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空技术网

以学生为中心:行业院校“卓越计划”质量实证研究

南京萌心教育科技 1241

前言:

现时看官们对“邻近匹配算法的优缺点”大约比较关怀,姐妹们都需要分析一些“邻近匹配算法的优缺点”的相关资讯。那么小编同时在网摘上汇集了一些对于“邻近匹配算法的优缺点””的相关资讯,希望姐妹们能喜欢,同学们快快来了解一下吧!

摘要

为提高我国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于2011年正式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进行“以学生为中心”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10年过去了,强调学生发展的“卓越计划”是否切实提升了工程人才的培养质量?这一问题在已有研究中没有得到较好的回答。本文基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2020年行业院校调查数据,以工程师能力考察为重点,分析了“卓越计划”对行业院校的本科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进入“卓越计划”专业对行业院校学生的工程师能力存在正向影响,但在统计上不显著。本文结合实地调查对这一结果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卓越计划”院校提高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政策建议,即构建良好的校园环境与支持服务体系,建立完善的“卓越计划”校企合作管理体制。

关键词

以学生为中心;“卓越计划”;行业院校;工程人才培养

一、引言

21世纪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对工程活动产生了巨大影响,对工程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一一工程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工程教育面临较大的转型压力。2011年1月8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教高[2011] 1号),标志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正式启动。这一计划的目标主要有两个,即“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以及“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全面提高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在具体内容方面, “卓越计划”要求进行全方位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其最大特点就是鼓励校企深度合作培养。随后,教育部先后确定了三批入选“卓越计划”的院校和学科专业,共有208所院校的1771个学科专业入选。

为应对中国工程教育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与中国工程院于2018年9月17日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高[2018]3号),标志着“卓越计划2.0”的开展。“卓越计划2.0”的目标是“建设一批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多主体共建的产业学院和未来技术学院、产业急需的新兴工科专业、体现产业和技术最新发展的新课程等,培养一批工程实践能力强的高水平专业教师”,并最终使“20%以上的工科专业点通过国际实质等效的专业认证,形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工程教育体系,进入高等工程教育的世界第一方阵前列”。

“卓越计划”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始向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方向转变。“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强调教育要从学生的发展出发,使学生获得全面、主动、有个性的可持续发展。"在美国高校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包括三大方面:一是基于科学研究的教学改革;二是以真实学习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包括真实教学法、结果导向教育等;三是由经验总结而产生的教学模式,包括学习金字塔、高影响力教学活动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作为纲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卓越计划”对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要求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1

首先, “卓越计划”关注学生能力素质的全面提升,包括工程师能力、人文素养、外语水平、社交技巧等,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改革的核心是以学生成长为中心,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把学生学习效果改善作为检验教师教学有效性的标准。因此“卓越计划”对学生工程师能力等软硬技能的关注,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生学习效果为中心,即“新三中心”的本科教学模式特点。

2

其次,“卓越计划”针对当前工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较弱的情况,强调对工科学生“主动实践”能力的培养,并通过实践同步提升工科学生的观察力、协同力、领导力等多种能力素质。"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改革以脑科学、发展科学、认知科学和学习科学等的研究为基础,重视学习环境对学习活动和学习效果的影响,强调应该为学生营造挑战、真实、合作、实践、互动的学习环境。“卓越计划”强调通过实践来提升学生的多维能力,包括学习环境的打造。

3

另外, “卓越计划”强调培养工科学生的“大工程观”和“批判性思维”,为学生掌握21世纪所必需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 “卓越计划”为工程教育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我国的行业院校以工科类为主,因行业而生,因行业而兴,依托于行业,服务于行业,相较于其他类型高校,有通过校企合作开展工程实践活动的天然优势。那么,参与“卓越计划”的行业院校是否在工程教育改革中贯彻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这些改革是否促进了工科学生工程能力的发展?是否提高了行业院校的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本文尝试以全国代表性行业院校的调研为基础,回应上述问题。

二、文献综述

自“卓越计划”实施以来,学界已在宏观层面进行了较多的讨论。首先是“卓越计划”的定位。一些研究认为, “卓越计划”是一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是促进高校培养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的一项新的“质量工程”,能够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多种类型优秀工程师,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基础上的科学技术和工程应用国际化的要求,并能够推动高校从“知识生产模式Ⅰ”向“知识生产模式Ⅱ”转变。

