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空技术网

数学家莱布尼兹发明的二进制法,居然在千年前的《周易》中体现

顽强柳叶Me 170246

前言:

今天各位老铁们对“二进制数学家”大约比较着重,我们都需要知道一些“二进制数学家”的相关文章。那么小编同时在网上汇集了一些关于“二进制数学家””的相关资讯,希望你们能喜欢,小伙伴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周易的启示 金字塔和昆仑山

讲中国人的智慧,为什么要从《周易》开始呢?我先讲一个故事。1798年7月,拿破仑率领他所向披靡的远征军来到了埃及。当他们在吉萨高原壮丽的晚霞下,亲眼看见那海一般辽阔、夜一般寂静的土地上,那些默默无言巍然矗立的金字塔的时候,几乎所有的人都被震撼了。他们不由自主地停下了脚步,甚至放下了武器。拿破仑,这位被黑格尔称为“骑在白马上的时代精神”的英雄,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以一种发自内心的崇敬,庄严地对他的远征军说:士兵们,4000年的历史正从这金字塔上看着你们!

这个时候,谁不会肃然起敬呢?

这个时候,谁又能无动于衷呢?

这,恐怕就是古老文明的魅力了。

我们今天要讲的《周易》,就是这样一种古老的文明。可以说,它就是我们民族精神文明的“金字塔”,是我们民族最早的智慧结晶。早到什么程度呢?比古埃及的金字塔大约晚六百年,但比“轴心时代”早。什么叫“轴心时代”?轴心时代,是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概念,也翻译为“枢纽阶段”。雅斯贝尔斯说,在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世界上几个重要的文明民族,都出现了自己伟大的精神领袖和精神导师,包括印度的释迦牟尼,以色列的犹太先知,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还有咱们中国的孔子、老子等等。这些伟大先哲的思想,至今还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显然,这是人类文明的重大突破时期,很了不起,所以称为“轴心时代”。

但是,咱们的《周易》,比轴心时代还早。早多少呢?大约还要再过差不多五百年,孔子、毕达哥拉斯和释迦牟尼才会诞生;然后再过差不多一百年,也就是《周易》出现六百年后,墨子、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才会诞生。至于孟子、庄子、亚里士多德,则要比《周易》差不多晚七百年。因此,《周易》也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金字塔”。而且,它也跟古埃及那个金字塔一样,充满了神秘,充满了谜团。

怎么个神秘,有什么谜团呢?这可说不完。举个例子吧!比方说,学术界一直有一种说法,说数学上的二进制,就是17世纪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在《周易》的启发下发明的。有了二进制,才有后来的电子计算机。这样算下来,我们今天能有电脑用,还得感谢《周易》。这也实在是太神了一点,很能让人觉得我们先前,确实是“阔多了”。可惜这事是真是假,也还说不清。据我所知,事情大体上是这样的:早在17世纪初,英国的代数学家哈里奥特,就在他未发表的手稿中提到了二进制。1670年,卡瓦利埃里又一次重复了这一发现。后来,莱布尼兹自己,也独立完成了这一发现,时间大约是在1672年到1676年。但是,莱布尼兹并没有马上把这一发现公之于众。1703年4月1日,莱布尼兹收到了法国传教士白晋的一封回信。白晋在信中告诉他,中国《周易》的八卦图,排列顺序与二进制记数法是相同的。这下子莱布尼兹高兴坏了。他没想到,自己的发现,与几千年前中国圣人的创造,竟然如此一致。他也为自己解开了古老的《周易》之谜而欣喜若狂。

这当然也不错,仍然能证明《周易》很牛。遗憾的是,白晋提供给莱布尼兹的图,是宋代哲学家邵雍改画的,并非《周易》的原图。就算是原图,也只能说《周易》“印证”了莱布尼兹的发明,不能说“启发”。这事韩雪涛先生有一篇题为《莱布尼兹、二进制与〈周易〉》的文章,说得很清楚,有兴趣的朋友不妨查看。

