饼而不是通宵灯火,而元宵节则有这两个习俗,尤其是「宵」字更是点明了该节日,所以A选项说法正确。
B选项判断对错的核心在于「佛」字。
提到「佛」,初中历史有一个基本考点:东汉汉明帝时期修建于洛阳的白马寺是我国最早的佛寺
由该考点可知,白马寺修建时佛教刚传入中国,而东汉建立者是汉光武帝刘秀,距离汉明帝使其有一段时间,而西汉又在东汉和王莽时期之前,由此推出本选项很可能是错误的。
再看诗句本身,可分析出它描写的显然不是特别官方宏大的佛寺,而是泛指的、较为普通的佛寺,说明在该诗的写作年代,佛教已于中国广泛普及,不符合「西汉时代还未在中国传播」的推论,排除。
C选项稍有难度。根据初中语文知识,可知「平声」为现代汉语的1、2声,「仄声」为现代汉语的3、4声,「仄起平落」由词意可知是对联以仄声起头,平声结束。而根据常识可知,汉语比较重视「押韵」,即比较重视一句话的最后一个字,而本对联中的「庆」字为4声,「春」字为1声,符合该规律。
而更能确定C正确的是,该对联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副流传较久的对联,也就是说,它理论上是符合古代平仄规律的(不然不可能流传这么久),所以C大概率正确。
本题的易错项D的关键在于,从「弹冠」(摘帽子)和「搔首」(用手挠头)大概率可推出本题可能和头部相关,但是不是适合理发店不太清楚,毕竟大家应该在现实中没见过哪怕一家理发店贴出过这种对联。
另外,本选项有一个干扰性很强的地方,即上下联这两个动作很容易联想到两个成语:
弹冠→弹冠相庆
搔首→搔首弄姿
这两个成语,恰好都是无比熟悉的带有强烈贬义的成语。其实本句是一个才子写给理发店的对联,至于适不适合贴出来……现实中有哪个商人直接在顾客掏钱之前就在店门口嘲讽的?
然而本对联非常巧妙,因为它理论上讲的是理发的事,实际上这个嘲讽,没文化的人看不懂,有文化的人可能会心一笑,因为弹冠意味着当官、搔首意味着有文化——用贬义词嘲讽顾客:您这个地位高有文化的人才看得懂这个对联!
所以说,这个才子其实是古代一个段子手,D选项勉强在理论上说得过去。
从本题可以看出,常识判断类题目一定要学会开动自己的头脑发散思维,单纯去背知识点是肯定不行的——本题的ABD所描述的诗句超级冷门,恐怕背多少个知识点也复习不到吧?
需要大量的推理才能解出的题目,针对的就是某些考生死记硬背的复习方法。
十、涉及多学科的不错题目
【2018国考省级卷18题】下列与雪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大气中有足够的凝结核是形成降雪的必要条件
(B)食盐可作为融雪物质,是因为盐水的凝固点比纯水高
(C)「下雪不冷化雪冷」是因为凝固吸热,有降温制冷作用
(D)「六月飞雪」是文学作品杜撰的场景,不可能在我国境内出现
下列与雪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大气中有足够的凝结核是形成降雪的必要条件
(B)食盐可作为融雪物质,是因为盐水的凝固点比纯水高
(C)「下雪不冷化雪冷」是因为凝固吸热,有降温制冷作用
(D)「六月飞雪」是文学作品杜撰的场景,不可能在我国境内出现
正确率47%,易错项B
本题4个选项都是关于「雪」的基本知识点,但「天气」是「地理」科目中较为冷门的知识,一般和「气候」结合着去说,因此这道题难度较高。
A正确。不知道这个知识点就只能去学习,通过推理无法推理出该选项正确。
B错误,根据初中化学可知,盐水的凝固点比纯水低,这属于基本知识点。本选项为这道题的易错项,说明很多考生的初中化学基础并不牢固。
C显然错误,关于「水」的「凝固、融化」方面的知识,可简单理解为「凝固」=「下雪(结冰)」=放热,「融化」=「化雪」=吸热,且C说法如果正确就应当是「化雪不冷下雪冷」,和事实矛盾。
D直接排除,有亲身经历或者对新闻联播有印象的小伙伴都知道,以我国全境范围来说,「六月飞雪」并不是特别罕见的现象。
这道题虽然A选项较为专业,但BCD都较易排除,因此综合难度并没有正确率反映的那么高。
选项同时涉及了地理、化学、物理和文学的知识,是一道不错的题目。
标签: #有abcd四种元素a是地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