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空技术网

阅读指导:高考小说划线句子赏析

老谢语文堂 464

前言:

眼前看官们对“画线的c语言”大概比较关注,姐妹们都需要分析一些“画线的c语言”的相关资讯。那么小编也在网摘上网罗了一些对于“画线的c语言””的相关文章,希望小伙伴们能喜欢,大家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考点研究】

一、考点

1.抓关键词语

2.抓上下语境

3.抓表现手法

4.抓结构作用

5.抓内容情感

二、解题思路

1.赏析句子

①看表现手法

②抓关键词句

③看结构效果

2.结合语境(上下文)暗示信息

3.组织答案——三段论

表达形式(手法、结构)+内容(情感)+效果

三、高频考点具体解析

1.抓关键词语

很多重点句的含义,往往是通过一、二个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关键词语传递出来的。抓住句中关键词语去深入理解句子,是常用的可取的一种赏析句子的方法。

例句1:在我们的脚下,波浪轻轻吻着岩石,像蒙眬欲睡似的。

2.抓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的运用,能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形象、生动、传神。修辞常见的有八种(即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

如比喻,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其作用表现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又如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用它说理可使论述详尽,条理清晰;用它抒情,能激发读者的感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用它叙事写人,能使描写细腻深刻。

3.抓句式特点

常见的句式特点有:长短句结合、句子对仗工整、双重否定句、排比句、反问句、倒装句等。

4.抓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作家在创作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达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如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联想、想象、象征等。

5.抓结构作用

一个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有承上启下、前后呼应、总结上文或总结全文等。我们应该抓住总领句、过渡句、总结句分析其在结构上的作用。

6. 抓思想内容

准确把握内容及思想情感每个句子本身都可提炼出一定的内容,也有的饱含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在赏析句子的答案中,内容及思想情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考题对接】

一、刘群华《梅山粮仓(节选)》

梅山粮仓

刘群华

小盆地形成小气候,小气候生就小粮仓。如果凌空俯视,会看见这里除了连绵的山峦,还有一条雪白的资江纵横在大山之中,像根绳子串起沿江大大小小的村庄与粮仓。

梅山的粮仓在梯土上。

梯土上的粮仓多是偏僻山区。山区里的人家交通不太方便,高峰对峙之间,春天的阳光依旧柔和、温暖。布谷是催促播种的歌手,山蛙是激励耕作的鼓手,蝴蝶是编排丰收的舞者,花朵是装扮粮仓的画师。

俗语说“地贫人自勤”。农家的旱土是粮仓的一部分。过去有“杂粮能顶一道坎,蔬菜也顶半天粮”的说法,所以来年一家要吃得上饭,填得饱肚子,旱土上的玉米、土豆、红薯、蔬菜一样也缺少不得,马虎不得,必须精耕细作。

梅山的粮仓也在盆地之间的小平原上。

这里的平原很狭长,但河流密布。桃花绽放,犁铧就躁动不安,驱赶休息了一个冬天的黄牛,把水泡化了的嫩泥翻得像波浪一样齐整。秧苗在稻田里茁壮生长,泥鳅在阳光下游动。平原上的物种似乎在春雨中集体苏醒,披蓑打伞,然后在秋天沉淀。

秋天是验证梅山大小粮仓的季节。碰上丰收年,农家的粮仓灌满了,就连坛坛罐罐也敞开大肚子装。这时,一些匠人便鱼贯而出,木匠忙着挑担子走村串户修木桶,泥匠忙着砌粮仓,坛匠则忙着卖泥坛土罐。而忙了一年的农家,也好像在这个季节挺直了腰杆,笑得充实。

在这个时候,农村的相亲也逐日增多。说白了,姑娘们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看出男人勤不勤快,家境殷不殷实。一家几口仓,一口仓里能盛多少担粮,姑娘家的人一默神就清楚。

话说一张姓小伙,年方二十,但人有些懒,种粮不多。这一日相亲的姑娘来了,看小伙子个高脸俊,脑壳也活泛,但一看粮仓便心紧心沉了,只见稻谷儿在仓里仅齐腰高,便知晓今年没种多少地,没收几担粮,对媒人的招呼都懒得打了,一行人匆匆出门。这门亲事大约就这般落了空,但有个好事的旁人不死心,弯着心思去打探,姑娘家的人硬邦邦回了句:“家无余粮,走路不长。”

逢年过节,粮仓上就会贴一些红条幅,写上譬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大墨字,彰显梅山人最质朴的愿望。而有些老人则会煮一锅白米饭,炒几盘好菜,去祭祀自家的粮仓。

老人的粮仓有大有小,有木质的,有砖砌的,有铝质的,有装今年谷子的新粮仓,也有装去年前年谷子的陈粮仓。一堆堆金灿灿的谷子,比存了千银万金还让他高兴、还让他实在。我们那里有句俗话,说:良田万顷,日食一升,但钞票万元,不及斤米。这个朴素简单的经验,是种田老把式们不变的传承。所以,对于这些老人而言,最骄傲的是他一年收了多少粮食。碰上远方的老友来访,老人与之把盏一杯米酒后,便径直带他去看自己的粮仓。这回,老人的气色最喜,打开仓门,扑面而来的金色,发出大地上最贵最美的光芒。友人自然羡慕不已,道:“比我还能收拾哈,我今年才收了五十担谷子呢!”