不过,就算是误打误撞,或者如李约瑟所说,是《周易》中的“无意识巧合”,被莱布尼兹“有意识地发现”,也不简单。它至少说明,我们后人对《周易》,是可以做数学解释的。甚至我们也可以相信,《周易》当中确有某种数学的秘密。其实,也不光是数学,《周易》跟天文、历法、音乐、建筑、医学等等,都能扯上关系。古代的中国人,但凡有事,祭祀啦,打仗啦,做生意啦,娶媳妇啦,都要请教《周易》。现代的中国人,买房子,开公司,考大学,找工作,生个孩子起名字,也最好能有懂《周易》的人帮忙。所以,那些所谓“总裁国学班”之类,多半都要开《周易》课程。实话实说,这些拉扯,十有八九,其实不靠谱,是瞎掰,但又多少有些影儿,至少沾边。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周易》里面,确实有些“道道”;而这些“道道”,又构成了一个开放的系统,这才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看风水的可以用来看风水,讲哲学的可以用来讲哲学。

这就非同小可,甚至堪称伟大了。有几本书会像《周易》这样,能让人们从不同角度做多种解释,还都能讲得通呢?也就是《老子》和《红楼梦》吧!《老子》和《红楼梦》,也是既说不清又说不尽的。陈鼓应先生曾借用尼采的比喻说,老子的思想就像永不枯竭的水井或清泉,只要我们把桶放下去,就一定满载而归。(《老子哲学系统的形成》)《周易》也是这样——要帝王术有帝王术,要房中术有房中术,要生意经有生意经,要辩证法有辩证法,全看你放下去的是哪只桶。

或许有人会说,这些都是后人附会,不算。好,就算像你说的那样吧!但《周易》能提供这些“题目”,让大家借题发挥,至少也是“酵母”吧?大家对它感兴趣,恐怕也因为它触动了我们某根敏感的神经,搔到了我们的痒处吧?

再说了,后人在“附会”的时候,也不是一点“谱”都没有。至少,得跟《周易》对得上号。这就不可能不受到它的影响。其实,《周易》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提供了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也就是说,《周易》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是教会我们怎样看问题。于是,我们民族的很多思想,源头都可以追溯到《周易》。比如我们后面要讲的中庸和老子,就直接与《周易》有关。所以,《周易》不但是中国人智慧的“金字塔”,也是中国人智慧的“昆仑山”,即“万水之源”。讲中国人的智慧,不能不从《周易》开始。

可惜,《周易》又是一部非常难讲的书,更何况我也不是研究《周易》的。所以千万不要请我算卦,也不要请我看风水。这个我不会。我只能非常简单地向大家介绍一下《周易》,然后呢,谈一谈从《周易》当中获得的一些启迪。主要是三大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什么是《周易》。第二部分,《周易》的方法。第三部分,《周易》的启示。这三个部分,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下面,就分为八节来讲。

《易经》与《易传》

先讲什么是《周易》。

什么是《周易》?我们通常所谓《周易》,其实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叫《易经》,另一部分叫《易传》。请注意,这里的这个“传”字,不念传达的传,要念传记的传。一个《易经》,一个《易传》,合起来,统称《周易》。有人说,《易传》不算,《周易》就是《易经》。这当然也有道理。可惜后世读《周易》,很少有不读《易传》的,还是搁在一起说吧!

那么,《周易》为什么既有“经”又有“传”?这就要搞清楚什么叫“经”,什么叫“传”。经者常也。经,就是“总这样”,叫“经常”;也是“不会变”,叫“恒常”。可见所谓“经”,就是永恒真理,刘勰的《文心雕龙》称之为“恒久之至道”。既然是永恒真理,那就颠扑不破,也就字字珠玑句句有理,刘勰称之为“不刊之鸿教”。这话直译过来,就是“一个字都动不得的伟大教导”,也就是绝对真理。这些永恒真理和绝对真理写成书,就叫“经”。或者说,经,就是代表永恒真理和绝对真理的著作。这是我们古人的观点。

中国古代的“经”有哪些?儒家认为有六部,号称“六经”。其中一部已经失传了,剩下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也就是《诗经》《书经》《礼经》《易经》《春秋经》。这些经典著作,是不是代表着永恒真理和绝对真理,怕是不好说,咱们姑且不论。至少,它们都有两个问题,一是年代久远,二是语焉不详。这两条加起来,就给后人的阅读造成了障碍,造成了困难。比如《易经》的第一句是这样的——

乾。元亨利贞。

请问,你读得懂吗?读不懂吧!

再比方说,《春秋经》的头三句是——

元年春王正月。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咋回事呀?弄得明白吗?不明白吧!

