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空技术网

金文的线条书写方法有哪些?对接,反接,顺接

黃簡講書法 1289

前言:

今天各位老铁们对“che文件转格式”大体比较讲究,看官们都想要剖析一些“che文件转格式”的相关知识。那么小编也在网摘上汇集了一些关于“che文件转格式””的相关知识,希望你们能喜欢,看官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四 金文的筆順

繼續上一課,四 ,金文的筆順。

先舉一個字例,「用」字怎麼寫?如果是真行草三體,分筆勢很簡單。第一鈎裹勢,第二奮筆勢,也有人先寫豎再寫兩橫的,那就是豎筆勢。钩裹勢是轉,奮筆勢是使,一轉一使就寫出來了。但在甲骨文和金文中,這套方法沒法用。兩橫三豎加一捺或一撇,沒法使轉,是分筆寫的。但分筆畫寫也不容易,這「用」字哪一筆是第一筆?是中間那一豎,還是左邊這一豎?這麼一想,就有一個筆順問題了。

甲骨文是刻的,刻和寫筆順問題不大相同。郭沬若發現了一個例子,見《卜辭通纂》第六片:

《古代文字之辯證的發展》

■郭沫若

· 刻這一件的人,每字先刻竪劃、斜劃,等全文刻完,再轉移骨片補刻橫劃。如此只須轉移一次,可以節省時間。

郭沫若《卜辭通纂》第六片

就是這一片,這骨片上刻有一月和二月每天的干支,前兩行每字都完成了,第三行到第八行的字只有豎劃,應有橫劃的字都還缺橫劃。橫畫是水平的,豎畫與橫畫相差九十度,所以,如果橫畫後一筆是豎畫,那就要把骨片轉九十度。這樣不停地轉來轉去太麻煩,刻工先把所有字的豎畫刻完,然後轉過來刻橫畫,只要轉一次。這一片不知當時發生了什麼,作者沒有把所有的橫畫刻完。

《甲骨文合集》編號6057

我們不知道當時的刻工,是否都用這方法,人跟人可能有點不同,但少轉動應該比較省時省力。這樣一來,討論甲骨文的筆順也沒有意義了。

中央研究院語言歷史研究所藏

筆順是對書寫而言的,書寫肯定不會寫完全部直畫再寫橫畫,研究一下現存很少的幾片書寫甲骨,很容易發現,當時的書寫筆順跟後代差不多。

像這幾個字,對讀過書的人都不會太難。通常是先寫主筆,然後添上小零件。和甲骨文同時的金文,書寫筆順應該是相同的。

我特別要提醒各位,漢字的書寫,不管是哪一種書體,基本線條就是這四根,兩條直線,兩條弧線。兩條弧線,也就是兩個方向的內向圈。二級課程已經講過,這個圖形是可以旋轉的。

一轉就轉出來十二個單一筆勢,橫豎撇捺各有三種。橫豎撇捺這四個

名詞是俗稱,書法筆勢另有專稱,這些單一筆勢,在真行草三體中可以根據使轉組織複合筆勢,在篆隸中就不行,使轉不起來,不過只用這些單一筆勢已經足夠寫出篆字。

還要複習一下幾個運動方式:

一是轉動,二是滾動,寫完後得到一根光滑的曲線,只有暗節點,沒有明節點。三是逆動,如一直線和一曲線連接,有明節點,其實產生了一根折線。曲線和曲線的連接也可能產生明節點的,如這樣。這就不能光滑過渡,應該也屬於折線。二級課程講過的這些概念,寫篆書都會用到。

4.1半圓和四分之一圓

篆書中直線容易處理,弧線有些情況要說一說。一級課程已經講過書法中寫弧線以半圓為限,超過半圓就會有絞鋒點,要以特別的技法解救。半圓無論是左右還是右左,中間都會產生暗節點。暗節點把半個圓分成兩個四分之一圓,寫四分之一圓在書法中是最容易的,不會絞鋒。

譬如說這個字,「屮」Che4,《說文解字》:「草木初生也」,草字頭就是兩個「屮」。篆書是一豎加半個圓。寫的時候,先定位主筆,中間一豎,然後寫這半個圓,你不要想一筆寫成,應該是分為兩個四分之一圓來寫,左右都是從上到下,這樣寫最安全、最容易。如果你一筆寫,會產生外向圈,不順手。

左右

「左右」兩個字,其實是左右手的象形簡化。這是常用篆字,寫起來每個字也是三筆,中間是長弧線,然後寫左右短弧線。

「木」字,現在你知道了,一共要寫五筆。先中間後兩邊,不要貪快。

剛才是一豎加半圓,如果是一橫加半圓昵?如「口」字,嘴巴的象形,寫起來也要三筆。先寫一橫,然後左右各四分之一圓。

4.2對接、順接和反接

弧線相接有三種情況:

一是對接,兩條弧線行筆方向相反,尾部平滑連接。所謂「平滑連接」,就是接口用暗節點,接好後看不出來,其中一條反時針,另一條順時針,但接好後看起來好像是轉動,一次過反時

針轉出來的。

二是順接,簡單說就是兩條弧線頭尾相接,第二條弧線的頭部和第一條尾部平滑連接。接好後產生一根長弧線,這是滾動。

這兩種連接後,接口看起來都是暗節點。

第三種反接,本來向右行筆,突然改為向左,產生逆動線條,接口是明節點,整條弧線就變成了折線,不能平滑過渡。

1、對接的接口技法

對接接口要平滑看不出來,有些小技法。如果中間接口處正好有其他筆畫,如「屮」字,中間有一豎筆,接口寫在豎筆上,那就有了隱藏之地。

對接的接口處理

但如果是寫「口」字,接口處沒有其他筆畫,接口就沒有地方隱藏,不容易平滑。我看見有些書繪有這樣一個示意圖,左右兩條弧線都是藏鋒一圈起,頓筆收。頓筆收是圓尾,兩個頓筆收,在接口對撞,很容易導致腫大,墨瀋太多。