其次是“卓越计划”对传统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产生的影响。研究者认为,与传统工程师相比,21世纪的工程师需要“人文情怀、相应的科学素养、多学科视野、跨文化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新型能力素养。“卓越计划”要求院校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促进学生在这些新型能力素养方面的发展,并最终培养出一大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卓越工程师”。 一些研究者认为“卓越计划”还能成为全面提高我国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的突破口。另外,研究者还对“卓越计划”院校在工程人才培养改革方面取得的进展和面临的问题进行了讨论,认为“卓越计划”为实现中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与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也存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态度不积极、师资队伍建设面临困境、校企联合培养支持力度不足等问题”。在此背景下,应当逐步扭转企业参与“卓越计划”的消极态度,并通过政策鼓励,优化现有教师队伍结构,服务学生,提升人才培养的社会效益。

总的来看,已有研究虽然围绕“卓越计划”进行了较多探索,但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相关研究多停留在理念探索层面,缺乏基于实证的经验研究;研究对象大多局限于研究者所在的院校或所在区域的院校,研究结论缺乏外部有效性。其次,学生是人才培养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但是已有研究少有从学生层面进行分析,主要关注院校、专业等层面,对学生这一人才培养对象的讨论明显不足。自“卓越计划”实施以来,虽然有一些案例研究发现,该计划推动入选院校在教学方法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然而,“卓越计划”是否在较大范围内切实提升了工程人才培养质量这一问题并未得到很好的回答。有鉴于此,本文尝试对“卓越计划”对行业院校本科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进行量化分析。

三、研究设计

01

数据、样本与变量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行业院校调查课题组于2020年7~11月在全国4个省份选择9所“卓越计划”行业院校,开展“行业院校工程教育毕业年级学生调查”。该调查共回收1136份有效问卷,其中“985”院校调查样本占全部样本的1.68%,“211”院校占比为35.75%,省属行业划转本科院校占比为62.57%。

本文将学生的“工程师能力”作为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测量变量。研究者根据国际工程联盟(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Alliance)、美国工程技术认证委员会(Accreditation Board for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等机构对工程师能力的界定, 编制了包含20个题项的“工程师能力”量表。本文对量表进行因子分析,取其因子得分作为模型中的因变量。因子分析结果显示,该量表的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971, KMO值为0.974, Bartlett球形检验的伴随概率为0.000,信效度较高。

同时,本文将“进入‘卓越计划’专业”(1=是,0=否)作为自变量。在协变量方面,本文选取调查对象个人与家庭层面的变量,如“性别”“高中类型”“家庭位置” “家庭年收入”等,这些变量除“父亲受教育年限”外均为分类变量。表1汇报了描述统计结果。在个人特征方面,男生占多数(77.2%),有26.8%来自“卓越计划”专业,非“卓越计划”专业调查对象的比例为73.2%。就读过重点/示范高中的调查对象占比为65.2%,就读过普通高中的调查对象占比为34.8%。在家庭特征方面,家庭位于农村的比例最高(40.4%),其次为县级城市(17.6%)。调查对象家庭年收入比例最高的区间是10001~30000元(27.7%),其次为50001~100000元(22.6%)。

表2汇报了“卓越计划”专业学生和非“卓越计划”专业学生在工程师能力上的差异。结果显示, “卓越计划”专业学生在20项工程师能力指标上的评价均值均高于非“卓越计划”专业学生;T检验的结果显示, “卓越计划”专业学生和非“卓越计划”专业学生的工程师能力差异仅在“复合型的知识与技术” “设计问题解决方案的能力”和“从环境、可持续、法律、经济等多维度考虑工程项目的能力”上显著(P值<0.05)。以上结果说明, “卓越计划”专业学生对自身工程师能力的评价高于非“卓越计划”专业学生,特别是在“卓越计划”强调的综合性、系统性等维度的工程师能力上具有更好的表现。