所以,后来大家就都觉得,光有“经”是不行的,还得有“传”。传,就是对“经”的解释、阐释、说明、补充、发挥。比方说《春秋》,原本是鲁国的史书,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给它做注解、阐释、补充的,就叫做《春秋传》,一共有三部,号称“春秋三传”。其中最有名的,是左丘明的传,简称《左传》。当然,《左传》是不是左丘明写的,还有争论。但可以肯定,《春秋》是既有经,又有传。

同样,《周易》也是有经有传。不过,《易经》和《易传》,其实相差很大,满不是一回事。怎么不一样?内容不同,成书年代也相差很远。学术界一般认为,《易传》应该是战国末期到秦汉初年的作品。《易经》呢,那就早得很了,大约是在周代的初期,或者是殷周之际。《易传·系辞下》的说法更具体,干脆就说是在周文王的时候。司马迁也说《易经》六十四卦的著作权,应该属于周文王。不过我觉得,《易经》也未必就是周文王一个人的著作。但要说它的完成“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则很有可能。这样一来,《易经》的成书年代,就大约在公元前1046年前后。与《易传》的成书年代,要相差八百年左右。

不过,两书最大的区别,还在内容。简单地说,《易传》是一本哲学书。《易经》呢,则是占卜的书。占卜这种事,很早就有,世界各民族都有。比如西方人,就有占星术嘛!但是中国人也好,西方人也好,周人也好,殷人也好,占卜的方法,各不相同。殷人的方法是什么呢?用甲骨。具体地说,就是把乌龟的壳,或者兽类的骨头拿来,先在上面钻眼,然后放到火里面去烧。烧的时候,这个钻了眼的龟甲或者兽骨,会有裂纹,还会“扑扑扑”地响,所以叫“卜”。占呢?就是察看。看什么呢?看裂纹的走向和形状。然后由巫师来说,哎呀,这个是凶,这个是吉;这个事情可以做,这个事情不能做。然后把这个占卜的结果,用文字刻在这个龟甲或者兽骨的裂纹旁边,这样的文字就叫甲骨文。这是殷人(商人)的方法。

殷人用甲骨,周人用什么?用草,叫做“筮”(读如世)。用来做筮法的草,叫“蓍”(读如诗)。蓍草一共五十根,二十五根长的,二十五根短的。然后呢,随便从当中抽出来一根放在旁边,这叫“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剩下的四十九根,任意分堆。分下来看,最后是几根长的几根短的,然后根据这个做解释。

这样一说,相信大家都清楚了——殷人用龟甲,周人用蓍草;殷人的方法是卜,周人的方法是筮。但是不管卜也好,筮也好,关键在于怎么解释。上古时候,这个解释权,当然是属于巫师的。问题是,巫师也不能乱解释,不能信口雌黄,得有道理,有依据。这个依据,还得有权威性。怎样才有权威性呢?自然是某种解释或解释方法,屡试不爽。因此,这些解释和解释方法,就得记录在案。所以,据说夏商周三代,便都有卜筮之书。其中,夏代的叫《连山》,商代的叫《归藏》,周代的叫《周易》。这在历史上,就叫“三易”。

当然,这种说法,也未必可靠。因为夏代有没有文字,还很可疑,我们且不去管它!总之,《易经》就是用来算卦的,是卜筮书。《易传》则应该说是哲学书,而且很可能与荀子学派有关。郭沫若先生就有这个主张,李泽厚先生也说《易传》是“整个儒家最基本和最高的哲学典籍”(《中国古代思想史论》)。算卦和哲学,不是一回事吧?所以我们在引述《周易》的时候,要分清楚是经文还是传文。经是经,传是传,不能混为一谈。你可以说《周易》上怎么讲,但不要轻易说引用了《易经》。比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易传》的话。说是《易经》上的,就不太准确,不太严谨。《易经》是占卜之书,怎么会说这个话?

这就有意思了。一本算卦的书怎么就成了我们民族智慧的结晶呢?

