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空技术网

男孩or女孩?科学家发现操控后代性别的方法

临床输血医学 327

前言:

此刻小伙伴们对“果蝇染色体异常时的性别比例”大致比较注重,大家都需要分析一些“果蝇染色体异常时的性别比例”的相关内容。那么小编在网络上搜集了一些有关“果蝇染色体异常时的性别比例””的相关文章,希望各位老铁们能喜欢,你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1 男孩or女孩?科学家发现操控后代性别的方法!

我们知道决定子代性别的基因来自雄性,若携带X染色体的精子与卵子结合,后代为女性,携带Y染色体的精子与卵子结合,则后代为男性。

一般来说,后代的性别是随机的,我们无法控制。但是近日,岛国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子代性别选择的新方法!并已经在多种动物中实现。

广岛大学的Masayuki Shimada及其同事用一种简单可逆的化学处理方法将携带X染色体精子与Y染色体精子分离,利用分离后的精子进行体外受精,可使多种动物正常的1:1的雄、雌性后代比例发生显著变化,该研究结果发表在《PLOS Biology》。

研究人员表示,小鼠体内Y染色体编码不到700个基因,而X染色体编码超过3000个基因。经分析发现X染色体中有18个基因可编码受体,由于它们对配体刺激的反应能力,使得它们可以很好的操控精子的动能。

最终他们在名为toll样受体7和8(TLR7/8)的受体上发现一种化学物质,可减缓精子的运动,而不会影响精子受精能力或生存能力。他们认为,这是该化学物质会破坏精子内能的产生过程。如果将这种化学物质从培养基中去除的话,精子的运动速度就会回升。

他们利用精子动力的差异,可以将不同运动速度的精子进行筛选,用运动最快的精子(含Y染色体)进行体外受精,结果子代90%为雄性,而用运动速度慢(含X染色体)的精子体外受精,其子代81%为雌性。

作者表示,两种性染色体对受体基因的差异表达为分离X和Y精子提供了一种新的、潜在的非常有效的方法,而且目前已经成功地牛和猪等动物中进行了应用。尽管如此,该方法是否适用于人类,我们还不得而知。

检验君认为,就算该方法适用于人类,其中涉及到的道德伦理问题,也不会被允许应用于人类!

2 50岁时心血管健康可大大降低老年痴呆发病率

老年痴呆的病理生理学标志在临床症状之前15~20年便会出现,因此早期确定其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对于预防老年痴呆,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尤为重要。

近日,Séverine Sabia等人通过Life Simple7中7项指标对50岁人群中心血管健康进行评分,探究心血管与老年痴呆发病率的关系,发现50岁时心血管越健康,其老年痴呆的发病率会降低。该研究结果发表在《BMJ》。

该研究的心血管健康评分使用Life Simple7,包括四种行为(吸烟、饮食、体力活动、体重指数)和三种生物指标(空腹血糖、血胆固醇、血压),每一项指标评分为(0、1、2)。心血管健康评分是七个指标的总和(评分范围0~14),0~6为差,7~11为中等,12~14为健康。

该研究共纳入7899名参与者,每位参与者在50岁无痴呆症状,提取七项心血管健康指标的信息进行评分。然后保持随访,在25年的随访期间有357例痴呆发生,平均年龄为75岁。

心血管健康状况评分在0~6分的人群中,痴呆症的发病率为0.32%,评分为7~11分的人群发病率为0.17%,评分为12~14的人群发病率为0.13%。

评分健康的人群老年痴呆发病率只有评分差人群的一半都不到,分析后得知较高的心血管健康评分与老年痴呆风险成反比(风险比为0.89,95%置信区间为0.85~0.95)。

该研究表明,Life Simple7心血管健康评分,可以预测老年痴呆的风险,而通过改变心血管的危险因素,则是有效预防老年痴呆发生的重要战略目标。作者表示,该研究支持公共卫生政策,可改善50岁以前心血管健康,促进人们健康认知。

3 肠道微生物移植可抑制胰腺癌的发展!

