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空技术网

海珠和清远如何复制国内制衣厂转移的成功案例

南方都市报 317

前言:

当前姐妹们对“去大城市发展成功的例子”大约比较珍视,看官们都想要分析一些“去大城市发展成功的例子”的相关资讯。那么小编同时在网上网罗了一些有关“去大城市发展成功的例子””的相关资讯,希望大家能喜欢,看官们快快来了解一下吧!

图为8月底召开的广清纺织服装产业有序转移实地采访调研座谈会现场

在前期响应政策号召去清远考察之后,很多康鹭制衣厂老板和工人发现,自己所习惯的康鹭制衣产业链生态在清远并不存在:工人不能再住在生产车间楼上而是要去专门的员工宿舍,以临时工为主的用工形式也要逐步变成规范的正式用工,制衣厂不能再躲藏起来而必须要注册……

离开康鹭去清远就意味着要走向规范化发展,这让很多习惯了在不合规状态下生存的制衣厂老板非常犹豫要不要迈出这关键的一步。在7月底南都记者参加的一场海珠服装产业转移调研座谈会上,广东省湖北商会服饰时尚产业协会会长梁富斌也表示,清远目前还是更适合一些大品牌、有自己销售渠道的制衣厂过去,对于康鹭小作坊暂时并不合适。

围绕海珠清远目前在业态上的差异,种种讨论的声音也随之而来。

一些康鹭制衣厂老板和行业人士就此提出:既然清远的业态不适合康鹭小作坊,是不是可以让它们继续留在海珠发展?强行疏解过去是否会导致清远没接住、海珠也没留住的“双输”局面?

另外一些已经转型的康鹭制衣厂老板和专家则表示,康鹭制衣厂长期不合规的业态是特定历史环境下的产物,无论是在海珠还是清远,未来再想靠不合规生存已经不可能了,抓住当前的政策机遇走向合规才是唯一的办法。

而从国内此前制衣厂产业转移的成功案例看,主动求变适应行业的最新挑战无疑才是更为可行的做法。

双向适配怎么做

图为广州北中大时尚科技城

来自广清纺织服装产业园管委会的资料显示,为了承接来自海珠和珠三角其他地区的产业转移,清远已经打造了占地2000亩的广州北中大时尚科技城作为主要承接地,经过前期在海珠及全国各地的招商,截至目前已经签约入园的各类纺织服装企业有400多家,以头部品牌型企业为主,主要包括唯品会、比音勒芬、沙驰、哥弟、奥康、BOSS、红蜻蜓、欧时力等,其中已经入驻的有40多家,来自海珠的制衣厂占四分之一左右,剩下的都是自珠三角和全国其他地区转移过来的企业。

目前海珠和清远对于康鹭制衣厂搬迁的原则是“清远优先、自由选择”,愿意去清远的政府会提供优惠政策,包括厂房租金减免和各种扶持奖励,但并不会强行“拉郎配”,何去何从完全由制衣厂老板们自己决定。而除了海珠之外,清远也在积极向珠三角及全国各地的纺织服装企业进行招商推介,近期已经先后向深圳和新疆等地洽谈产业合作。

多名去清远看过的制衣厂老板告诉南都记者,过去最大的顾虑是没有订单,由于工厂订单的来源主要来自沙河和十三行的服装档口,一旦离这两个市场太远很可能就远离了客户群失去了订单,而且清远的用工模式跟康鹭的日结工模式也完全不同,清远的工人由园区运营方统一招聘合同,采用“底薪+业绩”的长工模式,去了之后也会担心用工成本的上升。

前期南都记者在广州北中大时尚科技城的走访中也了解到,目前这里的制衣工多是清远本地人,因为离家近方便顾家来此上班,早上8点做到晚上9点,中午、傍晚有休息时间,食堂包饭,保底工资是6000-8000元,有些早签约的甚至还能获得园区赠送的电瓶车。

图为已经转移至清远的某制衣厂生产车间内部景象

有从海珠过来的工人也表示,清远这边的厂区生活跟康鹭城中村很不一样,身边有湖北工人来了干几天觉得不习惯就离开了,有些人还是更喜欢在康鹭当日结工,想干就干非常自由,休息时抬抬眼在河涌边就能看到广州塔,留下了的大多是原来在康鹭就做长工的,因为喜欢工作收入稳定跟着过来。

对于目前一些康鹭制衣厂因为业态差异而不愿意来清远,清远市副市长、广清纺织园管委会主任林科聪也向南都记者解释说,目前清远承接海珠的制衣厂转移时间还很短,去年底至今才半年多,前期出现一些磨合也很正常,对于这种差异后续还需要双方共同调整。

对于康鹭制衣厂来说,用工模式的差异需要自己通过逐步调整生产方式来克服,过去在康鹭城中村那种楼上住工人、楼下开工厂的做法临时工为主的用人方式虽然成本更低,但是背后的安全隐患和不规范肯定是要改变的,这一点制衣厂自己要主动改变观念,来清远就要正规化发展。

