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如今同学们对“后盾教育”大概比较关切,我们都想要知道一些“后盾教育”的相关文章。那么小编同时在网络上网罗了一些关于“后盾教育””的相关内容,希望看官们能喜欢,咱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湖南省生态地质调查监测所 李明青
调查目的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曾说过:“一个哲学家和一个街头搬运夫的差别,似乎不是天赋,而是由习惯、风俗和教育产生的。”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复兴,社会的进步在乎青少年,而青少年的未来在乎教育。目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改革深化、求稳力进和创新发展的重要时期,而教育的改革发展始终是关乎经济社会进步的根本。当前在国际政治格局风云变幻、世界经济形势动荡不定的严峻而激烈的竞争中,归根结底仍然是人才的竞争。比尔盖茨曾一针见血的指出:“美国在过去几十年,唯一的优势就是通过开放的教育吸引了全球优秀人才,从而转化为创新优势的”。为更深入直观的了解我国的基础教育现状,尤其是广大边远农村地区的教育状况,掌握最真实的农村教育信息,引导全社会动员并参与到关注留守儿童、重视农村基础教育中来,更好的促进我国青少年儿童共同成材和健康成长。
调查摘要
本次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状况的调查点是全国十四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的武陵山区里的一个乡村教学点——湖南省桑植县洪家关白族乡水田坪村教学点。通过对该村教学点、全体师生、村支两委、驻村扶贫工作队、部分学生家长及村民群众的走访、座谈、询问及查阅农户和村级档案资料、收集村各类历史信息数据了解到:该村地处偏远的深山腹地,且长期以来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各类农业生产资源匮乏,形成了颇具代表性的边远贫困村落。作为该村自主留存的仅剩26名学生的临时教学点,或许只是一种完全异于常规学校和正常教学活动的另类存在。因此,该村教学点可作为当前农村贫困山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现状剖析的一个典型案例。
调查内容
一、村基本情况
水田坪村,位于我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武陵山区,张家界市桑植县洪家关白族乡西南部深山腹地。是由原水田坪村、二层界村、廖家院村于2016年合并而成的土家古村落,村居平均海拔600米,村民生产生活条件落后,是国家深度贫困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18户422人。全村总面积12.92平方公里,南北沟谷狭长,东西群山耸立,有耕地992亩(其中可有效利用耕地500余亩)、林地14380亩、水面面积15亩;下辖13个村民小组,共390户1429人,普通劳动力848人,其中常年外出务工劳动力500余人; 2017年前,村与外界不通公路,缺乏村级产业;自然资源匮乏、部分村组还存在季节性缺水;村民知识结构低下、生产经营收入少;公共设施缺失、生活条件恶劣、整村经济状况差。
二、村教学点现状
现水田坪村教学点是由原廖家院村小学,经驻村扶贫后盾单位扶持新建的教学点。现有学前班、一年级和二年级共26人,一名代课老师。共有教室两间,教师办公室一间、图书室一间、学生午休室一间及爱心食堂及学生操场等(新校舍及相关教学器材、配套设施均为驻村扶贫单位援建)。
因村庄距离乡中心小学有5公里路程,低年级小孩上学不便。而本村教学点实质上就是乡中心小学在村里的一个临时代课点,不能称之为独立的学校。代课的陈老师其实只是学前班的幼师,一、二年级的代课老师,只有中专学历。26名学生中,学前班17人,一年级6人,二年级9人。陈老师和学生在爱心食堂的午餐费用,除教育部门补贴的4元/人外,不足部分全部由驻村帮扶单位资助,自2019年2月起,爱心食堂聘请了村民经营,为孩子们解决了营养午餐问题。在此之前,学生只能靠校旁商店的零食当中餐。
课堂上,陈老师为孩子们领读生字和拼音,发音虽不是特别标准,但声音特别宏亮,室外的操场尽头都听得非常清晰。只是大部分学前班的小朋友(最小的还不到3岁)注意力总不能集中。课后陈老师跟我们说,“三个年级在一起上课,确实无法保证教学效果,只能尽量去减慢教学进度,以一年级的课程内容为主,尽可能满足三个年级的学习需要;根据学前班孩子较多的特点,我会尽量多重复相应的基础知识课程,可这样又延误了二年级的正常教学;导致他们去中心小学上三年级时总是跟不上班,我尽管倾尽全力,可依旧有心无力。陈老师哭诉道,这里没有笨孩子,只是家庭教育严重缺失,把学习全交给了学校,凭我一己之力终归是杯水车薪。”的确如此,这还是我平生第一次亲眼见到这样的课堂教学,后来与部分孩子的家长交谈得知,这便是很多家长,即使再苦再难挤破脑袋也要送孩子去县城或外地上学的原因,因为教学质量和学习条件实在太差了。我想,如此的教学不是教育应有的样子,也不是孩子应该享有的教育,可现实的窘迫与残酷,偏偏就存在着。
三、村民知识结构特点
在支村两委干部的帮助和配合下,我查阅了村级相关历史档案资料,当前水田坪村1980年-2000年出生的人口,约有200余人。而现小学阶段的学生父母,90%以上都在这部分人群中,同时这个年龄段也是干事创业的主力军。从村里提供的户籍人口信息相关资料中,经提取这部分人群数据统计发现,其中普通高中毕业生不足50人,约占25%;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仅有24人,约占12%。全村共有500多人在外务工(其中大都是20-50岁之间青壮年劳动力),因此可知,在80、90后的孩子父母中,绝大部分是初中或者小学毕业就外出务工了,不仅自己没有接受过较好的教育,且把孩子的家庭教育全交给了隔代的爷爷奶奶们,如今的农村留下的已不再是“386199部队”,而是仅剩的“6199部队”了。也就难怪陈老师那无尽的担忧——孩子们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让正常教学工作的开展举步维艰。这是学校和社会教育无法弥补的,甚至是孩子成长道路上永久的伤疤和缺憾。其实这只是我国广大农村教育的一个通病,只是在这个小山村显得尤为突出而已。
四、村庄发展与教育困境