大多数被诊断为胰腺癌(PDAC)的患者,最常见的治疗方法就是切除治疗,而且切除胰腺后的患者复发率高,其生存时间往往不会超过5年。当然也不乏一些例外,某些患者即使不切除治疗其生存时间长也的惊人,这是什么原因呢?难道是天选之子?于是有科学家对此进行研究。

Erick Riquelme等人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群与PDAC肿瘤微生物群的相互作用可影响宿主免疫反应和疾病的自然史,可抑制胰腺癌的发展,是的,肠道微生物又发威了!该文发表在细胞学顶级杂志《Cell》。

研究人员探究肿瘤微生物群和免疫系统在影响PDAC长期生存中的作用,采用16SrRNA基因测序(该方法用于细菌种属鉴定),分析了PDAC患者生存期短和生存期长的肿瘤微生物组分。他们发现,长期存活者的细菌种类比短期存活者的多样性要多得多。

他们在生存期长的患者肿瘤微生物群中发现了肿瘤微生物多样性和免疫激活,并确定了肿瘤内微生物群特征(假黄单胞菌-链霉菌-酵母菌-克劳斯芽孢杆菌),作者表示这对PDAC患者的生存率具有高度的预测作用。

通过将晚期癌症患者的粪便微生物群移植(FMT)到PDAC小鼠体内,研究人员发现供体微生物群约占最终肿瘤微生物群的5%,但整个肿瘤微生物群的70%已被移植菌群改变。于是得出结论:肠道微生物可调节肿瘤微生物群,并影响肿瘤生长和肿瘤免疫浸润,进而抑制PDAC肿瘤细胞的生长。

该研究从肠道菌群入手解释了为什么有的PDAC患者生存时间长,有的生存时间短。而且不仅如此,该研究也为今后肿瘤的干预治疗措施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4 HMGB1和SEPP1可预测HCV患者肝癌的发生

丙型肝炎病毒(HCV)是一种全球传染性疾病,据统计,世界上约有3%的居民感染了丙型肝炎病毒,超过1.7亿人为慢性感染,并有向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发展的风险。

HCC是常见的癌症类型,癌症相关死亡中排第三位,每年约有一百万人死亡于HCC。对于HCV患者而言,早期预测HCC并加以治疗控制意义重大。

近日,Nehal I.Rizk等人研究发现,硒蛋白P1(SEPP1)和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参与HCV诱导的HCC的发病过程,可作为HCV病毒性肝炎患者向HCC发展的预测性生物标志物,该结果发表在《Clinical Biochemistry》。

该研究共招募65名志愿者,包括15名健康者,25例HCV感染者以及25例HCV+HCC患者。检测其血清中甲胎蛋白(AFP)、SEPP1和HMGB1水平,评估肝功能及HCV患者在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治疗之前后的血液样品。

结果发现,HCV+ HCC组的HMGB1显着高于对照组和HCV组;HCV和HCV+HCC组SEPP1含量相比于对照组呈显著降低,而DAA处理后SEPP1又显着回升。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MGB1和SEPP1可作为HCV感染患者转化为HCC的预测因子。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显示,利用HMGB1区分HCV和HCV+HCC患者的灵敏度为32%,特异度为100%,而SEPP1与HMGB1联合作用在区分健康和HCV+HCC患者时灵敏度为(92%,60%),特异度为93%。

作者表示,HMGB1和SEPP1在HCV和HCV诱导的HCC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两者都可能是预防HCC的靶点,同时也可作为HCV患者向HCC发展的预测生物标志物。然而本研究不足在于样本量较少,要想进一步确认,则需要进行更大规模的研究。

5 p53核积累是致死性前列腺癌的早期指标

前列腺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后,p53的改变可预测生化复发(BCR),然而,最近的证据表明转移性复发(MR)才是前列腺癌手术切除后的特异性死亡病因。

近日,DavidI. Quinn等人通过评估在前列腺癌p53基因状态与生化复发、转移复发以及前列腺癌特异死亡率之间的关系,发现前列腺癌手术切除治疗后,p53基因的核积累可预测其转移复发以及特异死亡率,该文章发表在《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

该研究纳入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治疗的前列腺癌患者217例,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对切除的前列腺标本进行p53基因标记染色,并进行的评分:(a)p53阳性肿瘤细胞核的百分比;(b)聚类,其中在一个×200的区域中,出现12个p53阳性细胞则被认为是“聚类阳性”。以此来评估p53状态与临床上前列腺癌的生化复发、转移复发以及特异性死亡率的关系。

结果发现,随着p53阳性细胞核越多,其前列腺癌的生化复发、转移复发的时间就越短,特异性死亡率越高。半数患者p53呈“聚类阳性”。p53“聚类阳性”与较差的临床终点显著相关:生化复发的风险比HR=2.0,95%置信区间为1.51~2.65;转移性复发的风险比HR=4.1,95%置信区间为2.02~8.14。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组织中的p53异常可预测肿瘤的转移复发和前列腺癌特异性死亡的临床相关终点。

6 什么?脂肪居然可帮助减肥!!!

