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而今大家对“潜水员又叫什么职位”大致比较关切,小伙伴们都想要分析一些“潜水员又叫什么职位”的相关资讯。那么小编在网摘上收集了一些关于“潜水员又叫什么职位””的相关知识,希望姐妹们能喜欢,小伙伴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中队老潜水员、三级军士长李磊(中)向年轻潜水员讲述老式潜水头盔背后的故事。
在“国际军事比赛-2019”的“天平”项目比赛中夺冠归来,中士安鑫(右一)给战友们讲述比赛故事。
深潜训练,潜水员入水瞬间。
如果没有来到海军某防救支队“英雄救捞中队”,潜水员安鑫做梦也不会想到,平凡的自己有一天能逆袭成为国际军事比赛的冠军。
年初,青岛某军港礼堂,海军某防救支队举行“防救先锋”颁奖典礼。来自“英雄救捞中队”的安鑫和其他几位战友一起走上领奖台,接受台下数百名战友的掌声和祝贺。
去年,他们首次代表中国海军潜水员,赴国外参加“国际军事比赛-2019”。在“天平”项目比赛中,安鑫与战友密切配合,将320公斤重的砝码运送至深海,精准摆放在海底一架大型天平的一端,并将一枚40公斤重的“炮弹”安全打捞出水。
整个过程,他们仅用时2分多钟,在多国参赛队中名列第一,为中国军人赢得了荣耀。
1997年出生的潜水员安鑫,是年纪最小的参赛队员。谁能想到,几年前刚入伍时,他还是个体重180多斤的体能“困难户”。
安鑫的逆袭故事,只是“英雄救捞中队”官兵诸多精彩故事中的一个。在该中队,一个个曾经稚嫩青涩、未谙风雨的年轻人,如今变成了舍生忘死、勇潜深海的军营男子汉。
官兵们的这些人生蜕变,都绕不过一个地方——“英雄救捞中队”荣誉室。
与很多单位的荣誉室相比,“英雄救捞中队”荣誉室实在不大。一个主展厅,加上两个小展厅,面积仅103平方米。
“首次70米水下爆破”“世界高原潜水最高海拔纪录”……在荣誉室的任务墙上,记录着该中队官兵先后执行的1300多次任务。他们的足迹遍及三大洲两大洋,取得了海军、全军的多个“首次”,创造了一项项全国、亚洲乃至世界纪录。
作为我军首支水下抢险救生部队,该中队组建60多年来,先后获得630面锦旗、234块奖牌、267个奖状,并被中央军委授予“英雄救捞中队”荣誉称号。
这些光辉历史都浓缩在该中队荣誉室,激励着一代代年轻官兵争当“水下蛟龙”。
这些年,该中队将荣誉室打造成助力强军的“加油站”、铸魂育人的“主课堂”,使小小的荣誉室在部队发展建设中释放出源源不断的强军正能量。
初春时节,记者走进“英雄救捞中队”,探寻这间中队荣誉室的魅力到底在哪里?它的能量又有多大?
“血管里一旦流淌着崇尚荣誉的血液,官兵们就会为荣誉全力以赴去拼搏”
海拔4800多米的高原冰湖,寒冷刺骨。潜水员张恒银穿着厚重的潜水服,在湖底乱石间艰难探摸。
这次任务,他和战友们临危受命,从部队驻地远赴青藏高原某冰湖,搜寻一名在执行勘探任务时不幸牺牲的地质队员。
水下深潜被称为真正的“勇敢者游戏”。作为世界上最危险的职业之一,潜水员要在水下战胜黑暗、高压、寒冷及各种未知的风险,更何况是在环境更加恶劣的高原冰湖。
时间流逝得很慢,呼吸变得越来越困难。有那么一瞬间,张恒银盯着头灯照射范围之外无尽的黑暗,脑海中闪过可怕的念头:“万一我回不去了咋办?”
但他没有退缩,坚持继续下潜搜寻。
上岸后,没来得及脱掉的潜水服迅速结冰,张恒银累得站不起来,抱着战友递来的氧气罐猛吸……
张恒银说,没有谁生来就勇敢,所有的血性胆气都来自日积月累的锤炼。
让张恒银变得勇敢的精神起点,就在该中队荣誉室。
“太震撼了!”回想15年前第一次到荣誉室参观的场景,四级军士长张恒银记忆犹新。
当时,看到荣誉室“英模榜”上30多位被授予荣誉称号和荣立一、二等功的前辈潜水员照片,张恒银在心里叩问自己:“怎么做才能像这些英雄一样优秀?”
