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空技术网

“我”即是解决气候问题的有效单位

單讀Reading 107

前言:

当前各位老铁们对“repurpose是什么意思”大体比较重视,看官们都想要了解一些“repurpose是什么意思”的相关资讯。那么小编同时在网摘上收集了一些对于“repurpose是什么意思””的相关知识,希望咱们能喜欢,咱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如此宏大的气候问题,和我有什么关系?过一种可再生的生活,是不是很难操作?个人的行动,真的能撼动积重难返的问题吗?一谈起气候变化,很多人心中可能就升起了这些疑问。

今天单读分享的气候行动者 2023——“再生”创作征选中的一组作品,或许能解答你的疑惑。创作者华攸博在永续生活议题上有丰富的实践经历,接下来,她将结合自身经历说明个人的行动与气候变化的关系,为什么“绿色消费”可以作为解方。

不论是买衣服,还是吃饭,借助华攸博的讲述,我们都能重新认识这些再熟悉不过的微小事情背后的“秘密”——它们如何消耗能源并对环境产生影响,也直观学习到从身边开始的实践方法。这些行动不仅是在为气候变化献一份力,同时帮助我们为自己的生活发现另一种可能。

气候变化,究竟与你我何关?

撰文:华攸博

气候变化,这个宏大议题究竟与你我何关?作为个体,我们的生活方式、行为及选择又会如何影响气候变化?这个夏天各地的持续高温,频繁发生的极端天气事件,都让我们意识到,气侯变化所带来的影响不再只是电影中的场景,又或者他方冰川的崩塌融化,我们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其实远比想象中紧密。

“难道自来水不能喝吗?”

过去因为研究和工作的机会,我考察并参与了各地永续议题的在地实践项目,包含可持续社区、生态建筑、有机农作、零废弃与循环经济等主题。

在一次关于印度尼西亚塑料瓶减量的项目会议上,我与团队针对塑料瓶的来源进行讨论。当时有个同事问:“印尼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塑料瓶装水?难道自来水不能喝吗?”身为唯一的亚洲人,答案对我来说显而易见,直饮自来水可能会导致疾病和公共健康问题。同时,我也有些震惊,团队中的成员们虽然背景专业,却因为身处不同的现实,无法理解当地问题的痛点以及背后的复杂关联。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印尼塑料瓶的过度使用与该国的水利基础设施、复杂的地理环境、回收系统,以及跨国公司的生产线都脱不了干系。其他因素,如技术障碍、农村地区旅游业增长、国外进口废物和人口增长等,也都增加了废物处理的难度。此外,印尼固体废弃物管理的运作模式虽然使废物可以被回收再利用,但也意味着“低价值”或“难以收集”的塑料会被排除在收集系统之外,最终进入垃圾填埋场。这些塑料将继续污染土壤和水源,威胁居民的生命。讽刺的是,这个恶性循环把我们带回到最开始自来水为什么不能直饮的问题。

与此同时,非正式的废物收集中存在大量利益相关者,包括拾荒者、中间商、经销商、废物商人和废物企业家等。由回收贸易链形成的私营经济活动,影响着数百万人的生计。原本存在的贫困、低收入、失业等问题也使情况更为复杂,塑料处置不仅关乎环境,还与经济和社会问题都联系在一体。

塑料污染问题并不局限于印度尼西亚或特定地区,而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牵一发则动全身,因为全球产业链从设计、制造、使用到最终处置的每个环节都相互关联。因此,也没有单一的零塑料解决方案。每个地方的系统差异,说明“可持续”作为世界共同追寻的目标,需要更多元、在地化的问题解决方案,而任何解决方案的提出,也需要顾及后续影响,并考量整体性的因素。

这促使我反思“可持续发展”对于不同地区和人群的意义。当我们讨论宏大的关于消除塑料瓶的策略时,印尼拾荒者仍然为了生活温饱在垃圾填埋场徘徊。当可持续远离现实时,它就变得毫无意义。

每个“我们”,都能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解方

2022 年,我在北京歌德文化中心分享著作《全球问题,在地解方》(Global Issues, Local Alternatives),并和参与者一同探讨对永续议题的理解与生活尝试。当谈到印尼减塑顾问案带来的反思时,我发现了大家相似的困惑:在面对全球挑战和系统性问题下,个体的距离与困境。

气候变化,就是这样一个全球挑战,从国际、地区到个人层面,一切都紧密地交织在一起。这个宏大议题究竟与每个人何关?作为个体,我们的生活方式、行为及选择又会如何影响气候变化?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七次评估周期的主席吉姆·斯基(Jim Skea)曾说过,“气候变化是超过一个世纪不可持续的土地与能源利用、生活方式、生产与消费模式下所产生的结果”。[1]作为渺小的个体,我们真的能撼动超过一个世纪的结果吗?我们又该如何通过自身的力量,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解方呢?

