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空技术网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亟待创新

永大英语 840

前言:

目前你们对“英语学情分析包括哪些方面”可能比较讲究,大家都需要分析一些“英语学情分析包括哪些方面”的相关知识。那么小编同时在网摘上收集了一些关于“英语学情分析包括哪些方面””的相关知识,希望看官们能喜欢,小伙伴们快快来学习一下吧!

感谢您关注“永大英语”!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亟待创新——第五届全国农村及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观摩课评课有感

伍家文

摘要:第五届全国农村及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与教师发展研讨会在西宁顺利结束,大会展示了近几年我国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英语教育发展取得的成就,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如课堂教学程序化严重;学情、教情的分析不到位;教学目标笼统,表述不规范;教学方法使用不当;个别教师教学观念陈旧等问题。笔者认为,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创新意识不够。最后,文章建议教师要用“根据原理教学”和“语言教学的宏观策略”理论,开放思想,积极创新,开拓更多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方式和方法。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创新

一、引言

2015年9月,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在青海省西宁市举办了第五届全国农村及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与教师发展研讨会。会议内容包括初高中和小学组的现场展示课和说课比赛,以及课例和论文评选等活动。大会历时两天,最后圆满落幕。在两天时间里,16位来自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通过16节精彩的课堂教学,让我们看到了广大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外语教学的希望,让我们对我国的外语教育事业充满了信心。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外语教学有了很大的进步,主要表现在教师专业素质的不断提高和课堂教学能力的不断提升上。在16节精彩的课堂教学中,授课教师主要展现了:(1)优良的专业素养,都能用目标语—英语组织课堂教学,基本都能达成教学目标;(2)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和课堂掌控能力,课件制作优良,没有出现严重拖堂的情况;(3)注重学生的学习活动环节的设计、组织,学生学习活动形式丰富,活动量充足;(4)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流畅、自然,课堂氛围民主,活跃,体现了“合作、探究”共同学习的理念;(5)能熟练使用多媒体,课堂容量大,信息丰富,学生输入量大、输入效率高。

二、比赛暴露出来的问题及分析

当然,世界上没有完美的课堂。这次大会让我们看到了农村和广大少数民族地区外语教育的高速发展,但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英语课堂教学仍然有提升的空间。

(一)课堂教学创新不够,程序化严重

两天的课堂教学,不论是语法课、阅读课还是听说课,都存在程序化的问题,课堂创新不够。特别是阅读课,不同的阅读材料都采用同样的处理方法,而教学步骤也基本上是“老三篇”:导入-快速阅读-仔细阅读(Lead-in/Fast reading/Careful reading)。每个阅读环节后教师都会安排一些相应的练习,让学生做。学生在“读,练习;再读,再练习”中循环,而在这个最需要教师指导的过程中,教师仅仅起到一个组织、引导的作用,缺乏带领学生对文本(语篇、文段)进行分析、对语言点(语音、语法、语义)进行解析;欣赏作者的文笔、语言的修辞,理解文本的文化内涵;感悟作者通过文字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和哲理这些阅读课的重要环节,阅读课堂教学过于形式化。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大部分教师把阅读教学的目的都简单地理解为“通过阅读获取信息(reading for information)”,其实这只是阅读教学的基础目标,而阅读教学的目的还有很多。笔者建议:在以“读懂”为基本目标的基础上,教师应针对不同特征的语篇材料,进行有侧重性的教学。例如,一篇阅读材料语言表达好,教师就要侧重于引导学生对该文本的修辞手法进行分析、体会,尤其是可能导致语言信息理解差异的不同语言修辞习惯,让学生学会文本的修辞方法,并应用于他们自己的写作中,开发出“Reading for writing”的课型;如果一篇阅读材料的语篇结构好,教师就要侧重于引导学生对该文本的行文特征进行分析,掌握该文体的结构特征,熟悉英语行文的一般特征,以及和中文类似文体行文的区别;如果一篇阅读材料富含哲理、教育意义,那么教师的教学就应该偏重于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让学生深层次地去理解文本,挖掘其中的意义,理解作者行文的态度,写作的意图,以加深自己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深层次理解能力。教师也可以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基于文本说出自己的想法,开发出“Reading for speaking”的课型。

