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空技术网

人民大会堂是怎么建成的?听听北京十大建筑背后的故事

新京报 17804

前言:

今天大家对“c语言运动会管理系统数据结构”大致比较重视,看官们都想要分析一些“c语言运动会管理系统数据结构”的相关资讯。那么小编在网上搜集了一些关于“c语言运动会管理系统数据结构””的相关文章,希望咱们能喜欢,小伙伴们快快来学习一下吧!

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北京十大建筑,是新中国建筑设计与建设发展的里程碑,它们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建成竣工,成为中外城市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

这十大建筑包括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和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全国农业展览馆、钓鱼台国宾馆、民族文化宫、北京民族饭店、华侨大厦、北京火车站、工人体育场。

人民大会堂是怎么设计建设的?北京火车站、民族文化宫具有什么特色?工人体育场改造如何进行历史传承?近日,北京十大建筑的亲历者、参与者、见证者,共同讲述了时代变迁中的十大建筑背后的故事。

分布

十大建筑奠定北京城市基本格局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首席总建筑师邵韦平介绍说,十大建筑奠定了北京今天的城市基本格局。“古城有一个比较明显的中轴线,这也是紫禁城一个重要的城市符号。但随着新中国的成立,长安街作为政治轴线初步形成,十大建筑中有六个建筑都位于长安街及其附近,这就构建了首都的基本雏形。”

十大建筑中最重要的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就位于北京的城市中心。

人民大会堂。资料图/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供图

据邵韦平介绍,人民大会堂项目包括位于中轴线西侧的大会堂、位于北侧的宴会厅、作为全国人大常委会日常办公地址的中央大厅将两者连接起来,设计者通过这样一个特殊的连接空间,把人民大会堂的三大功能巧妙组织在一起。

与人民大会堂呼应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历史博物馆,由两个场馆构成,总面积为6.5万平方米,和人民大会堂17万平方米的面积形成巨大反差。

为了解决两个建筑的平衡问题,设计师巧妙地采用“目”字布局,通过较大的院落和柱廊,把较小的建筑规模尽量展开,让它可以和人民大会堂取得一个比较对应的体量。此外,设计者为人民大会堂设计了实与空的柱廊,形成一实一虚的变化。

“总体来说,中国历史和中国革命博物馆与人民大会堂这两组建筑,配合整个天安门广场的规划,构成了一个十分大气、具有震撼力的城市公共空间。” 邵韦平表示。

此外,位于西长安街及其附近的还有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钓鱼台国宾馆、民族文化宫及北京民族饭店。

据介绍,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首次在展览建筑中采用多层展览区的方式,主体建筑平面呈“山”字形,两侧低中间渐渐高起,最顶部设有“八一”军徽,最高点约为97米,是当时长安街沿线建筑中最高的。其地面采用了当时的人工膜石技术,通过这一技术嵌入多种装饰纹样,来体现建筑的艺术性;位于主楼后侧的主展厅则采用了高侧窗的方式,效果十分独特。

风格

北京火车站等融合现代感与民族性

邵韦平谈到,在设计和建设十大建筑时,当时的设计者和建设者们面临着如何建设一个全新的政治中心广场的问题,同时还要协调城市的现代性和民族性。

据他介绍,在建设人民大会堂时,考虑到实用性及其所代表的新时代形象,建筑形式没有简单地采用传统的大屋顶,而是通过平顶加上倒置的琉璃瓦打造装饰线条,形成一个民族的符号。

“从人民大会堂的建筑剖面图上可以看到,建筑的一层位于一个很高的台阶之上。据记载,当时因为时间很紧,所以整个基础设施没有条件像今天这样进行大型的土木开发,而是在一个地面上进行了基础施工,建筑的保障设施比如机电用房都是利用这个台基开展的。”邵韦平解释说,后来这一基座也被保留下来,正好能够体现建筑的威严感。

同时,这座建筑的柱廊采用中西结合的方式,整个柱头和柱础应用了中国传统的虚拟莲花形态,柱头和顶部的衔接则采用了新式的砖石结构,建筑内部诸多中式花饰则强调了它是中国政治建筑的代表。此外,人民大会堂的空间处理运用了水天一色的处理方式,让天花板和墙能够融为一体。

