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此刻看官们对“默认标题是什么意思”都比较关切,小伙伴们都想要知道一些“默认标题是什么意思”的相关资讯。那么小编同时在网摘上收集了一些关于“默认标题是什么意思””的相关资讯,希望我们能喜欢,兄弟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黄简讲书法:四级课程(格式篇)02——词句格式1
一 两种书法作品
学书法,当然要写出作品。书法作品有两种:一种是临摹作品,另一种是创作作品。临摹是入帖,取他人之长;创作是出帖,发挥自己的特点,学书法就要走过这两步。
别以为临摹作品就是水平低,创作作品就一定是高。历史上书法家有大量临摹作品,包括最著名的书法家都重视临摹。
如《兰亭序》就有虞世南、褚遂良等人的临摹作品。
又如智永《千字文》,很多书法家都临写过。这一幅是传为宋高宗赵构临虞世南《千字文》。
原本可能是虞世南临智永,那这一本就是两重临写本了。但赵构这个皇帝有个怪脾气,他经常把自己写的作品标为古人写的赐给大臣。
这是潘伯鹰先生临《阴符经》。
看清楚,这是一行五字,格式和《阴符经》原作一样。
了解书法三大要素之后,如果你暂时还没有创作能力,至少可以临帖了,临帖也能产生作品。
这是沈尹默先生临《倪宽赞》,
注意他每行七个字,格式也和原作一样,但原作有网格线,沈老没有,所以排列就比较自由,你看第三行和第四行有明显的大小。
究竟在临写和创作中应该怎样安排词句,这就涉及格式问题。
二 格式通例
有通例就有特例,书法作品有各种形制,如条幅、扇面、对联、尺牍等等,不同形制的作品写起来格式还有一些不同,我们先了解格式通例,将来讲到不同形制再讲特例。
2.1标题
第1点,标题。大家知道,古文是直排的,我们拿本线装书就可以看到当时的格式。
一本书,首先就是标题。标题有总标题、小标题等等,用现代的编辑术语来说,就是一级标题、二级标题,以此类推。
如这本《御览书苑菁华》,一眼可以看到三个标题。一级标题书名是顶格写的,也就是不留空格。二级标题"书法上"三个字,低了两格,以清眉目。三级标题"秦汉魏四朝用笔法",再低一格。我们开始用到空格了,空格在作品中是表示某种意思的。
可以说,格式是随着印刷发达而逐渐严格起来的,越是早期的书写作品,格式就越没有统一规范。印刷之前靠手抄,未必人人遵守统一格式,写起来经常会出现不同的情况。
如《阴符经》,"阴符经"三个字是一级标题,上篇是二级章节标题,但没有低一格。如果给明清人来写《阴符经》,"上篇"可能是这样的。
如果标题很长,就会出现占两行甚至更多行的情况。你看这个唐人作品,
抄写唐代二十七人的诗歌。有些标题比较短,只占一行。但有些标题很长,占了两行。
如果不喜欢标题转行,或者标题太长和正文相混,
你看这个唐人手抄的《妙法莲华经》卷八"随喜功德品第十八",第一行标题和正文相比,明显写的密集。
抄经的标题往往如此,特别紧密。
经文通常每行十七字,但标题不同,他要的是标题保持在第一行,有时标题下还要写其他内容,所以必须留出空间,不紧密不行。
现在的排版,一级标题字号比较大,然后逐级缩小,像微软办公室简报中,默认各级标题字号大小是这样的。
现在的书籍,你可以看到标题明显大过正文。
但唐以前书籍主要靠手抄,拿唐朝孙过庭《书谱》为例,"书谱卷上",书名和卷数跟正文大小一样,没有字号问题。
宋以后木板书盛行,但标题字号大小和正文也一样。
2.2卷数
第二点,卷数。
如果一个作品很长,好像一本书那样,就会分卷数。卷数通常写在标题之下。
再看这一本,这是《四库全书荟要》,很大的丛书,
里面收有一本《孟子传》。一级标题下有"卷二千九百八十二",这是《四库全书荟要》的卷数。二级标题《孟子传》低一格,下有"卷一"是《孟子传》的卷数。三级标题"梁惠王章句上",《孟子传》这一章分为上下。这里有三个标题,每个标题下分别注明自己的卷数或章节上下。
这种很大很厚的书,你可能读到一半忘记是第几卷了,所以一卷结束还会把卷数提醒一下。
如《孟子传》第一卷结束,在最后一页最后一行又写了一次标题和卷数。注意这是二级标题,在卷首低一格,卷尾也要低一格。也就是说,在一本书中,同级标题高低是一样的。
早在唐人抄经中,我们已经看到这种做法。
经卷往往很长,所以在结束处,把标题和卷数又重写了一次,提醒你读完了哪一卷。至于标题和卷数字号大小,刚才已经讲过,应该跟正文一样,最多只是密集一些。这只会在很长的作品中使用,内容短小的无需如此。
2.3姓名
姓名要写清楚,是词句的作者,还是抄写者的姓名。
如著名的隋朝章草作品《出师颂》,抄写的是一首诗。《出师颂》是诗的标题,下面有"史孝山"三个字,这究竟是这个诗的作者,还是抄写者的签名,就有争议。最好是写多几个字,把意思写清楚。
