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空技术网

AI | ResNeXt 深入解读与模型实现

留德华叫兽 421

前言:

今天小伙伴们对“融合vgg和resnet”大致比较关怀,兄弟们都需要剖析一些“融合vgg和resnet”的相关文章。那么小编在网上汇集了一些有关“融合vgg和resnet””的相关内容,希望看官们能喜欢,朋友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运筹OR帷幄』原创


作者:薰风


作者:薰风(知乎账号:薰风初入弦),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直博生,研究方向: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轻量化神经网络。


编者按

很多人认为ResNeXt没什么创新点,因为一来结构照搬Inception;二来,实现只加了个分组卷积,变化微乎其微;因此乏善可陈。


但这反而是ResNeXt的闪光点,只是这闪光点略有些眩目而已。因为若仔细想想,“照搬Inception”必然导致模型复杂,而实现起来却又“变化微乎其微”,这两者之间有巨大的矛盾。


但随着阅读论文/梳理思路/实现模型,再根据模型重新阅读论文梳理思路,进而修改实现这么循环下来,“吃透了”ResNeXt,才发现它的趣味所在。


摘要 Abstract

借鉴Inception的“分割-变换-聚合”策略,却用相同的拓扑结构组建ResNeXt模块。简洁:同构多分枝,因此有更少的超参数引入“基数”(cardinality),基数增加可提高模型效果。比变深or变宽还好使。


引言 Introduction

现在的研究方向已经从早年寻找各类手工设计特征(如SIFT和HOG)的“特征工程”(feature engineering)到寻找高效网络结构的“网络工程”(network engineering)发展。但由于大家设计网络的骚操作五花八门,搞得超参数越来越多,所以现在设计结构也变得越来越难了……


VGG则是个清流,它采用了非常简练的设计原则:堆叠相同形状的模块(blocks)。这种思考方法ResNet用了都说好,只不过ResNet采用相同形状的“残差块”(Residual Blocks)。


这样做不仅满足了广大处女座强迫症患者,最大的好处在于网络结构有关的超参数只涉及深度和宽度,那么调参就不用那么疯狂了。


要知道如果超参数太多,调起来麻烦不说,有时候自己都不知道到底哪个参数解决了问题,碰到新问题可能原来调好的模型就又歇逼了。(存在一组过于精细的超参数只对特定数据集有效的风险)。


而VGG同期反其道而行之的Inception,则使用了一套精心设计的网络结构,通过卷积层之间的稀疏连接达到了很好的效果。Inception将输入通过1*1conv分到几个低维嵌入。然后用一套特殊的卷积核处理,最后接在一起合成。这就是它特有的“分割-变换-融合”策略。


注:稀疏表示指每个block中有几个不同的分支,相互独立互不影响,只在最后把他们的输出拼接在一起(concatenation)。


这么做的好处是,这个Block所能表示的解空间,实际上是一个更大卷积核的严格子空间。但本身复杂度很小。


说人话:Inception用了小卷积核的计算量干了大卷积核的事情,效果还差不多。


Inception的作者认为,Inception的优势更多在于通过精心设计的复杂Block结合多个感受野的特征。但这就正中了一开始分析的下怀:针对问题尽心设计的精巧结构往往会失去足够的泛化性。


那么问题来了,Inception的能力之所以优越,究竟是因为它引以为傲的复杂结构,还是别的什么?

比如,“分割-变换-融合”策略(稀疏连接)?


从“分割-变换-融合”到聚合变换

“分割-变换-融合”这技术看起来唬人,但实际上却也一直在我们身边。


1.重新思考神经元

普通的内积,普通的神经元


很久很久以前,在CNN还没有大行其道,人们还管全连接层叫神经网络的时候。最常见也是最简单的运算就是输入向量与权重的内积了,而这本来就是一种聚合变换。


2. 聚合变换与NeXt

如果Inception是“网络中的网络”(Network-in-Network),那么这里就是“神经元中的网络”(Network-in-Neuron)

在深度和宽度外找到了第3个维度:基数。模型也因找到了下一个调参维度,而被称为“NeXt”。

最后,加上我们喜闻乐见的恒等映射,就做好ResNeXt的基本结构啦


3. 为何要强调“聚合变换”?

很多人看到ResNeXt的介绍/论文时,直到这里都是懵的。(以后看到很多人,自动替换成当年的我就好了)


懵了后只想看图,觉得就像作者吹了半天牛,其实只是把Inception的idea直接照抄过来。


其实不然,作者写这么多非但不是为了把Inception的想法照抄,而是想把Inception从立脚点开始到性能都吊起来打一顿。

左边是Inception,右边是ResNext


观察两个Block结构,能发现二者有何差别?(除了上下颠倒,除了一个彩色一个黑白……)


最本质的差别,其实是Block内每个分支的拓扑结构,Inception为了提高表达能力/结合不同感受野,每个分支使用了不同的拓扑结构。


而ResNeXt则使用了同一拓扑的分支,即ResNeXt的分支是同构的!


分支是同构的!


分支是同构的!