收五十担的人,也是响当当的老把式,也算是梅山收成比较多的农家。梅山沟壑窄小,山高坡陡,不易实现机械化,现在还靠手工苦种,而种五十担粮,需要多少工夫啊!老人对粮食的敬重大致源于此处,即每一粒粮食都收得不容易,都是人千辛万苦种出来的。君不见烈日之下,几家农人不在拔草施肥?君不见雨天里,又有几家农人不披蓑衣戴斗笠忙耕种?粮仓神圣的位置,在老人的心里谁也撼动不了,也不可撼动。

农家对粮仓由衷的称颂多集中在主人新建华堂之时。新屋落成,主人要款待感谢客人,这时木匠、瓦匠、石匠要对粮仓赞一回。等匠人对粮仓焚香敬酒之后,请五谷之神入位,木匠赞曰:“一根杉木一亩田,十根杉木十亩田,鲁班师傅祝粮仓,粮仓年年不得闲。”赞完,主人鸣炮一挂,并递上红包一个。然后是瓦匠。瓦匠环顾四周,拉开嗓子赞曰:“万亩良田好一堆,没有虫来没有灰。一赞主人收拾好,二赞神灵保到位。”瓦匠赞完,主人也鸣一挂炮,也递上一个红包。最后是石匠,石匠也不慌不忙,赞曰:“叮当叮当响一堂,种田人家爱一行。爱种五谷发五子,五子都是状元郎。”石匠赞完,人群皆和一句:“状元郎!”粮仓经匠人们这么虔诚一赞,立显威严庄重,也积聚起当地人们必须要有余粮的信念与力量。

在以前青黄不接的日子,在洪涝或大旱的日子,粮仓的忠实和恪守,为饥民树起一面不倒的屏障。富人开粮仓救穷人,广设粥棚,这时的每一粒粮食都会燃烧出壮丽的火焰,闪耀出生命中壮阔的光辉。

如今,梅山在钢筋水泥的摩天高楼之中,粮仓愈来愈小了。但这份惜粮爱粮、勤劳朴实的信念值得我们永远传承下去。那里凝结着老把式们的汗水与荣光,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5月28日,有删改)

1.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2.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交代梅山沟壑窄小、山高坡陡的地理特点,是为了衬托农民劳动的艰辛,揭示人们珍惜每一粒粮食的原因。

B.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梅山人民勤劳朴实,精耕细作;心地善良,乐善好施,遇到灾荒,开仓放粮,赈济灾民。

C.张姓小伙相亲失败的事例,祭祀粮仓等生活片段,都可看出粮食在人们心中的重要,说明了粮食是生存之本。

D.文章末尾说如今梅山的粮仓愈来愈小了,表达了作者浓浓的失落之情和对“钢筋水泥”侵袭乡村生活方式的隐忧。

3.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语言生动,既交代了梅山粮仓的环境特征,也表达了作者对梅山粮仓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B.文章语言明快风趣,整散结合,不失典雅庄重,多处引用民间俗语,增添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活的生活气息。

C.“扑面而来的金色,发出大地上最贵最美的光芒”运用借代的手法,以“金色”代指粮食,写出了粮食丰收的喜悦。

D.文章正侧面相结合描写梅山老人的粮仓,如文中写老友来访,老友羡慕的话语,侧面表现了老人粮仓的廪实。

4.文章详细地描写木匠、瓦匠、石匠对粮仓的赞词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进行探析。

一、刘群华《梅山粮仓(节选)》【答案】

1.运用比拟、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耕季节农民们内心抑制不住的兴奋和物种复苏的生机勃勃的景象,句式灵活,整散结合,表达了作者对初春农事的欢喜与赞美。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句子“犁铧就躁动不安”“平原上的物种似乎在春雨中集体苏醒,披蓑打伞”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躁动”“苏醒,披蓑打伞”赋予了人的情态动作;句子“把水泡化了的嫩泥翻得像波浪一样齐整”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新翻的泥土”比喻成“波浪”。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耕季节农民们内心抑制不住的兴奋和物种复苏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桃花绽放”“秧苗在稻田里茁壮生长”“泥鳅在阳光下游动”“披蓑打伞”为短句,“驱赶休息了一个冬天的黄牛,把水泡化了的嫩泥翻得像波浪一样齐整。秧苗在稻田里茁壮生长”“平原上的物种似乎在春雨中集体苏醒”为长句,句式灵活,整散结合,表达了作者对初春农事的欢喜与赞美。

2.D【解析】D.“表达了作者浓浓的失落之情和对‘钢筋水泥’侵袭乡村生活方式的隐忧”错误,过度解读。文章末尾说如今梅山的粮仓愈来愈小了,但是这份惜粮爱粮、勤劳朴实的信念值得我们永远传承下去。并没有表达作者浓浓的失落之情和对“钢筋水泥”侵袭乡村生活方式的隐忧。

3.B【解析】B.“文章语言明快风趣,整散结合,不失典雅庄重”错误。本文语言生活化,口语化,亲切自然,并不“风趣”,更没有“典雅庄重”。

4.①营造了虔诚、威严和庄重的氛围,突出主旨,表现了储备粮食在梅山人心中的重要地位。②丰富群体形象,表达了梅山人家有余粮的信念和力量。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添了文化内涵,增加了阅读趣味。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内容的作用的能力。

结合原文“新屋落成,主人要款待感谢客人,这时木匠、瓦匠、石匠要对粮仓赞一回。等匠人对粮仓焚香敬酒之后,请五谷之神入位”可知,新屋落成之时,木匠、瓦匠、石匠对粮仓焚香敬酒,请五谷之神入位,营造了虔诚、威严和庄重的氛围,表现了储备粮食在梅山人心中的重要地位;

结合“木匠赞曰:‘……鲁班师傅祝粮仓,粮仓年年不得闲’”“瓦匠环顾四周,拉开嗓子赞曰:‘万亩良田好一堆,没有虫来没有灰’”“石匠也不慌不忙,赞曰:‘……爱种五谷发五子,五子都是状元郎’”可知,作者写“木匠……瓦匠……石匠……”丰富了文章的群体形象;

结合“粮仓经匠人们这么虔诚一赞,立显威严庄重,也积聚起当地人们必须要有余粮的信念与力量”可知,粮仓经匠人们虔诚的称赞,表达了梅山人家有余粮的信念和力量;

木匠、瓦匠、石匠对粮仓的赞语,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一根杉木一亩田,十根杉木十亩田,鲁班师傅祝粮仓,粮仓年年不得闲”“万亩良田好一堆,没有虫来没有灰。一赞主人收拾好,二赞神灵保到位”“叮当叮当响一堂,种田人家爱一行。爱种五谷发五子,五子都是状元郎”增添了文化内涵,增加了阅读趣味。