原来,《周易》是巫术当中有哲学,至少有哲学精神。这种哲学精神,在《易经》那里就有了。或者说得严谨一点,《易经》至少是有哲学意味的。这种哲学意味,后来被发扬光大,就变成了《易传》对《易经》的哲学解释。而且,按照后人的解释,这种哲学意味或者哲学精神,还就体现在“周”和“易”这两个字当中。弄明白这两个字的奥秘,我们也许就能走进《周易》这座“金字塔”。

周与易

先说“周”。

周,它的第一个意思是周代,或者说周人、周民族。《周易》是周人的作品,这一点没有问题。第二个意思是周遍,或者说周到、周密、周全。它的意思,就是说《周易》讲的事情无所不包,严丝合缝,非常全面,什么都讲到了。第三个意思叫做周转,也就是周而复始。就是《周易》讲世界宇宙的原理,从一个起点出发,讲了一圈后,又回到这个起点,一切从头开始。周人、周遍、周而复始,这就是“周”字的三个意思。

再说“易”。

易,也有三个意思。第一,简易,就是它非常简约,也很平实,还很容易。是不是这样呢?也是也不是。《易经》的内容,只有六十四个符号,再就是这六十四个符号的名称和解释,分别叫卦名、卦辞和爻辞,确实简易。但要说容易,就不好讲了。不过,简约平易,倒真是《周易》主张的风格,提倡的精神。《易传·系辞上》说——

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

什么意思呢?翻译过来就是这样:乾,是很平易的。因为平易,所以充满智慧。坤,是很简约的。因为简约,所以富有能力。平易,就容易知晓;简约,就容易遵从。容易知晓,就有亲和力;容易遵从,就有创造力。有亲和力,就能长久,成为永恒真理;有创造力,就能壮大,成为发展动力。天长地久的永恒真理,能够成就贤人的品德;不断壮大的发展动力,能够成就贤人的事业。《易》虽然简约平易,却囊括了全部真理啊!

这当然未免夸大其词,但有道理。什么道理?简约平易,确实是真理的特征。我赞成这样一种观点:越是高级的东西越简单,越是真理越明了。一种观点,一种学说,如果不能用简约平易的方式去表达,不能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讲清楚,那它还是不是真理,就值得怀疑。真理一定是简约平易的,《易》就是简约平易的真理。这是第一个意思。

第二个意思,变易。其实,易,就是变。易这个字,它的起源也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认为上面是一个日,下面是一个月,日月为易。白天太阳,晚上月亮,走了太阳,来了月亮,变嘛!第二种,说是蜥蜴,就是变色龙。蜥蜴会变颜色的,易就是蜥蜴,所以也是变。第三种解释,可能更靠得住一些,就是倒水。请看易的字形图——

很清楚,甲骨文的“易”,最早是两只手抓住一个杯子,把这个杯子里的水倒到另一个杯子里去,也是变。或者说,易位。后来,省掉了手和另一个杯子,只有倒水。再后来,就变得很像现在的字形了。总之,日月、蜥蜴、倒水,意思都是变。易既然是变,那么,《易》就是关于变易的真理。这是第二个意思。

第三个意思呢?是不易。不易不是不容易,是不变。也就是说,易是变,同时又是不变。这也是中国古文字的一个特点,往往同一个字,代表着正反两个方面的意思。比方说“乱”(亂),在上古就同时是“治”。《书经》的《泰誓篇》讲,周武王伐纣的时候发表演说,说“受(纣王)有亿兆夷人,离心离德;予有亂臣十人,同心同德”。这个“亂臣”,就是“治臣”,不是“乱臣贼子”。这话的意思,是说殷纣王那边人很多,但不跟他一条心;我虽然只有十个人,却都能治理国家,而且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实际上,治理的“治”,本来是“亂”(乱)这个字,这个字(亂)的本义也是“治”。这一点,看看字形就知道——

很清楚吧?亂的字形,是上面一只手(爪),下面又一只手(又),中间是丝。丝容易“乱”,所以必须用一只手在上面抓着,又一只手在下面托着,才有可能“理顺”。理顺就是“治”,不顺就是“乱”。所以,亂,本义首先是“治”,其次才是“乱”。现在我们写的治国的“治”,三点水那个“治”啊,原本是治水的“治”。治丝的治,治国的治,都是“亂”。后来,大家觉得治和乱都用一个字,也太乱了,这才用治水之“治”,代替了理丝之“亂”(治)。