为了回答这些共有的疑问和困惑,我于今年发起了“自己,就是应对气候变化的解方”项目,从自己出发,并面向公众办理线下共学工作坊(此项目获“自然之友公民气候行动计划”支持)。希望以个体经验为基础,探讨个体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并在生活形态与行为改变的实践中,产出在地的思考和行动。

今年发起的项目,希望以个体经验为基础,探讨关于个体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图源:露含)

在前期观察中,我发现许多个体意识到气候变化与自身相关,却不清楚能通过日常中的可持续或低碳行动带来什么影响。同时,在实践低碳的过程中,参与者提到可持续的选项太少且资讯不明确,系统性问题所导致的不便利性等都是放弃的原因。有些人则因为不受到他人,尤其是身边亲友的理解,难以获得行为改变所需的正向反馈和支持而无法持续。

在工作坊中通过游戏促进参与者讨论(图源:芳华)

因此,这个项目也希望能提供一种“可看见的想象”,通过自身和周围个体实践过程中发现的困境和方法,推动更多人参与到思考和行动中。最终大家能意识到,其实在自己身上就能找到创变的方法,每个个体对气候问题是可以有实质贡献的,永续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并不是一件离我们很遥远的事情。

攸博向工作坊参与者们说明小练习(图源:张琼)

怎么“消费”,就是有效的行动

个体应对气候变化的方法有很多,比如以不同的方式生活,与周围的世界互动,并与身边的人谈论。通过创作来探讨这个议题,或许也是方法之一。

接续的四篇文章中我以“绿色消费”为主轴,从个人的视角来呼应“自己,就是应对气候变化的解方”。那么,为什么选择消费呢?

“消费”(Consume),除了是满足个人生活需求和目的,涵盖食衣住行育乐等方方面面的行为之外,也有使用/消耗/用尽的意思。我们从自然中获取资源并转换成经济和文明发展所需的物质,消耗后再排放到自然中重新转化,人类社会本身就是建构在自然系统之上,并不断与之交互,也因此,“消费”正是个体与宏大议题之间一种直观的联系。

“绿色消费”则是在满足个人基本需求之外,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不只考量产品本身,还从其设计、生产、包装、运输、营销、处置和回收等过程考虑是否减缓对环境的破坏或者如何友善环境。我们经常听到的 3R——消费减量(Reduce)、重复使用(Reuse)、回收循环(Recycle),以及加上了拒绝浪费(Refuse)和改变用途(Repurpose)所形成的 5R,都是帮助实践绿色消费的基本原则。此外,也有学者在 3R、5R 之外提到了 3E,包含讲究经济(Economic)、符合生态(Ecological)、实践公平(Equitable)。

因此,我的四篇文章分别以不同方式呼应“绿色消费”的这些原则,并回应我们可能共有的困惑。

回到本文最开始的问题:气候变化,这个宏大议题究竟与你我何关?作为个体,我们的生活方式、行为及选择又会如何影响气候变化?希望这五篇文章能让你我意识到,从自身出发,从小事着手,我们都能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解方。

“废物”不是物品的终极命运

撰文:华攸博

最近喜欢上金缮,一种修缮陶瓷器的传统技法。金缮的修复过程是将来自漆树的天然无毒涂料作为粘合剂,并在接缝处以金粉进行装饰,不仅对器物没有二次伤害,还可以安全地运用于日常生活饮食的器皿上。

我想,金缮这项手工艺之所以令我着迷,不仅是它背后传承的文化底蕴,更是一种对于物尽其用和修复的执着吧。当破损的物品重新被粘合,再次完整后,它的寿命得到了延续,而这份新生亦象征着脆弱与坚实的并存。

作为修复者的我,重新经历了物品再制作的过程,看见从残缺破损中创造出新的美与价值,加深了个人与物品间的情感联系,也能实践惜物与可持续的生活态度。

衣服,不再“买买买”又“扔扔扔”

这种对修复的迷恋和执着,让我想起了多年前在苏格兰遇见的一间纺织品改造小店:ReMode。

在“ReMode”的纺织品改造工作坊中,我和友人学习了如何利用回收布料制作从零钱袋到电脑包等各种形式的拉链袋。短短两小时里,我们经历了人生中第一次裁剪布料、使用缝纫机、安装拉链等步骤,场景简直只能用手忙脚乱、不亦乐乎来形容。

我在 ReMode 参与纺织品改造工作坊。(图源:华攸博)

