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空技术网

4T只要一千多?干货教程!利用两块掠夺者GM7组建一台全闪40G NAS

橘生330 187

前言:

而今姐妹们对“kcores电源”可能比较注意,你们都想要分析一些“kcores电源”的相关内容。那么小编在网摘上网罗了一些对于“kcores电源””的相关资讯,希望你们能喜欢,小伙伴们快快来了解一下吧!

前言

现在放在你面前的是,两块来自Mellanox HPE 544+FLR QSFP 40G的四万兆网卡。

现在又放在你面前的是,两块来自宏碁掠夺者GM7 PCIe 4.0 4T的满速无外缓盘。

那么它们之间能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呢?

我们这一次整个大活,我们将会以这两块40G的网卡和这两块4T的PCIE 4.0盘来组装一台NAS出来。

前排提示,本期纯整活,方案实现并不完美,且并不具备日常使用价值。

选择硬件

全闪NAS中最核心的三个部件就是硬盘、网卡、主板。

网卡是对外连接的上限,硬盘的速度是内部传输的上限,主板是承载这整个系统的基板,兼容性和通道的速度都由它决定。整个系统就像是一个水泵,网卡就像是出水口,出水口的直径限制水的流量,硬盘就像水泵电机,转速高低决定水流速度,主板就像整个水泵外壳。

硬盘选择

这一次选用这的两块4T的PCIe4.0盘是来自宏碁掠夺者GM7,是一块非常经典的满速无外缓盘。

官方标称顺序读取速度能到7400MB/s,顺序写入速度能有6500MB/s,950K IOPS的随机读取性能,标称性能可以说是无外缓盘的顶级性能了。

我们比较关心的售后方面是五年质保,写入量保修4T版本给到了2400TBW,五年质保和TBW以先到者为准,这样的售后服务还是非常让人放心的。

包装依旧是宏碁掠夺者的经典包装,黑色哑光搭配亮面的硬盘图片,质感非常不错。

正面是自带的石墨烯散热片,能有效导热,也可以搭配金属散热片使用。

ps:盘自带的散热片被撕过所以有点褶皱。

硬盘背面就是常规的序列号信息。

正面四颗粒,没有独立缓存。所有芯片集中在正面,这一点非常不错,散热效率比较高,设备兼容性更加好了,适合笔记本用户和主机用户,当然也适合台式机用户,可以搭配主板自带金属马甲散热了,无需考虑像双贴盘那样背面颗粒散热不佳的情况。

主控芯片是来自国产联芸科技的MAP1602主控,是联芸的第三代主控产品,采用了12nm制程工艺,无缓存设计,全盘模拟SLC策略。

颗粒是来自长江存储的232层TLC颗粒——X3 9070,可以做到单颗1T容量,实现了高达 2400MT / s 的IO 速度,性能十分强悍。

那接下来上机看一下这块硬盘能有怎么样的表现吧!

硬盘测试

首先测试单块硬盘的测试平台不是我们最终实现NAS的平台。

测试平台:零刻SER7 MAX 这次换演员了(bushi,纯属是不想拆机器了)

CPU:R7 7840HS

系统盘和测试盘都跑在PCIe4.0 x4通道上,并且做好了散热。

CDI

首先是检测硬盘SMART信息的crystal disk info软件,可以看到硬盘的传输模式正确跑在PCIe4.0 x4通道上,待机温度在43度。

CDM

速度测试第一项是crystal disk mark软件,1G测试,可以看到读写速度分别是7122MB/s和6503MB/s,最影响日常使用的4K随机读写性能更是突破了1000K,顺序读取是927K IOPS,顺序写入高达1030K IOPS。

AS SSD

AS SSD 的策略与CDM不同,其测试成绩更贴近日常使用一些,不过也是娱乐软件,CDM追求标准的峰值性能,AS SSD每次测试波动会比较大。

顺序读写能达到5668MB/s和5491MB/s,最终获得了8568的好成绩,可以用作同价位固态参考。

AIDA64 Disk Benchmark

接下来是最漫长且“残酷”AIDA64的写入测试,通过这个软件测试,可以很直观地看到这块无外缓盘的模拟SLC缓存大小,和整体写入速度,以及主控的策略。

只能说不愧是4T盘呀,测试足足跑了一个半小时才全部写入完成。

从全盘写入的情况来看,宏碁掠夺者GM7 4T呈现三段式写入,SLC缓存的大小在1070G左右,缓内的读写的速度在5200MB/s左右,对于4T盘来说,将近30%的SLC缓存还是挺大的了。

当SLC缓存写完的时候,进入到TLC直写阶段,速度还能保持在2400MB/s左右,但是TLC直写阶段非常短,当写入到2T的时候就会进入到第三段,速度保持在840MB/s左右。

URWTEST

在最贴近实际使用的URWTEST测试中,宏碁掠夺者GM7缓内的速度实际能有3000到3500 MB/s,性能还是非常不错的。

可是,硬盘实际缓内写入还是只有3000+ MB/s,根本没办法到达40G网卡的极限性能呀,那要怎么办?

