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现时兄弟们对“前向后向算法”都比较关注,小伙伴们都需要了解一些“前向后向算法”的相关文章。那么小编在网上汇集了一些关于“前向后向算法””的相关知识,希望姐妹们能喜欢,咱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一是帝号纪年法:帝号指古代帝王或诸侯的谥号。我国周朝史书中出现了“宣王一年”“宣王二年”等年代。鲁国史书《春秋》记录的是从“鲁隐公元年”到“鲁衰公十四年”的历史。“宣王”“衰公”都是帝王或诸侯的谥号。这种纪年的方法就是帝号纪年。二是年号纪年法:年号是封建帝王为记录在位的年代所定的名号,是皇帝继位后颁布年号用来纪年的,比如康熙41年、建安25年等等。年号是由汉武帝始创的,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年号是“建元”。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即位这年为建元元年,以后历代帝王都仿照他而建制自己的年号。年号一般是新皇继位或有重大事件时更换。明以前的帝王,在位期间多不止一个年号。如汉武帝在位54年,就用11个年号。明清皇帝在位期间一般只用了一个年号(除明英宗因两次登基使用两个以外),所以我们习惯使用年号称呼皇帝,如明太祖的年号为洪武,清圣祖的年号为康熙。从汉武帝至清宣统三年,前后2051年中,我国历史上建立过600多个帝王年号。
二是干支纪年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合称。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十个字叫“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字叫“地支”。古书上说,干支是太古轩辕令大桡所作,十天干是用以名日,十二地支用以名月,后来人们将十天与十二地支互相配合,以每二个字成为一个数,用以称年,即以天干首字甲,地支首字子合为“甲子”的称第一年,依次乙丑为第二年,丙寅为第三年,……,直到最后癸亥为第六十年。60年后周而复始,故有“六十花甲子回头”之称。中国历法一直就是采用干支来纪年的,其至还可以纪月,纪时。从殷商出土甲骨卜辞可知,三千多年前古人已很熟练地用干支来纪日;西汉末开始又用干支来纪年,到现在可以说干支纪年已成为中国特有的独立完整的历法系统,即“干支历”。教材中有些地方涉及到干支纪年,如“岁在甲子(指公元184年),天下大吉”,“甲午战争”(指1894年),戊戌变法(指1898年)等,就是采用干支纪年方法。我国开始用干支纪年是在汉武帝时,在此之前的“干支纪年”是后人推算出来的。中国古代主要采用天干地支纪年法,一直沿用至今。今年2008年就是戊子年。
三是黄帝纪年法。辛亥革命期间,一些报刊和革命党人为反对清王朝,不使用清朝皇帝的年号纪年,而以传说中中华民族的祖先皇帝为年号来纪年,史称“皇帝纪年”。由于计算的起始时间不同,当时各报刊采用的皇帝纪年的年代也不统一。对1911年,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推断为黄帝4609年,中国留日学生江苏同乡会编印的《江苏》推断为4402年,由黄藻编辑初刊的《皇帝魂》推断为皇帝4622年。其中,《民报》所用年代为多数革命党人接受,武昌起义后湖北军政府颁发的文告即以此为据,各省响应起义的文告也多采用此说。
孙中山先生就任大总统时,通电各省,定黄帝纪年4609年11月13日(公元1912年1月1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从这一天起,不再使用黄帝纪年了。此外,流行的还有民国纪年法。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建立,同时决定1912年为民国元年。从此中国历史上又出现了所谓的民国纪年。这种纪年方法,月日同公历一样,不必换算。年代的换算法也很简便。如抗日战争爆发在1937年,只要减去1911年,就可算出是民国29年。反之,知道抗日战争结束在民国34年,要换算公历,加上1911年,但可得出1945年。这种纪年法随着国民党政府败退台湾而流行于台湾地区。今天,我国采用国际通用的纪年方法是“公元纪年”。“公元”是公历的纪元。它是以传说中耶稣诞生的那年作为公元元年,以元年为界,向后推算,称为公元╳╳年,向前推算,称为公元前╳╳年。今年是公元2008年,简称2008年。
标签: #前向后向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