针对文本的不同特征,进行有侧重化的教学,基础在于教师对文本有充分的解读和理解,能够找到文本的特征,这样教师才能决定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偏重于哪一方面。这主要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本人的阅读能力和领悟能力、教师的世界知识(即一般知识和专业知识),以及对学生情况的掌握。教师是文本和学生之间的桥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仅仅是阅读活动的组织者,更是引领者与指导者,他起着一个导游的作用,引导学生在文本中去寻访、发现、探究、欣赏,最后达到“阅读”的真正目的。进行有侧重的阅读教学,再结合“听、说、写”的综合训练,阅读教学课型才会更丰富,适应不同文本特征,满足学生不同的阅读需要。

(二)教情、学情分析不到位,影响课堂教学流程

在一个教师具备基本专业素养后,上好一节课的关键就是对教情和学情的分析。可以说教情、学情分析是上好课的两大“基石”,也是教师在平时教学中,特别是在赛课中要下工夫的地方。因为教学的所有活动,包括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环节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目标的检测等都是建立在教情和学情分析的基础之上的。如果教情、学情分析不到位,整个教学就是空中楼阁,不接地气,不切实际。那么,如何进行教情和学情的分析,应分析哪些内容,下面笔者将一一进行阐述。

教情分析主要包括教材分析,主要是确定教学内容的范围和深度,以及教学内容中各项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便合理安排教学程序。首先要分析教材的整个体系,编写思路,教材特征,教师本人对教材的理解,然后是本课时教材的内容,以及与前后教材内容的联系,最后是教材内容的文本特征,及其重、难点。教材分析决定了教学的方向,重点,以及教学法的应用。

学情分析主要是分析教学对象,一是分析他们的学习需要,即有关学习的“目前状况与预期达到的状况之间的差距”,也就是学习者学习现状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构成了学习的需要。二是分析学生的能力和条件。三是分析学生的一般特征、学习风格和知识、技能基础。学情分析包括基础分析及专项分析。基础分析主要分析现阶段学生的一般特征,包括他们的学习特征、心理特征、生活特征以及基本的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专项分析主要是分析学生关于本课时学习内容已有的知识、能力储备,学习本课时内容还需要哪些知识、能力准备?预计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学习内容会有哪方面的难点?最后,结合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做综合分析,来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重难点以及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工具的应用。

从本次赛课选手提交的教学设计来看,大部分教师在教情、学情分析上下的功夫还不够,导致有的课时学生调动不起来,教学环节无法完成,以至影响整节课的教学质量。

(三)教学目标笼统,表述不规范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所要达成的标准或质量规格。教学目标涵盖了“教”与“学”两个目标,一是确定学习内容,二是确定教师的指导及教师采取的教学活动,三是明确学生学习要达成的水平。合理的、可达成的教学目标是上好每一节课的关键。首先要分清什么是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课程目标是指整个高中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的目标。现行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把高中阶段英语课程总的目标分为五个方面: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这五个目标是高中三年英语课程的总目标,不是一个单元或一个课时的目标。一个单元,一个课时不可能完成所有这五个目标。因此,教学目标就需要分解、细化,细化成一个单元(一周),一个课时(40分钟)能够达成的目标,并且应该有侧重,要根据教学内容来确定一个单元、一个课时的教学目标应该偏重于语言技能还是文化意识,而不是说每一单元,每一课时五个目标平均分配,全面达成,那也是不现实的。

从本次比赛选手提交的教学设计来看,他们对教学目标的认识还不够,表现出来的主要问题一是描述笼统、模糊,二是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混淆,三是情感目标表述牵强附会,盲目拔高,四是缺少对标准和层次的表述。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缺乏充分的教情、学情分析,盲目套用课程目标,使得教学目标显得“假大空”,不具体,无法实施,无法检测目标的达成度。另外,教学目标的表述也不规范、科学。教学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具体的表述,主要是描述学生通过对学科的学习后产生的预期行为变化。一般通过行为目标来体现。

教学目标编写有四大因素:对象(audience)—写明教学对象;行为(behavior)—通过学习后学习者能做什么;条件(condition)—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程度(degree)—规定上述行为是否合格的标准和程度。

