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空技术网

“孩子很聪明,就是不爱学。”这句话是我听过最毒的鸡汤之一

鱼sir学习手册 477

前言:

现在小伙伴们对“只学不玩聪明也变傻例子”大体比较关心,小伙伴们都想要知道一些“只学不玩聪明也变傻例子”的相关内容。那么小编同时在网络上汇集了一些有关“只学不玩聪明也变傻例子””的相关知识,希望兄弟们能喜欢,姐妹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前不久,鱼sir在采访一位家长时,无意听到这样一句话:

“我儿子呀,聪明是很(重音)聪明,就是不爱学(声调上扬),聪明都用在别的地方了。”

说者语气中带着一种自豪的无奈和甜蜜的痛苦,味道诡异得犹如洗衣粉口味的泡面。

(什么,你不知道这是什么味道?!那就对了。)

更耐人寻味的是,这位家长仿佛第一次发现这个“真理”,聊着聊着,从一开始抱怨孩子不听话转而开始猛夸孩子,此前萦绕在心头的阴霾一扫而空,心情变得豁然开朗,并为自己没发现孩子如此优秀,又是惊喜又是愧疚。

这一连串突如其来的反转,鱼sir没有一点点防备,只能在心中暗叹:

能如此彻底反思自己的,算是稀有家长了,鱼sir当然感到欣慰,甚至还有点沾沾自喜,“挽救了一对处在破裂边缘的亲子关系。”

但这种欣慰很心虚,转瞬即逝,于是我细细琢磨了一番,发现其中有一个巨大的Bug。

那就是,几乎所有的孩子,不管是什么款的,面对惨淡的学习成绩时,最后都殊途同归:很聪明,就是不爱学。

细品一下,这话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你家孩子真好看可爱呀。”感觉回避了什么更关键的信息。

那这句话,什么时候出现的频率最高呢?孩子成绩平平,整天捣乱,家长又忍不住要晒孩子如何优秀时。

上道的人,此时都会善良地想起这句“至理名言”。它是老师和家长“谈心”时最爱用的开场语和过渡句。

尴尬不足,礼貌有余,顺利承上启下。

它也是家长自己最爱说的一句话。有些是为了化解难堪,更多是相信事实就是如此。

晒证据:

孩子动手能力强,聪明;

孩子会唱歌跳舞,聪明;

孩子会画自己看不懂的画,聪明;

孩子能接住自己的话,聪明;

孩子会甜甜地叫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还有招手say goodbye,聪明;孩子会动画片的台词并顺势用在了生活中,聪明

……

看,我家孩子多“聪明”。

为了进一步证明孩子的聪明,历史上,无数家长都干过一件令几乎所有小孩都痛苦不堪的事情——强行让孩子在大人面前表演。

“儿子,来来来,给叔叔表演一个后空翻。”

“宝贝,快给阿姨跳一支幼儿园刚学的舞蹈。”

“香蕉用英语怎么说呀?苹果呢?忘记啦?没事没事慢慢想,别紧张别害羞。”

此时孩子的内心:

大家有没有发现其中的逻辑:

只要孩子会点啥,那就是聪明,哪怕只是出于本能;孩子不会或者做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不爱学,只要孩子爱学,根本都不是问题,因为孩子聪明。

多么自洽的逻辑,听起来没毛病。

但也是多么可怕的逻辑!

我们如果仔细看一下这句话会发现有一样东西缺席了:努力。

再深入剖析背后的心理:

聪明比努力高级。

在多数人观念里,聪明的人,往往不需要特别努力就能轻易把事情做好。而不够聪明的人哪怕特别努力,也未必能达到预期结果。

某种程度上,努力就等于不够聪明,或者直接点,是笨。

另外,聪明是一种天赋,不是谁都有的,“那当然我家孩子才是被命运眷顾的那一个啦。”

由此,没有家长会愿意承认“我孩子努力学了,可成绩还是很一般”这个事实,这不是打脸嘛!