二、鲁迅《采薇(节选)》与文学评论

文本一

采薇(节选)

鲁迅

这半年来,不知怎的连养老堂里也不大平静了,一部分的老头子,也都交头接耳,跑进跑出的很起劲。只有伯夷最不留心闲事,秋凉到了,他又老的很怕冷,就整天的坐在阶沿上晒太阳,纵使听到匆忙的脚步

声,也决不抬起头来看。

然而这不平静,却总是滋长起来,烙饼不但小下去,粉也粗起来了。养老堂的人们更加交头接耳,外面只听得车马行走声,叔齐更加喜欢出门,虽然回来也不说什么话,但那不安的神色,却惹得伯夷也很难闲适了:他似乎觉得这碗平稳饭快要吃不稳。

十一月下旬,叔齐照例一早起了床,要练太极拳,但他走到院子里,听了一听,却开开堂门,跑出去了。约摸有烙十张饼的时候,这才气急败坏的跑回来,鼻子冻得通红,嘴里一阵一阵的喷着白蒸气。

“大哥!你起来!出兵了!”他恭敬的垂手站在伯夷的床前,大声说,声音有些比平常粗。

伯夷怕冷,很不愿意这么早就起身,但他是非常友爱的,看见兄弟着急,只好把牙齿一咬,坐了起来,披上皮袍,在被窝里慢吞吞的穿裤子。

“我刚要练拳,”叔齐等着,一面说,“却听得外面有人马走动,连忙跑到大路上去看时——果然,来了。首先是一乘白彩的大轿,总该有八十一人抬着罢,里面一座木主,写的是‘大周文王之灵位’;后面跟的都是兵。我想:这一定是要去伐纣了。现在的周王是孝子,他要做大事,一定是把文王抬在前面的。看了一会,我就跑回来,不料我们养老堂的墙外就贴着告示……”

伯夷的衣服穿好了,弟兄俩走出屋子,就觉得一阵冷气,赶紧缩紧了身子。伯夷向来不大走动,一出大门,很看得有些新鲜。不几步,叔齐就伸手向墙上一指,可真的贴着一张大告示:

“照得今殷王纣,乃用驿妇人之言,自绝于天,毁坏其三正,离逷其王父母弟。乃断弃其先祖之乐;乃为淫声,用变乱正声,怡说妇人。故今予发,维共行天罚。勉哉夫子,不可再,不可三!此示。”

两人看完之后,都不作声,径向大路走去。只见路边都挤满了民众,站得水泄不通。两人在后面说一声“借光”,民众回头一看,见是两位白须老者,便照文王敬老的上谕,赶忙闪开,让他们走到前面。这时打头的木主早已望不见了,走过去的都是一排一排的甲士,约有烙三百五十二张大饼的工夫,这才见别有许多兵丁,肩着九旒云罕旗,仿佛五色云一样。接着又是甲士,后面一大队骑着高头大马的文武官员,簇拥着一位王爷,紫糖色脸,络腮胡子,左捏黄斧头,右拿白牛尾,威风凛凛:这正是“恭行天罚”的周王发。

大路两旁的民众,个个肃然起敬,没有人动一下,没有人响一声。在百静中,不提防叔齐却拖着伯夷直扑上去,钻过几个马头,拉住了周王的马嚼子,直着脖子嚷起来道:“老子死了不葬,倒来动兵,说得上‘孝’吗?臣子想要杀主子,说得上‘仁’吗?……”

开初,是路旁的民众,驾前的武将,都吓得呆了;连周王手里的白牛尾巴也歪了过去。但叔齐刚说了四句话,却就听得一片哗啷声响,有好几把大刀从他们的头上砍下来。

“且住!”

谁都知道这是姜太公的声音,岂敢不听,便连忙停了刀,看着这也是白须白发,然而胖得圆圆的脸。

“义士呢。放他们去罢!”

武将们立刻把刀收回,插在腰带上。一面是走上四个甲士来,恭敬的向伯夷和叔齐立正,举手,之后就两个挟一个,开正步向路旁走过去。民众们也赶紧让开道,放他们走到自己的背后去。

到得背后,甲士们便又恭敬的立正,放了手,用力在他们俩的脊梁上一推。两人只叫得一声“阿呀”,跄跄踉踉的颠了周尺一丈路远近,这才扑通的倒在地面上。叔齐还好,用手支着,只印了一脸泥;伯夷究竟比较的有了年纪,脑袋又恰巧磕在石头上,便晕过去了。

【注释】鲁迅创作于1935年12月,故事的主人公叔齐和伯夷是商代小国孤竹国的公子,他们在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决定不吃周朝的粮食,于是饿死在首阳山上。

文本二

《故事新编》有哪些不同于其他传奇体小说的特点?这指的是鲁迅实现传奇体小说艺术特性的创新经验。人物语言须有谈资,而谈资与场面又相关。《故事新编》善写场面,场面中的人物就某话题各抒己见,语言的魔力由此发挥。谈资多来自典籍。比如《理水》写大禹走后,京师日渐好转了,老百姓聚居在一起谈论大禹功绩、大禹何人,《随巢子》《古岳读经》里大禹化为熊、大禹如何捉无支祁等传说成为谈资。人物出场还带出典籍所属背景,增加信息、丰满情节。如《非攻》中子夏的徒弟公孙高、学生耕柱子、曹公子、管黔敖、公输般等,这些人物连带着引出行义、钩拒、木鹊等历史事件的背景。还有叙述者对人物的描绘和对现场情境的议论等,也巧妙借自典籍语汇。如《奔月》中描写后羿拉弓射月形容为“眼光直射,闪闪如岩下电”。“岩下电”来自《世说新语•容止》有“裴令公目王安丰,眼烂烂如岩下电”。如果单有浓郁的古代典籍色彩,至多是古色古香,《故事新编》的奇幻色彩是在蕴含典籍因素的人物语言和叙述者语言中,又明显地夹杂现代语词。如《奔月》中女乙(对后羿)说“有人说老爷还是一个战士”,女辛说“有时看去简直好象艺术家”。“战士”“艺术家”等是地道的当代人用语,放到传说中的后羿嫦娥,顿生奇幻感。由此,古代典籍所带有的斑斑锈迹,与充满现代气息的人物语言的结合产生了奇幻色彩。