在荣誉室,听讲解员讲述每项荣誉背后的一个个英雄故事,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军旅奋斗目标:成为一名优秀的潜水员,登上荣誉室的“英模榜”。
“血管里一旦流淌着崇尚荣誉的血液,官兵们就会为荣誉全力以赴去拼搏。”为了掌握过硬的潜水技术,张恒银加班加点苦练。没几年,他就成为同期潜水员中的“尖子”,连续执行了多项重大任务。
2015年,张恒银主动请缨,执行“海军饱和潜水试验”任务。
在数百米的水下,巨大的压力足以将钢板压弯,对血肉之躯的人体更是有着致命危险,而这就是潜水员张恒银要挑战的潜水极限。
“呼吸困难、关节刺疼、头疼欲裂……感觉整个人都快被挤压变形了。”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深海,张恒银战胜了超高压,探摸到数百米的海底,一举创造了当时的全国潜水纪录。
那年年底,26岁的张恒银荣立一等功,他的名字和照片如愿登上了中队荣誉室的“英模榜”。
在该中队,有许多这样的圆梦故事,而荣誉激励就是官兵们强大而持久的逐梦动力。
军校在读期间,该中队副队长唐凤剑曾跟同学们一起参观“英雄救捞中队”荣誉室。
荣誉室任务墙上展示了该中队官兵所创造的辉煌战绩。唐凤剑目睹这些荣誉,内心震撼不已。军校毕业分配时,他主动申请来到该中队。
加入“英雄救捞中队”,唐凤剑经历了进一步的精神洗礼。
当时,在荣誉室里,该中队邀请几名英雄潜水员,给刚到单位报到的年轻干部作了一场报告。听着英雄们讲述各自惊心动魄的经历,唐凤剑心潮澎湃,暗暗下定决心:以后要加倍努力,让自己的名字也载入荣誉室!
2019年10月,在南海某海域,该中队奉命前去执行任务。唐凤剑主动申请第一个潜入深海,并创造了一项新的全军纪录。
“离实现心中的目标,我又前进了一步。”如今,沿着英雄潜水员的足迹,唐凤剑和他的战友们一路前行。
“要传承好前辈们用生命赢得的荣誉,最好的方式就是取得更多的荣誉”
“干潜水20年,好多次都是从‘鬼门关’死里逃生。”对于潜水救捞的危险性,该中队兵龄最长的潜水员、二级军士长高杰最有发言权。
早在当上等兵时,高杰就遭遇过一次生死考验。当时,相对平静的大海并无任何危险征兆。然而,就在他结束潜水训练上浮过程中,背后潜水气瓶的供气管突然被一段渔民遗弃的缆绳给缠住了。
气瓶里的氧气已经所剩不多。生死关头,他凭借过硬的心理素质和潜水技能,最终挣脱了缆绳,安全上浮。
“水下未知的东西太多,你根本不知道前方会有什么危险。”多年来,高杰养成了一个工作习惯——在低能见度的水下探摸时,一只手插在海底的泥里,一只手往前探索,确认安全后,头再往前探。
一次次出生入死,高杰为什么还如此热爱潜水员这个岗位?
答案,依然是荣誉。因为荣誉,军人的事业厚重精彩,军人的生命熠熠生辉。
“干潜水,我能感受到自己的生命价值。”高杰说。
在中队荣誉室里,高杰最喜欢的“宝贝”是3套不同时期的潜水服。
对潜水员来说,潜水服和头盔是最宝贵的“家当”,也是帮助他们抵御水下危险、驰骋江河湖海的“利器”。
“这是我们最早的一套潜水服,光头盔就有30公斤重,而一整套装备加起来重达100公斤。”高杰拎起一副潜水头盔介绍说,“这些老装备浓缩着中队潜水员战风斗浪的历史。”
这些年,高杰前前后后带过十几茬新兵。他深有感触地说:“让新兵们看一看老装具长啥样、掂一掂铜头盔有多沉,亲身感悟老一辈潜水员的艰辛和奋斗,比单纯的说教管用多了。”
在这间荣誉室的一面面锦旗、一项项任务纪录、一幅幅英雄照片前,许多年轻官兵找到了军旅价值、人生目标、奋斗方向。
“入伍之初,我不知道自己当兵的目标是什么。”回忆起在新兵连那3个月的经历,潜水员安鑫露出了腼腆的笑容。
真正的转变,发生在他来到“英雄救捞中队”之后。
按照该中队传统,每年新兵下连第一件事就是到荣誉室参观。看到荣誉室“英模榜”上一长串的前辈名字,安鑫惊讶地问班长:“我们单位怎么能出这么多英雄?”
班长丁克森告诉他:“英雄也是从新兵过来的,只要你刻苦训练,把潜水技术练过硬,以后也能立功上榜!”
