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空技术网

徐小跃:“反”是老子思想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

文以传道 36386

前言:

如今你们对“反向的概念”可能比较珍视,姐妹们都想要剖析一些“反向的概念”的相关内容。那么小编在网络上汇集了一些关于“反向的概念””的相关文章,希望朋友们能喜欢,各位老铁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作者简介:徐小跃,国家一级学会“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会长,历史学博士,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图书馆名誉馆长。江苏省政府原参事、南京大学哲学系原主任,现任南京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南京大学道学与东方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理论界),首批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央“马克思主义研究与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演讲专家,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儒道释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心主任,江苏省周易文化研究会会长。美国哈佛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国家精品课程获得人;江苏省“名师”,南京大学“名师”,连续三届获南京大学“我最喜爱老师”称号,从而获得首届南京大学教学“恒星奖”。发表学术论文300 多篇,出版有专著《禅与老庄》、《禅林宝训释译》、《罗教·佛教·禅学》、《中国传统文化与儒道佛》、《什么是中华传统美德》等,另合著参著多部,主编《东方哲学与文化》集刊等。

在正式讲之前,我首先代表全国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对主办方促使此次大会的顺利召开所做出的各项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也非常热烈地欢迎各位学者克服各种困难来到山东济南参加会议。

我是2016年担任学会会长的。在2016年,我提出了一个概念,叫“道+”。这个“+”不是讲道家的“家”,是加号的“+”,“互联网+”的“+”,并且希冀我们的学会今后能够按照“道+”这个概念发展壮大。这几年我欣喜地发现,我们的学会,不但是在道学本身的研究大力开展着,而且将研究领域真正地把范围扩大到“东方”。在犹太教相关学术研究领域,有两位此领域的大家——傅有德和徐新多次加入学会活动,使“道+”的概念更加丰富。至于我所熟悉的青年才俊,陈坚、陈赟、翟奎凤、宇汝松等,他们都是我们南大哲学系的杰出系友,他们或者是研究佛教的,或者是儒道兼通的,也都积极参加学会学术活动。我相信,这样的一个“道+”精神,一定会指引我们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不断地壮大和发展。

下面我就和大家聊一聊我今天的主题。我今天讲的是《“反”是老子思想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法》。我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这么多年,对文化有有一个基本的认知,就是讲文化时我们一定要研究它的基础核心问题。那么文化的基础核心是什么呢?两个字——思想。思想又包括哪些呢?两个方面,一是价值取向,二是思维方式。从《道德经》五千言读下来以后,我们需要追问它的价值取向究竟是什么?通俗地说,就是追问老子认为什么样的存在状态和样态是有价值的,并为了追求这个价值而形成比较固定的思维方式。这个思维方法是什么当应明白。我想研究老子,研究道家,研究道教,甚而研究任何文化都要解决这个问题。

我现在和大家一起来分享我对老子思想的价值取向与思维方式问题。我认为,老子《道德经》的价值取向就反映在一个字上——“反”。“反”在《道德经》40章里面出现,“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四句话所透露的信息,所彰显的观念,集中了老子所有的精神。“反”是什么意思?我想不外乎要归纳成这三个含义:第一个是“返回”的意思;第二个是“反复”的意思;第三个是“相反”的意思。在我看来,老子讲“反者道之动”,这三个含义全部包含里面了。简单地说,老子在《道德经》的各章当中,呼唤的是一个口号,那就是复归。复归什么呢?“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无极”,“复归于朴”,“复归于无物”。“道曰逝,逝曰远,远曰反”,都有返回的意思,我们要返回到这样一个状态,一句话返回到道。因此,“反者道之动”一定有这个意思。接下来的思考是非常重要的了,老子为什么要提出“复归”和“返回”的主张呢?在老子看来,因为现实不是“婴儿”“无极”“朴”“无物”的状态。一句话,不是“道”的状态。因为如果是道的样态,它就不需要和不存在“复归”“返回”“回归”了。所以老子说,我所讲的观念都是与世俗、与物、与众人的观念相反的。“正言若反”,此之谓也。

我们读《道德经》第1章到第81章都可以发现,老子所有的思想都是超越众人、超越物的观点的。“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此之谓也。老子明确告诉世人,我所有的观点都是和别人不一样,我就要守住这样一个大道。因此,我们讲“反者道之动”就呈现了老子如何去超越,去反对世俗种种观点的总的价值取向。所以说大家读40章,“反者道之动”,读的全部都是他所谓“反动”的观点。因此我将其概括为两个概念,一个叫“反动”,一个叫“弱用”。道总是与物与俗反着呈现的,反着行动了,这就叫做“反者道之动”,这就叫做“反动”;道总是呈现着柔弱的样子,唯其柔弱,道才表现出强大的作用。这就叫做“弱者道之用”,这就叫做“弱用”。读老子,这四个字要把握,才不会偏离他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

