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现在小伙伴们对“混淆法则是什么”可能比较关怀,朋友们都想要学习一些“混淆法则是什么”的相关知识。那么小编也在网上网罗了一些关于“混淆法则是什么””的相关知识,希望我们能喜欢,你们快快来了解一下吧!作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或多或少都曾为“立规矩”而纠结过,想给孩子制定规则但又怕自己制定的条条框框会限制孩子的自由发展。其实父母有这种想法,多半是由于混淆了限制和界限这两个词的含义。只有父母给孩子一定程度上的限制才能让孩子在安全的界限内给予他们更多的自由。
规则的意义
一、带来安全感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规则来约束自由,会让人对未来失去控制力,这也意味着一失去安全感。比如,没有交通规则,我们就会失去安全驾驶的控制力,个人安全也就无法保障,那么宝宝的小世界也是如此的。
二、实现自由
所谓的自由并不是说就可以任意妄为,自由的前提是有高度的自律感。所以,规则教育并不是父母认为的要约束孩子,而是慢慢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一个人只有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了,才有资格和能力去支配自己的人生。
三、塑造独立人格
父母可以在规则划出的范围内,给孩子“绝对的自由”,这种“绝对的自由”会赋予孩子“绝对的自主选择权”,这项权利也是塑造独立人格的根基。父母要明白:听话、懂事不等于遵守规则,只能说明这个孩子懂得顺从,而遵守规则更强调内化的过程,只有脱离监管才能实现真正的独立。
四、建立责任感
学会去惩罚孩子也是惩罚是规则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只有父母进行适当的惩罚才能有效的帮助孩子建立责任感,才能让他学会承担后果,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五、融入社会万事万物皆有规则,人类社会也是如此
父母要知道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孩子需要的是在有规则的生活中摸索生存法则,这样,他们才能真正的去适应社会、融入社会。
制定规则的基本原则:
一、遵循孩子心智发展规律
很多父母在给孩子制定规则的时候,都没有注意到孩子的心智发展规律,以至于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和孩子产生了很多矛盾,甚至还影响到了亲子关系,这时候,父母就会开始怀疑“规则有益于孩子的发展’这句话的正确与否。
其实,错的不是规则,而是制定规则的父母。比如说:如果父母对一个一岁的宝宝说:“吃手是坏习惯,你要戒掉它,再吃手妈妈要打手了!”很明显这句话已经超出了宝宝的理解能力。但是妈妈的想法却是:因为宝宝破坏规则,所以我要惩罚他!
而宝宝的理解可能却是:我做了一件让我舒服的事,但是妈妈打我了,我不知道为什么打我,所以我哭了。当孩子和父母的想法相背离时,怎么会不产生矛盾呢?
二、不要以方便父母为目的
如果父母在制定规则时的出发点是“父母”,长久下去难免会出现一个问题,那就是:规则的随意性很强。因为父母对同一种行为的忍受程度会受诸多外界因素影响,比如环境、心情。以至于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会让孩子感到困惑,边界到底在哪里?
所以,父母应该根据行为的“性质”来划定规则的边界。饭桌上的战役相信大多数父母都经历过,宝宝会玩食物、看动画片、让家长追着喂...当父母有足够多的精力和他对抗的时候,就会坚持吃饭的规则:不吃可以,下桌就收餐,别想一边看动画片一边吃。
可当我们需要踏踏实实吃口饭的时候,又会给他看动画片让他安静....这就是大多数父母的教育方式。
三、请提前制定规则
这个做法一方面是为了有足够的时间帮助孩子理解规则、记住规则,另一方面是基于规则定义的考虑。规则如果不是提前制定好的,那就不能称之为规则。
因为这对规则的执行者不公平,他们在打破规则之前并不知道这种行为是不被允许的。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之前就应该提前告诉孩子规则。
四、请保持规则的一致性!这涉及三个方面:
家庭成员对规则的态度保持一致:不要爸爸妈妈教育,爷爷奶奶宠爱。对同一件事的处理保持一致,当然,育儿的关键还是要管好自己!父母是孩子儿时的模仿对象,当父母也要破坏规则的时候,可能就让孩子感到困惑:为什么爸爸妈妈可以不遵守规则?