治就是乱,乱就是治。没有乱就没有治,没有治也没有乱,这就是中国文字表现出的辩证法。同样,易,就是变,也是不变。没有变,就没有不变;没有不变,也没有变。不过这样一说,很多人就会犯糊涂,就会问,那你这个“易”,到底是变还是不变呢?这一点,《周易》的思想也非常明确。《周易》认为,我们这个世界,有变有不变,也变也不变。什么变,什么不变呢?事情变,现象变,事物和现象背后的规律不变。也就是说,变化的是现象,不变的是规律。而且,现象不断变化,也是规律。因此,我们这个世界,永远都在变化,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变是不变的。变化的规律(怎样变),也是不变的。

变(易)既然是不变(不易)的,那它就是可以认识,可以掌握的。《周易》要做的事情,就是要把这些规律找出来,然后告诉我们。告诉了没有呢?古人认为告诉了。而且他们认为,《周易》告诉我们的这些规律,也是不变的。因此,《易》就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这就是所谓“周易”了。它是简约平易的真理,关于变易的真理,永恒不变的真理,同时还是周遍周全的真理。或者说,所谓“周易”,就是要用最简单的符号和系统(简易),来认识、概括、掌握和阐释不断变化的现象(变易)背后永恒不变的本质规律(不易)。而且,这种把握,还是周遍、周到、周全、周密,可以周而复始(周)的。这就叫“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系辞上》)。当然,是否真“得”,也不敢说。但至少,有这个追求。

这就不是巫术了。或者说,不简单的只是巫术了。因为它已经有了哲学的意味,甚至有了哲学的精神。它成为我们民族智慧的结晶,并不奇怪。

问题是,《周易》的这个追求,又是怎样做到的呢?

《周易》的方法

说起来,《周易》的方法也就三条:抓住根本,掌握规律,建立系统。

先说抓住根本。

根本是什么?在《周易》看来,就是阴阳。这话听起来玄乎,其实不难理解。《红楼梦》第三十一回,写史湘云和她的丫环,叫翠缕的,讲阴阳。这丫环开始不懂,问史湘云说,这阴阳是个什么东西啊?没影没形的。湘云就告诉她,阴阳就是事物的性质嘛!比方说,天是阳,地是阴;火是阳,水是阴;日是阳,月是阴。翠缕说,今天我可明白了,难怪大家都管那日头叫太阳。又问,难道那些蚊虫跳蚤、花儿草儿、石头瓦片,也有阴阳不成?湘云说,当然有。比如树叶,朝上的就是阳,朝下的就是阴。又比如扇子,正面就是阳,反面就是阴。再比如飞禽走兽,雄的就是阳,雌的就是阴。于是翠缕大受启发,说咱们人,也应该有阴阳。湘云以为这丫头要说到“儿童不宜”的事情去,就沉下脸训她“下流东西”。然而翠缕却认真地说,姑娘和我就有阴阳。史湘云想,这丫头简直是脑袋进水了,我们两个女人哪来的阴阳?我们都是阴啊!谁知翠缕一本正经地说,主子是阳,奴才是阴,你以为我不懂呀!

这下子湘云无话可说,只好不了了之。为什么无话可说?因为《易传》就是这么主张的。《易传》认为,天地人伦,都有阴阳,也都有尊卑。比方说,天是阳,地是阴;君是阳,臣是阴;父是阳,子是阴;男是阳,女是阴。天在哪里呢?高高在上。地在哪里呢?匍匐在下。所以,天是尊贵的,地是谦卑的。由此推论,君尊臣卑、父尊子卑、男尊女卑。总之,阳为尊,阴为卑。反过来,尊者一定为阳,卑者一定为阴,这才有“主子是阳,奴才是阴”的说法。显然,这是为宗法伦理张目的混账话,我们不要理它!

不过,如果不说尊卑,也不说什么主奴,那么,翠缕倒是个懂《周易》的。因为她已经明白,世间一切事物,都有阴阳,或者说,都可以分为阴阳。就连同一事物,也如此。比如手心是阴,手背就是阳;闭眼是阴,睁眼就是阳;影是阴,光就是阳;寒是阴,暑就是阳。所以,《易传·系辞上》就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周易》的思想——

一阴一阳之谓道。

这话什么意思呢?它的第一层意思,也是最基本的意思,是说我们这个世界,归根结底,由阴与阳这两个选项构成。比方说,物质,有阳性物质与阴性物质;现象,有阳性现象与阴性现象;规律,有阳性规律与阴性规律。抓住了阴阳,也就抓住了根本。