(摘编自刘俐俐《鲁迅〈故事新编〉故事与小说的人类学思考》《文艺理论研究》)

1.请赏析文本一中的画线句。

2.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就以养老堂的不大平静展开情节,既与下文伯夷的不问闲事形成对比,又为后文矛盾激化预设了伏笔。

B.叔齐不安的神色让伯夷觉得养老堂的安稳日子即将结束,表现出一味追求闲适安逸的伯夷的微妙的心理变化。

C.文中写大路两旁的民众不动不响,以静写动,体现出现场气氛的紧张,为下文叔齐、伯夷拦阻周王做了反衬。

D.鲁迅描写甲士们对叔齐、伯夷前后态度的变化、前后两次“立正”及“挟”“推”等行为,于幽默中显讽刺。

3.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民众”在文中多次出现,构成了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表现出他们追随周天子伐纣的积极态度。

B.姜子牙因其二人阻拦周王出兵伐纣而称其为“义士”,从中可以看出姜子牙对周王的出兵伐纣的举措也是不认可的。

C.鲁迅先生描写的叔齐、伯夷“不食周粟”举动与文天祥誓死不降一样,都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D.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在命名上同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有异曲同工之处,两者都隐含了推陈出新的独特意味。

4.文本二指出了传奇体小说艺术特性,请结合文本一进行分析。

二、鲁迅《采薇(节选)》与文学评论【答案】

1.通过动作描写,生动地表现了叔齐的率性而为;通过语言描写,形象地表现了叔齐的心直口快、忠勇(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拖着”“扑上去”“钻过”“拉住”“直着脖子嚷”这些为动作描写,表现了叔齐的率性而为,特别是他在“百静”之中,大家“不提防”发出这一系列动作,更是表现了他的直率而行;

语言描写,“‘老子死了不葬,倒来动兵,说得上‘孝’吗?臣子想要杀主子,说得上‘仁’吗?……’”两个反问句,表现了叔齐的耿直和忠义。

2.B【解析】B. “表现出一味追求闲适安逸的伯夷的微妙的心理变化”错误,说伯夷“一味追求闲适安逸”是夸大其词,曲解了人物形象。根据文本故事的发展,如果伯夷一味追求闲适安逸,那么断然不会与叔齐去看告示,更不会任由叔齐拉自己去指责武王的队伍。

3.D【解析】A. “表现出他们追随周天子伐纣的积极态度”错,作者并没有在文中表现民众积极伐纣的态度,如“大路两旁的民众,个个肃然起敬,没有人动一下,没有人响一声”。

B. “从中可以看出姜子牙对周王的出兵伐纣的举措也是不认可的”错,姜子牙称其为义士并不能推出他反对周王出兵这个结论。

C. “都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错,本文所表现的并非夷齐的民族气节,而是表现两人的不知变通。

4.①《采薇》善写场面,场面中的人物就某话题各抒己见,语言的魔力由此发挥。②人物出场带出典籍所属背景,增加信息、丰满情节,《采薇》中伯夷和叔齐的出场连带着引出周王伐纣等历史事件的背景。③叙述者的语言巧妙借用典籍语汇,如“上谕”、“恭行天罚”、“木主”等词即是典型的典籍语汇。④在蕴含典籍因素的人物语言和叙述者语言中明显地夹杂现代语词,如“借光”“立正”“白蒸汽”等词语。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场面中的人物就某话题各抒己见,语言的魔力由此发挥”,《采薇》中也借用了场面描写,如叔齐对军队到来贴告示场面的描写,既有民众的反应,又有叔齐的具体表现。

“人物出场还带出典籍所属背景,增加信息、丰满情节”,如伯夷叔齐出场“伯夷的衣服穿好了,弟兄俩走出屋子,就觉得一阵冷气,赶紧缩紧了身子。伯夷向来不大走动,一出大门,很看得有些新鲜。不几步,叔齐就伸手向墙上一指,可真的贴着一张大告示……”,可以看出武王伐纣的历史背景。

“叙述者对人物的描绘和对现场情境的议论等,也巧妙借自典籍语汇”,如“总该有八十一人抬着罢,里面一座木主,写的是‘大周文王之灵位’”“这正是‘恭行天罚’的周王发”等。

“奇幻色彩是在蕴含典籍因素的人物语言和叙述者语言中,又明显地夹杂现代语词”,如“两人在后面说一声‘借光’”“开正步向路旁走过去”“到得背后,甲士们便又恭敬的立正”中的“借光”“开正步”“立正”等现代词语。

三、汪曾祺陶虎臣

陶虎臣

汪曾祺

每到天气晴朗,上午十来点钟,在这条街上,就听到从阴城方向传来爆裂的巨响:“砰一一磅!”大家就知道,这是陶虎臣在试炝仗了。

阴城是一片古战场,相传韩信在这里打过仗,现在还能挖到一种有耳的尖底的瓶,当地人说这种陶瓶冬天插了梅花,能结出梅子来。现在这里是乱葬冈,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叫做“阴城”。到处是坟头、野树、荒草、芦荻。草里有蛤蟆,野兔子。早晨和黄昏,有许多白颈老鸦。人走过,就哑哑地叫着飞起来。

这里只有一个破财神庙,里面住着一个侉子。

陶虎臣家的货色齐全。除了鞭炮,还出一种别家不做的鞭,叫做“遍地桃花”,不但外皮,连里面的筒子都一色是梅红纸卷的。放了之后,地下一片红,真像是一地的桃花瓣子。如果是过年,下过雪,花瓣落在雪地上,红是红,白是白,好看极了。

他还有一项绝技,是做焰火。做焰火,除了配料,关键是串捻子。串得不对,会轰隆一声,烧成一团火。弄不好,还会出事。陶虎臣的一只左眼坏了,就是因为有一次放焰火,出了故障,一个火星迸进了瞳孔。陶虎臣坏了一只眼睛,还看不出太大的破相。他依然随时是和颜悦色的,带着宽厚而慈祥的笑容。这种笑容,只有与世无争,生活上容易满足的人才会有。

但是,鞭炮生意,是随着年成走的。什么时候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什么时候炮仗店就生意兴隆。这样的年头,能够老是有么?

