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空技术网

会讯|2023符号学国际会议部分嘉宾介绍(二)

符号与传媒 83

前言:

当前看官们对“模除符号”大致比较关怀,同学们都想要学习一些“模除符号”的相关资讯。那么小编在网络上收集了一些对于“模除符号””的相关内容,希望姐妹们能喜欢,同学们快快来了解一下吧!

赵奎英教授

赵奎英,文学博士,南京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学院副院长。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人才、江苏省“社科英才”,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全国新文科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兼任南京大学“艺术符号学与生态艺术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华美学学会艺术哲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华美学学会生态美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艺术理论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文化与传播符号学分会常务理事等。研究方向为艺术理论与美学、艺术符号学、生态美学与生态艺术学等。出版学术著作《语言、空间与艺术》等6部,主编“语言学与诗学译丛”、共同主编“南京大学艺术理论文丛”,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Rivista di Estetica(A&HCI)等国内国际期刊发表论文9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等6项,获省社科优秀科研成果奖等省部级科研奖励十余项。

· 部分学术专著

《生态语言学与生态文学、文化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22年

《语言、空间与艺术》,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

《生态语言观与生态诗学、美学的语言哲学基础建构》,人民出版社,2017年《中西语言诗学基本问题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 近期论文

“Viewing the Value of Contemporary Art Work from the Angle of Conceptual Art”,Rivista di Estetica(A&HCI), 2022(1).

当代艺术提出的四大美学问题.文艺理论批评与实践,2022(04)艺术参与对生态公民的重塑——后/疫情时代的艺术功能思考.学术研究,2022(03)

生活世界与生态审美——中国当代美学重建的根基与指向.美学与艺术评论,2021(22)

从“名”与“逻各斯”看中西文化精神.文学评论,2021(01)

当代跨媒介艺术的复杂共感知与具身空时性.文艺研究,2021(08)

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观与艺术审美理论的革命.当代文坛,2020(01)

“抹除”与“粉饰”——环境话语的两大非生态修辞功能批评分析.文艺理论研究,2020(03)

试论艺术作为出场符号.文学评论,2018(04)

艺术符号学基础的反思与现象学存在论重建.南京社会科学,2017(04)


林升栋教授

林升栋,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新闻史学会符号传播研究委员会副主任。毕业于中山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系(硕士)、厦门大学会计学系(学士),具有多学科教育背景。曾在中山大学(2000-2008)、厦门大学(2008-2019)任教。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佛雷曼项目访问学者(2007-2008)、美国罗德岛大学中美富布莱特项目访问学者(2013-2014)。研究方向包括跨文化传播、传播与社会、广告。在《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现代传播》《新闻大学》《心理学报》《心理科学》《社会学研究》《传播与社会学刊》以及英文期刊Frontiers in Psychology等发表多篇论文,出版专著、编著及译著9本。

· 部分学术专著

《传统中庸概念的现代心理学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19年《标语的力量》,厦门大学出版社,2018年

· 近期论文

新时代国际传播中的说理研究.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 (04)用世界元素讲好中国故事.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5月5日将消费者触点思维融入广告媒体计划.青年记者,2022(08)中美幽默广告的比较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2022(02)地理空间视角下社交媒体使用的偏向和扩散研究——基于4172份全国性样本的实证分析. 新闻与写作,2021(11)中国健康/安全传播中“差序格局”的角色作用及其边界条件. 国际新闻界,2021(09)生造字广告传播效果研究.新闻大学,2021(07)文化距离视野下的“一带一路”倡议——基于4918篇英文新闻报道的情感分析(2013-2019年).新闻与传播研究,2021(06)


Curtis L. Carter教授

柯蒂斯·卡特(Curtis L. Carter)、美国马凯特大学哲学系唐纳德·J·舒恩克讲席教授(Donald J. Schuenke),华盛顿地区政府莱斯·阿斯平中心(Les Aspin Center for Government)首席专家。卡特教授曾任国际美学学会主席、纽约舞蹈学展望基金会主席,著有《跨界:美学进入艺术》(Border Crossings: Aesthetics into Art, 2019);主编并参与撰写《悬而未决的边界:哲学、艺术、伦理学》(Unsettled Boundaries: Philosophy, Art, Ethics, 2017);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系教授刘悦笛共同主编并参与撰稿《生活美学:东方与西方》(Aesthetics of Everyday Life: East and West 2014);主编并参与撰写2009年国际美学会年鉴《艺术与社会变革》(Art and Social Change, 2009)。卡特共发表论文200余篇,在国际美学界享有盛誉。

· 部分学术专著

Border Crossings: Aesthetics into the Arts, 2019.

Carter, Curtis L. (ed.) Unsettled boundaries: philosophy, art, ethics east/west. Milwaukee, Wisconsin: Marquette University Press, 2017.

Carter, Curtis L., & Yuedi, L. (Eds.). Aesthetics of everyday life: East and West. 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 2014.

· 近期论文

“Toward a Philosophy of Dance”, Contemporary Dance Research, 2022(01).