那么,《周易》为什么会想到用阴阳做根本?说法也很多。但我想原因之一,恐怕就因为它原本是卜筮之书。这个占卜,说到底只有两个选项:一个凶,一个吉;或者说,一个可,一个否;再或者说,一个Yes,一个No。它就两个选项。现在福建很多寺庙里面,如果要求签,就用两块像鱼一样的竹片或者木片,合在一起往下“啪”一摔,要么两个都朝上,要么两个都朝下,要么一个朝上一个朝下,然后再去看,是不是,对不对,可不可以,同不同意。它就是可与否、凶与吉、是与非,就两个选项嘛!

问题是,占卜当中的是与非、可与否、凶与吉,到了《易经》里面,怎么就变成了阴与阳呢?原因很简单,就因为这三组选择,都是判断。是与非,是事实判断;可与否,是决策判断;凶与吉,是结果判断。如果只有判断,没有认识,那就仍然是占卜,不是哲学。幸运的是,《周易》没有让自己停留在巫术的水平,它还要通过占卜,来达到认识整个世界的目的。怎么认识?再抽象一下。是与非、可与否、凶与吉,再抽象一下,结果是什么?一正一负嘛!这个“一正一负”,可以是南与北、上与下、左与右、白与黑、明与暗、男与女,等等。但是这些,都太具体。最好的表述,还是阴阳。

这就抓住了根本。抓住了根本,就可以掌握规律。这也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第二层意思——世界变化的规律,就在阴阳的关系之中。阴阳的关系是什么?相生,相克,共存,转化。说得白一点,就是你也存在,我也存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你变成我,我变成你。

还是举例说明吧!比方说自然界,总体上讲,天是阳,地是阴。这两个,都不会哪一天突然没了。而且,没有天也没有地,没有地也没有天。这就叫“你也存在,我也存在”。但是,任何事物当中,都有阴有阳。天,虽然总体上说是阳性的,天体却有阴有阳,天象也有阴有阳。太阳就是阳,月亮就是阴。白天就是阳,黑夜就是阴。地也一样。山就是阳,水就是阴。戈壁就是阳,沼泽就是阴。可见天是“阳中有阴”,地是“阴中有阳”。这就叫“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实际上,任何事物,都是阴阳共存,也都有阴阳两面。比方说,同为山,山北是阴,山南就是阳。水边则相反。水北是阳,水南是阴。比如江阴,就在长江之南。山也好,水也好,都不可能只有南,没有北;只有阳面,没有阴面。这就叫“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为什么呢?因为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单纯的阴或单纯的阳不可能存在。所以,阴和阳,不但共存,还要转化。比方说,白天变成夜晚,夜晚变成白天。这就叫“你变成我,我变成你”。说来说去,还是阴阳二字。

有阴阳,就有刚柔,也有动静。比方说,男人阳刚,女人阴柔;男人动,女人静。阴阳、刚柔、动静,是《易传》提出的三对矛盾。它们相辅相成,构成整个《周易》哲学体系的基础。但最根本的,还是阴阳。这就不简单了。为什么不简单?因为正是这“一阴一阳”,造就了世界的多样性、复杂性和统一性。比如同为水,则海阳刚,湖阴柔;同为山,则岭阳刚,丘阴柔;同为人,则军人阳刚,文人阴柔;同为诗人,则苏轼阳刚,柳永阴柔。这就是多样性。山是刚性的,却又是静态的;水是柔性的,却又是动态的。秦腔或豫剧的旦角,很可能比越剧小生阳刚;南方的山(比如桂林),也可能比北方的水(比如黄河)阴柔。这些,都不能一概而论。比如苏州人,是比较温柔的。他们操一口吴侬软语,吵架像唱歌,动手之前还要商量商量:拨侬两只耳光吃吃好啦?然而温柔的苏州人,在反抗强权的时候,却硬朗得让人肃然起敬。这就是复杂性。但是再多样,再复杂,都无非阴阳关系。这种关系,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是相反的,却又是统一的。这就是统一性。

世界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统一性,说到底,还是阴阳的相生、相克、共存、转化,即“一阴一阳”。所以,一阴一阳就是好的,也是对的。比如前面说过的求签。你从签筒里摇出一根来,怎么知道这是不是你的呢?用阴阳二鱼验证一下。两个都朝上,不对。两个都朝下,也不对。一个朝上一个朝下,对了。为什么?“一阴一阳”嘛!

