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此时姐妹们对“三路是什么路”大约比较重视,大家都需要分析一些“三路是什么路”的相关文章。那么小编也在网上汇集了一些对于“三路是什么路””的相关内容,希望朋友们能喜欢,朋友们快快来了解一下吧!相信不少到过广灵新村、广中新村,或是居住在那一带的人,心里都会存有一个疑问:这里有广灵一路、广灵二路、广灵四路,为何偏偏独缺广灵三路?
按照常理,既然以数字编号这里几条相互交叉的马路,总是按自然顺序由小到大排列,怎么会出现这种有“大”却没有“小”而让人费解的状况?这就好比一户人家的子女,有老大、老二、老四,却没有老三。没有老三,哪来老四?如果没有老三,何不依次顺推,将老四改称老三呢?然而事实就是,六十多年来,这里南北向的广灵一路横穿东西向的广灵二路、广灵四路,一直呈“干”字形,始终未成“丰”字形。
当然没有“广灵三路”,也不至于影响这里的居民生活,但是疑问总是存在,于是各种传说也就纷纭不断,仿佛成了一桩“民间历史悬案”。
前些天本编发了《江湾有车站南路、北路、西路,何无车站东路?》一文,就有条友就问:为何有广灵一路、二路、四路,却没有广灵三路?俨然把本编当成这方面的“行家”。其实,之所以喜欢“叩街问巷”,探究上海马路的前世今生,乃是一种业余爱好,本编的经历既浅,积累的资料也不多,所以对这个问题也是无解。
然而从网上查阅,见有人说广灵三路曾经是有的,方位就在今财经大学与上海外国语附属中学之间,形同一条狭窄的通道,后来不知何故湮灭了。还有的人说,方位在如今广灵菜场前,通往广中二村。曾经挂过路牌……但所有的“说法”都是似是而非,无一肯定。这倒激起本编的兴趣,于是两次三番到广灵路一带,实地考察拍照,结合收集的资料综合思考,似乎又有新的“发现”。当然,这只是本编的“一管之见”,很可能错误百出,那就算“抛砖引玉”吧,望真正的有识之士不吝赐教。
本编认为,广灵三路也许就没有真正地存在过,但确实又是一条一直在“规划”中的马路,以至旷日持久,计划跟不上变化,最后才“胎死腹中,偃旗息鼓”。不过,今后某一天真的出现一条“广灵三路”也不是没有可能,因为城市马路的发展本来就是从无到有,又从有变无,虽然大体格局形成后相对稳定,但局部的变化始终是存在的。
广灵地区位于虹口区中部偏西,地境原系近郊,抗日战争前这里为片片农田和十几个自然村,有奚家湾、刘家桥、候家宅、粤明村等村落。但“一二八”和“八一三”两次淞沪战争,使这里的美好村落沦为坟山、公墓、 臭水浜和村民搭建的简易棚屋,一片凄凉景象。
1949年后,地区逐年得到改造和建设。1952年政府在此建造了广中一村、二村;1953年又建造了广中三村、四村以及广灵一村、洛阳新村; 1956年又建造了新中新村、友谊二村;1958年填平沙泾港支流又建筑了中山北一路,建造了商业一村、二村、石油新村等等。到了1957年前后,由于大片新村的建造,有村就有路,这里也就有了较完整的商业网点以及学校和文化活动场所,成为一个生活设施较全面又幅圆宽阔的居民生活区。
然而由于这里的新村住房大都是各单位出资规划所建,这从新村命名便可见一斑,建筑时间先后不等,总体上又是先建村然后筑路,所以在道路的建筑和命名上难免有不周全之处。
如今我们看到的广灵一路、广灵二路、广灵四路都是在1957年左右建筑“定型”的,之所以用山西“广灵”县名命名,因为这里早已经有了因广肇中学而得名的广中路,为的是延续“广”字缘。
不过在1956年和1961年的上海地图上,广灵四路被标注为“广灵路”,而广灵一路、广灵二路还是如今的位置。由此可以推断,随着新村住房和人口密度的增加,1961年以后,相关部门拟建新的马路以进一步完善地区的道路网络,这条路就是规划中的“广灵三路”,东西向,横穿广灵一路,西起水电路,东止新市路,西段在今友谊一村与友谊三村之间,东段在商业二村与洛阳新村之间。正好夹在广灵二路与广灵路(四路)中间。
也许为了便于居民辨认、记忆,这里的马路统统加以编号标示,所以将广灵路也改名广灵四路。但是情况又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可能由于“广灵三路”已经是新村里一条较宽的通道,两边渐渐又布满大大小小商铺,中间又建了楼房,如果拓宽筑路的话,势必要作很大的调整,因而迟迟没有动工。直到1989年,《虹口地名志》编撰出版时,还在书中特别强调:计划新辟凉城路、广灵三路、祥德东路、甘河路、腾克路等。
也就是说,直到1989之前,广灵三路还在纸上。但是这条马路“位置”却一直又是存在的,我们从上海1984年和1992年出版的地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到。
进入1990年代后,上海进入城市化发展快车道,随着凉城新村等的崛起,广灵四路、广灵二路又向西延长数倍,沿途商业设施更加完善,所以广灵三路的建筑或拓宽已经显得不那么紧迫和重要了,因而“广灵三路”始终只在“待字闺”中。如此早已经扎根附近居民心中的“广灵二路”、“广灵四路”也不便调整了。
可能也有条友不认同这个说法,说规划中的“广灵三路”位置在离广中路不远的财经大学与外国语学校之间,这里原先也是一条通道。但本编认为,此通道已于2017年被辟为“广秀路”,是一条连通广灵一路与中山北一路的全新马路,消除了这里的“瓶颈”。如果说这是原“广灵三路”的位置,如今辟路正好顺理成章成为“广灵三路”,为什么又没有呢?
由此又可以反推,这里并不是“广灵三路”原先规划的位置。而且将这条路编为“广灵三路”的话,又会引起某些歧义,因为它在广灵二路的南边,由南到北,广灵三路、广灵二路、广灵四路这么排列又有点不顺。所以不如叫“广秀路”来得贴切响亮,既延续这里的“广”字缘,又凸现了这里财经大学、翰林苑的“秀才”特色。
当然以上“发现”完全是本编的一家之言,供有心人参考,欢迎发表不同意见。其实在上海城市马路的发展过程中,类似因命名、方位引起的“悬案”或是“岐义”还有不少,有的有解,有的无解。即使无解的也不便修改了,因为马路名约定成俗,也是历史的一部分,贸然修改反而引起人们辨别上的混乱。这恐怕这也是没有“广灵三路”,也不调整“广灵四路”的主要原因了。
地名本来就是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综合反映,是人类根据自己的主观认识,对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方位、范围及形态特征的人文建筑和地理实体,给以约定成俗的或具有某种社会政治意义的语言文字的代称。
地名既然由人类的主观意识主导,它就会随人类社会民情的发展而变化。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在地名的命名上留一点“缺憾”或是“悬念”也好,它反而促使人们更关心本地区的历史演变。您说呢?
标签: #三路是什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