店长 Gillian 时不时会来关心进度,尤其是被优等生们包围而略显笨拙的我俩。趁此机会,我与她交流了“ReMode”创立的背后故事。Gillian 是一名艺术家,主要在纺织、印刷和服装制作中开发环境可持续的创意实践,她的梦想是通过修复、升级改造、天然染料、丝网印刷等友善环境的方式重新利用纺织物,最终不再购买新的物品。“ReMode”成立的初衷正是希望为年轻人和周围社区提供修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进而促使人们认识纺织业和快时尚对环境的影响。

Gillian 提到,在过去三十年快时尚(fast fashion)的商业模式下,服装的生产、消费和后续填埋、焚烧的需求大幅增加,快时尚产品被视为廉价且一次性的商品,超过一半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被处理掉了。

以英国为例,每年大约有 200 万吨服装和纺织品被丢弃,其中只有 16% 被再次利用,而在供应链的初期阶段则约有 10—20% 的纺织物在裁制成服装时就被丢弃。英国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Ellen Mac Arthur Foundation)就曾经指出:如果时尚业到 2050 年不做出任何改变,将消耗全球四分之一以上的碳预算。[2]除了废物处理造成的巨量碳排放之外,线性生产模式中也存在着许多浪费和污染,例如种植棉花所耗费的大量的水;生产皮革需要饲养牛羊而产生的耗能和碳排;生产涤纶和尼龙使用的化石燃料;漂白、染色和防水加工过程中对水源和空气的污染;洗涤衣物时脱落流向海洋的纤维颗粒等。

针对此一现状,“ReMode“通过在社区教授修补、照顾和升级改造衣物的技能,以延长服装和布料的使用寿命,从而避免它被丢弃,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同时,他们也鼓励消费者减少购买,或在购买时选择更加环保耐用的商品。穿不了或不再使用的衣物也可以赠送给二手店或身边亲友,以延续其价值。值得一提的是,采取照顾好衣物的理念和行动也是减少频繁淘汰更换衣物的办法,这包含在较低的温度洗涤或减少洗涤次数等。

ReMode 的纺织品改造工作坊成员与成品合照。(图源:华攸博)

你的垃圾,或许是另一个人的财宝

通过延续物品价值来创造新生、保护环境的,还有位于苏格兰更北端的“MORAY 废物克星”。

“MORAY 废物克星”成立于 2002 年,最初是由志愿者发起运营的厨余回收与堆肥场,他们收集并使用当地酒店丢弃的厨余垃圾制成堆肥,提供给社区花园或个人。当注意到毗邻的回收中心有许多仍可以重复使用的物品被丢弃时,他们转而将场地用来接收这些二手物品,以避免其被送往垃圾填埋场。

“MORAY 废物克星”的二手店一隅。(图源:华攸博)

在收到二手物品后,团队会先进行分拣,选出功能完好的物品进行清理、修复和翻新,再免费赠送给需要的弱势团体和公益组织,有些则会以实惠的价格出售给一般消费者。这之中包含了衣物、家具、厨具、玩具、电子产品,甚至极有价值的古董,直接印证了“你的垃圾,或许是另一个人的财宝”这句话。

许多物品在“MORAY 废物克星”的努力下都得到再利用和重生的机会,减少了浪费和垃圾处理的问题。同时,志愿团体也成长蜕变为一家蓬勃发展的社会企业,在过去 12 年中不仅每年都有足够利润来运营,还能给当地社区、学校和志愿团队提供免费的公益学习活动。

我和“MORAY”经理针对二手物品如何重新售卖,消费者对二手物品的态度等问题进行了一番讨论。他提出了团队可持续经营模式的几项关键,首先,前来捐赠二手物品的人们反馈过去家中没有足够地方囤放不使用的物品,因此会选择送到回收中心或直接丢弃,但他们并不知道有些物品到了回收中心一样不会被回收利用,最后还是会进入填埋场。而“MORAY废物克星”不仅为他们提供了场地,同时也让他们看见物品仍能再被利用的可能性,这也是为什么大家愿意把不再需要的物品捐赠给他们。

团队针对二手物品进行筛选、免费翻修和整理的模式,也解决了大家顾虑二手物质量和卫生的问题。能用低廉的价格购买到功能完好的物品,也是消费者优先选择“MORAY”的原因。有时候,有些人还能在二手物品中找到情感和记忆的寄托,比如古董老皮箱,又或者一封“二战”时期的家书。

