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此时朋友们对“c语言改变背景颜色”大概比较珍视,兄弟们都需要剖析一些“c语言改变背景颜色”的相关资讯。那么小编在网上汇集了一些关于“c语言改变背景颜色””的相关内容,希望姐妹们能喜欢,咱们快快来学习一下吧!科幻爱好者们可能对《降临》这部电影都不陌生:外星人降临地球,教给人类“超级语言”,而人类一旦掌握这种语言,他们的思维方式就会发生彻底的转变:时间不再是线性的,人们甚至可以看到未来。这里小编不禁疑惑了:语言真的能改变我们的认知吗?
这其实是心理学著名的“语言相对论”(也叫萨丕尔-沃尔夫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的观点:人们使用的语言会影响其感知、认知和世界观。这其实也是语言学家、哲学家、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长期感兴趣的话题,人们所说的语言是否塑造了自己理解世界的方式?学习新语言会改变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吗?会说多种语言的人在说不同语言时会有不同的思维吗?我们先来看两个有趣的心理学实验。
深蓝浅蓝,不是同一种颜色
物理学家告诉我们,物体之所以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是因为他们反射不同波长的可见光,而波长是连续的,只是我们用语言将它们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如红橙黄绿青蓝紫)。
不同的语言对于颜色的分类是不一样的。比如,俄罗斯人用不同的词语表示深蓝("siniy")和浅蓝("goluboy")这两种颜色,但他们没有一个词表示“蓝色”。也就是说,假如你让一个俄罗斯人只用一个词回答下图中的颜色,他会面露难色。而说英语的人则会认为下面的都是蓝色。
那么问题来了,人们的颜色知觉会受到语言的影响吗?Jonathan Winawer等人2007年在麻省理工学院做了一项研究,探索了这个问题。
他们的实验任务很简单:判断下方的两个方块颜色哪一个和上方这个一样。显然,这个任务与语言无关,是一个纯知觉辨别任务。
然而,参与者们不知道的是,实验分为了两个条件,有一些试次中,两个方块都属于深蓝色(类别内组),而有些试次,两个方块则一个属于俄语颜色分类中的深蓝,一个属于俄语颜色分类中的浅蓝(类别间组)。
俄罗斯人的心理活动
假如俄罗斯人在语言上的分类影响了知觉,那这两个条件后者应该对他们来说更简单。而说英语的人则不会有这种差别。结果印证了这一点。
他们的结果表明,语言能影响我们对颜色的判断。
语言的音高隐喻如何影响思维
尖厉、粗声粗气、高亢、低沉……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我们对声音的描述包含着隐喻,用“粗细”和“高低”来表示音调的高低。
这些隐喻可能来自我们的生活经验,比如,粗的琴弦发出的声音更低沉;空间上的高度和音高之间的关系也存在于我们的身体体验中:当我们唱高音时,喉部上升,当我们唱低音时,喉部会下降。
吉他的琴弦。粗的弦声音更低
那么问题来了,视觉上的粗细是否会影响我们对声音“粗细”的判断呢?
马克斯普朗克心理语言学研究所的Dolscheid等人在2013年探索了这个问题。这项研究的参与者是荷兰人和伊朗人,在荷兰语中,音高被描述为高(hoog)或低(laag),而伊朗语中则把音高描述为粗(na- zok)或细(kolt),这种不同的音高描述方式是否会影响他们的音高感知呢?
研究分为两个实验。实验一:播放声音时,同时呈现一根线条,改变它在屏幕中的高度;实验二:播放声音时,同时呈现一根线条,改变它的粗细。线条的特征是和音高无关的,因此不但不能帮助人记住这个音,可能还会有干扰。
随后屏幕上出现一个麦克风图片,参与者的任务是重复出刚才这个音(虽然有些被试说自己五音不全,但主试还是“逼”他们唱了,追求的是相对音准[doge])。
结果发现,荷兰人在听一个音的同时如果看到的是更高的线条,之后唱出来的音比他看更低的线条时要音调更高,但伊朗人却不受影响;而伊朗人则是线越粗,之后唱得越高,而荷兰人不受线的粗细影响。
这个结果告诉我们,他们的语言用不同的隐喻描述声音,导致了他们脑海里思考音高的方式也不一样,以至于他们在听和回忆这个声音时,把视觉上的“粗细”或“高低”信息考虑进来。
小结
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貌似和语言完全无关的行为,其实也受到语言的影响。因此电影中语言能够改变人类的认知,也许并不是天方夜谭。
“
语言不仅是一种交流工具,它是我们人类本质的核心。
Language is not just a means of communication, it is the very essence of our humanity.
”
——现代语言学之父诺姆·乔姆斯基
参考资料:
Winawer, J., Witthoft, N., Frank, M. C., Wu, L., Wade, A. R., & Boroditsky, L. (2007). Russian blues reveal effects of language on color discrimin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4(19), 7780–7785.
Dolscheid, S., Shayan, S., Majid, A., & Casasanto, D. (2013). The Thickness of Musical Pitch: Psychophysical Evidence for Linguistic Relativity. Psychological Science, 24(5), 613–621.
图源网络,侵删
*文字&排版 Rukki
*编辑 阿灰
转载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
不代表中科院物理所立场
如需转载请联系原公众号
来源:科学阅读实验室
编辑:潇洒的犀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