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空技术网

脑科学日报:人性本善还是本恶?简笔草图“一秒”生成真实人脸

脑科学世界 98

前言:

如今大家对“类肤色识别算法”大约比较珍视,大家都想要学习一些“类肤色识别算法”的相关文章。那么小编也在网摘上收集了一些有关“类肤色识别算法””的相关内容,希望我们能喜欢,看官们快快来学习一下吧!

1,Cancer Cell | 王嘉/李凯/董瑞合作首次解析神经母细胞瘤单细胞图谱——为儿童肿瘤王诊治提供新思路

来源:BioArt

9月17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肿瘤外科李凯、董瑞团队和上海交通大学王嘉团队在Cancer Cell杂志上发表文章Single-Cell Characterization of Malignant Phenotypes and Developmental Trajectories of Adrenal Neuroblastoma,利用单细胞测序技术首次解析了儿童神经母细胞瘤的单细胞图谱,为人们深入了解神经母细胞瘤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

以往的研究表明神经母细胞瘤的肿瘤细胞含有分化的嗜铬细胞样表型和未分化的神经嵴细胞样表型;而该研究则挑战了这一认识,揭示出几乎所有肿瘤细胞都在分子表型上类似于分化的嗜铬细胞。该研究进一步发现嗜铬细胞的两种不同的状态(增殖型和分化型)和肿瘤细胞的状态高度相似。更为重要的是,该研究揭示肿瘤细胞的这两种状态和神经母细胞瘤的临床表现高度相关。此外,该研究还发现了诸多和神经母细胞不同状态相关的标志基因;其中某些基因的功能已经在以往的研究中得到证实,而一些新的基因的功能仍有待探索。

阅读链接:

Cancer Cell | 王嘉/李凯/董瑞合作首次解析神经母细胞瘤单细胞图谱——为儿童肿瘤王诊治提供新思路

2,浙江大学联合耶鲁大学揭示衰老相关DNA甲基化时钟

来源:转化医学网

近年来基于年龄与DNA甲基化之间的密切联系,学者们建立了可以表征衰老的DNA甲基化时钟(表观遗传钟),后者成为目前衰老最具前景的生物标志物。

近日,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与耶鲁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联合在老年医学领域国际顶级期刊《Aging Cell》在线发表了题为“Underlying features of epigenetic aging clocks in vivo and in vitro”(表征衰老的DNA甲基化时钟在体内外的潜在特征)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首次全面比较了11个现有的DNA甲基化时钟,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一个更可靠且有效的新型DNA甲基化时钟“meta-clock”,具备比现有DNA甲基化时钟更强的全因死亡预测效力,并且更能区分肿瘤和正常组织,反映衰老特征,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阅读链接:

【新进展】浙江大学联合耶鲁大学揭示衰老相关DNA甲基化时钟

3,Cell | 车涛等揭示致幻剂激活血清素受体的结构基础以及分子机制

来源:BioArt

虽然致幻剂的确切作用机制在很大程度上仍不清楚,但是目前已知他们都是通过结合并激活体内一种血清素受体(HTR2A)来发挥作用。9月17日,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的Bryan L. Roth研究团队和斯坦福的大学的Yiorgos Skiniotis团队合作在Cell 上发表了文章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hallucinogen activation of Gq- coupled 5-HT2A serotonin receptors,通过低温冷冻电镜解析了HTR2A与一种典型苯乙胺类致幻剂25-CN-NBOH以及胞内信号蛋白Gαq的复合物的活性状态结构。

这也是首次获得GPCR结合Gαq的三维结构,之前的结构主要集中在其他G蛋白亚型(例如Gs, Gi)为了进行比较,研究人员还分别获得了HTR2A与LSD以及一种抑制剂(methiothepin)的X射线晶体结构。对这些不同状态的结构的比较揭示了致幻剂作为一种激动剂如何激活受体HTR2A以及与Gαq结构基础以及分子机制。鉴于致幻剂的潜在治疗作用,这些发现可能会有助于设计更多的HTR2A选择性配体,用于治疗各种神经精神疾病的药物。

阅读链接:

Cell | 车涛等揭示致幻剂激活血清素受体的结构基础以及分子机制

4,RAB39B基因c.536dupA突变导致X连锁遗传帕金森综合征的初步机制研究

来源:中华神经科杂志

文章研究突变型RAB39B基因的表达水平及RAB39B对细胞自噬水平和α-突触核蛋白的影响,并初步探索RAB39B基因c.536dupA突变在帕金森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基于前期发现由RAB39B基因新的突变c.536dupA导致青少年型帕金森综合征家系的工作背景,构建含有RAB39B基因c.536dupA突变型的重组表达质粒(pcDNA3.1-HA-RAB39B-536),与RAB39B野生型重组表达质粒(pcDNA3.1-HA-RAB39B),利用脂质体法将重组表达质粒转染至N2a细胞培养作为实验组。对照组为接受pcDNA3.1-HA转染的N2a细胞。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蛋白质印迹、免疫荧光及免疫共沉淀等技术来明确突变型RAB39B的表达水平及RAB39B对自噬功能和α-突触核蛋白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RAB39B基因c.536dupA突变型蛋白稳定性下降,突变型蛋白可能通过泛素-蛋白酶体通路降解,且该突变可能影响细胞的自噬水平;RAB39B蛋白可能与α-突触核蛋白存在体内相互作用关系,可能参与α-突触核蛋白的稳态水平的维持。

阅读链接:

【运动障碍】RAB39B基因c.536dupA突变导致X连锁遗传帕金森综合征的初步机制研究

5,母婴分离应激对幼年大鼠脑衰反应调节蛋白2及微管动态性影响

来源: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研究探讨不同程度母婴分离(maternal separation,MS)应激对幼年雄性大鼠海马脑衰反应调节蛋白2(collapsin response mediator protein 2, CRMP2)及微管动态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长时间母婴分离应激可升高CRMP2的磷酸化水平,降低海马微管动态性,使神经可塑性受损,而短期母婴分离未对海马微管动态性产生不利影响。

阅读链接:

论著|母婴分离应激对幼年大鼠脑衰反应调节蛋白2及微管动态性影响

6,认知控制反而让人更不诚实?人性本善vs人性本恶

来源:神经的罗贝尔博士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要面临违反道德规范的“诱惑”,在获取“利益”和维持一个积极的“自我形象”之间展开激烈的思想斗争。这种“激烈的思想斗争”,在心理学中被称为“认知控制”。那么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我们会选择诚实还是撒谎?最近有一项研究探讨撒谎行为发生时的神经机制,结果发现,认知控制对撒谎行为的影响依赖于个体自身的撒谎倾向(Speer et. al., 2020)。

综合研究结果可知,认知控制对撒谎行为的影响依赖于个体自身的不诚实倾向,或称之为“默认道德水平”。对于那些默认道德水平较高的人来说,当他们面临可以撒谎的机会时,他们的自我参照网络及功能连接会发生更强的激活,也就是说他们可能会进行更多的“自省”,而认知控制网络的功能则可能帮助他们去克服自身“诚实的默认模式”,从而促使他们做出不诚实的行为。而对于默认道德水平较低的人,也就是自身不诚实倾向更高的人来说,认知控制网络的作用则是抑制“不诚实的默认模式”,从而促使他们做出诚实的行为。

阅读链接:

认知控制反而让人更不诚实?人性本善vs人性本恶

7,游戏化干预可以改善心理健康

来源:大话精神

据统计,40%的就医与精神疾病有关,但只有不到35%的人可以获得治疗和心理护理,这表明迫切需要可获得和负担得起的治疗工具。智能手机的普及为这些工具提供了一个交付平台。之前的研究表明,游戏化——将干预内容转化为游戏形式——可以提高预防和早期移动干预的参与度。

一项新的随机对照试验发现,将移动心理健康干预变成智能手机游戏,可以潜在地改善健康状况。该研究于2020年9月2日发表在PLOS ONE期刊上,并表明游戏化化的内容干预可降低抑郁的易感性、压力和焦虑。

阅读链接:

游戏化干预可以改善心理健康「研究速递 」

8,简笔草图“一秒”生成真实人脸,这款人像生成AI,究竟有多厉害?

来源:学术头条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其用途也变得丰富多样,而在与图像结合方面,AI 面部识别技术和创建逼真图像的算法一直备受关注。近日,这一领域似乎又取得了新的突破:一种名为 DeepFaceDrawing 的 AI 图像转换器能够根据简单的素描草图,创建出足以以假乱真的人脸图像,并取得了不俗的成果。

DeepFaceDrawing 的深度学习框架使用模块来生成图像-CE(组件嵌入),FM(功能映射)和IS(图像合成)。该项目由北京中国科学院和香港城市大学的一个团队创造,DeepFaceDrawing 也是迄今为止最先进的图像生成器之一。

阅读链接:

简笔草图“一秒”生成真实人脸,这款人像生成AI,究竟有多厉害?

前文阅读

1,脑科学日报:身心愉快有利于提高免疫;心率可预测抑郁风险

2,脑科学日报:大脑是如何感知时间的?有意或无意记忆对注意的影响

标签: #类肤色识别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