在驻村帮扶单位的援助下,公路、饮水、电力等各项基础民生设施已趋于完善,村里还建起了500亩生态茶园和白茶加工厂等优势产业,村庄形象和村民精神面貌正日益改善。唯一不足的是,村民自主创业的积极主动性仍不高,尤其是回村或回乡发展的年轻主力军几乎没有。正如我们与原村支书沟通,他谈到的“我们这个偏远的山村,人的教育和学习观念一直没根本转变,才形成了贫穷的代际传递,循环反复,始终没有绕出贫困圈”。我认为老书记至少阐明了一点——贫穷的代际传递。要改变农村的这一教育现状必须先有青年主力军的思想醒悟,可村里年轻的80、90后父母亲们,也并不是那种“读书无用论者”,只是在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上存在问题。通过与两户在家照顾孩子的妈妈间谈话,我们了解到,她们认为“现在农村挣不到钱,不出去务工就没办法养活一个家,想等有条件了再让孩子去好点的学校上学。”想法固然现实,却没真正意识到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是一刻等不起的,只是眼前的现状又让无数家长们别无选择。
要解决这一矛盾,需要各级政府、相关教育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如今在党中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伟大号召下,国家对贫困地区的各项教育扶持政策已是鼎力倾斜,因贫辍学、因贫失学的现象理论上是不会发生了。因此绝大部分贫困地区学生无法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最大障碍就是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和教学质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进而导致了全国统一的高考公平竞争不那么公平,即使是部分边远贫困地区或少数民族地区的额外加分,也远不能弥补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形成的巨大深坑。
五、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家庭教育严重缺失。该村教学点26名学生中,其中有父母亲(或任一方)陪伴的,只有3人,其余23人全部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全权照管。正如陈老师的茫然——家庭教育的极度缺失,影响的不只是家庭和自家孩子,而是整个学校教学的顺利开展。
(二)公共教育资源的欠缺。从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成员处得知,去年村里有一位湖南商学院应届毕业生(师范类),来村里实习了3个月时间,可这三个月已成孩子们最开心最难忘的记忆了。当时村两委太想留住一位年轻的优秀教师,可因为这里只是一个临时教学点,按照上级教育部门的说法,迟早会要取缔的,争取不到相应的政策,村里更无法保证老师的工资待遇。目前桑植全县类似这样的山村教学点有50多个,情况都大同小异。
(三)教育基础设施不完善。因为山村教学点的特殊性质,在教学硬件设施的财政投入上,并没有齐整的配套,甚至在基本的教学用品和物资供应上也无法满足,绝大部分只能依靠社会各界的捐赠与救助。
(四)人口整体素质偏低。从以上本村小学阶段学生父母的学历层次数据可以看出,绝大部分村民只有初中或小学学历,即使对那些愿意在家照顾孩子的父母,哪怕是辅导家庭作业也有些勉为其难,心有余而力不足,贫困代际传递现象愈发明显。
(五)经济发展瓶颈较大。随着精准扶贫的不断深入,如今村庄各项基础设施基本完善,整体面貌焕然一新。然而贫困山区长远稳定发展的根本症结仍未解开,比如,该村建起了茶园和茶叶加工厂,但是产业的长远发展是需要相应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来支持的,如果村里不能培养出适应的人才,仅靠外界企业的单方经营,村民是很难真正稳定受益的。因此外出的年轻人看不到村里的前景,就不会愿意回村创业;外出务工村民难以实现返乡就业,村级产业就得不到长远的健康持续发展。
结果分析——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几点思考
(一)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建立全面可行的教育制度。要从源头改变农村教育现状,必须从国家层面提供有力的普遍教育体制作保障,更大程度的将义务教育优质资源向农村基层倾斜,加大农村教育公共基础设施的财政投入,用切实可行的制度来培养优秀的教师队伍,激励更多年轻教师、师范类毕业生积极参与到广大的农村教育工作中。按照当前取缔偏远乡村教学点的做法,似乎并非良策,仅仅是解决表面问题而已,绝不能根治农村教育顽疾,反而会更大阻碍农村的产业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二)完善教育相关政策,形成农村地区师资人才的培养激励机制。支教贫困地区的政策已在我国实施多年,可成效并不太显著,原因就在于力度小、范围窄、激励不够。对于城镇地区拥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学校,应该制定定点支援边远农村地区学校的长效机制,可采取像驻村扶贫一样的分批次接力式的支教,并从待遇和晋升通道等方面给予支教教师更大的政策倾斜和充分保障,实现从被动安排支教任务到主动要求支教的良性转变,并将支教及其成效作为教师职称评定、进修深造、收入提升等的重要依据。
(三)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大教育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当前我国优质教育资源和公共服务基本上集中在中东部大中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等地,尽管国家在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逐年加大,但仍停留在单一的灌输式政策帮扶上,公共教育资源和设施的完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实现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和建设美丽乡村,应该把农村的教育振兴,放在突出位置。没有教育的振兴,乡村振兴只会是虚无缥缈的空洞假象,共同富裕不可能得以实现。
只有从教育体制改革、教育政策完善、师资队伍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和财政资金投入等多方面共同施策、多管齐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难题。也只有通过政府、社会和家庭的共同努力,才能让“留守儿童”在广大农村地区彻底消失,让每一个孩子都可以在应有的大爱环境中健康成长、快乐成材。
标签: #后盾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