长久下去,其实,纠正自己比教育孩子难多了。规则制定了不能轻易改变这点毋庸置疑,如果家长有“可以随意改规则”的特权,说明家长对规则不够尊重,潜意识里认为规则是给孩子制定的。慢慢的,孩子也会开始不尊重规则。
而且父母也要明白,制定规则的初衷是帮孩子发展出强大的自律和自控力、掌握融入社会生活的钥匙,而不是-根筋的执着于规则制度本身。
规则内容侧重点:小月龄宝宝(0- 3Y)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建立规则感
规则,若不因认同而遵守,那么它就失去了一多半的意义。但是小月龄宝宝的理解能力有限,可能有的时候只会理解字面上的意思,那父母就可以在宝宝小的时候,主要以宝宝的习惯养成和规律生活为主,重在建立规则感,而不是一味地采取惩罚措施。要让宝宝知道一生活是有界限的!也为下一阶段顺利开启系统的“规则教育”打下基础。
要点:内容简单、具体:
笼统的表达会让他们感到困惑。比如,告诉孩子“ 游戏结束后要把屋子收拾干净!”这种指令就很宽泛,到底什么才是干净?连成年人都会有不同的标准。不如换成“游戏结束后要把玩具收到收纳箱里”,明确的告诉宝宝什么时间、做什么事,同时,父母在给孩子制定规则的时候,可以采取一些生活化的情景,因为婴幼儿认知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学习体验必须是“具体的”。脱离生活的学习内容对他们来说太过抽象,难以理解。
举个例子:[关于剩饭]
宝宝正在洗漱,你和宝宝说:“_会儿吃早饭,你要吃光哦,不可以剩饭。”宝宝可能根本没听见,也可能敷衍的点点头。不如等他真的剩饭了再说:“宝宝,你要把饭吃光才可以离桌”。这就是为什么小月龄宝宝规则内容主要是行为习惯和规律生活了,因为与日常息息相关,又非常适合划定界限的非此二者莫属。
大月龄宝宝(3Y+)建立规则制度
大一些的宝宝就要明显比小宝宝对规则的理解度要深一些,所以,父母可以考虑进行系统的规则教育了,包括:如何制定规则、如何执行规则以及惩罚措施。如果在上一阶段,家长没有帮助宝宝养成良好的习惯、建立基本的规则意识,你会发现,现阶段规则制度执行起来非常难。因为,为了纠正坏习惯而制定的规则往往会引起“冲突”。
要点:
由简单到复杂: 随理解能力增强,规则内容不必再是简单的指令。诸如“在什么场合下、满足什么条件、可以做什么事”之类的句式他们都是可以理解的。除了句式更复杂外,规则内容可以更偏向性格养成、人格塑造方面。
由家长制定到共同制定:让宝宝;参与那些能够灵活掌握尺度的规则制定过程,并讲明他的理由。比如,一周可以有一天零食日,但哪天由宝宝自己决定。宝宝们感受到“公平、平等”,规则就不再是“只有父母获利”的枷锁,他们内心就会自然而然的去接受并自发的遵守规则。而且,作为规则的制定者(或者 共同制定者),比单纯的作为规则的执行者更有责任感,也就更愿意去遵守规则。
如何执行规则:
1:让宝宝理解规则、认同规则
对于谁都是一样,只有从内心认同规则,才会自发、自觉的遵守规则。如果受到父母的强迫,或者是害怕受到惩罚才去遵守规则,那么父母一旦离开,孩子们自然而然会违反规则,所以,怎样才能让规则成为孩子内心的需要,大概是父母最难攻克的课题了。父母可以参考这些一下经验:
小月龄宝宝(0-3y)共情,并提供明确的解决方案
父母可以适当的站在孩子的角度说出他的感受、他的想法,表示父母的理解。父母的理解,会让规则更容易被宝宝接受。任何时候,家长都不应该站在孩子的对立面,执行规则过程也不例外。提供明确的解决方案:小宝宝的一些错误行为只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怎么解决这种问题。比如,遇到喜欢的玩具,会和小朋友抢,可能还会打人。这时候,你就可以告诉宝宝:抢别的小朋友的玩具是不对的,我们可以和小朋友交换玩具试试?他不愿意,那我们等他玩完好吗?有过一两次成功解决问题的经历,孩子就会认同这项规则。
大月龄宝宝(3y+)
在共情的基础上,结合规则意义的解释共情对任何年龄段的宝宝来说都非常重要,而且由于大月龄宝宝已经具备相当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所以,父母可以给他解释一下制定规则的原因是什么?比如:刷牙是为了保护牙齿,如果没有牙齿你就再也不能吃你爱喝的酸奶了。告诉他们,遵守规则是为了保护自己。
2:帮宝宝记住规则:
预判性复习规则: 如果宝宝对于将要发生的情景有一定的破坏规则行为的话,父母就可以提前和宝宝说明,可以通过讨论规则内容和意义等方式。比如,外出就餐,在路上父母就可以和宝宝说,我们一会要去吃饭,咱们定好的,什么事情不可以做? (不能乱跑)为什么不能乱跑呢? (因为会打翻菜,被烫到)。
对宝宝遵守规则的行为进行积极赞美、正面强化:情绪比较强烈的记忆总是印象比较深刻 无论是正面的情绪还是负面情绪都是如此。强化宝宝的正面情绪会让他记住正确的行为,而且以后可能也会朝着这个方向去做。
3:当宝宝不想执行规则时:
酌情满足:有些需求可以适时、适当满足。
父母适当满足能让孩子感受最直接的爱,毕竟父母制定了规则之后并不是那么轻松就可以执行起来的,偶尔让孩子放松一下未尝不可,只是破例的同时也要和孩子讲清楚,为什么这次可以破例?他又需要满足什么要求才可以破例?