比較好的方法,左右兩條線收筆時不要用頓筆,而應該出鋒,出鋒的好處是尾部墨汁較頓筆少。左邊弧線寫完後,右邊弧線下來也用出鋒收,

兩個尖尾重疊,一則容易平滑,二來不會滲化。此外請注意,我這圖上左右兩段弧線長

度不同,左邊這弧線長一點,右邊短一點。這樣一來,接口的位置不是在中間,而是在右下角上。

為什麼要這樣呢?我舉個例子,用右手的人寫一橫的時候,是從左寫到右,如果反過來從右寫到左,就會感到不順手。寫弧線努時,手腕先左後右,白色這一段右行,跟寫橫畫差不多,拉長點沒問題。反過來當你寫弧線裹,手腕先右後左, 轉彎後左行還要拉長,等於反向寫一橫,那就很不順了。

明·程南雲

這是明朝程南雲的墨跡,講墨色時紿大家看過。上面「公」字中間左右弧線有個對接,他怎麼做?放大點看,可以清晰地看到接口位置在右下角。還可以看到左右弧線都是出鋒收尾的,不用頓筆。

《散氏盤》

《散氏盤》中的「自」字,用到了努和裹的對接。注意篆字的筆順和現在不同,上來先寫撇捺兩筆,其實也是圓弧,四分之一圓,很容易寫。然後是兩橫,最後才寫外框一努一裹,對接。接口在右下角,不是中間。

2、順接的接口技法

順接等於寫袞筆勢,就算你用一面鋒,也可以一次過寫出來的。如果線條很長,分兩筆比較容易。上面是努,收筆也不用頓筆,而是出鋒。下面是裹,起筆直接在努的收筆裡面起筆,即不是在A点點起筆,而是在B點起,使努和裹兩根線有一小段重疊,這樣就看不出接口了。

《散氏盤》

《散氏盤》中的「以」字,這是可以的「以」,由一根長弧線寫成,其實裡面分了三段。第一段和第二段順接,一筆過也可以寫,分兩段比較容易控制,尤其是初學者應該先求穩。第二段和第三段對接,這樣就寫出來了。又如「原」字,中間有兩根順接的線,篆書中對接和順接用得非常多。

3、反接的接口技法

反接是採用了明節點,既然是兩條線,根據「永」字八法的原則,第一筆收,第二筆重起。你看這四條線,前兩個是王福厂寫的,後兩個吳昌碩,反接在篆書中也是常見的,我把最後這個字放大看一下。

吳昌碩

這個接口,分兩筆寫都可以,第一筆頓筆收,第二筆藏鋒一圈起,這是很穩妥的處理方式,明節點不求平滑過渡,所以寫起來容易。

4.3整圓

我們已經知道,寫四分之一圓最為簡單,半圓會產生暗節點,超過半圓就有絞鋒點。那麼一個整圓怎麼寫?書法中整圓分兩種:一是小圓,二是大圓。有時候不那麼圓也算是一個圓。

小圓

很多小圓由仰覆兩條弧線組成,只需兩筆就可以寫出來。以前我講過節點,如一橫頓筆收尾,也只要兩個動作, 一來一回就寫好了。

《散氏盤》

《散氏盤》中這個字,地名。上面有兩個小圓,寫起來只需兩筆。

大圓

大圓需要三筆, 一覆一努一裹。有點像寫個「口」字,「口」字也是三筆,只是第一筆是橫,寫圓把橫換成覆。

《散氏盤》

《散氏盤》中有很多「田」字,我舉兩個為例:它外框是一個大圓圈,但講筆順不是一次完成的。筆順是這樣的,1-2-3-4-5,記住外框是最後封的。如果你先寫了外框,裡面的空間就要切割,這個字切割比較簡單,但有些字封住以後切割就很難,今後會遇到。

五 臨習《散氏盤》

金文講了三堂課,這是專題課程,可以試試動手寫作品了。當年香港城市大學專業進修學院的書法文憑班,就是兩堂課後就開始動手寫作品的,當然那兩堂課時間稍微長一點,影片只有半小時,但我講課的主要内容都有了。金文中《散氏盤》比較自由奔放,後面石鼓文、小篆就規矩了,我們先從容易的入門。

黃簡:

臨甲骨文

臨散氏盤

我們只要寫前面幾句,就可以得到一張條幅。這是專題課程的第二張作品,將來可以有一組。城大期終考試就是交四屏條,你不要拖拖拉拉。

這條幅格式是規定的,每個學生都一樣,用四尺半切紙,三行,每行十五字。

四級課程講過摺紙法,這作品摺紙只要兩分鐘。摺紙也是考查内容之一,城大文憑不是好拿的,順利畢業的同學都有一把辛酸淚。

清·吳大澂

上一課介紹過清代吳大澂臨《散氏盤》四屏條,吳大澂是文字學家,有些字看不清你可以參考他的。

網上《散氏盤》拓本很多,到書店中買也方便。《散氏盤》的釋文,網上有幾種,有同有異。我這裡採用郭沬若《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的斷句,其中有些怪字,往往是地名,沒法讀,專家也讀不出的,你不要一見就心慌慌。(後附《散氏盤》釋文)

本節要點:

· 半圓和四分之一圓的運用。

· 對接、順接和反接。

· 整圓的寫法:小圓和大圓。

複習思考:

· 《散氏盤》中的「南」字,你看要寫幾筆?

· 《散氏盤》中的「至」字,臨寫時要寫幾筆?

标签: #che文件转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