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空技术网

精彩备课:三年级上册数学用乘除法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章老师 218

前言:

目前小伙伴们对“乘除法意义及运用教学反思”大体比较看重,小伙伴们都需要了解一些“乘除法意义及运用教学反思”的相关内容。那么小编同时在网上汇集了一些有关“乘除法意义及运用教学反思””的相关知识,希望同学们能喜欢,咱们快快来学习一下吧!

《用乘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在掌握口算乘法、笔算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解决问题,为学生今后更好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学生在二年级下册就已经学习了涉及乘除两步计算,而本课例题中含有“归一”数量关系的问题,重在借助图示分析问题,并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71页例8

【教学目标】

1、学会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含有“归一”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用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能力。

2、经历用图式表征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能沟通图式与算式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画图策略和能力;

3、通过对比、辨析初步建立归一问题模型,培养比较、归纳的能力,感受数形结合思想和模型思想。

教学重点:借助图示分析数量关系并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学生建立归一问题的模型思想,感受数学数形结合。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一步计算的乘法问题

课件出示:芳芳要买4本《少儿漫画》,每本8元,

一共要花多少钱?

请学生抢答,并引导学生用图示表示出这道题的数量关系。

(板书:)

看来,数学信息和问题不但可以用语言说出来,还可以画图表示出来。

2、回忆解决问题的三大步骤

○1阅读与理解

○2分析与解答

○3回顾与反思

二、多元表征

(一)1、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课件出示例题:妈妈买3个碗要18元。如果买8个同样的碗,需要多少钱?

师:你读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读题,重点理解“同样的碗”是指什么?和什么同样?)

师:可以将这些信息和问题画图表示出来吗?比比看,谁画得又快又好!

2、数形结合,表征题意

(1)学生独立自己画图,老师抽取学生们的作品

(2)对比分析学生画图的差异

师:哪一幅最符合题意?你又最欣赏哪幅作品?四人小组相互交流一下。

(学生四人小组分析交流并汇报)

(3)引导学生比较并发现画图时用圆圈、方格或是线段表示数量更为简洁方便。

3、借助图示分析题意

让学生指着图示来分析题意,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4、引导学生写出算式

学生写出的分步式和综合式进行分析,发现不论是什么算式都是先算出1个碗的价钱,再算出8个碗的总价。

(板书课题:用乘除法解决问题)

5、回顾与反思

师:同学们,刚才通过画图来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那么我们的解答对吗?还要做什么呢?(回顾与反思)

如何进行检验呢?引导学生从答案回过头来检验。

(二)对比类推,深化感知

出示例题2:买3个碗要18元,我有30元,可以买几个同样的碗?

1、引导学生自主理解题意并列式计算

2、对比两道买碗的题目,发现共同的特点,都是先算出单个的价钱,再算出总价。

三、巩固练习

1、对比中建模

出示习题:1、小林读一本故事书,4天读了32页。照这样的速度,7天可以读多少页?

2、小林4天读了32页,照这样的速度,64页需要几天读完?

(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2、归纳小结

引导学生对比发现四道题在解答时有什么相同的特点?

师:像这样1个碗的价钱、1天读的页数、1分钟打字的字数等都叫做“每一份的数量”。我们需要先找到“每一份的数量”,以它为标准,根据其他条件求出结果,在生活中这些问题都称为“归一问题”。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课后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学会用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含有“归一”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用综合式解决两步计算的能力。经历图式表征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能沟通图式与算式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画图策略意识和能力。通过对比、辨析初步建立归一问题模型,培养学生比较、归纳的能力,感受数形结合思想和模型思想。

在课堂上,我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一、让学生用图自主表征题意,通过对比分析,形成画图的技能。学生在原认知基础上,有画得不完整的、有画出具体实物的、还有画线段图但是不够规范的,老师引导学生对比分析,明确题目中的数学信息在图示中的表征方式,为学生更好理解例题起到辅助作用,也为接下来借助图示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打下基础。接下来借助图示分析解题思路,数形结合帮助学生分析思考:“要解决8个碗的价钱得先知道1个碗的价钱。”

二、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归一问题的模型。通过对比买碗问题和买书问题这四道题,让学生感悟解决这四道题都得先算出“每一份的数量”,像这样要先解决“每一份的数量”的问题就是“归一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解决归一问题的模型。

标签: #乘除法意义及运用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