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空技术网

《区块链简史》- 经验主义的区块链

哆哆区块链 60

前言:

当前你们对“数字签名算法主要用于构成默克尔树对还是错”大致比较重视,我们都想要分析一些“数字签名算法主要用于构成默克尔树对还是错”的相关知识。那么小编同时在网上网罗了一些对于“数字签名算法主要用于构成默克尔树对还是错””的相关资讯,希望各位老铁们能喜欢,同学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前言

十七世纪的法国,有一位孱弱多病的年轻人,他叫笛卡尔。笛卡尔出身贵族,不必上班,有大把的时间用来发呆闲想。脑子想的事多,人就容易走火入魔,笛卡尔就萌生出个怪念头:我,还有这个世界真的存在吗?

答案地球人都知道,笛卡尔用五个字破解了这个谜题。此后几百年,这五个字 “我思故我在” 成了最红的网络语。笛卡尔的论证很简单,当 “我” 怀疑的时候,“我的怀疑” 就证明了 “我” 的存在,若没有“我”,那是谁在怀疑?

笛卡尔开启了西方哲学中的理性主义一派,这一派对观察世界没兴趣,喜欢在脑子里琢磨,要让数学几何逻辑这样的真理从灵魂中喷涌。 笛卡尔的小伙伴同期还有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都是大牛人。 而另外还有一派,则是以洛克为首,号称经验主义,他们针锋相对,认为真理从感官对世界的观察和试验中来,大脑不过是白纸一张,感官涂抹了 A, 那就是 A,涂抹了 B,那就是 B。洛克的同期小伙伴还有贝克莱和休谟,休谟最为决绝,他干脆否定了人类认知因果关系的能力,告诉人们,你所可以依赖的知识只有过往的经验,因果? 不存在的。

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至今还在互掐,由这两种观念出发而设计的各种手段与方法,对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和人工智能领域影响深远。

区块链是经验主义的产物,彻头彻尾都是。

换个通俗的说法讲,区块链是工程领域的创新,在数学、逻辑、几何这些纯粹理性范畴内,并无新内容。中本聪设计比特币,是为了解决现实商业世界的具体问题。区块链中所用的一系列技术,齐刷刷站在经验主义的队列中。区块链的堂哥,非对称加密技术,是为了解决秘钥运输问题而生,早已广泛应用在互联网上;区块链的堂姐 BFT、PBFT、PAXOS 算法,是为了实现计算机系统的分布式而设计,在 CPU、云计算中无处不在;区块链的表姐哈希现金,是为了治理垃圾邮件;区块链的表哥时间戳,是为了对电子文档进行存证;

POW 机制,是比特币上最重要的创新,更是闪烁着经验主义的光芒,它之所以行得通,实因其背弃了形式化算法,另辟蹊径,取道经济学的博弈思想,这才为分布式系统开辟了一块广阔而蛮荒的新大陆。

“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这句着名的鸡汤格言出自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我国中小学教室里遍贴这条标语,以宣扬谦虚这种品德。然而,牛顿虽然伟大,却绝不是谦谦君子。实情是,牛顿用巨人肩膀来讽刺胡克身材矮小,当时他与胡克掐架正凶,二人都抢着说平方反比定律是自己的成果,压根没有丝毫绅士风度。牛顿这句话虽然并不诚恳,却道出了科技发展的一个现象特征。每一项理论和技术,都是基于前人的成果,石头缝里蹦出的孙悟空在科技上并不存在。中本聪发明了区块链,是站在亚当贝克、Stuart Haber、戴维等巨人的肩膀上,而这几位也是站在更前人的肩膀上,就这样一层层叠罗汉,仔细算下去,中本聪已经身处几百米的高空了。

从 1977 年 RSA 非对称加密算法问世,到 2008 年比特币白皮书发布,历时 31 年,其间各种技术与思想此起彼伏: eCash、拜占庭将军问题、ECC 算法、PGP、时间戳、哈希现金、P2P协议、RPOW、B-Money、Bitgold。这些技术和思想,并不是为冲向区块链这个山头而铺下的阶梯,它们各有各的目的和使命。区块链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为了解决自己所面临的问题,正好应用了这些技术和思想。

区块链是有传承的,它所用的系列技术沿袭已久。

区块链是经验主义的产儿,来自观察和实验,为了解决具体问题而生,区块链又是有传承的,技术发展历 30 年之久,甚至更长,比特币诞生都已 10 年,我们应该可以下一个结论:任何对区块链过苛的贬低,任何对区块链过头的神话,都是肤浅的理性主义。肤浅的理性主义,换个通俗说法,就是 “不顾事实、不过脑子的情绪化思维”。

