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空技术网

实践表明,提升老年人的面孔情绪识别能力可以降低其受骗易感性

荣格心理v 289

前言:

此刻兄弟们对“情绪识别的作用”大致比较关怀,咱们都需要剖析一些“情绪识别的作用”的相关文章。那么小编同时在网摘上搜集了一些有关“情绪识别的作用””的相关文章,希望兄弟们能喜欢,同学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文|章鱼哥

编辑|比奇堡

在诈骗事件中,老年人容易成为欺诈者的目标,老年人受骗问题已成为国内外严重的公共社会问题,诈骗是老年群体可能遇到的最普遍的犯罪形式。

关于老年人欺骗发生率的详细统计数据也越来越多,据统计,有75%的欺诈事件目标针对的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

新近元分析研究显示,美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体中,每年各种诈骗的发生率约为5.4%,保守估计经济损失高达29亿美元。

近年来,我国老年人被诈骗的案例也层出不穷,根据2015年反信息诈骗大数据报告,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最容易上当受骗,占受骗总人数的62%。

仅深圳警方查获的一笔诈骗案件,金额就高达1600万。

《中国消费者报》记者1月8日从中国消费者协会获悉,2018年新年伊始,中国消费者协会联合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梳理出“2017年十大消费维权舆情热点”。

老年保健品位居热点榜榜首,主要问题是老年人盲目购买虚假广告营销产品。

老年人受骗后不仅经济损失难以挽回,还会经历严重的创伤和心理压力。

由于大多数受骗者不愿意报告其受骗经历,这种低报告率使得传统的自我报告和问卷调查的方式难以有效揭示老年人受骗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

最近有研究通过检验个体对虚假广告的可信度判断和购买意图来衡量其受骗易感性。

因此,研究的最终目标是以模拟广告范式,确定影响老年人受骗的因素,进而通过干预来探寻降低老年人的受骗易感性的方法和途径

首先,有研究发现,面部表情所呈现出的情绪是欺骗的关键线索。老化、欺骗和情绪的文献研究中提出了关于老年人识别谎言准确性下降的假设,并得到了一些研究的证实。

例如,在使用面部表情作为情绪识别能力准确检测器骗时,老年人可能比年轻人更差;面部表情中的恐惧、羞愧、愉快和厌恶等情绪是欺骗者无意中“泄漏”的线索。

因此,在健康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人不太擅长识别谎言暴露的情绪线索,可能会比年轻人更易遭受欺诈。

其次,已有的情绪识别相关研究中大多采用静态面孔图片,且情绪刺激专门用于年轻成人研究发现动态特性会影响面孔情绪的感知,提高情绪识别准确率和增加情绪强度的感知。

因此,动态面孔情绪识别可能是影响老年人受骗的重要因素。

已有的欺骗检测相关研究发现老年人识别不同情绪的准确率存在差异,老年人更愿意关注正性的面孔情绪,并且通常会采取回避负面情绪的调节策略。

许多情绪信息主要是通过非言语进行传达,包括面孔情绪识别和推理情境信息

在可能的欺诈者所创造的诈骗情境中,个体需要注意并识别对方面孔情感表达不一致的有效情绪线索,来确定对方是否在说谎,避免上当受骗。

当没有面孔情绪线索时,可以根据情境背景或上下文信息来推断情绪。

这是一种很有价值的情绪能力,通过情绪推理帮助个体了解他人动机和需要,能更为深入地了解在不同情绪下预测他人的情绪反应。

已有研究使用的情绪识别训练方法结果表明,接受面孔情绪识别干预的被试显著改善了他们的面孔情绪识别能力以及在某些情况下推断自我和他人感受的能力。

故事情绪推理干预的被试提高了他们的自我情绪感知能力。

一项针对年轻人的干预研究也表明,判断他人内部状态的感知能力训练最有效的方法是实践和反馈,这对老年人同样有效。

综上,研究的首要目标是考察动态面孔情绪识别是否会影响个体受骗易感性,以期可以准确地揭示老年人在陌生人交往中容易受骗上当的心理机制。

第二个目标是通过干预来提升老年人的面孔情绪识别能力,以此降低其受骗易感性。

从现实来看,了解老年人易受骗的影响因素和更好地识别情绪有助于他们在将来避免骗局以此为老年人诈骗预防和教育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一、情绪识别与受骗