老子认为“道”是反着动的。反动什么呢?或与什么相反呢?读《道德经》1章到81章,发现他反对这样几个事情,或说与这些事反着来。通俗的说,老子在反对着这些事情中来表明他的“反动”立场。第一个,他反对“文人”,即以文化人;第二个反对“文事”,即将社会制度文而化之;第三个“文器”,即反对人们所创造的所有的科技的产品和器物;第四个反对“文物”,即反对将天地万物赋心,赋理,赋情。我概括的这“四文”——“文人”“文事”“文器”“文物”都是老子所要反对的。老子思想正面所要肯定的就是“道”。“道”就是“自然”。“自然”就是万物自己原来、本来的样子。一定要保持这个样子才叫“朴”,才叫“无极”,才叫“婴儿”,才叫“无物”。人一旦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有意见的加入,那就是对他的改变和变化。清人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为”的解释——“凡变化者曰为”。受此影响,着重突出“为”的“变化”和“改变”之义。也就是说所有变化的就叫“为”。那什么叫“无为”就非常清晰了。所谓“无为”那就是不变化,不改变的意思。不变化和不改变什么呢?老子明确告诉你,不要变化和改变道生万物并给予万物的本来、原来之属性。这就是老子的“无为”所要强调的行为及其价值观念。因此。儒家所强调的“文人”、“文事”、“文器”、“文物”,都是在改变和变化万事万物的原来状态的行为,因此遭到老子的反对。

儒家认为,怎样才能成为真正的人?那是要用社会伦理和道德文而化之的。“师法之化,礼义之道”,此之谓也。什么叫文事?就是说我们要用礼乐制度,人文精神把这个社会文饰好,建设好,从而达到文明的境界。“文明以止,人文也”,此之谓也。什么叫“文器”?我们通过我们的所谓的整个观念,创造许多科技的产品,这就是“文器”。什么叫“文物”?这里所说的“文物”不是指历史曾经存在的物件。此物是指的天地自然万物。我借用了“文物”这个概念来表达儒家给天地自然万物的“赋心,赋理,赋情”的行为。儒家讲的所有的对象之心、之性、之理、之情都是被赋予的。意思是天地自然万物对象原来是没有心的,没有情感的,是人把它赋上去。“为天地立心”,此之谓也。老子则反对这种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所以说我们读道家、读老子,才会知道他那么反对儒家目的是什么?道理就在于,老子认为儒家这样做,就是变化和改变了对象原来、本来的状态和属性。也就是说,因为人为添加、塞进的都是对象原来不存在的东西,而给了它,就会成为对象身上多余的东西。老子认为,你儒家正是给人塞进了伦理道德,给社会塞进了礼乐制度,给器物塞进了很多机巧功能,给天地万物塞进了很多心性和情感。而所有这些在老子看来,对于道来说它们皆属于“剩饭赘瘤”并加以反对和否定之呢!“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此之谓也。

再有一点。老子为什么讲要主张“反者道之动”,一定要连着后面那句话,“弱者道之用”。每次我跟我的学生讲《道德经》都很着急,因为现在大家打开手机,听讲《道德经》,太多的教授、老师在讲《道德经》,并强调老子的思想是主“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是对《周易》思想的继承。我们都知道,“一阴一阳之谓道”强调的是一阴一阳相互依存和转化,强调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生成,相互转化。我现在就问一句,对于强和弱,老子何曾讲过它是相辅相成,既强调强,又强调弱?不是这样的啊!老子他只讲弱。在价值取向和价值观念上,老子只是对“弱”给予了正面的肯定和赞扬的啊!所以说每次在读《老子》第二章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的时候,我都会告诉学生,不少人都从辩证法的角度去解释它,并给予正面的积极地评价。会这样给出解释,因为天下有了美的存在,那么就说明有丑的存在了,有善的就有不善的了。并且以下面的一大段的文字即“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来论证这是老子所谓辩证法思想。而我却告诉同学们,我们需要仔细去体会老子的价值取向是什么。通俗的说,老子在这里是要肯定什么,还是要否定是什么。实际上,老子是在深刻地指出,当将一种“美”的标准视为是天下人都要统一遵循的标准的话,那是一件非常恶劣的事呢!同理,当将一种“善”的标准视为是天下人都要统一遵循的标准的话,那是一件非常不善的事呢!老子非常痛恨这种情况的发生,因而是要坚决给予否定的啊!同理,“有”一定是要以“无”为本的,“高”一定是要以“下”为“基”的。在“前”与“后”关系上,那是要“不敢为天下先”的啊,是主张“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啊!老子的这种明确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观念。值得强调指出的是,“有无相生”怎么解释?“有”“无”是相辅相成的吗?老子一定不是这个观念。老子的意思是什么呢?“有”的存在是以“无之以为用”为其终的。老子的价值取向是“以无为体,以无为本,以无为宗”。我在这里是借助了禅宗“无念为体,无住为本,无相为宗”的说法。老子所正面肯定的一定是以无为体,以无为本,以无为宗,绝不是将有无相等、平等的来看待的。所有这些“有”为的是什么?为了这个“空”,当其无,有诸器之用。我们聚集在这个房间开会,我们所有这些材料都是“有”,为的就是我们能坐在这个空间。“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此之谓也。老子是要告诉世人,“无”才是最主要的。我每次给我的学生讲第二章的时候,都是感慨良多。