有一种说法,说区块链是一把锤子,正在四下里找钉子敲。说的很形象,但仔细琢磨,却也很难让人认同。区块链诞生之前,一直就有那么一根钉子扎在那里,大牛们苦苦研究,找锤子找了几十年才搞出了比特币,何来无钉可敲之说? 那根钉子就叫:如何在去中心化环境中实现价值的电子化存储和转移。

又有一种质疑的声音问,那为何区块链这把锤子,并没有敲得叮当响成一片?那根什么钉子我怎么没看到?我们先不回答这个问题,暂把锤子和钉子放下。

“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不错,又何必要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 钱钟书先生对求见的慕名者如此说。于钱老这当然是谦虚,也是委婉的拒绝,但这句英国谚语并无逻辑上的说服力。实情是,人们吃到好鸡蛋,一定要去认识母鸡的,因为认识母鸡才能继续吃上好鸡蛋。有心人甚至会去研究那只母鸡,寻找母鸡鹤立鸡群的地方,以培育更多的优秀母鸡。再说,那只优秀母鸡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就不值得去探究求索?你都吃了人家下的蛋,难道不该对母鸡投入一点关怀?

区块链若是那只鸡蛋,它背后站着的母鸡就不仅是中本聪,还有哈尔芬尼、尼克萨博、戴维、肖恩范宁、亚当贝克、Stuart Haber、Neal Koblitz、大卫乔姆、默克尔、Ron Rivest、Adi Shamir、Len Adleman、Whitfield Diffie、Martin Hell 等一干大牛,当然还有现在舞台上的主角,维塔利卡、BM、Gavin Wood 等。他们每个人的故事,和他们所创造的技术一样精彩;他们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与技术一样值得去关注;他们所处的历史时代和社会环境,还有经历的种种事件,是技术诞生的舞台与背景,更是为技术催产和接生的助产士。我们奔赴时代的现场,亲临人物的生活,认真观察人与事,细心体会情与理,并非为了八卦爆料,而是去探寻技术的来龙去脉,试图从历史的全局、当事人的视角去观察技术,用故事的形式复原社会、环境、人物、技术之间的逻辑关系。我们要关注的,不仅是那只母鸡,还要看一下鸡窝,乃至母鸡生活的那整个农场。

区块链是有故事的。那故事里有人物,也有情节;有喜怒哀乐,也有爱恨情仇;有家国天下,也有芸芸众生。

期盼和幻想一个理想的社会,是学者们的一大爱好。西方有柏拉图的理想国到莫尔的乌托邦,我国则有老子的小国寡民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这种对理想社会的构思,都是 “理性主义” 一派。而 “经验主义” 一派的洛克、休谟并不赞同这种社会构想,到了哈耶克,则批评这种构想为 “狂妄的理性” 与 “致命的自负”。区块链从技术角度,是经验主义的产物,但那些创造区块链的小伙伴们,却对区块链寄托了乌托邦的理想主义色彩,让区块链染上了一点点理性主义,这是区块链自身的矛盾之处,也为所有的争论和非议埋下了种子。

中本聪设计比特币,白皮书写的中规中矩,一副象牙塔中的学者范儿,然而创世区块中的那句 “财政大臣正处于实施第二轮银行紧急援助的边缘”,却暴露了他对当前金融体系的不满,那么比特币蕴含的社会理想也就不言而喻了。更早些,戴维设计 B-Money 便声称要为非暴力的乌托邦设计货币与合同;再往前,密码朋克们要用非对称加密技术保护公民在网上家园的隐私;回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大卫乔姆研发了 eCash 以防追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自非对称加密诞生后,为突破美国政府对密码学的封锁,学者们的抗争就未间断过。这一切都关乎技术,又并不囿于技术,社会理想和人文关怀,一直都伴在区块链之左右。

区块链的创造者们,是有价值观的,他们具有浓厚的社会理想。由此,区块链是多维的概念,并非纯粹的技术,它天然具有值得争议的内涵,在技术大家庭中地位特殊。

区块链原本就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比之信息化与互联网,它对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影响,为它在技术大家庭里安排了一个非常独特的地位,它天然拥有更加丰富并极具争议的内涵。及至比特币、以太坊开始流行,Token 天生的价值属性,便捷的转移支付功能,一下子让其成了不法交易的宠儿。区块链开发者们设计的 Token 融资模式,从比特币社群走向了全球各行各业,给开发者们以丰厚激励的同时,也给了众多骗子们装神弄鬼的面具。比特币也好,区块链也好,自诞生后,便在争议的漩涡中。无数的专家,无数的解读,有人顶礼膜拜,有人不屑一顾,有人极力炒作,有人大加诟病。不分好坏的拥护与拒之门外的排斥,无疑是简单的情绪化选择,经验主义者的做法是,我们要认真了解,要去观察和试验,在实际的应用中,摸索出适合区块链和数字货币的道路。要知道,互联网初现之时,也有人视之为洪水猛兽。到了今天,几乎所有人都离不开互联网,不再有人质疑互联网,人们将其看做空气、水、电一样必不可少的事物。然而,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恰恰需要人们去怀疑的时候,互联网的力量与权威已经令人不敢直视。