情绪识别在欺骗检测中的作用

欺骗是成功欺诈的核心,欺骗是说谎者以故意误导他人为目的,利用人们不善于捕捉谎言来行骗的行为,目的是让人们相信所说的事情是真的。

这种欺骗从心理学角度称为“恶意欺骗”,是欺骗检测的重点,但发现人们普遍不擅长去检测这种骗局。

欺骗检测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行为,与认知过程和心理活动有关,在欺骗相关研究中,欺骗检测的总体准确率为54%,仅略高于50%的机会准确度。

因此,近年来欺骗检测已成为商业、法学、执法和国家安全等众多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关注点。

大多数欺骗行为的研究主要是关注人类情绪并分析欺骗性线索,其中就包括面部情绪线索。

研究人员认为,个体欺骗行为伴随明显的心理活动,当人们说谎时,其中可能会有一些线索表现出来。因此,研究一般基于非言语线索来检测欺骗。

研究发现老年人欺骗检测能力随年龄增长出现某种程度的损害。而且Stanley和Blanchard分析了欺骗检测准确率与人口学变量的相关差异。

研究发现欺骗检测准确率存在年龄差异,老年人在检测欺骗时可能比年轻人差,经由面部表情无意泄露的真实情绪线索在欺骗识别的年龄差异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认为他们欺骗检测能力差是因为不太能识别面孔情绪,是欺骗的关键线索。

我们得知面孔情绪提供了欺骗行为的某些准确线索,也就是在做欺骗检测时,需要识别面部表情中某些关键的情绪线索。

而研究可知,在以上老年人难以识别的一些基本情绪中,愉快、恐惧、羞愧和厌恶这4种情绪是欺诈者在行骗时会无意“泄露”的关键线索。

通常是通过非言语行为,比如面部表情或声音“泄露”,进而暴露欺诈者的欺骗行为,让受骗者更好地辨别欺诈者的谎言。

因此,如何准确地揭示老年人在陌生人交往中容易受骗上当的心理机制,以此为老年人诈骗预防和教育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面孔情绪识别与老年人受骗的关系

面孔是一种丰富的有关他人情绪状态的信息源,能否准确地识别他人的面孔情绪,并做出适当反应,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个体社会能力的发展状况。

有研究根据信任游戏范式,观察被试是否能在投资前根据面孔图片准确区分代理人是否撒谎,以此测量年轻被试的受骗易感性。

然而临床研究指出面孔情绪的刺激与个体身心障碍存在紧密的联系。

实际上,目前已经有很多实证和理论研究表明,情绪识别的困难与特定类型的社会功能障碍有关。

比如社交能力减弱、爱好兴趣减少、人际沟通不良、生活质量下降和不适当的社会行为等。

孤独和社会孤立等因素对任何年龄组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都有较负面的影响,而这些影响对老年人似乎更大。

与老年人年龄相关的某些变化一般通过检测欺骗线索的情绪识别能力来表示。

相关欺骗研究表明,老年人在识别面部表情情绪方面可能比年轻人更差,因此一旦老年人不得已完全依赖视觉信息刺激判断时,容易处于劣势。

根据Frank和Ekman的观点,面孔情绪提供了欺骗的准确线索,即欺骗者无意中“泄漏”了线索,说谎者在面部表情中泄露出恐惧、羞愧和愉快等视觉信息特点的情绪线索。

在Frank和Ekman的“高赌注谎言”实验中,他们激励说谎者和说真话者,说服实验助理相信他们说的话,就有机会获得额外的参与费。

当要求实验助理判断谁在这个实验中说谎和说真话时,他们的欺骗检测准确率平均达到60%。

Frank和Ekman的实验表明,当人们对谎言的结果进行投资时,他们无意中泄露了恐惧和羞愧等面孔情绪,这些情绪表达可以给检测欺骗提供线索。

而在健康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人不太擅长识别谎言暴露的情绪线索,可能会比年轻人更易遭受欺诈。

因此,面孔情绪识别可能会影响老年人的受骗易感性。

二、情绪识别的干预方法

面孔情绪识别训练

研究表明,许多情绪信息是通过非言语进行传达,面孔情绪是情绪识别的非言语线索之一。

在可能的欺诈者所创造的诈骗情境中,个体需要注意并识别对方面孔情感表达不一致的有效情绪线索,来确定对方是否在说谎,避免上当受骗。

由于识别不同情绪时准确率也存在差异,老年人可能需要从学习如何识别与欺骗有关的愉快、厌恶、恐惧和羞愧这4种线索情绪的表达开始。

一项元分析表明,对年轻人进行判断他人内部状态的感知能力训练最有效的方法是实践和反馈。当训练包含反馈时,训练提高了年轻人的情绪识别准确率。

另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年轻人和中年人经过简短的计算机式模拟实践培训后也提高了情绪识别准确率,但老年人并没有改善。