修复模式,人与物品的新可能

在当今物质至上的时代,琳琅满目的商品和选项,好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却逐渐改变了我们与物品的关系。同时,消费的目的也从原本为了满足需求和实用价值,成为了追逐欲望的非理性和过度消费主义。多消和快消,虽然能让消费者在短时间内以低廉价格获得最新的商品,却忽视了生产流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反观“ReMode”和“MORAY 废物克星”的故事,它们通过修复模式应对当前过度消费和物质主义的问题,提供人与物品之间另一种可能的视角,通过重新定义“废物”的价值来保护自然环境。

再回顾金缮的传统技法、路上的修衣和补鞋店,就会发现修复或维修其实并非创新模式,而是源于惜物和物尽其用的心,一种人们古往今来就采用的方法。

又快入冬了,我们不妨趁着换季,再次检视一下自己衣柜中的衣物,重新思考“需要”与“想要”之间的区别。面对物品,与其轻易购买后又作为“废物”丢弃,或许也可以考虑通过修复的方法让价值得以延续。

采取修复模式是一种爱地球的选择,让自身微小的行为能为环境带来正向的影响力。

不起眼的“剩食”也能带来改变撰文:华攸博

2015 年夏天,作为社会企业研习团的代表,我首次参访了爱丁堡、格拉斯哥、邓弗里斯与伦敦等地将近 20 个单位。其中,“Annexe”是一个由社区发起的慈善组织,旨在支持当地居民、长者和身心受限者的健康生活和福祉。

社区营造,也许是当代生活的魔法

“Annexe”活动中心里,会举办多项志工服务,也开设舞蹈、音乐和绘画等课程。一楼更设立了咖啡厅,提供经过认证的有机饮食。明亮温暖的空间加上物美价廉的餐点,成为最受当地居民和长辈们喜爱的聚会场所。

参访当日已接近用餐时间,我们便决定到咖啡厅品尝一下社区的美食。排队点餐时,几名老太太热情地向我们推荐菜品,其中一位甚至俏皮地拉着害羞的主厨出来,说是要把“帅气又有爱心的年轻人”介绍给大家。

经过与老太太们的对谈,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Annexe”的历史变迁。“Annexe”最早于 1986 年以“社区协会”的形式开展,由当地居民共同向格拉斯哥市议会申请建筑的租赁契约,逐渐发展成现今所见到的健康生活活动中心。协会接着又陆续在中心里、邻近社区举办有关健康生活倡议的活动,提供压力管理、健康烹饪等课程。他们也与社区中的老年人合作开设课程,以解决孤独感的问题。

社区活动中心里的咖啡厅为老年居民带来的圣诞午宴。(图源:华攸博)

长辈们愉快地用餐聊天,就像在自家后花园那般自在。健康生活除了在活动中被提及,更内化成一种日常,这给当时的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短短不到两小时,我与社区产生了连结。挥别“Annexe”之时,我在心里默想着,“有机会一定要回到这里,来看看这些可爱的志工和老太太们”。

由于“Annexe”紧邻格拉斯哥大学(University of Glasgow),我们也把握机会前往参观,想一睹哈利波特迷都不会错过的霍格沃茨原型。在哥德式长廊、宽敞庭院和怀旧木门前留下了到此一游的记录,却唯独缺少了最具代表性的塔楼。这栋建筑因为修复工作,被一层蓝色施工布和鹰架给遮掩住了,大家都感到甚是可惜。当时我心里又是一阵默想,“有机会一定要在修复完成后再回来,看看是否真的是如霍格沃茨一般的场景”。

那些默想在离开后,随着生活的忙碌逐渐被抛诸脑后。然而,出乎意料,三年后我被录取为格拉斯哥大学的一员,终于见到那座心生向往的霍格沃茨塔楼。翻出 2015 年夏天的照片,我还是不可思议地看着眼前这一切,也许世界上真的存有魔法,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于是,我也再次回到了“Annexe”。这次,我不仅只是过客,还作为社区的一份子,参与到这座社区型的社会企业里。

容易被忽视的“食物浪费”,也关乎气候变化

才踏进大门,柜台的志工大叔一眼就认出了我。听闻我在进行社会企业与永续议题的研究,便介绍我参与了社区中心“剩食料理”项目。这个项目旨在通过超商捐献的即期品和损伤丢弃的丑陋蔬果创造剩食料理,以解决食物浪费的问题,回应环境永续,进而促进社区居民的行为改变。

到了烹饪教室我才发现,这是一场与老太太们的午餐约会。现场除了担任指导员的那位当年的年轻主厨之外,学员全都是六十五岁以上的长者,也难怪他们都用疑惑又好奇的表情盯着我这个“违和又乱入的外国年轻人”。我就像稀有动物,不发出声响也会被注意。