我们准备直接给这两块盘组建RAID0阵列,我就不信跑不上40G!

网卡选择

我们为什么会选择卖螺丝核心的HP544+FLR网卡?

因为便宜,实在是太便宜了。

40G的网卡只需要40块钱,隔壁Intel的82599芯片的万兆光口卡还要100块钱呢,40G的网卡已经是白菜价格了。

HP544+FLR QSFP网卡是迈络思CX3PRO芯片,同时支持10G、40G或56G的以太网和InfiniBand。

以太网方面支持

IEEE Std 802.3ae 10 Gb 以太网

IEEE Std 802.3ba 40 Gb 以太网

IEEE Std 802.3ad 链路聚合

IEEE Std 802.3az 高能效以太网

IEEE Std 802.1Q/.1P VLAN 标记和优先级

IEEE Std 802.1Qau 拥塞通知

IEEE Std 802.1Qbg

IEEE P802.1Qaz D0.2 ETS

IEEE P802.1Qbb D1.0 基于优先级的流量控制

IEEE 1588v2

巨型帧支持 (9600B)

INFINIBAND支持

符合 IBTA 规范 1.2.1

基于硬件的拥塞控制

1600 万 I/O 信道

256 至 4K 字节 MTU,1G 字节消息

兼容性

PCI EXPRESS 接口

符合 PCIe Base 3.0 标准,兼容 1.1 和 2.0

2.5、5.0 或 8.0GT/s 链路速率 x8

自动协商为 x8、x4、x2 或 x1

支持 MSI/MSI-X 机制

但是这个网卡比较特殊的是,插槽并不是正常的PCIE插槽。这个也不是什么问题,现在已经有这个KCORES开源的转接板,有能力的可以自己打板,成品的转接板也都不贵,一块转接板加挡板也就二十来块钱。

我们这两张网卡淘宝入手150,图个省心。

别看40G网卡这么快的速率,其实这已经是被淘汰的产品了,在服务器产品中,用于云计算、超算、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使用场景,主流IB网卡早已经到100G以上,甚至200G、400G的速率。

主板选择NAS端主板

因为考虑到要使用PCIE 4.0固态做阵列,所以对主板有硬性要求,首先要支持PCIE 4.0,且有两个4.0 M.2槽位,考虑到544FLR这个网卡在这两代最新平台上兼容性,有些平台插在南桥出来的PCIE通道上并不能兼容,所以主板的选择比较慎重。

我们目前手上能有两条PCIe 4.0 M2插槽的主板,符合条件的只有三块,分别是技嘉Z790 GAMING X AX,微星MSI H670战斧导弹,尔英B760M幻翼。

虽然这三块规格上差别很大,但是对于网卡来说,本质上大差不差,除了直连CPU的X16插槽,底下南桥走的PCIE通道都是不足X8的,且不兼容,这真是太难受了。

最后兜兜转转还是用了尔英B760这块,插在直连CPU的X16插槽上。别问为啥不用Z790这些上直连CPU的X16插槽,问就是不兼容(悲)

尔英这块板子虽然性价比非常高,做工也不错,但是这个散热马甲真是有点难受,会挡散热器,无奈只能拆掉了,好在cpu是12100,毫无供电压力。

客户端主板

客户端的平台搭配反而更加让我头疼了,其实要双向实现40G的传输速度,客户端主板的需求其实和NAS端是一样的,都需要双M2插槽,且是4.0通道,这就很难受了。

我就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了这块微星的X299 Raider,之前玩四通道内存工作站平台剩下的主板,闲置了好久,这一次再次请出山。

但是可惜的是X299是PCIE 3.0平台,并不能用4.0盘来组阵列了,肯定会对最终实现有所限制的,但是目前也没办法了,要么买张PCIE拆分卡,插满六块3.0固态来组阵列强制堆满速度,要么换主板。

不过最后我们选择的是两块PCIe 3.0的盘组成RAID0,这样也能变相实现。

选择系统

要跑满40G网卡的速度,我们需要用到一项技术——RDMA,

远程直接内存访问(即RDMA)是一种直接内存访问技术,它将数据直接从一台计算机的内存传输到另一台计算机,无需双方操作系统的介入。RDMA最早在Infiniband传输网络上实现,后来业界厂家把RDMA移植到传统Ethernet以太网上,降低了RDMA的使用成本,推动RDMA技术普及。