这一年,伏汛安然度过,保住了无数人畜。秋收在望,市面繁荣,城乡一片喜气。有好事者倡议:今年放放焰火!东两南北四城,都放!一台七套,四七二十八套,陶家独家承做了十四套。东城定在八月十六放。地点:阴城。

这天万里无云,一天皓片。阴城的正中,立起一个四丈多高的架子。有人早早吃了晚饭,就扛了板凳来等着了。人们寻亲访友,说短道长,来来往往,亲亲热热。阴城的草都被踏倒了。人们的鞋底也叫秋草的浓汁磨得滑溜溜的。

忽然,上万双眼晴一齐朝着一个方向看。人们的眼睛一会儿睁大,一会儿眯细;人们的嘴一会儿张开,一会儿又合上;一阵阵叫喊,一阵阵欢笑;一阵阵掌声。——陶虎城点着焰火了!

最热闹的是"炮打泗州城"。起先是梅、兰、竹、菊四种花,接着是万花齐放。然后,一声炮响,照眼的灯球之中有一座四方的城,眼睛好的还能看见城门上“泗州”两个字。城外向里打炮,城里向外打,灯球飞舞,砰磅有声。最有趣的是“芦蜂边瘌子”,一阵火花之后,出现一个泥头的纸人,手里拿着一把破芭蕉扇。霎时飞来许多马蜂——火花,纷纷扑向他,他四面躲闪,扇不停地挥舞。看到这里,满场大笑。这些辛苦得近于麻木的人,是难得这样开怀一笑的呀。最后一套是火花之后,吊下四个大字:“天下太平”。

年头还是不好。头一年,四乡闹土匪,县政府出了布告:“冬防期间,严禁燃放鞭炮。”明年,蒋介石搞“新生活”,取缔了鞭炮。陶虎臣别无产业,只好做一点“黄烟子”和蚊烟混日子。第三年,陶家炮仗店的铺门上了锁,再也打不开了。陶家的锅,也揭不开了。

岁暮天寒,彤云酿雪,陶虎臣无路可走,他到阴城去上吊。刚把腰带拴在一棵树上,把头伸进去,一个人拦腰把他抱住。这人是住在财神庙的那个侉子。

(选自《汪曾祺文集》,有删改)

1.赏析画线的文字在语言表达方而的特色。(4分)

2. 简要分析小说第二段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

3.作者为何花较多笔墨写“八月十六”“放焰火"的情景?(6分)

4.请结合陶虎臣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特点,探究小说的主旨。(6分)

5.简要分析小说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

三、汪曾祺《陶虎臣》【答案】

1.灵活运用淳朴自然的口语,长短句结合,文笔简练;(2分)选取“红”“白”等表色彩的词语,并巧拟比喻,写出了“遍地桃花"鞭的不同凡晌。(2分)

2.叙写“阴城”历史和现状,为人物活动提供典型场景;(2分)渲染荒凉冷落的氛围,暗示人物处境的艰难。(2分)

3.“放焰火”把故事推向高潮,详写凸现最生动环节,给读者以震憾:(2分)侧面描写(人们的神态、心情和举动)和正面描写(焰火燃放景象)相结合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突出陶虎臣做焰火的才能;(2分)“焰火”的华丽和后文陶虎臣悲惨遭遇结局形成映衬,凸现主题。(2分)

4.通过陶虎臣的故事,塑造了一个手艺精妙、与世无争却仍难逃悲惨惨命运的小人物形象;(2分)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乡镇经济的萧条,百姓生存的艰难;(2分)流露出作者对主人公为人和才能的赞赏及不幸遭遇的同情。(2分)

5.①叙写“阴城”历史和现状,为人物活动提供典型场景,引起下文对陶虎臣做炮仗的叙述。

②渲染荒凉冷落的氛围,暗示人物处境的艰难。

③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④与结尾陶虎臣无炮可放形成对比,凸显特定历史时期手艺人的悲惨命运,引发对主旨的思考:对特定历史时期的百姓生存艰难的社会现实的批判。

【思路】

结合主要人物生活经历和性格,探究文章主旨:陶虎臣:一个手艺精妙、与世无争、难逃悲惨命运的小人物形象。生活经历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乡镇经济的萧条,百姓生存的艰难;流露了作者对主人公为人和才能的赞美及不幸遭遇的同情;表现了人与人间互助的温情。

文章手法:主要是对比。详写年景好的时候,烟火的华丽,表现了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略写年景不好的时候,形成对比,凸显小手工业者结局的悲惨。

其次是正侧结合表现人物记忆高超。

四、齐闯阅兵

阅兵

齐闯

32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版图上,青海省顶多一个指头蛋大小。这个指头蛋大小的方圆有个米粒大的县城叫民河,民河是西部边陲的小县,小得一辆破自行车20分钟能把县城转三遍。故事发生的地方叫大风口,与米粒大小的民河县城相比,它撑死有针尖那么大。这个针尖又偏分布在几乎被整个米粒遗忘的荒凉处,十分边远寂寞。

故事主人公不是别人,正是大风口独立营营长侗瑞进。侗营长是怀着朴素的愿望入伍的,说白了就是经受了影视媒体过多的渲染,特别是战争片中男一号率领千军万马驰骋疆场的镜头,总能让他产生难言的亢奋。高中没毕业他就为自己定下一个美丽的梦想,希望有朝一日驾驭高头大马,统率自己的兵士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跃马扬鞭。

一个人把生命融入事业中,他的事业注定会出类拔萃。侗瑞进同志正是如此。入伍后日复一日直线加方块的生活里,他从未品出辛苦和难受的滋味,每天在这个绿色空间里过得无比带劲和兴奋,以至有人抱怨大风口日子太苦太穷太寂寞,他很是听不惯。

独立营无论日常的训练值勤还是正规的管理都在分区挂上了好名声。事情坏就坏在一名四川兵的身上。有一天,四川兵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整天撕心扯肺地练番号,走队列,一年到头除了站岗就是放哨,连个展示军人风采和气概的机会都没有,一个没有对手的拳击手独自在竞技场把拳头抡得呼呼生风,有啥意思那你有啥好办法?侗瑞进这么一问,四川兵脱口而出:组织个阅兵大比武,保准带劲!