02

模型设定

为估计进入“卓越计划”专业对工科学生工程师能力的影响,可以采用一般最小二乘法进行估计。考虑到学生进入“卓越计划”专业并非随机,而是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最小二乘法可能会因为自变量的内生性而产生估计偏差。为控制学生进入“卓越计划”专业的内生性问题,本文采用倾向值匹配方法分析“卓越计划”对学生工程师能力的影响。倾向值匹配最早由Rosenbaum和Rubin于1983年提出,其目的是通过将同时影响自变量与因变量的混淆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产生一个预测个体接受干预的概率(倾向值),并基于倾向值对处理组和控制组样本进行匹配法,然后估计平均干预效果。研究者可以通过控制倾向值来遏制选择性误差对研究结论的影响,从而保证结论的可靠性。本文计算样本倾向值与估计平均处理效应的模型为:

四、实证研究结果

01

进入“卓越计划”专业的影响因素

本文首先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估计学生进入“卓越计划”专业的概率。表3结果显示, “高中类型” “父亲受教育年限”和“家庭年收入”对学生进入“卓越计划”专业具有显著影响。其中,“高中为重点/示范性高中” “家庭年收入10001~30000元”和“家庭年收入100001~200000元”的影响显著为正, “父亲受教育年限”的影响显著为负。这说明家庭收入在这两个区间内、高中为重点/示范性高中的学生进入“卓越计划”专业的可能性较高,而父亲受教育年限较长的学生进入“卓越计划”专业的可能性较低。

02

平衡性检验

基于上述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本文得到所有个体进入“卓越计划”专业的倾向值,并基于此倾向值将处理组和控制组的样本进行了匹配。本文采用四种匹配方法(邻近匹配、分层匹配、核匹配与半径匹配)。倾向值匹配的前提条件是样本通过平衡性检验。平衡性检验的目的是检验通过不同匹配的处理组与控制组的样本是否满足“条件独立”假定和“平衡性”假定。T检验结果显示,在匹配处理后,处理组与控制组的协变量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值>0.05),说明样本可以视为在处理组与控制组之间实现了随机分配。另外,处理组与控制组均通过了似然比检验,匹配后的伪R²均下降,说明匹配方法的匹配效果较好。最后,倾向值直方图表明处理组与控制组的倾向值均具有较大的重合部分,说明处理组与控制组的倾向值共同区间较大,满足了平衡性假设。

03

进入“卓越计划”专业对工程师能力的影响

基于匹配样本,本文估计了进入“卓越计划”专业对工科学生工程师能力影响的平均处理效应。表4汇报了通过四种匹配方法对样本进行匹配后,再运用bootstrap自助抽样(重复50次)检验估计效应的显著性和标准误,从而得到的进入“卓越计划”专业对学生工程师能力的平均处理效应。平均处理效应显示进入与未进入“卓越计划”专业学生的工程师能力差异的均值。

估计结果(见表4)表明,进入“卓越计划”专业对学生工程师能力具有正向影响,四种匹配方法的估计值分别为1.238、0.727、0.009和0.009,但四种方法匹配后的平均处理效应均在统计上不显著(P值>0.05)。可见,在调查的行业院校中,“卓越计划”专业对学生工程师能力存在正向影响,但并不显著。这意味着与控制组相比,进入“卓越计划”专业对行业院校工科本科生的工程师能力无显著影响。

五、结论与讨论

01

结论

基于2020年行业院校调查数据,本文运用倾向值匹配方法分析了“卓越计划”对工科学生工程师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行业院校中,进入“卓越计划”专业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工程师能力,但提升效果并不显著。对于这一研究结论,本文尝试结合访谈内容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讨论。

首先, “卓越计划”的执行过程中出现了调整,影响到行业院校学习环境的构建和项目效果。课题组在访谈中了解到,部分“卓越计划”行业院校已不再设置独立的“卓越班”建制或“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方案。有些院校反映, “我们2017年之后就不再设置独立的‘卓越班”,这个专业所有的学生都一样了”(Z轻工业大学教务处处长)。另一些院校提出“2018年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不再设置单独的‘卓越计划’培养方案,建制也取消了”(C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院长)。另外,一些行业院校在取消独立的“卓越班”建制或“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方案后,将原本在“卓越班”实施的教学实践活动推广至所有学生,这些举措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卓越计划”对入选计划的工科学生工程能力的增值影响。