我们可以把思维拉过来,“反者道之动”,其实也是对众人、对世俗的观念的反动。那我们来捋一捋,我们世俗的观念,包括我们现在一个价值观是什么?

我们都要往上,都要争上游,我们都要卓越,我们都要优秀。老子讲“不”!他认为这样的观念就是世俗观念,都是以俗观之而形成的价值观。与“上”反的一定是“下”,所以说我们读老子第八章能读出这个味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不恶,故几于道”。处在众人都厌恶的地方——下面,下游,下流。这不是世俗之人的追求相反的吗?再看“俗人昭昭,我独混混,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最近北大的那一个教授钱理群讲,现在很多人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什么叫精致利己?就是为自己的利益而昭昭、察察,而聪明透顶,就是将别人比下去而显示自己的卓越和优秀。老子讲“反者道之动”,认为我们不能这样。现在的世俗观念是我们要先,我们要敢为天下先。老子说这样是错的,并且老子给了我们三个宝贝:“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我先解释“不敢为天下先”。你不能为天下先,并且老子吓唬你,你“舍后且先”,也就是说,假如你舍掉居后,一味地往前跑,争先,抢先,最后的结果只能是两个字——“死矣”。所以说老子的价值观不求先,而要“居后”这就是“反”呢!再一个我们现在的价值观是什么?强,更高、更强、更快。老子讲这也是错的。我要从根本就反着来,因为“反者道之动”。老子坚定地认为“坚强处下,柔弱处上”,“柔弱胜刚强”。你读《道德经》,哪一章不是在讲这个道理?哪有什么是一阴一阳的道理,哪有什么阴阳相互转化的道理?你这样读,老子的价值取向就没办法呈现。老子的价值观本意是要反、要下、要后,要柔,要弱。一句话,要阴,要雌!再讲第四个价值观。我非常同意刚才詹石窗老师讲的那一点,要更加关注老子的人生观,像母爱思想。在我看来,学习老子思想,需要知道些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那些“玄之又玄”的道理,因为老子所谓“道”,就是古希腊哲学家阿纳克西曼德所讲的“无定”。西方将不可规定的“存在”视为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本根,老子这里已经有这个观念了,并体现出老子哲学的高度抽象能力。这应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骄傲。但是读《道德经》最后要落实到的地方在哪里?答案一字是老子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老子所要落实重要的观念是什么?所以说第四个世俗的观念就是“取”。与取相对的是什么?是“为人”是“与人”是“给予”。老子以“慈”“俭”两个概念来表达这种“给予”的价值。“慈”就是“给”,与“取”相反呢!而这种“慈”是母爱般的精神。我最近有给“慈”之“给”下了几个定义:有心地给,此其一;温和地给,此其二;无条件地给,此其三;无条件的,不计功利地给,此其四;超越功利的内容,给了还嫌不够地给,此其五;不求回报地给,此其六。这就是老子的精神,这就是宝贝啊!最后讲一句。什么叫“俭”?将其理解成“节约”“俭朴”“俭束”,都有道理,但还不究竟。那什么叫“俭”呢?我只需要满足我本来所需要的“足”就可以了,超过了这个“足”,多一点我都不要,如果你要了,那么必然会迷惑和有灾祸。这才叫“俭”。因此我们读老子,你才知道为什么老子盛赞圣人是“为腹而不为目”的。“为腹”就是把肚子吃饱了,这就是足。超过了它而求多,即对所谓的“五色、五音、五味、驰骋田猎,难得之货”的追求,其结果必然会迷惑和有灾祸。“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此之谓也。老子给他六个字——“少则得,多则惑”。什么叫少?少就是道,少就是足。因此老子说“知足之足,常足矣”。

所以说“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就是一种母爱的情怀,就是我们做人的最高原则,就是与世俗所有观点相反的,所以说这叫做“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样一个价值观对我们的社会、人生、心灵、健康都具有根本的意义。

谢谢大家!

来源:“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公众号

欢迎关注@文以传道

标签: #反向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