“营里要阅兵了!”长了翅膀的消息很快传遍大风口。

阅兵式如期举行。为显阅兵正规,营部司务长专门跑到10公里外的老乡家借来一匹野性十足的高头大马。准确地说,侗瑞进内心沉睡多年的将军梦是跃上马背的瞬间被激活的。

“同-志-们-好!”侗瑞进很快找准了当首长的感觉,问慰的呼号高亢洪亮更自然亲切。

“首-长-好!”上千门雄性的嗓音瞬时混揉在一起迸泻而下,像天际忽然滚过惊心动魄的响雷,长久地在大风口四周的山峦间回荡……

“同-志-们-辛-苦-啦!”

“为-人-民-服-务!”排山翻海的声浪瞬时将侗瑞进、马和大风口四周的山峦淹没侗营长恍若置身枪林弹雨的战场,统率千军万马驰骋疆场……这个当口,一个严重的问题发生了,借老乡的这匹坐骑一下子惊恐起来,疯狂地撂起蹶子,沉浸梦境的侗瑞进毫无思想准备,像一包粮食被高高抛起,沿着抛物线路径重重地摔倒在受阅方阵的跟前。

侗瑞进被摔了,但阅兵事件带来两个直接的效果,一是点中命门似的轻而易举提升了官兵投身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个是排山倒海的动静把侗瑞进心底里那个沉睡的将军梦彻底激活。

阅兵事件真正定格成悲剧是第二天的事,教导员命令四川兵去给老乡还马,四川兵气就不打一处来,手里的鞭子也下意识地一下比一下狠抽打在默不作声的小畜身上,小畜一路狂奔来不及收蹄,驮着背上的人一头端直扎下了悬崖。

亡人事故调查组三天后来到大风口。侗瑞进主动承担了全部责任。

侗瑞进毕竟是个优秀的军人,虽然内心被思念和忏悔包围,被一个美丽而无时不在的梦想纠缠,但他每天还是默默履行着直线加方块的生活方式和规则,没在工作和训练中表现出丝毫的不悦。

这样的日子一晃又是四年,机关传出大风口独立营要撤编的消息。

撤编是军分区方司令员亲自主持的,他问侗营长在脱下军装前对组织还有什么要求。侗瑞进好长时间没有说话,微微地闭着双眼,任凭两行泪水从一对爬满细密鱼纹的眼角滑落下来。最后,抽动着嘴角他说:如果可能,我想再阅一次兵。

阅兵这天,大风口刮着干冷干冷的风。操场上,全营的官兵最后一次带着肩章领花和手中的枪,他们挺拔着的军姿像一株株坚挺的白杨,方司令员亲自将侗瑞进扶上自己的阅兵车,目迎着他从受阅方队的左上角缓慢又神圣地驶来……

忽然,方司令员觉得自己的眼泪热热地流了下来,他知道肯定不是因为干冷干冷的风。

(有删改)

1. 这篇小说在记叙的过程中穿插了议论成分,请以文中画线部分为例,分析作者这样写的好处。

2.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中的四川兵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阅兵的建议由他最早提出,也因他送马途中出了事故,是他的不安分造成被动以致部队撤编。

B. 小说运用比喻、夸张手法对阅兵现场呼喊口号进行重点描写,展示了阅兵的气势,为马受惊吓作了铺垫,从而引发出后面的故事。

C. “方司令员觉得自己的眼泪热热地流了下来”,写司令员看阅兵热泪盈眶,实是对侗营长身上的军人情怀、崇高精神的赞美,丰富了人物形象。

D. 小说重点写了两次阅兵的故事,既刻画了侗瑞进个体形象,极力渲染他的梦想;也表现了独立营全体官兵的群体形象,情感饱满丰富。

3. 小说主人公侗瑞进是个优秀的军人,他的优秀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四、齐闯阅兵【答案】

1. ①直接指明侗瑞进事业出类拔萃的原因和他的生活工作态度,点明文章主旨,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②饱含情感的评论性话语,寄托着作者对侗瑞进的由衷赞美之情,表明了文章的情感倾向。③该段文字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穿插在前后的记叙之中,凸显了人物的形象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句子含义,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题目要求分析文中画线部分议论的的作用,首先要理解文中划线句,“一个人把生命融入事业中,他的事业注定会出类拔萃。侗瑞进同志正是如此。入伍后日复一日直线加方块的生活里,他从未品出辛苦和难受的滋味,每天在这个绿色空间里过得无比带劲和兴奋,以至有人抱怨大风口日子太苦太穷太寂寞,他很是听不惯”是写侗瑞进的工作生活态度,这部分议论寄托了作者对侗瑞进的由衷赞美之情,点明文章主旨,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还要明确议论的画龙点睛作用,对人物形象起到凸显的作用。

2. A【解析】本题A项“是他的不安分造成被动以致部队撤编”理解不正确。原文中有“这样的日子一晃又是四年,机关传出大风口独立营要撤编的消息”可见撤编与四川兵的事无关。

3. ①热爱军旅生活,以苦为乐。他没有觉得单调的军队生活辛苦,听不惯别人抱怨。②勇于担当,初心不改。对于阅兵造成的事故,主动承担全部责任,没有因此影响在军队中的生活节奏。③心系军队,服从安排。部队撤编,服从决定,没有提条件,只是以再次阅兵的方式表达对军队和理想的热爱。