对象(audience)的表述:对象解决“由谁来完成行为”的问题。主要有三种表述方法:一是程度副词加主语;二是百分比加主语;三是表示范围的副词加主语。

行为(behavior)的表述:为解决“做什么”的问题。说明学习者在教学结束后,应该获得什么样的能力。可以使用:能够朗读、能够写出、大致听懂等行为动词。还可以加上表示程度的状语,如比较流利,基本掌握等术语。常用表达术语:知识目标——读、说出、拼写、读准、认识、了解、熟悉、理解、领悟、表达、掌握;技能目标——讲述、朗读、复述、背诵、描述、获取、写出、表演、演唱、交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喜欢、乐于、有……的愿望、尊重、爱护、珍惜、养成、敢于、辨别、欣赏。

条件(condition)的表述:条件是完成行为的前提,它表示学习者完成规定行为时所处的情景,即评价学习结果时,该在哪种情况下评价。一般用“在……的情况下”、“根据……”、“经过……”。

程度(degree)的表述:程度要解决“做得怎样”的问题。它是行为完成质量的可接受的最低衡量依据。它通常附在行为表述之后,从行为的准确性和质量两个方面来确定,进一步说明行为要达到的水平和程度。如:“全体学生能将关于运动的英语单词按运动项目进行分类,90%以上的词汇分类正确”。

教学目标表述不规范,不科学,说明教师对本课时教学目标的认识是模糊的,不知道到底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怎么量化目标达成度,导致整个教学散、乱,重难点不突出。因此,强化目标意识,规范教学目标表述是教师上好课的首要条件。

(四)教学方法应用不当,在教学中得不到贯彻

外语教学的目的就是帮助学习者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掌握一门目标语言,也就是说,能够用目标语与他人进行成功的交流活动。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找到最有效、最成功的方法,因而产生了外语教学法。外语教学法(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FLTM)是一门研究外语教学过程、模式的科学,目的是揭示外语教学的本质和规律,也就是说,它研究外语教学的路子、方法和技术以及这些路子、方法、技术里所包含的原理、规则。它涉及到语言学、心理学、语言心理学、社会学、社会语言学等多门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当英语作为非母语教学时,就产生了英语教学法。一种教学法的产生要经历几十年,甚至是上百年的历史,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作为支持。目前得到公认的英语教学法主要有:语法-翻译法、情景教学法、交际教学法等。

从本次赛课选手的教学设计可以看出,他们对教学法的认识不够。有的选手的教学设计根本就没有涉及教学法这一项;有的则堆砌一堆教学法,以为教学法越多越好;有的甚至“自创教学法”,如讨论法、角色扮演法、问答法等,把具体的学习方法、学习策略作为教学法来使用;有的声称使用了“任务型”教学方法,可是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一个任务都没有。这说明选手们对教学法的学习、理解是不够的,而作为一名语言教师,特别是一名外语教师,语言教学法是必须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没有外语教学法支撑的外语课堂教学是一种“前科学”状况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完全凭教师本能来进行的课堂教学,这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不利的。教学法研究分为三个层次:(1)哲学层次,即关于语言本质和语言学习本质的认识。对于语言本质,有人认为语言是交际工具,有人认为是符号系统,有人认为是思维工具,有人认为是文化载体,对语言本质的不同认识反映了语言本质的复杂性;对语言学习本质的认识,即对人类怎样获得语言能力的认识,包括语言习得的心理过程和语言习得的个体差异。(2)实践层次,包括教学大纲、教材、评估等内容。(3)方法论层次,包括教学方法和手段。三个层次是相互关联的:如果你认为语言是规则系统,你就会采用形式教学的方式;如果你认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你就会采用功能教学法;如果你认为语言是一种习惯形式,你就会采用听说法;如果你认为语言是人脑中的一种机制,你就会采用认知教学法。加强教学法的学习、研究,可以提高外语教师对语言本质、语言学习本质的认识,掌握语言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因此,加强外语教学法的学习是我们外语教师的当务之急。

