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空技术网

纪录片版《无问西东》| 在《大学》看理想如何照进现实

凹凸镜DOC 469

前言:

眼前姐妹们对“ffly怎么读”都比较关心,我们都需要学习一些“ffly怎么读”的相关资讯。那么小编同时在网络上搜集了一些对于“ffly怎么读””的相关资讯,希望同学们能喜欢,各位老铁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德国哲学家教育家雅思贝尔斯曾经说过“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摇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纪录电影《大学》将于7月9日正式上映。这部主创和制作团队均来自清华大学的影片用三年时间,跟拍了四位清华人不同的人生境遇与选择。他们中有刚经历过高考的新生,有即将毕业面临职业选择的博士,有为了实现科研梦想毅然归国的青年学者,也有在讲台上站了五十多年至今仍在坚持授课的荣休院士。四个人物故事,四个人生片段,也是四份人生选择。而在他们背后,都有大学的存在。这个大学,具体来说,是清华大学,而又不只是清华大学

纪录电影《大学》定档海报

影片《大学》的英文译名“The Great Learning”取自四书五经中《大学》的译名,“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寄托着我们对美好教育的期待,也是一个人成年生活的奠基。人们对大学投去关注的目光,千万学子和家长为之奋斗和焦虑,乃是因为大学承载着超越当下,超越功利,超越现实的精神力量,宛如一座雪山,屹然耸立,给人以至高的召唤。

这种至高的精神往往很难阐释和呈现,而本片的三位导演,选择非虚构的方式和连续三年的坚持,把这种精神融入在这四个“普通人”身上。恰是这种人本的立意和入微的记录,让向来空洞的“大学精神”变得更加真实、鲜活、具体可感。

在影片里,我们可以看见来自上海的高考考生严韫洲在查分前后的情绪变化,多年的梦想能否实现就凝结在那一瞬间,这种紧张,透过屏幕直达观众。初来大学,在大雨中参加军训拉练,面对学业、人际关系和疫情的挑战。大学是高考的结束,却是成人的开始。

临近毕业的博士研究生宋云天,在留校任教和下乡做基层村官之间抉择,这是两条迥异的人生道路,决策当晚,观众通过镜头,以见证这个过程。这种观看无疑也是一种参与。宋云天的处境是对观众的发问,“你会怎么选?”,而宋云天的选择,是给观众的参照。

留美十年的青年学者蔡峥,在清华设立天文学系之际带着一家人返回祖国从零开始,为推动光谱巡天望远镜项目在中国落地辛苦奔走。当他在青海冷湖的大风里对着镜头说,“我们的望远镜很可能就建在那个山头上”的时候,观众怎能不为这样一种坚持和执着所打动。

已年近90岁的钱易老师,是国学大师钱穆的女儿,“力学之父”钱伟长的堂妹。作为著名的环境工程专家,她从事环保事业几十年。而作为“一门六院士,半门皆教师”的钱家的一员,我们在影片中更多看到的是钱易“大先生”对自己“教师”身份的认同,50年来对学生们殷切的教育。

“所谓大学,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正是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的名言。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清华大学停课不停学。纪录片的镜头为我们展现了疫情期间一所大学的坚持与操守。面对曾经人头攒动,现如今却空无一人的教室,老师们戴上口罩,在黑板面前奋笔疾书,用着似乎比平时上课更大的力气,更深的激情跟距离遥远的学生们互动,完成教育的使命。天文学、物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空旷的教室被知识的光辉盈满。在隔离与晦暗中,是大学点亮了希望的灯火。“大楼与大师”之喻更加振聋发聩了

《大学》三位导演孙虹、王静、柯永权都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毕业生,分别创作过《本草中国》《我在故宫六百年》《大河唱》等作品,获纪录片领域多个奖项。主创团队取材超过1000小时,最终选出浓缩的110分钟。本次三人拍摄的这部电影,正是从自己熟悉的“附近”出发,记录了自己对母校,对大学精神的认识。片中时常穿插着清华四季风景和校园环境的镜头,除了交代人物生活的背景,也不难从中看到导演对母校真挚的情感。一部好的作品先要打动自己,才能打动别人。本片的主创把镜头对准自己熟悉的校园,对准自己的学弟、校友、师长的时候,那种真切的力量不言而喻。

而作为一部纪录电影,本片对一些现实的问题也没有刻意规避和美化。青年学者蔡峥力主的项目在专家会上受到了挑战和质疑,推进起来困难重重。而准备回家乡任基层村官的博士生宋云天,则要面对家人的不解和女友的担忧。“农村的工作太复杂了。上面千条线,底下就是你这一根针……”曾经做过村支书的奶奶一语道破孙子将要面临的处境。

如果现实本就美好,那么生活其中的人也无需经受什么考验。恰是因为现实是严酷的,不完美的,我们才能看到理想的可贵,教育的可贵。大学,从来不会教人去走一条容易的路,而是赋予一个人走进荆棘,走向未知,有时乃至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勇气。

在这一点上,《大学》这部电影超越了清华这一所大学,而是基于清华大学,带我们领略了在每个看似普通的人身上可能蕴含着的巨大的宝贵的力量。

在影片点映期间,许多不是老师也不是学生,甚至有些没有上过大学的人,都体会和共情到了片中人物的处境,为他们的选择而感动。有观众说自己在看电影的过程中“偷偷抹了好几次眼泪”。

在北京的中学生专场点映活动中,有位高三学生说,“虽然110分钟浪费了做几道题的时间,但是看完可能会让我们这种年纪的同学更有方向、更有力量,比做题更有用。”;很多家长则说:家里有孩子的,都该带孩子来看看这部电影。《大学》可以说是一场最好的动员课,让学生们向往高等教育的殿堂。

一位正在读大学的观众被这四个人物深深打动:“他们是平凡朴素的千分之一,却也见证践行着清华园的日新月异,其言其行,无不令人动容。感动的同时也让我反思,该如何过好大学的最后一年。”

而一位89岁的杭州清华校友在看完《大学》之后深情表示:“就像回到了自己年轻时的时光,感受到了清华的精神!希望这种精神能不断地传递下去”。

云南师范大学附属镇雄中学校长胡克州在“110位县域校长专场放映”后表示:“这部电影尤其适合贫困地区的中学生们观看,通过这个片子的观看,可以让他打开视野,思考人生的规划。”据悉,未来电影《大学》不仅会在一二线城市公映,更会尽可能地将理想之光洒向更多更边远的地区。

清华北大,是很多人的理想;大学曾经对于很多人也是遥不可及。但每个人都向往大学,热衷于谈论大学,是因为每个人都渴望经由学习成为更好的自己。通过《大学》这部纪录电影,拉近了理想与现实的距离。他让我们看到了四个具体的人,他们充满理想,同时又是如此的现实与真实,仿佛就在我们身边。相信每个人都会从片中的人物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当我们注视着银幕上的人,品味他的生活和他的选择时,我们自己心里的问题或许就有了答案。

作者:violin

编辑 | FFLY

标签: #ffly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