而对于制衣厂担心的订单问题,前期清远也在主动采取各种办法帮助企业。目前清远政府部门已经给园区企业投放了一些服装订单,主要是校服和工作服等,园区也在跟专门培育网红的MCN机构合作把网络订单引流过来,已经有2家落户在园区的电商园。此外,为了让过来的制衣厂能够继续在海珠接单,目前清远也在康鹭设了一个招工和接单点,方便它们可以继续在原地接单拿回清远做。

“前期我跟康鹭制衣厂老板开座谈会时有人跟我说,只要在清远能赚到钱,排除万难也会去,所以下一步清远首先要帮过来的制衣厂形成稳定的订单,有了订单就会有更多的厂想过来。”

图为清远市副市长、广清纺织园管委会主任林科聪在座谈中发言

在林科聪看来,衣食住行是人的基本需求,所以纺织服装行业永远不会落伍,但是当前珠三角制衣厂面临的转型压力已经在日益增大,不仅各项成本在上涨,未来等这一批四五十岁的工人退出之后甚至可能面临制衣厂无人可招的困难,在这种背景下广东纺织服装产业向数字化转型是必然的趋势,而清远借助当前政策优势和区位优势,完全可以借助产业转移成为未来全省纺织服装产业的“智造基地”。

他还特别提到一个细节:广州北中大时尚科技城在前年就开始建设,到了去年底省市政府才有产业转移的政策出来,清远能够提前一步行动正是因为建设该项目的忠华集团本身对产业规律非常熟悉,早一步看到了变化趋势,判断未来珠三角肯定会把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转移出去,基于对市场的判断才提前布局,否则目前清远产业园的建设不会这么快就有成效,“行政力量是跟着市场规律走的,只是在后面加速推动而已。”

康鹭的其他选项

眼下对于康鹭制衣厂老板们来说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很多人都在几个备选地点中反复考虑,除了清远之外,有人把目光投向了周边的增城新塘、番禺南村、东莞虎门和大朗,这些地方的共性是原本就有相当完善的制衣厂产业链,方便康鹭制衣厂可以更地融入,但是缺点跟清远类似,这些地方对康鹭很多不合规的做法也并不兼容。

有意向搬迁去南村的康鹭制衣厂老板张鸿告诉南都记者,去南村的优点是能继续接沙河和十三行的订单,虽然离开康鹭但是依然不算特别远,而且南村的塘步西村和塘步东村目前也有许多服装加工厂,本身配套也比较完善,再加上南村本身也有很多电商企业,过去之后可能也有机会拿到一些新订单。

不过他也坦言去南村也面临用工模式的调整,那边的制衣工基本上都是工资月结的长工,很少日结散工,而且现在制衣工也很难招人。

在其他的备选地点里,新塘和东莞大朗主要生产的是牛仔和毛纺产品,各自属于不同的细分领域,生产工艺的要求跟康鹭也有一定差别,而且这两个地方此前因为环保的关系也在往外疏解和淘汰落后的制衣厂,早在2016年两地就各有一批制衣厂产业转移去了湖南和广西等地,目前回头大量接纳康鹭制衣厂小作坊的可能性也非常低。

剩下的最大备选项是回湖北老家。

就在今年初清远对海珠制衣厂开展招商宣传的同时,湖北也在积极行动,省委省政府专门开会研究,由省经信厅和商务厅厅长带队到广州对接洽谈产业转移相关事宜,荆州、仙桃、潜江都分别派人来洽谈推介。

图为湖北天门的服装产业基地之一

梁富斌告诉南都记者,回湖北老家的优势是有优惠政策而且在家门口就业创业更亲近,但相应的挑战跟去清远类似,那边的市场不像广州这么聚集,做小订单的制衣厂会比较难,现在回去的更多的是基本上是有固定订单的企业或作坊,跟希音这样的大平台大品牌公司、外贸公司合作的,最优先是搬到天门,其次是汉川、仙桃和潜江,“预计今年海珠这边会有15%的企业迁回湖北。”

图为今年湖北天门为当地纺织服装产业举行的招商推介活动现场

资料显示,近年来湖北各地已经纷纷通过“归雁行动”承接在外的纺织服装企业回归,以康鹭制衣厂从业人员最多的天门为例,近几年受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以及疫情影响,数以万计服装从业人员从广东等地返乡,截至2022年底天门已经有超过2000多家服装企业,全年产销各类服装1.8亿余件。为了支持服装从业人员回流,全市已经打造了6个服装产业集聚园区,各园区从广州回流的服装企业已经屡见不鲜。

不过,在广州服装行业的资深从业人员沈潜看来,就算是康鹭制衣厂小作坊想回湖北老家也要做好向规范化经营模式转型的准备,否则回去了也很难立足。

他向南都记者回忆,在今年初召开的某次康鹭制衣厂老板座谈会上,很多人在现场反映不愿意离开海珠的原因之一是离中大布匹市场更远,买面料不方便。

“在现场他们就跟我说,在康鹭的时候在中大买面料回来发现颜色买错了或者面料买少了可以马上就去换货补货。”