如陆柬之《五言兰亭诗》这个作品,
标题下清楚地写明"陆柬之书"。这就是说,他只是抄写《五言兰亭诗》。
但陆柬之另一个作品《文赋》,只有标题,前前后后都没有名字。
学术界比较谨慎的说法是"传为陆柬之书",当时为什么没有签名呢?可能是写给自己用的。
晋唐时期的作品,很多没有签名,王羲之《兰亭序》《黄庭经》都没有。《兰亭序》的真伪引起过大争论,可见作品签名是重要的事。
孙过庭《书谱》标题之下,有"吴郡孙过庭撰",这样写就很清楚,孙过庭是《书谱》的作者。
你看隋朝的《出师颂》、唐朝的陆柬之《五言兰亭诗》,以及孙过庭《书谱》,名字都在第一行标题之下。
在木版书中,作者姓名可以写到第二行下方。
留多点空白就比较清晰,但这已经是后来编辑的效果了。
我们现在看到的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迹本,前两行纸张已经损坏了,只有隐约几个字的残迹。
在西安碑林《千字文》拓本上,这开始的两行还很完整。标题是"真草千字文",下面是文章作者,"敕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次韵"。很长,字数很多,所以第一行排得很密,很挤。那为什么作者不移到第二行写呢?这是当时人的习惯,晋唐和宋以下习惯很不同的。
后来书法家的签名,往往放在最后。有关签名问题,后面课程还要详细讲,这里只是大略提一下。
2.4正文
第四点,正文。标题、卷数、姓名讲过了,接下来就是正文。正文的格式反而容易,历来变化不大,正文是顶格写的,第一行开始不需要空格。
有时候我们会看到比正文还要高的情况,这叫抬头。抬头往往比正文提高一个字,甚至两个字、三个字。
抬头是表示尊敬的意思。
遇到尊称,抬头换行很早就有了。举例来说,如米芾这封信,写到第三行只写了两个字就不写了,下面都空着,另起一行写"明公",这也是表示尊敬的意思。
我们熟悉的《阴符经》写到最后,"起居郎臣遂良"这是书写着落款。然后"奉敕书",因为"敕"是皇帝的命令,所以赶紧换行抬头,表示尊敬。
清代圣旨上,遇到皇帝还有抬高三个字的,历代拍马屁的手段,总有许多新创造的。
2.5序跋
第5点,序跋。正文前说明作品内容、主旨的文字,称为序。如果放在正文之后,称为跋,或题跋、跋尾等。现在叫前言、后记,名称很多。
举个例子,清代户部尚书草文埴书乾隆《渔樵二十咏》,
你看他格式非常严整,先写一级标题,标题下注"有序"两小字,提醒读者除了诗外还有序文。后面这一篇短序,比一级标题低一格。然后第一首诗的标题"渔网",再低一格。之后《渔网》诗的正文,顶格写。
这是《书苑菁华》的提要,所谓提要,就是简洁介绍这本书的文字。
类似这样的文字,跟序言相同都要低一格或两格。
跋文有时是书法家自己写,有时是请人写,请人写的可能在书法家签名后的空余纸上,更多是另外用一张纸来写,以保存原作的完整。
这是沈尹默先生临褚遂良《倪宽赞》后的跋文,跟序言一样,跋文通常要低一两个字。
至于低一个字,究竟是低正文那样大的一个字呢,还是低跋文本身大小的一个字?两种情况都有。
有些抄经后的跋文写的非常之低,表示谦卑。如这一卷是替皇帝皇后七代父母祈福的,龙朔二年皇帝是唐高宗李治,皇后是武则天。
发起抄经人是尉迟宝林,他是唐朝大将尉迟恭之子。这经卷在山西户县的云际山寺。
如果作品是横幅,宽度较小,跋文再写低就写不了几个字,这时候可以把跋文适当写高些,如吴昌硕这一副。
这是特殊的情况,如果跋文字数少,还是会低一点的。
2.6注释
第六点,注释。你看吴昌硕这诗稿,诗的标题叫《慈禧殿》,
第一句"慈禧殿",下面用小字写了两行注:"弘光时殿名",这是解释"慈禧殿"这名字的来历。这小字两行的宽度,等于正文一行的宽度,像这样的批注,称之为双行夹注。所谓"夹",意思施夹在正文中间。双行夹注有时很长,如这首诗后面的批注。这是最常见的批注方式,有时候字少也会写成单行。如果正文中间不放注,放在正文后或页后面,那是脚注。
简言之:
· 书法作品有一定的格式
· 只有符合格式,才能成为正式的作品。
· 今天讲的只是格式的通例。
至于今后怎样运用格式,还有很多要讲。
谢谢各位。
本节要点:
· 临摹作品和创作作品。
· 标题、卷数和姓名。
· 正文、序跋和注释。
复习思考:
· 如果《阴符经》二级标题有五个字,你打算怎样处理来使读者分清标题和正文?
· 吴昌硕这诗稿的标题低了一格,这表示什么?
· 为什么有些诗人写诗,经常把诗题低一两格,有什么好处?
标签: #默认标题是什么意思 #默认标题是什么意思啊 #默认标题是什么意思啊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