为了让新的城市建筑服务民生,在原计划建设项目之外,十大建筑还增建了北京火车站、工人体育场等城市基础设施。

在邵韦平看来,北京火车站是当时现代感与民族性融合的经典。“北京火车站的主立面采用了三段式的结构,通过中间两个主塔拱卫着一个大型的公共空间,两侧是平拉开的候车厅。里面的多功能大厅有一项技术突破,它采用了双曲拱翘的方式,通过四个角柱,把中间33米无柱的拱翘撑起来,形成独特的空间结构。”

此外,民族文化宫、北京民族饭店、全国农业展览馆也都采用了传统的设计风格和现代化的空间格局,具有现代性和民族性兼容的特点。

民族文化宫。资料图/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供图

功能

工体将改造为传统外观的现代场馆

目前正在进行改造的工人体育场,是十大建筑中唯一的体育设施。

“当时,北京正在筹备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当年这个地方是一个苇子坑,没有什么现有建筑,建设起来相对容易。这是新中国第一个可以举办大型活动的场所,也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完整的综合性体育场。” 邵韦平介绍说。

受限于当时的建设条件,工人体育场建设初期未考虑抗震要求,几十年来结构构件腐蚀严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先后进行了三次结构加固和一次设施改造。到2018年,其房屋结构安全性和建筑抗震能力整体严重不符合国家相关标准。此外,2019年,我国成功申办亚洲杯足球赛,工人体育场将成为重要赛事活动的举办场地,为达到办赛标准,亟须进行升级改造。

去年,北京工人体育场正式启动保护性改造复建,改造后,工人体育场将由综合性体育场转变为一座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专业足球场。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第一建筑设计院院长、工体改造项目设计总负责人杜松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透露,目前,工体改造项目正处于基础施工阶段,计划明年12月中旬竣工并进行交付验收。改造后的工体将打造为集体育、商业、文化等功能为一体的城市新地标,并接入地铁3号线和17号线,实现便捷交通。

杜松谈到,工体改造的基调是打造一个传统外观的现代场馆。

据其介绍,一方面,工体承载了很多历史与时代记忆,改造设计会对传统的工体在建筑尺度、高度比例、色彩等方面进行微调,外观上尽量与老工体的历史形态进行呼应。为了延续和传承老工体精神,场馆内还将专门设计一个工体文化纪念馆,供球迷和观众参观。

另一方面,要达到亚洲杯和世界杯等国际大型专业足球赛事的标准要求,场馆内的硬件和软件设施都将重新定义,例如,通过调整座位行距、间距等提升观赛体验,引入大数据集成平台系统用于赛事和非赛事活动运维,按照专业场地标准来进行公共区域无障碍设计,引入现代化的足球俱乐部经营理念等。

亲历者讲述:人民大会堂是怎么建成的?

人民大会堂建设亲历者、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原第二设计所副所长李国胜:

1958年,我在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第一设计室工作,参与了十大建筑中的人民大会堂、民族文化宫和民族饭店三个项目的建设。

李国胜讲述人民大会堂设计建设过程。新京报记者 侯少卿 摄

在十大建筑中,人民大会堂是面积最大的,也是建设难度最大的,而且工期非常紧张。在当时,要完成这样的建设任务,是非常困难的。

当时国家提出建设万人大会堂,一开始设计的规模是7万平方米,后来进行了6轮修改,最终提出了15.8万平方米的规模方案,基本形成了现在人民大会堂的平面布局,即北部的宴会厅,中部的大礼堂、中央大厅,南部的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后来我们又完善了一些使用功能,最终人民大会堂的建设面积定为17万平方米。

从提出方案到开工,我们只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我们作为设计人员,除了要完成图纸,还要配合施工,常常连续加班,整晚都在设计图纸。到1959年3月初,我们已经完成了钢结构部分的全部图纸,一共3600多张。

万人大会堂最后定的方案是,第一层容纳3670人,第二层容纳3446人,第三层容纳2518人,舞台容纳300人,音乐池容纳70人。如此大的跨度,吊装是非常困难的。当时施工单位想了很多办法,施工中用的材料来自全国200多家加工单位,施工从材料到加工,有好多都是外地直接加工的。

从1958年10月正式开工到1959年7月中旬施工基本完成,8月份验收完毕,人民大会堂最终于9月初投入使用。

新京报记者 吴娇颖

编辑 应悦 校对 李项玲

标签: #c语言运动会管理系统数据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