RDMA本身只是一种概念,具体实现不同厂商都有自己的实现方式,目前市场上能见到的RDMA产品可以分为三类:

1. InfiniBand——“无限带宽”,其诞生的目的是为了取代PCI总线,后续转向到计算机集群互联方向和存储设备的连接,而Mellanox这家以色列芯片公司(现在是被英伟达收购)是目前InfiniBand市场的绝对领导者。

InfiniBand通过交换机在节点之间直接创建一个专用的受保护通道,并通过InfiniBand适配器管理和执行的远程直接内存访问(RDMA)和发送/接收卸载,方便了数据和消息的移动。适配器一端通过PCI Express(PCIe)接口连接到CPU,另一端通过InfiniBand网络端口连接到InfiniBand子网。与其他网络通信协议相比,这提供了明显的优势,包括更高的带宽、更低的延迟和增强的可扩展性。

2. RDMA最早在Infiniband传输网络上实现,后来业界厂家把RDMA移植到传统Ethernet以太网上,降低了RDMA的使用成本,推动RDMA技术普及。在Ethernet以太网上,根据协议栈融合度的差异,分为iWARP和RoCE两种技术,而RoCE又包括RoCEv1和RoCEv2两个版本(RoCEv2的最大改进是支持IP路由)。

RoCE是为了降低IB部署的成本而推出,实际上的核心就是把IB的包架在通用Ethernet上发出去,因此对于RoCE,实际上它的二层包头已经是普通以太网的包头。

(图片来自互联网)

在传统TCP/IP中,来自网卡的数据,先拷贝到核心内存,然后再拷贝到应用存储空间,或从应用空间将数据拷贝到核心内存,再经由网卡发送到Internet。这种I/O操作方式,需要经过核心内存的转换。它增加了数据流传输路径的长度,增加了CPU的负担,也增加了传输延迟。

RDMA其实是充当了一个”没有中间商赚差价”的角色,”像是某二手车交易网”。

落实到系统内功能,考虑到我们是要当作NAS使用,SMB功能是绕不开的。

Windows Server 包含一个称为 SMB 直通的功能,用来支持使用具有远程直接内存存取 (RDMA) 功能的网络适配器。 使用 RDMA 的网络适配器能够全速运行, 延迟时间非常低,CPU 使用量非常少。 对于 Hyper-V 或 Microsoft SQL Server 等工作负载,这让远程文件服务器如同本地存储一样。

在Windows server上SMB直通是自动配置的。

所以NAS端的系统我们就选择Windows server 2022版本,那客户端要选择什么呢?这是个比较难选择的问题。

日常使用Windows server 2022肯定是不合适,那难搞的驱动和繁琐的登录,足够劝退我了,最终还是在X299上部署了Windows 10专业工作站版,Windows专业工作站版支持SMB直通功能(单相直通)。

两端都支持SMB直通,性能上会更好。

实际测试

首先我们跑一下阵列的峰值性能,我很好奇,双PCIe4.0的满速盘组成RAID 0会是怎样恐怖的存在。

双PCIe4.0的阵列固态速度真是牛逼啊!顺序读写速度基本上是单盘的两倍。

其实我们从测试结果可以看出,raid0确实能大大增加顺序读写性能,但是4k性能并不会有明显提升,甚至会有所下降,因为软raid0存储一份数据要拆成两份存到两个盘中,那速度自然是相当快的,但是4K的小文件并不能拆开,同时因为是软raid阵列,CPU还要负责寻址,所以4k性能上不会有太大提升。

首先我们在Windows server端创建好用户,创建好共享,并确保两端都开启SMB直通,然后开始测速,这里总共112G的文件,拷贝到NAS里,实际的速度能有2.3G每秒左右,之前测试的时候最高能跑到3G每秒,实际跑下来并不能完全跑满40G网卡的速度,主要是被X299这套的3.0硬盘限制了发挥,如果再来两条宏碁掠夺者的4.0的盘,跑满40G的局域网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总结

这次折腾虽然有点点遗憾,但是也算是完成了全闪40G NAS的组建,传输的速度还是很不错的!

这次也算是第一次接触这种PCIe4.0的大容量固态盘,价格貌似也是大容量固态盘中比较低的,这用来大容量存储还是很不错的选择。

好啦,以上就是本篇文章的全部内容啦~如果对于这台设备还有什么别的想问的,也可以在评论区告诉我,后续也会出一期视频内容~

原创不易 喜欢的小伙伴可以点个赞

让我们下篇文章

再见~

标签: #kcores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