同构的分支才是问题所在,它从根本上动摇了一个独步江湖几年的经典模型的根基。


“同构”

因为ResNeXt是同构的,因此继承了VGG/ResNet的精神衣钵:维持网络拓扑结构不变。主要体现在两点:


特征图大小相同,则涉及的结构超参数相同每当空间分辨率/2(降采样),则卷积核的宽度*2(我在Res中写作深度,但还是宽度比较严谨,避免和层数的“深度”产生歧义)。


只不过,ResNeXt通过分析得出的Ti,拓展了VGG设计原则:从重复相同大小的层,到重复相同拓扑的滤波器组。


除了更加简洁的设计语言,更简单的调参过程,成品模型迁移中更强的鲁棒性外,同构网络在实现时也很有优势。


1.“过于简单的”实现

现在已经有了无数人的结论,以及很多优秀的开源代码,仔细观察这些“成品”,不难发现ResNeXt的实现意外地简洁,至少远比Inception简洁。


简洁到只要给ResNet加个参数,两个卷积换成3个卷积,每个Block里的3*3conv换成分组卷积就好了。


如下代码快所示,比较需要注意的就是第8行中的 groups=cardinality

但,这推导到现在的结构比起来,是不是太简单了点?


2. 同构ResNeXt Block的等价形式

ResNeXt Block结构示意图 V1.0


也就是说,如果只看每个Block中单独的支路(Branch),则其只是一个常见的“降维→变换→升维”的Bottleneck结构。但是,若以“分割-变换-聚合”的角度考虑,那么第一个1*1conv的“降维”,实际上也是把输入分给基数(这里C=32)个低维嵌入的过程。


而在内积中,第一个分割成低维嵌入的过程实际上只是挨个取元素,所以被我们直观忽略了。

OK,啰嗦这个意义何在?


意义在于让我们知道,分割/汇聚不一定是个显式过程,必要时完全可以等加成更简单的表达。就好比Inception-ResNet形式表示的ResNeXt Block:

ResNeXt Block结构示意图 V2.0


32个输入4通道,输出256通道的1*1conv加起来,和32个4通道拼在一起变成128通道,再过一个输入128通道输出256通道的1*1conv有多大区别呢?

我们用MobileNet中计算标准卷积参数量的公式来计算:

MobileNet中当靶子打的标准卷积


从参数量上:前者为32*(1*1*4*256)=32768


后者为1*1*128*256=32768


显然,两者的参数量一样。而Inception早已说明了Block所能表示的解空间,实际上是一个更大卷积核的严格子空间。也就是说,先汇聚后一个大的标准卷积,能表达的范围只会比一堆小的标准卷积之组合更大。因此,这种后者对前者的等价没问题。


那么同理,在最后的32个conv能用上述方法等效成大的conv,那最前面的conv也同理可得一个等效的大conv。那么类似于我在ResNet中提到的滑稽情况(若ResNet的恒等映射中间只有一层权重时,恒等映射加了等于没加)又出现了:

ResNeXt Block结构示意图 V2.50


如上图所示,如果一个ResNeXt Block中只有两层conv,前后都可等效成一个大的conv层,那聚合变换和没聚一样。

如果看到这里,你已经完成了对这么个看似很“Inception”,看似很“高大上”的模型祛魅的过程。

因为这种反面例子同样告诉了我们,抛弃重重理论,ResNeXt最核心的地方只存在于被最上最下两层卷积夹着的,中间的部分。和汉堡一样,两边都是面包,中间的肉最值钱。


为什么呢,因为第一个分开的conv其实都接受了一样的输入,各分支又有着相同的拓扑结构。类比乘法结合律,这其实就是把一个conv的输出拆开了分掉。(相同输入,不同输出)


而最后一个conv又只对同一个输出负责,因此就可以并起来用一个conv处理。(不同输入,相同输出)


唯一一个输入和输出都不同的,就是中间的3*3conv了。它们的输入,参数,负责的输出都不同,无法合并,因此也相互独立。这才是模型的关键所在。最终模型可以被等效为下图所示的最终形态:

ResNeXt Block结构示意图 V3


而很巧的是,AlexNet的分组卷积实际上干了一样的事。只不过Alex当时这么做是形势所逼。ResNeXt却是主动选择,还成为了提高模型效果的手段。

当年Alex第一层卷积的迫不得已


到这里,同构更大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因为同构,所以经过层层等价,ResNeXt的模型远比Inception来的简洁优雅,易于实现。


模型容量 被遗忘的d

到这里,模型的亮点和特色也差不多了。但是,很多博文都会遗忘掉模型中的另外一个超参数D


self.conv_conv = nn.Conv2d(D, D, kernel_size=3, stride=stride, padding=1, groups=cardinality, bias=False)


就是这段代码的D(论文里为d),它指代C个分支的bottleneck中,降维得到低维嵌入的维度。因此,我们得到最终一个ResNeXt模块的参数量:

可以看出,若d的取值足够小,则模型本身相较ResNet的参数量也不会很大。这就是论文所说的,在保证计算复杂性不变的同时,取得更优结果。


参考文献

[1] Xie S , Girshick R , Dollár, Piotr, et al. Aggregated Residual Transformations for Deep Neural Networks[J]. 2016.

[2] He K, Zhang X, Ren S, et al. Deep Residual Learning for Image Recognition[J]. 2015.

[3] Szegedy C, Liu W, Jia Y, et al. Going deeper with convolutions[J]. 2014.

[4] Szegedy C , Vanhoucke V , Ioffe S , et al. [IEEE 2016 IEEE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CVPR) - Las Vegas, NV, USA (2016.6.27-2016.6.30)] 2016 IEEE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CVPR) - Rethinking the Inception Architecture for Computer Vision[J]. 2016:2818-2826.

[5] Szegedy C , Ioffe S , Vanhoucke V . Inception-v4, Inception-ResNet and the Impact of Residual Connections on Learning[J]. 2016.

[6] Howard A G , Zhu M , Chen B , et al. MobileNets: Efficient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for Mobile Vision Applications[J]. 2017.

标签: #融合vgg和re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