看见标题,很多小伙伴都不淡定了:检验君,脂肪还能减肥?少骗人了。额……好吧,检验君很负责任的告诉你,这是真的!

其实我们体内存在着两种脂肪:白色脂肪和棕色脂肪。白色脂肪是肥胖的根源!它在哪儿?请大家将手放在肚皮,轻轻一捏,你就能感受到它们的存在啦。

今天检验君要讲的是另一种脂肪:棕色脂肪。在人体内含量很少,主要分布在肩胛间区、腋窝及颈后部等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棕色脂肪的含量也会逐渐减少。

近日,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科学家研究发现:棕色脂肪通过调控支链氨基酸(BCAA)分解代谢,调控能量稳态,进而助于控制肥胖、降低糖尿病风险,该结果发表在在顶级杂志《Nature》上。

支链氨基酸(BCAA,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通常有助于能量的消耗,然而,血液中BCAA增加通常也会增加肥胖和糖尿病的风险。

研究人员发现,在寒冷环境暴露下,人体中棕色脂肪较高,BCAA水平会越低。棕色脂肪组织会积极利用线粒体中的BCAA进行热量的生成,从而促进小鼠和人类的系统BCAA代谢。相反,棕色脂肪在BCAA分解代谢中的缺陷,减弱了人体系统的BCAA清除率、棕色脂肪燃料氧化和热生成,从而导致饮食诱导的肥胖和葡萄糖不耐症。

通过小鼠实验进一步研究发现,一种名为SLC25A44蛋白质可将血液中的这些BCAA运输到棕色脂肪组织的线粒体里进行消耗,并释放能量。敲除小鼠SLC25A44基因后,棕色脂肪便不会消耗BCAA。研究人员称,棕色脂肪通过SLC25A44控制BCAA的消耗,从而抑制肥胖降低糖尿病等风险,改善代谢健康。

不是所有的脂肪都是坏脂肪,我们体内也有棕色脂肪这样的好脂肪,但每个人体内的含量都不一样,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终日"胡吃海塞"却可以不费吹灰之力保持苗条身材,而有些人长年奋战在"减肥一线"却久久不见成效的原因之一。

7 癌症也会“重男轻女”?!

几千年的历史来看,男性都是社会的主导,新中国建立后,女性才逐步走入历史的舞台,真正实现了男女平等。可是在“癌症的世界”中依然上演着“重男轻女”的一幕。为此,科学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幕后黑手”也逐渐浮出水面。

近日,Cristina Molnar等人在果蝇模型中研究发现,Phf7蛋白存在于雄性的肿瘤细胞中,表现出更强的侵袭性,从而控制果蝇基因表达和恶性肿瘤的性别差异。该结果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

研究人员比较了雄性和雌性果蝇大脑中肿瘤的发展。他们观察到雄性体内的肿瘤更具侵袭性,同时他们鉴定出许多蛋白质,与雌性相比,在雄性果蝇的肿瘤细胞中的表达会更高。

研究人员将注意力放在一种同时存在人类的蛋白——Phf7蛋白。Phf7蛋白存在于雄性的肿瘤细胞中,让肿瘤表现出更强的侵袭性,雌性个体的肿瘤细胞中则不表达该蛋白。敲除雄性果蝇中的Phf7蛋白质,肿瘤的侵袭性显着降低,达到与雌性果蝇相似的水平。

研究人员表示:该研究结果表明,我们可以调节负责男性和女性之间肿瘤差异的蛋白质的表达,来降低与性别相关肿瘤的恶性程度。而了解导致癌症发病率和发展的性别相关差异的分子基础,可使我们能够找到针对男性和女性癌症的特定治疗方法。

8 警惕,熬夜会增加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

晚上睡不着,早上起不来,白天困成狗,不知道说出了多少年轻人的心声!如果你也有这种情况,请注意了,晚上熬夜失眠除了影响第二天的工作效率外,最重要的是会对你的身体造成严重伤害。