听完班长的话,安鑫迷茫消沉的心仿佛照进了一束光。
“我不能再这样无所事事下去了,否则对不起这身军装!”从那以后,安鑫找到了努力方向,开始了自己的“跨越式成长”。
荣誉之路往往荆棘丛生,没有捷径可走。只有不断挑战自我,不断克服艰难险阻,才能赢得荣誉。
经过“炼狱”般的锤炼,安鑫竟然从一个体能都不能合格的后进兵,成长为训练尖子,并陆续担当了多项任务的主力潜水员。
去年,安鑫和其他几位战友被选派出国,参加“国际军事比赛-2019”。
每逢重大任务,该中队官兵都会在荣誉室里举行出征仪式,将前辈们的光辉事迹转化为挑战极限、创造佳绩的强大精神动力。
2019年7月20日,是该中队潜水员安鑫和战友们出征国际赛场的日子。
那天,他们专门到荣誉室重温先辈事迹,并在“水下蛟龙先锋队”的队旗上郑重写下自己的名字。
“要传承好前辈们用生命赢得的荣誉,最好的方式就是取得更多的荣誉。”在国际赛场上,安鑫和战友们克服客场作战、装备陌生等不利因素,全力以赴地在国际赛场上拼搏,最终取得了2个项目第一、团体总分第二的佳绩。
凯旋归队,队员们第一时间把捧回的奖杯放到荣誉室。从此,荣誉室里又增添了一座充满异域风格的奖杯,向每名参观者诉说着该中队潜水员在异国赛场为国争光的故事。
“前辈获得了那么多的荣誉,我为什么不行?前辈敢拿命去拼,我有何不敢?”
2019年4月,该中队被中央军委授予“英雄救捞中队”荣誉称号30周年纪念日那天,他们邀请了一批中队老队员“回家探亲”。
这些老队员,有的已是古稀之年。他们一路风尘仆仆,从全国各地赶回中队,回到荣誉室,为官兵们讲述他们的青春故事,接受年轻潜水员的掌声和敬意。
“当时,荣誉室还比较简陋,锦旗、奖牌把几面墙都挂满了还挂不下。”参观中,老队员孙根源回忆1991年荣誉室刚建成时的情景,“来自上级机关和兄弟单位的每一位参观者,都会被满墙的锦旗、奖牌所震撼。”
“如果把这些锦旗都拿出来,足以铺满两个标准篮球场。”该中队教导员王绍班说。
在老兵动情的讲述中,这些锦旗、奖状、奖杯、奖牌背后的故事,让新一代官兵心中的崇尚荣誉之火越燃越旺。
“一个没有荣誉感的军人不可能成为优秀军人,一个没有荣誉感的集体更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集体。”在教导员王绍班看来,如今年轻官兵大多比较有个性,但是他们同样崇敬英雄,渴望实现人生价值。
荣誉室里的“精神磁场”,无时无刻不在吸引着年轻官兵。
潜水员王欢的经历最能说明这个“精神磁场”的力量。
几年前,王欢从陆军某部转隶到“英雄救捞中队”。转岗当潜水员之初,由于技术不过硬,执行任务他只能靠边站。
这让王欢感到前路暗淡,甚至渐渐有了“混日子、熬年头、等退伍”的想法。他这种得过且过的状态,中队的干部骨干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那次,班长赵林专程把王欢拉到中队荣誉室。面对荣誉室门口“共产党员下头水,关键时刻以命换命”的鲜红标语,赵林讲起了昔日前辈潜水员一个又一个以命换命的故事——
一次,某海域两条渔船被暗涌掀翻,2名渔民被扣在船舱内,该中队数名潜水员冒着生命危险接力下潜,经过5个多小时的救援,成功把那2名渔民的生命从死神手里抢了回来;
某地煤矿发生透水事故,大量地下水涌入矿井,将22名矿工困在井底,该中队官兵千里驰援,生死接力下潜24次,成功救出所有被困矿工……
“以命换命!”王欢被这句话深深震撼了。他也渐渐理解了任务中第一个下潜的特殊含义:“下头水”——那是专属于潜水员的最高荣誉。
那个上午,荣誉室里,班长赵林指着满墙的锦旗、奖状,讲述着荣誉背后的故事。王欢听得热血沸腾:“前辈获得了那么多的荣誉,我为什么不行?前辈敢拿命去拼,我有何不敢?”
从那以后,王欢像变了个人,训练时动力十足。一年后,厚积薄发的王欢终于首次在任务中“下头水”。
近年来,王欢几乎参加了中队所有的大项任务,并荣立三等功。
“为了人民,以命换命,这是我们中队的精神密码。”该中队中队长丁铜梁说,“有了荣誉激励,哪怕面临最危险的情况,大家都会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
该中队的荣誉是最好的教材,而荣誉室正是他们开展教育的最佳课堂。近年来,该中队不断深入挖掘队史,编写《水下蛟龙》故事集,以荣誉传统和身边战友的先进事迹教育官兵。
把崇尚荣誉的种子播撒在官兵们的心里,为荣誉而战就会成为他们心中的追求。中队一茬茬官兵也正是从荣誉室里开始转变、起航。
随着时间流逝,在荣誉室“精神磁场”吸引激励下,一代又一代年轻潜水员快速成长。正像一位老潜水员所说:“中队的荣誉和传统摆在这儿,这些年轻的血性男儿终将接过中队荣誉的‘接力棒’。”
如今,荣誉室的“英模榜”涌现出了一个个新面孔:4名一等功臣、4名二等功臣,12名潜水员被评为支队“防救先锋”。
标签: #潜水员又叫什么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