“当时我就十分惊讶,没想到他们连日常的生产管理计划都没有,正常来说制衣厂拿到样衣之后就知道布料、颜色、克重,很容易就估算出一批货要多少面料,准确度可以直接精确到米,不会出现订单做到一半发现面料不够,但是在他们看来这种做法好正常,甚至有些人订单做到一半发现不好做、挣不到钱就直接不做了,对商业诚信和规则非常陌生,还要对方按做多少算多少照样给钱。”

清远如何学习成功案例

从2016年中央环保督察开始,珠三角许多纺织服装企业都往中西部地区迁移。作为“世界牛仔之都”的新塘也就是从那时开始逐步分批关停高污染的牛仔水洗和印染企业,很多制衣厂转移去了湖南衡阳市下属的常宁。2019年东莞大朗的60家毛织企业和佛山西樵的9家纺织企业也先后转移到广西贵港的平南县。

而在去年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全省纺织服装产业的主要承接地后,除了去中西部省份之外,清远也成为珠三角纺织服装企业产业转移的又一个选项。

图为近年来珠三角纺织服装企业向中西部省份产业转移的活动现场

多位行业人士向南都记者分析,在目前广东省纺织服装产业在环保和成本上升的压力对外转移的大趋势下,清远完全有机会能够做起来,但需要找准自身的优势实现跟中西部省份的错位竞争。

一位在纺织行业从业超过20年的专家表示,目前长三角和珠三角的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目的地大致可以分成三个环:“一环”是在距离原址300公里左右的范围,主要是省内和邻近省份的交界地区,这个距离可以做到当天往返,所以会成为一些希望能离目标客户近一点的纺织服装企业的优先选择;“二环”是去中西部省份,优点是当地劳动力供应丰富同时离市场也不太远,企业可以兼顾生产和市场,广西、江西、湖北这些年都承接了很多企业;“三环”是新疆宁夏这些地方,优点是属于国内主要棉花产地,离上游原料供应近,再远的就是去越南柬埔寨这些东南亚地区,优点的成本低,过去的都是一些国内的纺织和服装代工大厂。

按照上述规律,目前清远可以被看作珠三角的“一环”以内,在省市政府的支持下承接广深和东莞的一些制衣厂会有优势,一些原来去中西部的珠三角制衣厂将会考虑去清远。

去年跟随全省经贸考察团去广西考察产业转移的制衣厂老板曾进良告诉南都记者,现在广西那边的招商优惠力度很大,有些地方政府甚至会给社保补贴,凡是进入当地园区的企业给员工买社保政府一律补贴一半,但是这种超出常规的优惠力度也存在可持续性的问题,“有些地方换届之后优惠政策就开始变相打折扣,说是三年免租金但是实际只免两年,最后过去的服装厂只能再换地方,反正几台缝纫机要搬起来很容易。”

在他看来,清远产业园后续在招商引资中也需要格外注意类似问题,不要事前过分承诺,特别要避免为了短期招商出成绩一开始给的优惠超过地方财政承受能力,最后导致政府承诺不兑现、招来的企业优惠到期之后就立即流失。

此外,制衣厂对劳动力的供应依赖性非常强,现在越来越少的年轻人愿意接受每天在厂里重复踩缝纫机的工作,目前制衣工的主力还是中年妇女,很多制衣厂迁移也会优先考虑这一因素,因此未来清远的制衣工供应保障也非常关键。

南都记者也注意到,针对上述专家提醒的种种问题,目前广清纺织服装产业园也在积极做出提前应对。

在产业链配套方面,目前清远已经在逐步形成一个从上游的纺织印染到中游的设计制造展示再到下游的销售和物流配送的全产业链布局,充分利用广州北中大时尚科技城邻近珠三角核心区的优势,在一个小时的范围内实现全链条覆盖,未来这里还将力争实现5年培养输送20万名制衣工人的目标。

回顾国内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历史,类似康鹭这种制衣厂在政府统一部署下大规模搬迁到异地的案例也曾经在武汉的汉正街发生过。

2005年年底,汉正街周边城中村一家制衣小作坊发生了一场导致4死2伤的大火。惨烈的事故也让武汉市硚口区痛下决心,集中关停和疏解了6600多个散乱小的制衣厂,当时很多不合规的小作坊都因此被淘汰,而其中许多合规的小型制衣厂陆续集体搬迁到了和武汉相邻的孝感汉川,汉川也由此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纺织服装产业。

如今十五年过去,今天的汉川已经成为年产成衣8亿件的中国服装制造名城,全市拥有各种服装生产加工市场主体超过5400家、从业人员近20万人,2022年汉川的纺织服装规上工业产值达865亿,预计今年这一数据将达到千亿大关。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沈潜、张鸿、曾进良为化名)

标签: #去大城市发展成功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