(五)其他问题

除了上述问题外,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 导入的问题

导入环节本来是在学生新、旧知识之间搭建一座桥梁,激发学生的认知结构,使他们积极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准备。它只是一个过渡环节,时间一般控制在1-3分钟。但在这次赛课活动中,很多课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在这个环节上,平均在15分钟左右,有的甚至一节课都在“导入”,一直“导”不到位,花架子太多。另外,有的教师选用的导入材料太难,比主要学习材料的难度还要大;有的教师选用的导入材料与学习材料关联性不强,仅仅是为了材料本身,这些都达不到真正“导入”的目的。

2. 教学完整性的问题

一节课一旦确定了教学目的,就应该有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在课堂教学的开始,应该有教学目标的明示,让学生知道这节课结束后,他们将学习到哪些知识,掌握哪些技能,能受到什么样的熏陶。课尾,应该有教学目标达成的检测,反馈教学目标达成的情况,了解有多少学生达到了什么样的学习程度,以确定下个课时的教学安排。这样,每一节课都是完整的,且环环相扣。学生每一节课学的知识都是完整的,彼此间又是相互联系的,这才有助于学生学科素养的养成。但在这次赛课中,很多节课都没有这两个关键的环节。教学目标模糊、笼统,目标达成度不能量化,教学的质量无法保证。

3. 教学观念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外语教学理念有了很大的发展,我们不能说传统的教学理念就不正确,但随着相关科学的发展,新的教学观念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如:以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为英语教学的目的;英语教学以学习为中心(learning-centered),注重课堂学习活动研究,借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开发更有效的师生互动、学生互动、人机互动的课程教学模式;注重以内容为基础的语言教学,注重语言的意义,而不再仅仅注重语言形式的教学。这些新的观念得到了广大语言教师的普遍认可,并积极践行于教学实际之中。而在这次赛课活动中,有的教师仍然用传统的观念进行课堂教学,满堂灌,以自我为中心,教材为中心,教学过程僵化,把教学责任推到学生身上,过多强调学生的问题、教材的问题,就是不找教师自身的问题。对于这类教师,加强理论的学习,转变教学观念是当务之急。

4. 语言功底的问题

从本次会议来看,大多数教师都具备良好的语言素养,都能用目标语组织教学。但在一些细节上仍然有待改善。比如元音、辅音的正确发音;重音、轻音、重读、弱读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教语言首先就是要过语音这一关,正确的发音有助于对目标语的了解和理解,有助于对目标语言的学习和应用。过去我们比较忽视语音教学,根据现代科学研究,学好一门语言,语音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因此,对于广大一线英语教师来说不断学习英语发音,重视语音教学是我们要关注的问题。

三、提高专业素养,创新课堂教学

20世纪90年代,随着对语言本质、语言学习、语言教学更深一步的认识,外语教学进入了“后教学法”时代(Post-methods era)。“后教法”时代代表人物之一,Brown在其撰写的《根据原理教学:交互式语言教学》(Teaching by Principle: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2001:32)一书中,提出了“根据原理教学”的思想。他在总结了近20年来第二语言教学研究最新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二条教学原理,分为认知类、情感类和语言类,涵盖了认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语言学、心理语音学和社会语言学等诸多学科领域里的最新相关研究成果及其对第二语言教学的启示,对语言教学具有宏观的指导意义。“根据原理教学”思想的提出标志着第二语言教学已从迷信方法的年代进入了一个开放的理性时期。

Kumaravadivelu(2003)在其《超越教学法:语言教学的宏观策略》(Beyond Methods:Macrostrategies for Language Teaching)一书中指出了语言教学要考虑的三大要素:独特性(particularity)、实用性(practicality)和可能性(possibility)。独特性是指语言教学环境的特殊性;实用性是指语言教学的实效性;可能性是指语言教学目标的可行性。三大要素构成一个三维系统,决定着语言教学所要采用的具体教学法。他提出了语言教学的十大宏观策略:最大化学习机会;最小化感知失配(perceptual mismatches);促进协商式互动;提高学生自主性;培养语言意识;激活直观启发;情景化语言输入;综合语言技能;确保社会关联性;提高文化意识。同时Kumaravadivelu(2003:33)认为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以这十大宏观策略为指导,具体策略的采用则以三要素为参数来决定。