因此有研究推测训练有可能难以提高老年人的情绪识别准确率。但是,情绪识别作为欺骗检测的关键,对于识别欺骗行为有独特的重要性。

Stanley等人认为经验和情绪接触的作用非常关键。

首先,有些情绪在老年时期可能没有普遍存在,但常出现于青年时期。有研究表明,老年人在人际关系处理问题方面相比年轻人和中年人,很少会出现负性情绪。

其次,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通常会选择回避负面情绪的调节策略。眼动追踪数据表明,老年人会偏离对负性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好。

再者,如果老年人回避负面情绪,他们可能很少面对面实际接触这些情绪,也就是说更难以识别这些情绪。

目前的疑虑是老年人减少接触负面情绪是否会导致对这些情绪的认识不足,另一种推测是老年人根本不愿意接受负性刺激。

在研究中首先让实验对象通过面孔情绪识别训练的三个主要概念来学习识别面部表情情绪,关注相关的面部特征,并将这些特征与特定情绪联系起来。

通过内省和模仿来提高对自己情绪的认识,让他们能够利用自己的情绪体验更好地认识他人的情绪;发展联想知识,更好地理解情绪。

因此,先前的研究有可能并没有给老年人充足的处理时间来识别实验任务中的情绪,所以研究采用的干预训练方式,考虑给予实验对象充足的时间和次数来识别不同情绪。

三、面孔情绪识别与老年人受骗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老年人对于整体上正确识别面孔情绪的能力不及年轻人,老年人对模拟广告的可信度判断和购买意图低于年轻人。

另外,老年人和年轻人对模拟广告可信度判断和购买意图作出决策时,在识别不同情绪类型下的表现大致相同。

证实了个体的情绪识别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下降,但也有可能发生良好的改变,比如对于羞愧情绪的正确识别率反而提高。

已知诈骗的核心是欺骗,欺骗检测的实质是面孔情绪识别,根据结果推测,不仅面孔情绪识别会影响老年人的受骗易感性。

而且在识别不同的面孔情绪下,老年人和年轻人的受骗易感性可能会有不同,比如在正确识别愉快情绪后,受骗易感性反而偏高。

因此在研究中对老年人采取面孔情绪识别能力的训练,有助于增强老年人注意并识别在欺骗情境中欺骗者所传递出的面孔情绪线索,降低其受骗易感性。

此外,除了开发适合针对老年人受骗问题来改善老年人情绪识别能力的干预措施外,年轻人识别部分面孔情绪时较薄弱,受骗易感性也较高。

今后也可以尝试开发适合年轻人的干预方式,以此保障老年人和年轻人的经济安全和日常生活,为政府出台相关预防受骗的政策提供依据和参考。

面孔情绪识别训练有效降低老年人受骗易感性

提供动态面孔情绪识别训练可以有效提高老年人正确识别面孔情绪的能力,并以此改善老年人受骗易感性,效果对于广告信息的信任度具有延续性。

通过感受自我与他人情绪变化,习得正确识别与诈骗相关的几类情绪的能力,干预效果能够对老年人日常生活中面对可能的陌生诈骗信息产生较为持久的作用。

例如,面孔情绪识别实验组的老年人能够在干预训练中学习到的知识以及感受合理正确的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能够在面对诈骗者,更加谨慎的去观察对方的情绪变化。

如果识别出诈骗者泄露出以上情绪,老年人就会去思考对方公布的信息是否可信,正确识别,谨慎决策。经过面孔情绪识别训练的老年人的情绪感知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

但在实验阶段,当要求被试识别面孔情绪时,尽管没有设置一些选项,有部分老年人会选择“不知道”或“不想选”。

反馈的原因主要是他们混淆了一些情绪。

比如,经常把“恐惧”、“厌恶”与“羞愧”三种面孔情绪来回混淆,有时也会把“愉快”情绪混淆为“羞愧”情绪,或是认为“羞愧”情绪为“内疚”。

而且在干预过程中发现,老年人对于4种情绪同时呈现时找出指定情绪的识别正确率一般要高于图片单独呈现时的识别正确率。

迄今为止,目前在情绪识别干预研究已有不少,但面向老年人受骗领域的干预还在研究初期,研究是一个很好的起点。

面孔情绪识别干预训练内容简单,操作方便,根据研究结果,采用面孔情绪识别训练来干预高受骗易感的老年人似乎是正确的选择。

标签: #情绪识别的作用 #情绪识别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