逢年过节,宝宝想多吃两块糖、多玩一会儿,这真的没啥。但是父母可以和宝宝说,糖吃多了牙齿会坏掉,没有好牙齿你就不能再吃到自己喜欢的食物了。
当然了,这种满足是建立在“合理的理由”基础上的,不是随意的,更不是受控于孩子的。如果让孩子找到控制父母的诀窍,是绝对不可以的。
曲线救国:规则执行之初,不顺利是正常的,但只要最终能达到遵守规则的目的,方式方法可以灵活多变。
有的时候,可以让宝宝进行选择。比如说:当孩子玩完玩具时,你可以对孩子说 “你是自己收拾?还是需要妈妈帮你一起收拾?”总之是要收拾玩具,而不是继续玩玩具。这对于宝宝来说,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而且这有利于让宝宝对于这一行为进行记忆,下次宝宝玩完玩具时,可能就会自动的收拾好玩具,时间会将这一切转化成习惯。
接受惩罚: 如果上述两种方法都不适用,宝宝就是执意不遵守规则时,家长应该怎么做?要对孩子进行大声批评吗?
不,绝对不是这样,而是要冷静的问宝宝:“你为什么要这么做?”然后可以告诉孩子一些这样做的后果 比如说,“如果你这样做,那么会怎样怎样(后果),你确定还要这样做吗?”如果宝宝听到这些以后还是要执意破坏规则的话,那父母也可以让宝宝接受随之产生的后果!
比如说,不让摸装有热水的水杯,摸了就会被烫;有些是惩罚措施一乱扔玩具,就惩罚他自己收拾。当然,适当的惩罚对于建立规则也是有一定好处的。
宝宝即不愿意遵守规则,也不想接受惩罚,反而用自己的方式反抗。比如,大哭。怎么办?
首先父母明确一点,没有一个合理的理由,不要改变规则。但也不得不说,遵守规则对成年人来说都不是易事,孩子不愿意遵守也可以理解,所以他们会不断的用自己的方式来试探家长的底线,一旦让他们掌握了修改规则的方法,他就会开始慢慢的控制家长。
如果碰到孩子情绪上来的时候,父母可以这样做:比如,先让他自己先发泄一下,哭够了,再继续聊“规则”。
其实,任何人肯定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如果一件事情做不好的话,多多少少会有一些负面情绪,当这些负面情绪累计在一起的话,可能就会突然爆发,然后情绪就不可控了,这时候,谁说道理,都是听不进去的,但是把情绪发泄出去后,冷静下来,思路反而清晰了。对于宝宝来说,其实也是如此。
4:事后帮宝宝思考、总结:
做对的:表示肯定、赞赏。做错的:1、让宝宝说发生了什么事?妈妈做了什么?妈妈为什么这么做?2、以后想要怎么解决类似的问题?可以多说几种方案。家长这个时候也可以为宝宝提供一些解决办法。
很多时候,如果妈妈没有控制好情绪时,可以大大方方的和孩子承认错误,这样的话,可以让孩子和自己都冷静下来,也可以让孩子更好的理解规则。同时,也有正视自己错误行为的勇气规则教育非一日之功。需要一次次地强化、重复,才能让遵守规则逐渐变成自己的生活方式。
如果在建立规则过程中,矛盾不断。家长也要反思,不仅仅只是孩子的原因,有的时候,可以在自己制定规则的过程没有遵循了宝宝的发展规律,或者是执行规则前没有提前和孩子讲明规则。
宝宝规则制定方向:
1.安全方面:要遵守交通规则,不能闯红灯……
2.健康方面:回家先洗手、睡前刷牙...
3.生活习惯方面:物品请归位...
4.礼仪方面:餐桌礼仪:请吃光自巴碗里的饭...社交礼仪:使用别人的物品前先得到主人的同意、得到别人的帮助要说谢谢、对别人造成伤害或影响要道歉、学会等待、学会拒绝..
5.爱护公共环境:在公共场所不能随便乱扔垃圾……#宝贝健康课堂##清风计划#
标签: #混淆法则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