“根据原理教学”和“语言教学的宏观策略”的提出,标志着教学法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后教学法”时代。虽然学术界对“后教学法”时代的理论还存在一些争议,但所提倡的用一些基本的语言教学原理或宏观策略来指导语言教学,以“三要素”为参数来灵活地决定具体的教学方法,从而克服因刻板地使用某一固定的教学法或教学模式而带来的局限或弊端,从而达到好的教学效果这一观念是可取的。

在我国一些学者的教学思想中也存在类似的观念。张正东(2007)指出:“每一种教学法的兴起都有其时代背景与使用条件,它们都有合理的一面,又常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从这个意义来讲,不存在绝对优越或错误的外语教学法。关键在于使用教学法的教师必须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需求与特点,选择恰当的方法。如果明确了科学的外语教学理念,再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师与学生的特点,在诸多的外语教学法中选择合适的方法,那么相信外语教学的质量就一定会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一步”。还有学者(左焕琪,2002:64-65)提出了“教学途径多元化”思想,认为制约中国英语教育途径的决定性因素是教育环境,而中国英语教育环境有三大特点:其一,学习者是中国学生,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在中国学英语,在中国用英语,到国外学习、定居、入籍者加在一起也只占总数中的极小部分。其二,就全国而言,基本上缺少使用英语的真实语境。其三,不同地区、民族、学校进行英语教育的条件差异很大。针对这三大特点,他认为:“我们若指望从国外引进一、二种英语教学途径来推进全国的英语教育,显然并不明智。我们只宜让各地、各校根据具体教学条件扬长避短,选用能够较快达到教学目标的途径,也就是提倡教学途径多元化”。他们的思想体现了根据语言原理或宏观策略来指导外语教学的理念。

“后教学法”对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英语教师对教学法的理解和应用要从“术”的层面转到“道”的层面。教师不仅要掌握一些教学的技巧和方法,还要能理解隐藏在它们背后的原理,也就是要从教书匠到教育家,从“任务型”的教师到“研究型”的学者,要做一些过去认为是专家们才做的研究。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必须具备很深的教学理论修养,熟知各种语言学习理论和各种教学法的优、缺点和局限性,同时,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深刻了解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需求,从而选择或创造恰当的教学方式,从而达到创新的目的。而一个缺乏研究精神的教师,只会生搬硬套某种教学方法,僵化于某种固定化的教学模式,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由于现行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提倡任务型教学,任务型教学就成为目前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法的代名词,大有“独步天下”的趋势,并演变成一种固有的模式。从这次赛课中也可以看出,90%的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都有“任务型”教学,不管他们用没用这种教学方法。这种固步自封的做法对我国外语教育的发展极其不利。“后教学法”思想提倡用语言教学原理或宏观策略来指导语言教学,提倡教学途径多元化,这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英语教师要加强外语教学理论修养,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破除迷信,大胆创新,开发出更多的英语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创新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

四、结语

本次大会关注广大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英语教育。只有在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广大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得到足够的关注和支持,我们的教育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教育才会真正的公平,学生们才能真正享受到公平的教育权益。对我们广大英语教师而言,英语教学建立更加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学习能力、不同学习方式的学生需要,最终帮助他们发展综合语言能力,这是我们的目标,更是我们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Brown, H. D. Teaching by Principle: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 [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2] Kumaravadivelu, B. Beyond Methods:Macrostrategies for Language Teaching [M]. Yale: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3.

[3] 张正东. 中国英语教育的四个问题[J]. 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7(1).

[4] 左焕琪. 外语教育展望[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Se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Needs to Be Innovated

Wu Jiawen

Abstract: The Fifth Session of the National Rural and Ethnic Minority Areas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Criticism and Teachers’ Development Seminar ended smoothly in Xining, the conference shows the great achievements of English education in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 in rural and ethnic minority areas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And it also exposed some problems, for example, the routinization of teaching procedure; the analysis of learning and teaching situations does not reach the requirement; the teaching goal is not clear, and the expression of teaching goal is not standard; the teaching methods are used improperly. The main cause of these problems is the lack of the consciousness of innovation of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methods for the English teachers. The author thinks that guided by the theory of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s of teaching” and “macro language teaching strategy”, English teachers should create more teaching methods to meet the needs of different students’ requirement.

Key words: classroom teaching; teaching goal; teaching method; innovation

(本文首次发表在《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15年第12期)

标签: #英语学情分析包括哪些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