人们那点子珍稀的怀疑,总是给予新生事物过多,给予熟悉事物过少。

本书想把区块链背后那些真正精彩的人物,中本聪、尼克萨博、哈尔芬尼、戴维......把他们介绍给读者,让读者了解他们的故事,调其代码,读其论文,不可不知其为人;本书想把区块链相关技术产生的历史背景,勾勒出来,告诉读者时代的变迁并不都是轻松写意的,步履维艰乃是常态;本书想把区块链的原理,用简单易懂的方法,描述清楚,只要不去触碰形式化的烈焰,故事和思想实验这几千焦耳从炉火中辐射而出的热量就很温暖宜人了,谁还听不懂薛定谔的猫呢;本书想把区块链蕴含的经济学、社会学思想,理清楚呈现给读者,技术如剑,它冷静如水不偏不倚,那剑客与江湖却爱憎分明;本书想在这本书中概区块链之全貌,可以失之于浅显,但要收之于易懂,霍金的时间简史里说 “如果我们确实发现了一套完整的理论,它应该在一般原理上让所有人所理解,普普通通的人,都能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区块链更应该让所有人理解,让所有人参与到讨论中来。

这是本书的立意。

杨绛先生曾批评人 “想的太多,读书太少”,此语如箭,洞穿我辈无知之徒。不过,“读书” 与 “想”,当是 “弓” 与 “箭” 之关系,为了射箭,方才挽弓控弦。经验主义者,总要先射出一箭,实验观察一把,再去练习拉弓的臂力和准头。鹄的在前,芝诺告诫说箭的运动和前行是不可想象的,但无论如何,本书也就这样离弦而去。

这是本书的来源。

本书共分为三编。第一编谈 “区块链的历史和原理: 由虚拟货币说开去”, 从中本聪的生日探求比特币背后的私人货币哲学基础, 进而探讨虚拟货币背后的密码学和区块链原理和历史。

第 1 章从中本聪生日的隐含密码中解读哈耶克虚拟货币的历史背景和哲学基础, 包括美国政府没收美国人民黄金这些在中国鲜为人知的事实。

第 2 章介绍虚拟货币, 围绕着乔姆、 萨博、 戴维、 中本聪等人物, 讲解虚拟货币的原理和发展历程, 叙述比特币的诞生与发展历史, 探寻中本聪的神秘身份, 分析比特币之意义。

第 3 章关于密码学为主。密码学是区块链的支柱技术。懂了密码学相关技术, 便懂了区块链的大半。本章围绕密码学的人物和故事, 叙说密码学的历史, 讲解种种算法和原理。其中涉及图灵、迪菲和赫尔曼、 RSA 三人、科布利茨、齐默曼、密码朋克等众多人物, 覆盖了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的简要历史, 重点讲述那些影响重大的事件。

第 4 章意在讲解区块链原理, 拆解区块链原理为链数据结构、 UTXO、 P2P 网络协议、 POW 共识算法、货币机制、哈希运算、非对称加密及签名、时间戳、默克尔树和智能合约十个部分。在原理的精简介绍中, 依然带出人物, 带出故事。

第 5 章单写智能合约, 智能合约是区块链 2. 0 最重要的特性。戴维、尼克·萨博在设计数字货币时, 不约而同都包括了智能合约, 中本聪也专帖解释了合约在比特币中的实现方法。本章从经济学、社会学角度解读了尼克萨博的智能合约理论, 在这理论中, 还交织着区块链的思想。本章也简单介绍了以太坊上智能合约当前所用技术。

第二编介绍 “从区块链到区块链经济: 技术与应用”, 探究区块链的不同技术和应用场景。

第 6 章区块链的技术流派, 介绍了当前主流的区块链平台和技术, 共计十二种, 分别是比特币、 以太坊、 Fabric、 EOS、 IPFS、 闪电网络、 侧链、 BTC Relay、 跨链 Cosmos、 Polkadot、 分片 Plasma、 DAG Byteball。 本章着力于 为读者概括出易于理解的原理, 同时简单介绍技术开发者。

第 7 章关于区块链应用, 区块链的落地应用, 也许是业务人员和投资者最感兴趣的。然而技术的应用, 考验的往往并非技术本身, 而是环境和习惯。本章介绍当前可看到的各种应用, 包括货币、资产描述、保险、存证、供应链、证券交易所、赌博、游戏、内容和社区、投票与选举、物联网、可编程货币、 ICO, 共计十三种。讲解中以案例为主, 所选的应用产品多来自国外。