“What is Art, or When is Art?” Social Science Front, 2022(02).

“Somaethetics and Dance”, Chinese Journal of Art Studies, 2020(02).

“Commensurability: Chinese and Western Art and Aesthetics”, Arts Study, Vol. 22, 2019(02).

“Art Criticism: Monroe Beardsley, Arthur Danto, NÖel Carroll”, Internal Aesthetics, 2018(01).

“Visual Culture and the Power of Symbols——The Connection between Chinese Art and Political Power”, Journal of Southwest Minzu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6(01).

“Word and Image in Art”, Research on Sinoforeign Literary & Arts Theories, 2015(00).

“The Spirit of Han and Tang Dynasties and the Future of Chinese Art”, Northwest Fine Art, 2014(03).

曾庆香教授

曾庆香,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传播学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生导师,博士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兼任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导师。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传播与文化系访问学者,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传播学分会秘书长,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文化与传播符号学分会副会长。研究方向为新闻叙事、新闻话语、传播符号、国际传播、跨文化传播等。主持多个国家社科项目,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叙事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大众传播符号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文化基因与永恒故事:新闻故事研究”,国家广电总局社科项目“广播电视应对群体性事件的舆论引导研究”。

· 部分学术专著

《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叙事:话语嬗变与模糊边界》,科学出版社,2021年《群体性事件:信息传播与政府应对》,中国书籍出版社,2010年《大众传播符号:幻象与巫术》,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2年《新闻叙事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

· 近期论文

受众跨屏媒介行为:观看模式与心理补偿.电视研究,2022(08).

跨文化传播:内涵错层与价值冲突.曾庆.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 (02).

新闻作为交往:中国特色新闻学的一种新闻范式.当代传播,2021(05).

中国特色新闻话语体系的宣传范式.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04).

新媒体语境下的舆论外交:弱者传播与数据新闻.社会科学,2021(04)

永恒故事:社会记忆对新闻框架和舆论爆点的形塑——以“江歌案”为例.新闻与传播研究,2020(01)

叙事·新闻叙事·新闻类型——兼谈所有新闻都是叙事吗?新闻记者,2019(12)

文化差异、文化基因与谜米表达——以中美体育失利与胜利报道为例.现代传播,2020(05)


刘俊教授

刘俊,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学报《现代传播》编辑部主任、中国传媒大学传媒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入选中宣部国家高层次人才称号、北京市宣传文化系统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中国传媒大学首批“青年拔尖人才”。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多篇文章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摘、转载;独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北京市社科基金、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等项目;出版专著、教材、编著8部。成果获全国广播影视学术著作一等奖、北京市高校优质教材奖(重点级别)等各级奖项。担任中央网信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团宣讲专家、教育部全国专业学位评估专家、中国新闻史学会视听传播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副理事长、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文化与传播符号学分会第一和第二届常务理事。担任中央电视台、省级卫视和网络平台的多档品牌综艺类、社会类节目评论员、观察员、策划人。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中国大学生电视节终审评委。

· 部分学术专著

《走向世界的中国传媒》,合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网络视频节目策划》,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21年《传媒艺术导论》,合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传媒艺术经典导读》,执行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

· 近期论文

论虚拟身体观影及其“想象的共同体”建构.当代电影,2023(5)从膜拜走向展示:传媒艺术的一个实践迭变与理论期待.现代传播,2023(1)体验变动不羁的惊颤:科技对视听传媒艺术接受感知的塑造.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23(4)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提炼”智慧,《光明日报》,2022年11月25日,第2版(评论版)国际传播工作应重视战略传播思维与精准传播实践.对外传播,2022(7)中国影视国际传播力提升的十个创新理念.新华文摘,2021年(1)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传媒艺术学建构的意义与价值.山东大学学报,2021(4)



Kristian Bankov教授

克里斯蒂安·班科夫(Kristian Bankov),现任国际符号学协会(IASS)秘书长,新保加利亚大学(New Bulgarian University)符号学教授,东南欧符号学研究中心(Southeast European Center for Semiotic Studies)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理论符号学、品牌符号学、消费文化符号学和新媒体符号学。他以英语、保加利亚语、意大利语等多国语言写作,出版了《数字思维:数字文化的符号学探究》(The Digital Mind: Semiotic Explorations in Digital Culture)《消费社会》(Consumer Society)等四部专著以及数十篇学术论文。

· 部分学术专著

The Digital Mind: Semiotic Explorations in Digital Culture,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2022.Intellectual Effort and Linguistic Work: Semiotic and Hermeneutic Aspects of the Philosophy of H. Bergson, Acta Semiotica Fennica Vol. IX, Helsinki, 2000.