等大家都分配到一杯茶并缓缓入席后,指导员开始介绍剩食料理工作坊的主旨,以及当日食谱。这次剩食的主角是超市即将过期被丢弃的派皮和水果。由于“食安法”的规定,超市商品都需订立有效期限,邻近过期时就必须下架,然而有许多食材依然可以食用,因此社区中心与超市合作,接收了安全、品质良好却无法再贩售的即期品来开办每周的工作坊。

关于食物与气候变化,大家经常听到的可能是农食系统活动中各环节所产生的碳排,包含农作物种植、肥料和粪肥的施用、畜禽养殖、食品配送和运输服务等,又或者发现气候变化所造成的不稳定天气正在影响农作物生产情况及其口感,但是对于剩食如何影响气候变化却未必熟悉。

其实,食物从土地到达餐桌的任何阶段都可能成为剩食,并产生浪费,这包含了外观不佳被丢弃的蔬果、生产过程中去除的外皮或脂肪、超商丢弃的即期品,或者我们未食用完的盘中飧。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统计,每年就有超过 1/3 的食物遭到丢弃。

剩食造成的碳排不仅来自运输和加工过程中的耗能,还有填埋分解或焚烧时释放的大量温室气体,可见“食物浪费”是一件关乎气候变化却经常被忽视的小事。

在等待苹果派烤好之际,工作坊的参与者也从消费端讨论如何减少食物浪费。老太太们提出写好采买清单再去超市的好点子,如此一来可以避免不自觉购买而浪费多余的食品和金钱;指导员从食用日期的迷思这件事谈起,指导大家了解赏味期和有效期的差异,正确认识食物存放的期限和方法,都能够让我们在安全的情况下不轻易丢弃食物;我则是分享了通过食物银行计划,向农户直接购买丑陋蔬果,并协助在供应链各阶段收集食物并且捐给需要者的案例。面对气候变化之下,食物生产与分配的不稳定性,上述这些方法都能为解决食物浪费尽一份力,同时还能减轻世界饥饿和贫困的问题。

何时再见午餐俱乐部

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这个剩食料理实验课逐渐成了长者的固定聚会。就如同学间的午餐之约一样,她们也形成了一个午餐俱乐部。

有趣的是,这些课堂老鸟们因为年纪大,行动缓慢,又顾着喝茶聊天,对动手缺乏兴趣,最后经常是主厨自己完成料理,因此他号召帮手时,总会开玩笑地说,“虽然你们每次只负责吃,但还是要礼貌性地问一下,今天想帮忙的人请举手”。老太太们哄堂大笑,而全场果然只有我一人举手。

没想到这个举动,竟成功地为我和老太太们破了冰。“太好了,年轻人就是要多服务”,“拍手欢迎终于出现的志愿者!”原本我还是“违和又乱入的外国年轻人”,但在完成烹饪示范后,老太太们像可爱的孩子一样,前来拥抱我,并告诉指导员我应该为我所做的工作获得一个漂亮的小印章。我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接下来每场活动的指定二厨。若是有哪次没出席,还会接到老太太们的电话关心。

我在社区中心的“剩食料理”项目中擔任二廚,与玛丽奶奶一起烹饪。(图源:华攸博)

于是,每个周三,我的午餐之约从格大餐厅转战到了这里。不同的空间、朋友和对话,还有每周超市不同的剩食材料,训练着我们临场发挥的功力,也因此发明了丰富多样的料理。

或许这就是剩食料理迷人的地方,有什么能比不浪费又能享用美食更好呢?更重要的是,我还因此成了社区的一分子,认识了一群可爱、有趣、爱斗嘴的老太太们。

后来,离开了格拉斯哥,我和几位午餐俱乐部的老朋友们仍保持联络,多数活动都因为疫情暂停了,只有他们还在严格防疫措施下持续进行,希望保留对于社区独居长者的关怀和友善环境的实践。为了能在户外活动,他们还在附近的小空地上开展了社区菜园种植的新项目,并结合来自超市的剩食进行烹饪。

“午餐俱乐部的同学们经常问起你的近况,”玛丽奶奶在邮件里写道,我还来不及感动,下一句话马上又让我哭笑不得,“他们说没有二厨很困扰,都不能坐等好吃的料理。当然,你知道我们是开玩笑的,大家都很想念你。”

读着来信,我心里再次默想,“有机会一定要再回到这里,再和这群老朋友们来一场‘可持续的午餐之约’”。

(未完待续)

注释

[1]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2022, April 4). The evidence is clear: the time for action is now. We can halve emissions by 2030 [Press release]. .

[2] EllenMacArthurFoundation.Fashionandthecirculareconomy–deepdive..

标签: #repurpose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