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空技术网

「数学」如何有效寻找素数与哥德巴赫猜想

mistlike 406

前言:

如今大家对“素数在线查询”大概比较着重,小伙伴们都想要了解一些“素数在线查询”的相关资讯。那么小编同时在网摘上网罗了一些有关“素数在线查询””的相关内容,希望姐妹们能喜欢,看官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如何有效寻找素数

埃拉托色尼

取一个正整数x ,如何才能找出不超过x 的所有素数呢?有一种方法叫作埃拉托色尼筛法,其历史可以上溯到古希腊时期。

埃拉托色尼筛法的步骤如下:第一步,列出从2到x 的所有整数,保留2,划去所有2的倍数。第二步,在剩余的数列中,紧跟着2的素数是3;保留3,划去所有3的倍数。第三步,在剩余的数列中,紧跟着3的素数是5;保留5,划去所有5的倍数。

埃拉托色尼筛法

如此下去,最后一步是,在倒数第二步的剩余数列中,保留最接近且不超过根号x的那个素数,划去这个素数的所有倍数。

这样,剩下的数列就是不超过x 的所有素数。

以上做法是基于这样的事实:若a 不是素数,则a 一定有不大于 根号a 的因子。

用埃拉托色尼筛法可以比较方便地编制素数表。要是碰到一个不很大的正整数a (比如不超过10000),手头刚好没有素数表可查,如何快速地判定它是否是素数呢?事实上,只要拿不大于根号a 的一切素数去试除a 就可以了。

【微博士】 自然中的筛法

蝉是一种有趣的昆虫。当它还是幼虫的时候,在地下成长很多年,然后破土而出、交配、产卵。科学家发现,许多蝉在地下蛰伏的年数是素数,如13年、17年,为什么呢?原来,这是为了生存、繁衍安全的需要,选择素数使它避开很多天敌。比如,17年周期蝉,可能会遇到1年周期和17年周期的天敌(包括同类);而18年周期蝉就可能会遇到1、2、3、6、9、18年周期的天敌,显然处境危险多了。这是巧妙的解释!但是,难道蝉也懂数论吗?当然不可能!唯一的解释是,这是大自然进化的结果。可以想象,本来很可能有各种周期的蝉,经过亿万年的漫长岁月,那些合数周期的蝉由于遇到天敌过多,慢慢地就退出了历史舞台。自然选择无处不在,而在蝉的身上,自然选择看上去就像是筛法——自然的筛法。

哥德巴赫猜想是要证明“1+1=2”吗

1978年,作家徐迟在《人民文学》发表了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讲述了中国数学家陈景润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中的杰出贡献,由此很多人知道了哥德巴赫猜想,并认为哥德巴赫猜想就是要证明“1+1=2”。哥德巴赫猜想果真是要证明“1+1=2”吗?

早在1742年,德国人哥德巴赫写信给大数学家欧拉,提出了两个猜想:(1)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2)任何一个大于5的奇数都是三个素数之和。欧拉表示他相信哥德巴赫的猜想是对的,但他不能加以证明。很容易证明(2)是(1)的推论。所以,第一个猜想是最基本的,由于素数只有一个因子,所以通常将猜想(1)表示为(1+1)。(1+1)其实是哥德巴赫猜想的一种表示,而不是要证明“1+1=2”,“1+1=2”是不需要证明的。

1+1=2是无需证明的

哥德巴赫的手稿

哥德巴赫猜想吸引了世界上很多著名数学家的兴趣,并在证明上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1922年英国数学家哈代与李特尔伍德提出了“圆法”。1937年,苏联数学家伊万·马特维耶维奇·维诺格拉多夫就应用圆法,结合他自己创造的方法,证明了每个充分大的奇数都是三个素数之和,基本上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的第二题。这样,哥德巴赫猜想就主要指第一题了。

世界上的数学家对这个难题下了不少的工夫。1920年,挪威数学家布朗改进了古老的“筛法”,证明了每个充分大的偶数都是两个素因子个数不超过9的正整数之和,即(9+9)。德国数学家拉代马哈在1924年证明了(7+7)。英国数学家埃斯特曼于1932年证明了(6+6)。苏联数学家布赫夕塔布于1938年和1940年分别证明了(5+5)与(4+4)。这好像运动员不断地刷新着世界纪录。

1956年,中国数学家王元证明了(3+4),同一年,苏联数学家阿·维诺格拉多夫证明了(3+3)。1957年王元证明了(2+3)。这些结果的缺点,在于两个相加的数中还没有一个可以肯定为素数的。

到了1962年,中国数学家潘承洞与苏联数学家巴尔巴恩各自独立证明了(1+5)。1963年,潘承洞、王元和巴尔巴恩都证明了(1+4)。1965年,阿·维诺格拉多夫、布赫夕塔布与意大利数学家邦别里证明了(1+3)。中国数学家陈景润在对筛法作了新的重要改进之后,于1966年证明了(1+2),取得了迄今世界上关于哥德巴赫猜想(1)这个难题的最好成绩。他证明了:任何一个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数之和,其中一个是素数,另一个或者是素数,或者是两个素数的乘积。世界上称这个定理为“陈氏定理”。这个定理受到了世界数学界的重视,不少数学家致力于简化这个定理的证明。目前世界上已有五个简化证明,最简单的简化证明是由中国数学家王元、丁夏畦和潘承洞共同作出的。

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还没有结束,还需要作最后的冲刺。经过了这几十年来世界各国数学家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哥德巴赫猜想也像其他经典问题一样,它的一切成就都是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通过迂回的道路而得到的。如果连数论基础知识都没有认识,前人的成果也没有摸过,而凭着热情来企图证明(1+1),那只能是浪费时间和导致错误的结果。数学是一门很严谨的学问,不能草率马虎,既要有敢于创新的精神,更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这是许许多多数学家成功的要诀。

【微博士】 猜想与定理

“在数学研究中,往往根据一些感性认识,小心地提出“猜想”,然后再通过严格的数学推导来论证。被证明了的猜想,就变成了“定理”,但也有不少猜想被否定了。

【微博士】 陈氏定理

1966年,中国数学家陈景润发表了一个数论定理——陈氏定理。这个定理证明了任何一个足够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素数的和,或是一个素数和一个半素数(只有两个素因子的合数)的和。简单地称为(1+2)。陈景润的论文是这样表示这个定理的:对于任何一个大偶数N,总可以找到奇素数P '、P ",或者P 1 、P 2 、P 3 ,使得下列两式至少一式成立:

N =P '+P ”

N =P 1 +P 2 ×P 3

当然并不排除两式同时成立的情形,如62=43+19,62=7+5×11。

标签: #素数在线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