近日,Susanna C. Larsson等人在美国心脏协会杂志《Circulation》上发文表示,通过分析超过一百多万人的数据,他们发现患有失眠症的人可能会增加冠状动脉疾病以及心力衰竭和中风的风险。

该研究共有130万人参与,他们中包括患有心脏病、中风的患者以及健康者。研究人员应用孟德尔随机化(mendelian randomization)技术(该项技术使用已知与潜在危险因素(如失眠)相关的遗传变异来减少结果的偏倚)。他们发现,失眠的基因变异与冠状动脉疾病、心力衰竭和缺血性中风(特别是大动脉卒中)的发生率显著增高有关。

作者表示,睡眠是可以通过新习惯和压力管理改变的,找出失眠的根本原因并加以治疗很重要。当然该研究存在一个局限性,该研究结果代表的是与失眠相关的遗传变异,而并非失眠本身,所以无法确定心血管疾病患者是否有失眠。

如何防止晚上失眠?其实有一个对大多数人都很实用的一个办法,检验君今天免费传授给大家,那就是——放下手机!

9 走一走、动一动,就能降低早死风险!

上班坐办公室,对着电脑工作,下班坐家里,对着电视、手机发呆,相信是很多人生活常态。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久坐不动会增加慢性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的风险。这么办?将你的屁股从椅子上挪开,动起来吧!

近日,Ulf Ekelund等人研究发现:任何强度的体力活动水平即使是轻度运动,只要减少久坐时间,都能大大的降低过早死亡风险!该结果发表在《BMJ》。

研究人员对36383名志愿者(平均年龄62.6岁;72.8%女性)进行随访,参与者们在腰间佩戴一种运动传感器,用于跟踪清醒时参与者的活动强度,测量每分钟的活动量(cpm),活动量≤100cpm表明久坐几乎无运动,101~1534cpm为轻度运动,>1535cpm为重度运动,≥3960cpm为剧烈运动。随访平均时间为5年,分析了他们身体活动和久坐不动时间对全因死亡率的影响。

结果发现,在活动量大约300cpm轻度活动时观察到风险降低(风险比0.34,95%置信区间0.27-0.43),中度体力活动(0.45,0.34至0.60),高光强度体力活动(0.40,0.31至0.52)。且无论强度如何,任何身体活动都与较低的死亡风险相关,具有非线性剂量反应,且每天做轻度体力活动约375分钟或中强度体力活动24分钟时,其死亡风险降低最大,而对于每天9.5小时或更长的久坐时间,则有更高的死亡风险。

该研究也告诉我们,并不需要多剧烈的运动,可能只需要每过段时间抽几分钟离开座位动一动,就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0 含黄酮的食物可预防癌症和心脏病

我们知道,蔬菜和水果富含多种维生素和膳食纤维,因此多吃蔬菜水果有利于身体健康。不仅如此,水果和蔬菜摄入量与心血管疾病、癌症和全因死亡风险较低息息相关相关。

近日,埃迪斯科文大学研究人员在《N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发表最新研究成果:富含类黄酮的食物,如水果,蔬菜,黑巧克力,茶和红葡萄酒,可以预防癌症和心脏病,特别是对于吸烟者和重度饮酒者来说,效果更明显。

研究人员分析了丹麦饮食中癌症和健康人员队列的数据,评估了23年来53048丹麦人的饮食情况。他们发现,习惯性食用中等至高含量的富含类黄酮的食物的人,不论是来源于植物还是饮料中的化合物,都会降低死于癌症或心脏病的风险。每天摄入约500mg总黄酮的人,患癌症或心脏病相关死亡的风险将达到最低。研究人员表示,一杯茶、一个苹果、一个橙子、100克蓝莓或者100克西兰花都可以可以提供各种类黄酮化合物和超过500毫克的总黄酮。

此外,该研究发现吃富含类黄酮的食物,对吸烟导致慢性病的高风险人群以及长期饮酒的人来说,保护作用似乎最强。研究人员表示,这些发现非常有意义,通过鼓励人们,特别是这些慢性疾病高危人群食用富含类黄酮的食物,来加强预防癌症和心脏病的能力。

作者表示,黄酮类化合物已被证明具有抗炎作用,可改善血管功能,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它们与心脏病和癌症的死亡风险降低有关,下一步他们将会重点研究黄酮类化合物对哪种类型的心脏病保护作用最强。

文章来源于: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标签: #果蝇染色体异常时的性别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