【解析】“入伍后日复一日直线加方块的生活里,他从未品出辛苦和难受的滋味,每天在这个绿色空间里过得无比带劲和兴奋,以至有人抱怨大风口日子太苦太穷太寂寞,他很是听不惯。”可见他“热爱军旅生活,以苦为乐”;“侗瑞进主动承担了全部责任”“ 但他每天还是默默履行着直线加方块的生活方式和规则,没在工作和训练中表现出丝毫的不悦”可见他“勇于担当,初心不改”;“侗瑞进好长时间没有说话,微微地闭着双眼,任凭两行泪水从一对爬满细密鱼纹的眼角滑落下来。最后,抽动着嘴角他说:如果可能,我想再阅一次兵”可见他“心系军队,服从安排”。

五、卡蒂勒·孟戴斯《镜子(节选)》

镜子

[法]卡蒂勒·孟戴斯

从前,有个王国,那里的人们不知道有镜子。原来,镜子都被女王下令打烂砸碎了,如果在谁屋里发现哪怕是最小的一块镜子碎片,女王就会毫不犹豫地用最可怕的刑罚把全屋人都处死。原来这位女王长得奇丑无比,她不希望有看到自己形象的风险;她知道自己很丑,但她知道其他女人至少同样不能看到她们自己的美貌,这也不失为一种安慰。

全国的年轻姑娘对此非常不满。如果不能欣赏自己,你长得再漂亮又有什么用?她们本可以用河流湖泊当镜子,但女王早就料到了这一点,她命人把所有的河流湖泊都用石板严严实实地遮盖了起来。人们要从井中打水,而井水太深,不可能看清水面;人们只能使用浅盆来盛水,不能用水桶,因为桶里的水可能会照见人影。

这真是件令人郁闷的事情,尤其是对那些漂亮女人来说。臣民因缺少镜子而遭受的苦恼并不亚于女王看到镜子的苦恼,女王对此很满意。

然而,在城郊住着一个年轻姑娘,名叫雅辛塔,她比别人的情况要稍好一些,这多亏了她的心上人瓦朗坦。因为如果有人认为你漂亮,又不错过任何赞美你的机会,那这个人差不多就相当于一面镜子了。

“跟我说实话,”她经常会说,“我的眼睛是什么颜色?”

“就像带着露水的勿忘我草。”

“我的皮肤并不算很黑吧?”

“你要知道,你的额头比初雪还白,你的脸颊就像红玫瑰。”

“那我的嘴唇呢?”

“樱桃与之相比会显得苍白。”

如此这般,无休无止。她很开心,他更是陶醉,因为他的话都是发自心底,她听到自己被人赞美很是快乐,而他—见她就很开心。

随着时光的流逝,他们的爱变得愈发浓郁。这天他向她求婚,她的脸一下子红了起来。

不幸的是,关于他们幸福爱情的消息传到了那位邪恶女王的耳朵里。婚礼前不久的一天晚上,雅辛塔正在果园里散步,这时一个干瘪的丑老婆子走到她跟前,乞求施舍。突然老婆子尖叫一声,连连退后,大叫道:“天哪,我看见了什么?”

“怎么回事,好婆婆?你看到了什么?”

“我见过的最丑的人。”

“那么你看到的不是我。”雅辛塔带着天真的虚荣心说道。

“哎呀,是你,可怜的孩子,就是你。我在这世上活了这么多年,可从来没见过像你这么丑的人!”

“什么!我长得丑吗?”

“比我说的还要丑上一百倍。”

“可是我的眼睛——”

“你的眼睛有点灰暗无光,但这还不算什么,如果不是斜视得那么吓人的话!”

“我的脸色——”

“看上去你的额头和脸颊好像都抹了煤灰。”

“我的嘴唇——”

“又苍白又干瘪,像凋谢了的花。”

老巫婆复述完女王教给她的话,发出一声沙哑刺耳的大笑,便蹒跚着走了。可怜的雅辛塔卧倒在苹果树下,哭成了泪人。“我好丑——我好丑——”她不停地重复着说。瓦朗坦一再地向她做出最庄严的宣誓,让她放心,却也都是枉然。

“别管我,你一直是出于同情而哄骗我。我现在明白了,你从未爱过我,只是可怜我而已。乞讨的老婆婆才没什么兴趣来欺骗我呢。这是千真万确的——我好丑。”

为了使她醒悟,瓦朗坦把远近各处的人都叫了来。每个男人都宣称,雅辛塔天生就是为了让人赏心悦目的,甚至女人们也这样说,尽管她们没那么热情。

但是,这个可怜的孩子却固执地认为自己是个令人厌恶的人,而当瓦朗坦逼她指定结婚日期时,她叫道:“我,做你的妻子!决不!我太爱你了,不能让你为一个像我这样丑的人所累。”这个可怜的人,爱得那么真挚,你可知他有多绝望了。

瓦朗坦一下跪倒在地,他祈祷,他哀求。可她仍是说,她太丑,不能嫁给他。他该怎么办?要拆穿老巫婆的谎言,并向雅辛塔证明真相的唯一办法就是把一面镜子放到她面前。但全国都没有这种东西,而且,慑服于女王的淫威,没有哪个工匠敢去造一面出来。

“好吧,我要去觐见女王。”这个恋人绝望地说,“我们的女王虽然严厉,但她对雅辛塔的眼泪和美貌不会无动于衷的。她会撤销这个给我们带来麻烦的残酷法令,哪怕只是撤销几个小时也好。”

他好不容易说服了这个年轻姑娘,让他把她带到王宫去。她不喜欢露面,并且问镜子能有什么用,只会让她对自己的不幸更加伤心。但看到他流泪,她心软了,于是同意去一趟,好让他开心。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邪恶的女王说,“这些人是谁?他们想要干什么?”

“陛下,站在您面前的是人世间最不幸的一对恋人。”

“你认为那就是来这儿烦扰我的理由吗?”