第 8 章区块链经济, 中本聪当是自由市场的拥护者, 尼克·萨博则常常引用哈耶克的文章, 所以区块链虽然是一种技术, 技术本身并无价值上的偏好与站位, 但这些发明区块链的人, 却有着鲜明的立场。说奥地利经济学派是区块链的思想指引, 也许并不是乱说。本章介绍区块链与经济学、社会学那千丝万缕、若隐若现的关系。

第 9 章中心化与去中心化, 2017 年区块链热潮, “ 中心化” 三个字广为人知, “去中心化” 这四个字也随之流行。到底何为去中心化, 去中心化到底要干什么? 到底中心化与去中心化之争, 与我们的社会, 与我们的生活有何干系? 本章解答这些问题, 让读者思考之余, 不再困惑于中不中心化这样的争论。

第三编为 “区块链的愿景: 范式革命与未来监管”, 超出了第二遍经济应用的范畴, 是作者在国家战略和国际格局层面对区块链技术影响的系统思考, 从虚拟货币、区块链与未来国家的关系, 以及对世界格局和人类世界的影响进行了阐述和展望。

第 10 章区块链的意义, 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互联网完美吗? 区块链、 人工智能将给我们带来什么? 科技是生产力, 科技只是生产力吗? 当互 联网、 物联网、 人工智能、 区块链构成的世界把未来拉近, 人们该怎样去理解 这一切? 人在机器面前, 该怎么去理解自己? 苏格拉底说 “认识你自己”, 也 许机器时代的降临, 给了我们认识自己的终极线索。

第 11 章虚拟货币的监管, 作者结合参与国际监管规则制定的经验, 从金融监管的角度阐述了虚拟货币的属性和监管框架。

第 12 章未来的畅想, 作者纵横比较历史上的教皇跨国秩序、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下的大英帝国和 “美利坚帝国”, 提出了 “雄霸共和国” 的思想实验, 预示将来掌握区块链的政权将获得超越国家主权的实际权力, 成为新时代的教皇。

另外, 本书特意增加了附录, 将重要书目、关键人物一一列出, 供读者在阅读正文时查阅。

附录 A 推荐书目及解读, 本附录中推荐作者认为优秀的一批区块链书籍, 并附上了作者自己的解读。

附录 B 人物和时间表, 列出本书中出现的主要人物及重要事件的时间表, 供读者索引。

本书以哈耶克始, 以 “雄霸共和国” 终, 贯穿思想和技术。世界大概就是这样充满了矛盾, 历史的发展也许永远不是按照人们的预设前进。希望技术流和金融管理人士能够通过本书清晰了解区块链技术的技术原理和技术思想, 希望国家的管理者和政策制定人士可以透过哈耶克的哲学思想和 “雄霸共和国” 的国际格局展望在制定国家战略时有所启发。

懂得区块链未必那么困难,因为人们对事物的理解是分层次的,今天无人不懂互联网,然而又有多少人理解互联网的协议呢? 经验主义的一大好处就是宽容,认为人们无需冥思苦想,通过感官观察和体验,就能获得知识,那么你的感官给你的,就是你的知识。阅读本书,相信读者能够对区块链建立一个感觉上的印象和观念,毕竟书中有那么多的故事。有了基本的理解之后,相信读者就能自己破解前面未回答的那个问题:为何区块链没有普遍的落地开花?

区块链和数字货币等应用最终能否普及应用,决定性的因素并不在技术,而取决于一场发生在大众意识中的投票:把自己的数据、财产、隐私托付给互联网大企业,对于这种传统的互联网模式,以及对伴随这种模式而生的种种风险、麻烦、不便和低效,人们是否还能忍受。

1455 年古登堡印刷术诞生,但手抄本依然存在百年,而 “当面讲授” 这种古老且昂贵,以权威为中心的知识传播方式至今尚存,仍据主流。这已无关技术,而是人性的选择。我们阅读历史,也身处历史之中,我们左右着历史,却又懵懂不觉,被历史裹挟而去,不辨方向。乐观去看区块链,也许正如互联网的历程一样,十年之后再回首,今天的喧闹和冷清、赞颂和质疑,未尝不是浇灌幼苗的清水与养分。

要能够把区块链讲解清楚,需懂得密码学原理、计算机技术、经济学、金融学、社会学等领域的知识。无疑,本书作者的知识储备和能力是不足的。读者在阅读本书时,发现错漏那是难免的,若读者心生怀疑,那请接受感谢。因为,如笛卡尔所说,怀疑是我们存在之本,这一点是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共识。

愿怀疑与我们同在,愿怀疑与区块链同在,愿怀疑与本书的读者同在。

最后,感谢金融出版社的编辑黄海清老师,本书是在他的鼓励和督促下完成的。感谢在本书撰写过程中,给予支持和帮助的家人、朋友和同事们。

标签: #数字签名算法主要用于构成默克尔树对还是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