· 近期论文

“The Pleasure of the Hypertext” in Digital Age in Semiotics and Communication: Love and Sex in the Digital Age. 2018(02). Sofia: NBU publishing house, 2019.“From Gold to Futurity: a Semiotic Overview on Trust, Legal Tender and Fiat Money” in Cheng Le and Marcel Danesi (eds.), Social Semiotics, Special Issue on ‘Legal Discourse analyses and their advances’, 2019.“Legendary brands and economic value: a semiotic approach” i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emiotics, 2018(3-4).“Overview of Consumer Culture in Bulgaria: From Perestroika to Facebook” in Krasteva-Blagoeva, Evgenia (Ed.) Approaching Consumer Culture. Global Flows and Local Contexts, New York: Springer, 2018.“From Text to Interaction” in Digital Age in Semiotics and Communication, Sofia: NBU publishing house, 2018(01).

胡易容教授

胡易容,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院长、四川大学符号学-传媒学研究所所长、文科综合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四川大学)副主任、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中华文化传承与全球传播数字融合实验室副主任。教育部全国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宣部全国出版学科共建工作专家组成员,中国新闻史学会常务理事,传播符号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瑞典隆德大学认知符号学研究所客座研究员,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智库专家。主要从事符号学(数字人文传播、艺术与媒介、品牌战略)领域教学科研,尤其注重在文化与科技的融通中探索理论的创新突破。

· 部分学术专著

《传媒符号学:后麦克卢汉的理论转向》,胡易容著,苏州大学出版社,2012年《图像符号学:传媒景观世界的图式把握》,胡易容著,四川大学出版社,2014年《符号学:传媒学词典》,胡易容、赵毅衡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

· 近期论文

“传播”术语与学科的“符号”维度——约翰·费斯克“传播符号学派”主张的一种延展.新闻界,2023(02)艺术符号媒介论纲.符号与传媒,2022(01)“‘沉默’传播”:中国古代“讳文化”的普遍符用学阐释.国际新闻界,2021(09)“巴蜀图语”理据研究与中国符号学体系.中国社科报,2020传播研究的符号学范式、流派及观念.内蒙古社会科学,2020(06)论象征符号:理论性与任意性在传播中的复合.新闻与传播研究,2017(04)帕洛阿尔托学派及其“元传播”思想谱系:从神经控制论到符号语用论.国际新闻界,2017(08)符号达尔文主义及其反思:基于汉字演化生态的符号学解析.兰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8(03)“后真相”时代传播符号的“意义契约”重建.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4)


祝东教授

祝东,文学博士,现为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导。主要从事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现代传播、媒介文化等方面的教学研究工作,主要理论兴趣为符号学、阐释学。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央高校科研项目多项。迄今在各类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六十余篇,科研上曾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项。主要学术兼职有中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理事,文化与传播符号学会常务理事,华夏文化促进会传播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国际符号学会(IASS)注册会员,四川大学符号学-传媒学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等。

· 部分学术专著

《早期中国符号学思想与伦理转向》,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年《中国古代符号思想史论》,科学出版社,2021年《先秦符号思想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14年

· 近期论文

诗以言志:《诗》作为公共资源传播的符号机制与影响.符号与传媒,2022(02)构建中国特色符号学体系.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Dong Zhu,Wei Ren :An Inquiry into the Semiotic Thought of Laozi,BRILL:Signs & Media 2020(01).论儒家仁、礼关系:基于符号学的考察.孔子研究,2020(06)先秦至汉初道统秩序模式论辩的符号学考察.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3)天道秩序与自然神话的符号学分析.文化研究,2018(04)名与实:中国语言符号学的发轫.中外文化与文论,2018(03)复礼与正名:孔子思想的一个符号学视角.孔子研究,2018(06)文质论:中国文学批评的伦理符号学向度.兰州学刊,2018(11)



熊辉教授

熊辉,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博士后,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翻译文学研究。2011年破格晋升教授,曾在西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任教,担任韩国韩东大学和东亚大学访问教授、美国康奈尔大学富布莱特研究学者、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社科基金和中华学术外译通讯评审及成果鉴定专家等职。独立出版学术专著10部,传记文学2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A&HCI和CSSCI期刊论文近70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2项。研究成果多次获奖,并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及其他年鉴等转载16次。

· 部分学术专著

《五四译诗与早期中国新诗》,人民出版社,2010年《外国诗歌的翻译与中国现代新诗的文体建构》,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年《翻译诗歌在中国的接受》,人民出版社,2016年

· 近期论文

革命文学的先声:论蒋光慈的文学翻译.广东社会科学,2023(02)“Translation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World Literature,”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of Literature,7(1)2023, Pp.31-52.(A&HCI)(Corresponding author)“The Influence of the Translated Poetry on the Occurrence of Modernity in Modern Chinese Poetry,” The Paper Collection of 2019 ICLA. Leiden: Koninklijke Brill NV, 2023, Pp.258-269.(《2019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年会论文集》)(Independent author)外国诗歌形式的误译与中国现代新诗形式的建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8(06)翻译诗歌对诗人创作的影响.文艺争鸣,2017(09)西潮涌动下的东方诗风:五四诗歌翻译的逆向审美.文学评论,2010(05)

标签: #模除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