“求陛下可怜我吧。”

“你们的恋爱与我何干?”“如果陛下准许镜子——”

女王霍地站了起来,气得浑身发抖。“谁敢对我提镜子?"她咬牙切齿地说。

“陛下息怒,我求您,请屈尊听我说。您眼前的这个年轻姑娘,如此青春漂亮,却害了奇怪的幻想症,她以为自己很丑。”

“哎呀!”女王邪恶地露齿一笑,说道,“她没错,我从来都没见过比她更丑的人。”

雅辛塔听到这些残忍的话,觉得自己羞愧得要死,不可能再有所怀疑了,自己一定很丑。她双眼一闭,跌倒在王座的台阶上,昏死过去。

瓦朗坦高声呼喊:“陛下如此撒谎,一定是疯了!”他来不及多说,就被卫兵们抓住。女王一个示意,刽子手便走上前来。原来他一直都守候在王座旁边,因为女王随时都可能需要他效劳。

“履行你的职责。”女王指着侮辱她的那个人说道。刽子手举起了寒光闪闪的行刑斧。恰在这时,雅辛塔苏醒过来,睁开了双眼。

接着,两声尖叫刺破长空。一声是高兴的尖叫,因为在那把明光发亮的钢斧上,雅辛塔照见了自己,是那么的漂亮迷人;而另一声是痛苦的尖叫,女王邪恶的灵魂吓得飞出了窍,因为她无法忍受在突如其来的镜子里看见自己的面容。

(选自《异:大作家·短故事奇谈篇》,有删改)

1.赏析文中两处画横线部分。

2.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的女王禁绝镜子及相关的一切,并借丑老婆子之口肆意污毁雅辛塔的美丽形象,暴露了人性中自卑、自欺、自私与嫉妒等负面品性之深。

B.小说中的女王命令斩杀瓦朗坦,让人看到由嫉妒而生发的毁灭美善的邪恶;而女王在钢斧中照见自己的丑相而灵魂出窍,则又表明邪恶的软弱。

C.小说中的雅辛塔和瓦朗坦代表了人性中的真善美,前者不愿因自己“丑陋”连累对方,后者冒着生命危险觐见女王,可见两人之爱的无私与真挚。

D.小说中的王国是一个象征性的世界,作者以“镜子”为故事发生的关键,叙述了善与恶两股力量之间的对峙、较量与毁灭的过程,读来令人心潮起伏。

3.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采用了“天方夜谭”式的叙述框架和言说口吻,植入了“镜子”“老巫婆”“女王”这样颇具童话色彩的元素,情节较曲折,故事性较强。

B.小说中的“虚假”是一种艺术假定,作者虚构了一个可全面控制王国内的镜子的女王,为充分释放现实中因条件不足而被束缚的人欲提供了逻辑支撑。

C.小说中的“真实”既是客观事实,也是心灵真实,作者依据假定情境,揭示了人性中丑陋、阴暗的一面,也彰显了人对真善美的执着与深情。

D.小说对细节的处理颇为用心,如“人们只能使用浅盆来盛水”和“尽管她们没那么热情”,前者遵循客观真实性,后者捕捉到了微妙的嫉妒心。

4.这篇小说以“镜子”为题,有何好处?

五、卡蒂勒·孟戴斯《镜子(节选)》【答案】

1.①借助人物一问一答式的对话,以他人的眼睛为镜子,映照出雅辛塔截然不同的形象,推动情节发展。②运用比喻和对比手法形象地刻画出雅辛塔的真实形象和被扭曲的形象,构成美与丑的张力,发人深思。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回答这种类型的题目,考生可从手法、效果、思想内涵等角度着手。

文中两处画横线的语句,由雅辛塔与瓦朗坦、雅辛塔与老巫婆的两组对话构成,这就出现了第一个要点——问一答式的对话。其次,为了形象地描述雅辛塔的容貌,瓦朗坦和老巫婆都运用了比喻手法,如“像带着露水的勿忘我草”“脸颊就像红玫瑰”“像凋谢了的花”等。这些比喻句一褒一贬,构成了鲜明的对比,透射出人眼真实反映与歪曲反映的效果,暗含着迥然不同的人物用心。这样,第二个要点——比喻和对比,也提炼出来了。

2.D【解析】D.“善与恶”“毁灭”错误。小说结尾写道:“一声是高兴的尖叫,因为在那把明光发亮的钢斧上,雅辛塔照见了自己,是那么的漂亮迷人;而另一声是痛苦的尖叫,女王邪恶的灵魂吓得飞出了窍,因为她无法忍受在突如其来的镜子里看见自己的面容。”由此可知,雅辛塔所代表的“善”发现了美的真相,非常喜悦;而女王所代表的“恶”照见了丑的真相,吓得灵魂出窍。因此,这里只有“恶”的毁灭,没有“善”的毁灭。

3.C【解析】C.“小说中的‘真实’既是客观事实”错误。小说中所描写的女王有权力和能力禁绝王国中的一切镜子,显然迥异于现实生活,这是小说所构设的一个假定情境,非客观事实;而由此展现出来的人性中的假恶丑和真善美则是真实的,是一种在常规条件下不易呈现的深度的心灵真实。

4.①“镜子”串联全文,构成行文线索,使小说的结构更加紧凑。②“镜子”形成故事的核心构件,成为情节运行的主要推动力。③“镜子”变成一张人性试纸,映照出人性美丑善恶,揭示主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的能力。

一篇小说的标题好不好,可从标题本身的特点、人物、情节、环境、结构、主题等角度进行考量。当然,不同小说的标题具有不同的特点,考生只需根据文本选取相关角度即可,不需全部列举。本小说的标题“镜子”是一个物件,在文中反复出现,构成行文线索。女王因相貌丑陋而生自卑、自欺和嫉妒之心,下令将王国内所有的镜子乃至有镜子功能的物体全部砸碎或掩盖,由此引发了青年男女瓦朗坦和雅辛塔的爱情悲喜剧,最终以女王照见自己的丑陋面容而灵魂出窍收场。“镜子”形成故事的核心构件。

整个小说构设了一个迥异于日常现实的假定世界,虽然人人知其“假”,却个个识其“真”,即用虚假的故事来展现真实的人性。人性的美与丑也由“镜子”映现,揭示主旨。

标签: #画线的c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