“孩子聪明,是!不!爱!学!”这逻辑,才对。

讲到这儿,可能有些家长会觉得不适,毕竟,现在也没有孩子特别聪明或特别笨的,说孩子聪明,出发点仅仅是为了鼓励孩子而已。

总不能孩子成绩不好,还往伤口上撒盐说TA笨吧。

保护孩子当然没错,可到处说“孩子聪明,就是不爱学”肯定有问题。

任何话,说多听多了,也就慢慢相信了。

关键是,说这句话,结果并不会如家长所愿起到鼓励的作用,而是适得其反:

会让孩子缺乏韧性,更加害怕失败,难以承受失败。

这其中涉及到一个社会心理学范畴的概念,叫自我实现预言效应(self-fulfilling prophecy)。

它最初由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金·莫顿提出,指预言本身是假的,但它被说出来、被相信,就变成了真的。

通俗地讲,自我实现预言就是我们总会在不经意间使我们自己的预言成为现实。

1968年,有两位博士做了一个实验。

首先,他们给一所中学的所有学生进行智商测试,然后告诉老师一些学生的智商非常高,让老师相信这些学生在来年的学习成绩中将会飞跃成长。

但事实上这些所谓的“高智商”的学生非真的高智商,而是随机抽取。

可实验结果惊人:那些被老师认为“高智商”的学生(事实跟其余学生的智商一样)在来年,学习成绩突飞猛进。

还有一个反面例子。

有人把一群不同种姓的印度儿童召集起来做拼图游戏,第一次不公布种姓,孩子们的智力表现并无太大差异。

第二次公布种姓之后,低种姓的儿童智力表现明显低于高种姓儿童。

显然,低种姓儿童受到了比较负面的自我实现预言影响。他们一开始就否定了自己能够超越高种姓儿童,并不断朝这个方向实现。

印度种姓制度

美国心理学家安德斯·艾利克森和罗伯特·普尔在《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一书中提到,

当家长更看重聪明天赋,而不是努力时,自我实现预言效应就会发生作用,并造就两种特质的孩子:

1.被认为在某个领域有“天赋”,但在面对挑战时没有弹性;

2.认为自己在某方面“没有天赋”,于是干脆不做任何努力。

安德斯强调,不幸的是,这两类群体都害怕失败。

有天赋的孩子害怕失去他们的天赋,当失败发生时,他们要么死不承认自己是失败的,要么彻底放弃;而没有天赋的孩子则害怕尝试他们自以为“力所不能及”的事情。

两者都毫无弹性。

这非但会抹杀孩子更多的可能性,在面临人生必然会发生的挫折时,他们也更容易走向极端。

那么如何预防这种情况?

家长需要营造一个环境,让孩子意识到,所有的成绩、成功是靠努力支撑的,而不仅仅是天赋。

在日常生活中,肯定孩子时,家长可以尝试做一些改变。

比如,把“你真聪明”改为“你在这件事情上真的很努力”。

把“你一定很擅长数学”改为“你在数学上一定花了不少时间去攻克”。

用“你是个勤奋的人”来代替“你是个神童”。

另外,重新认识天赋和努力的关系。

鱼sir在某乎上刷到一位妈妈的留言,深以为然:

能够努力,且努力出了成果才是真正的天赋,这种天赋更有弹性,也更健康。

事实也印证,不是谁都能够做到合格的努力的。

美国著名智库之一布鲁金斯学会曾发表过一份报告,总结了性格与天赋之争的研究结果。

其中有一组数据显示了持续努力的不易并价值。

例如,与标准化考试SAT/ACT分数相比,研究人员发现高中平均成绩更能预测学生是否能在未来六年内完成大学学业。

而平均成绩高低更多和一个人的毅力呈正相关:你是否每天来上课,按时交作业,每次考试都比较出色,只有做到这些,你才能获得高分。

这个事实,反映的是另一个事实:绝大多数情况,都还轮不到拼天赋智商。

拼努力绰绰有余。

而愿意努力,懂得如何努力,才是最重要的天赋。

最后,鱼sir想用毛姆《作家笔记》中的一段话,来为今天的文章做一个收尾:

我们要尤其小心那些不言而喻、显而易见的观点:它们是流行的,我们自小就听到大人把它们当做真理,而且我们身边所有的人也都毫无疑虑地接受了它们,所以我们很少想到要去质疑它们。

然而最需要我们小心掂量的就是这些观点。前一代人的假设常常就成了下一代人的信条,这时若怀疑它们就是荒唐。但是再过一代,人们就会发现它们无用、过时、荒谬,因此把它们丢在脑后。

我是鱼sir,如果你的孩子在学习上遇到什么问题,欢迎在

头条留言置顶处或者头条私信

和我聊聊。

标签: #只学不玩聪明也变傻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