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空技术网

高性能数据包处理工具DPDK

编码小哥 114

前言:

此刻你们对“数据包监控软件”可能比较关怀,同学们都想要剖析一些“数据包监控软件”的相关文章。那么小编也在网上收集了一些关于“数据包监控软件””的相关文章,希望朋友们能喜欢,朋友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DPDK是什么

DPDK(Data Plane Development Kit),即数据平面开发工具包,是一种用户空间数据DPDK(Data Plane Development Kit),即数据平面开发工具包,是一种用户空间数据平面开发工具,它的主要目标是为开发人员提供一个创建高性能数据平面应用程序的平台。DPDK开发者能够用C语言、汇编与新型Intel架构的linux内核进行交互,使得数据平面应用程序在高度优化的环境中运行。

DPDK可以被看作是一个性能出色的数据包处理加速软件库,对于开发者来说,它像是一个实践数据处理新想法的创新工场;对于性能调优者来说,它又像一个优秀的成果分享平台。不仅如此,DPDK也是报文快速处理的库和驱动的集合,其设计使其能够在任何平台上运行,最早支持的是Intel X86平台,现在已经扩展到IBM Power 8,EZChip TILE_Gx及ARM。

DPDK已经被作为一个“胶水”模块应用在多种网络数据处理方案中,以提高性能。一些常见的应用场景包括:虚拟化、云计算、网络安全、数据中心、大数据处理等。

DPDK的工作原理

DPDK的工作原理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关键概念:绕过内核、轮询和用户态驱动。

首先,DPDK应用程序运行在操作系统的用户空间,利用自身提供的数据面库进行收发包处理,绕过了Linux内核态协议栈,以提升报文处理效率。这是由于在传统的网络设备上,如路由器、交换机等,需要在瞬间进行大量的报文收发,因此常常能够看到专门的NP(Network Process)处理器,有的用FPGA,有的用ASIC。这些专用器件通过内置的硬件电路(或通过编程形成的)来实现快速的数据包处理。

其次,DPDK实现了轮询技术,在包处理时避免中断上下文切换的开销。这是因为中断上下文切换会消耗大量的CPU时间,而轮询可以避免这种消耗,从而提高数据包处理的效率。

最后,DPDK采用了用户态驱动,规避不必要的内存拷贝和系统调用,从而便于快速迭代优化。这是因为用户态驱动可以减少内核与用户空间之间的数据复制,降低CPU负载,提高数据包处理的速度。

简而言之,DPDK的工作原理就是通过绕过内核、实现轮询和采用用户态驱动,来提高数据包处理的效率和速度。

DPDK工作模式

DPDK主要采用了两种工作模式:轮询模式和混杂模式。

在轮询模式下,DPDK应用程序会持续不断地查询每个端口的状态,检查是否有新的数据包需要处理。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可以避免中断上下文切换的开销,从而提高数据处理效率。同时,DPDK也提供了纯轮询模式,即收发包完全不使用中断处理的高吞吐率方式。在这种模式下,任何包进入到网卡,网卡硬件会进行必要的检查、计算、解析和过滤等,最终包会进入物理端口的某一个队列。每一个收包队列,都会有一个对应的由收包描述符组成的软件队列来进行硬件和软件的交互,以达到收包的目的。

在混杂模式下,DPDK应用程序会在轮询的基础上,开启中断,以处理那些不能被轮询到的数据包。这种模式结合了轮询和非轮询的优点,既能有效降低CPU负载,又能及时处理紧急数据包。

这两种模式的选择取决于具体的应用场景和需求。例如,对于需要处理大量数据包,但对实时性要求不高的场景,可以采用轮询模式;而对于对实时性有较高要求的场景,可以采用混杂模式。

DPDK分发机制

DPDK的分发机制主要采用了两种方法:多队列和RSS(接收方扩展)。

在多队列模式下,每个核被指定处理一个或多个队列。这种模式下,从网卡的某个接收队列收到的所有报文都应当在该指定的核上处理结束。这样,不同的核就可以操作不同的队列,实现了并行处理,提高了数据处理效率。

而在RSS模式下,数据包会根据预设的哈希函数进行分类,然后分发到不同的处理器队列中进行处理。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地实现负载均衡,提高系统的吞吐量。

此外,DPDK还提供了Packet Distributor(报文分发)API库,用于实现包分发的功能。通过这些分发机制,DPDK应用程序可以高效地在多核处理器上进行数据包的收发处理,从而实现了高性能的数据平面处理。

DPDK数据平面处理方式

DPDK的pipeline模式是一种数据处理方式,主要应用于数据平面处理,如网络设备的快速转发等。在这种模式下,数据包在通过网卡接收后,会被送入预先设定的处理流程中进行处理,而无需经过操作系统内核的处理。这样可以减少数据包在内核和用户空间之间的拷贝次数,提高数据处理效率。

DPDK提供了Pipeline API库,用于实现这种流水线式的数据处理模式。这个库可以帮助开发者设计出灵活且高效的数据包处理流水线,从而提高整个系统的性能。例如,DPDK中的ip_pipeline示例就展示了如何使用Pipeline API来处理报文。

然而,虽然Pipeline模式可以提高数据处理效率,但其代码逻辑复杂,可能会引入潜在的内存安全风险,因此需要大量的测试以确保其稳定性和安全性。

DPDK的run-to-completion(RTC)模式是另外一种数据处理方式,主要应用于数据平面处理,如网络设备的快速转发等。这种模式下,当一个数据包到达网卡时,DPDK会将其缓存在一个环形缓冲区中,并通知应用程序有新数据到达。接着,应用程序会在单个CPU核心上处理这些报文,包括数据包解析、协议转换和业务逻辑处理等操作。完成处理后,DPDK将结果重新打包成网络报文,并通过网卡发送回网络中。

这种模式的主要优点是简单直观,易于实现。然而,由于所有的数据处理都在一个核心上进行,可能会成为性能瓶颈,尤其是在需要处理大量数据包的场景下。因此,对于需要高性能处理的应用,可以考虑使用DPDK的pipe-line模式。在pipe-line模式下,多个CPU核心共享数据包的处理任务,从而可以显著提高系统的吞吐量和处理能力。

DPDK数据处理步骤

DPDK数据处理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初始化:在应用程序启动时,DPDK会初始化所有需要的硬件设备、线程和内存池等资源,并为每个CPU核心分配一个独立的运行环境。

2. 接收数据:当一个数据包到达网卡时,DPDK会将其缓存在一个环形缓冲区中,并通知应用程序有新数据到达。

3. 数据包分类:应用程序根据预定义的规则对数据包进行分类(例如流量监控、负载均衡、安全检查等),并将它们发送到相应的队列中。

4. 数据包处理:DPDK从队列中取出待处理的数据包,并使用用户空间驱动程序进行数据包解析、协议转换和业务逻辑处理等操作。

5. 数据包发送:完成处理后,DPDK将结果重新打包成网络报文,并通过网卡发送回网络中。

6. 回收资源:当应用程序不再需要某些资源时,DPDK会将它们释放回内存池或者硬件设备中,以便其他线程或者进程使用。

标签: #数据包监控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