其次,一些参与“卓越计划”的行业院校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在实施“卓越计划”所要求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时打了折扣,特别是在“卓越计划”重点关注的企业实习方面。例如,由于企业考虑到学生实习可能产生的安全问题,不积极配合,导致学生无法进入真实的生产环境。“企业从安全角度考虑,没有培训的话,一般不让(学生)动(设备)”(Z轻工业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院长)。另外,一些企业接待学生实习的能力有限,对学生赴企业实习的质量产生影响。“一年企业实习很难做到,企业很难接纳,接受不了那么多学生”(D电力大学党委书记)。缺乏企业提供的真实生产环境会影响进入“卓越计划”专业学生工程师能力的发展。

最后, “卓越计划”实施迄今已经十年多,外部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对学生学历的要求不断提升,学生有较强的动力追求更高的学历水平。行业院校“卓越班”中的部分学生——特别是成绩较好的学生多选择考研而不是去企业实习,或中途退出“卓越班”。受访对象反映,“成绩好的考研走了,没有进企业,行业里面学生能留下10%就不错了”(Z轻工业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院长);“90%都培养成了硕士,去企业的很少”(C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院长)。非随机的学生退出使得“卓越计划”专业毕业生的工程师能力水平下降。

另外,我国于2016年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后,“工程专业认证”成为很多工科院校的工作重点,削弱了院校对“卓越计划”的关注。“2017年之后学校的重点放在‘工程专业认证上了,对‘卓越计划’的关注就少了”(C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院长)。院校注意力的转移可能带来资源配置的调整,注意力的转移和资源水平的下降对“卓越计划”的效果产生不利影响。外部环境引起了“卓越计划”相关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它对学生能力的正向影响。

总的来看,在参与调查的行业院校中,当前“卓越计划”对学生工程师能力的提升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理念未能得到有效执行。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首先, “卓越计划”缺乏来自教育主管部门持续的制度支撑。2013年后,教育部对“卓越计划”的管理与规范逐渐缺位,在规范性文件制定与管理体制建设方面停滞不前,导致“卓越计划”院校在实施“卓越计划”时缺乏统一的引导与监管,在适应外部环境变化方面也较为滞后。

2

其次,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指导下, “卓越计划”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并通过实践同步提升学生的观察力、协同力、领导力等多种能力素质。学生实习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撑,但教育主管部门并未配套相关资金支持“卓越计划”,导致一些“卓越计划”院校不得不挪用教改项目、省部共建项目的经费来支撑“卓越计划”实施,从而无法有力有效地实现“卓越计划”在质与量两个方面目标的达成。

3

另外,企业积极性不强也是制约“卓越计划”有效实施的重要因素之一。企业出于安全生产、生产效率等方面的考虑,在接受“卓越计划”规定的累计一年时间的学生实习上存在困难。事实上,由于涉及多个维度的现有制度,这一问题无法由教育主管部门单独解决,而是需要各部门协同磋商、共同制定“卓越计划”学生实习制度。

02

讨论

整体上看,当前参与“卓越计划”的行业院校在达成项目目标方面仍有较大的改善空间。“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要求将学习的责任从教师转移到学生身上,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这样的背景下,院校应当从服务者与协调者的角度出发,为学生的参与提供环境与制度保障,并协调各种资源,使资源投入能够促进学生参与到相关的活动中,如第二课堂、基于实践的教学活动等。结合实地调查情况,本文尝试从校园环境和“卓越计划”管理体制两个层面提出提升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建议。

1

第一,虽然“卓越计划”院校在专业实习方面进行了较多的投入,但在校园环境提升与“卓越计划”管理体制建设等方面仍存在不足。良好的校园环境(包括学习环境、生活环境、文化环境等)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已被许多研究所证实。因此, “卓越计划”院校必须重视校园环境对学生工程师能力发展的影响,从而推动校园环境建设,并将之与校企合作结合起来。这正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改革对学习环境构建的基本要求。

2

第二,行业院校应当完善与“卓越计划”相关的校企合作管理体制,包括合作企业资质的审核、校企合作项目的审批、校企合作专项资金的管理、校企合作效果的评价与反馈等。此外, “卓越计划”行业院校应当通过多种方式降低校企合作的成本,如通过寻求企业与地方政府支持、促进校企合作成果转化等方式为“卓越计划”校企合作提供支持,从而保证校企合作的质量。

本文转自——高等教育评论,内容仅供学习参考,如不同意转载,指正立删。

标签: #邻近匹配算法的优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