这就是“道”。抓住了“道”,抓住了“一阴一阳”,就抓住了根本,掌握了规律,也就可以建立系统了。这是个大问题,我们单独作为一节来讲。

《周易》的系统

认真说来,《周易》的系统,其实有两个,一个是《易经》的,一个是《易传》的。两个系统,并不完全一样,今天只讲《易经》的。《易经》的系统,也有两个,一个是符号系统,一个是文字系统,文字系统是说明符号系统的。所以,我们重点讲符号系统。

那么,《易经》的符号系统,又是怎样建立的呢?首先是确定“一阴一阳”这两个根本,然后用两个符号来标识——

这两个符号,叫做爻。一个阳爻,一个阴爻,叫做“两仪”。爻,读如摇,变动的意思。也读如效,仿效的意思。仿效什么呢?学术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就不细讲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仿效世界的变化。《易传·系辞下》说——

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

这就很清楚了。爻,是一定要变化,要动作的,不能搁在那儿不动。怎么动?爻跟爻发生关系。阳爻和阴爻发生关系,阴爻和阳爻发生关系,阳爻和阳爻、阴爻和阴爻自己,也发生关系。这样一来,就产生了四个新的符号——

这四个符号,是怎么产生的呢?首先,是一根阳爻上面再加一根阳爻。请注意,《易经》所有的符号,都由爻组成。组成的方式,是从下往上。也就是说,我们数这个数的时候,要从下面往上数。下面一根阳爻,上面再加一根阳爻,两个都是阳,这个就叫“太阳”。然后呢,第二个,阳爻上面加一根阴爻,一阴一阳,阴爻在上,阳爻在下,就叫“少阴”。就是以阳为主,但是有了阴的成分。第三个,阴爻上面加一根阳爻,以阴为主,又有阳的成分,这个叫做“少阳”。最后一个,是阴爻上面也加一根阴爻,就是全阴,叫做“太阴”。太阳、少阴、少阳、太阴,一共四个,叫做“四象”。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呢?在这四个符号上,各自再加一根爻。我们都学过排列组合,都知道加下来是多少。几个呢?八个。这八个符号,是这样的——

第一个符号,是太阳上面再加阳爻,一共三根阳爻,这是乾卦,代表天。还是太阳,上面加一根阴爻,这个叫做兑卦,代表泽。然后,少阴上面加一根阳爻,这个叫做离卦,代表火。再下来,少阴上面加一个阴爻,是震卦,代表雷。再下来,少阳上面加一根阳爻,这是巽卦,代表风。再下来,少阳上面加一根阴爻,是坎卦,代表水。再下来,太阴上面加一根阳爻,是艮卦,代表山。最后,太阴上面加一根阴爻,就是坤卦,代表地。这就是“八卦”。这八卦呢,也有一个记忆的办法,是朱熹想出来的,编成了一首歌——

乾三连,坤六断;
震仰盂,艮覆碗;
离中虚,坎中满;
兑上缺,巽下断。

什么意思呀?乾卦,是三根阳爻。三根都是连着的,所以叫“乾三连”。坤卦呢?三根阴爻,都是断开的,所以叫“坤六断”。震卦,上面两阴爻,断开;下面一阳爻,连着。整个卦象,像一个口朝上的盂钵,所以叫“震仰盂”。艮卦则正好相反,像一个倒扣下来的碗,所以叫“艮覆碗”。离卦呢?当中是阴爻,虚的,叫“离中虚”。坎卦相反,上下是缺的,中间是满的,叫“坎中满”。兑卦,上面是一根阴爻,所以说“兑上缺”。巽卦,下面是一根阴爻,所以说“巽下断”。这就是朱熹的《八卦取象歌》。

朱熹的《八卦取象歌》给了我们一个启发,就是我们会发现,这八卦可以分成四组,每组两卦,刚好相反。乾和坤,刚好是相反的(乾三连,坤六断);震和艮,刚好相反的(震仰盂,艮覆碗);离和坎,刚好相反的(离中虚,坎中满);兑和巽,刚好相反的(兑上缺,巽下断)。为什么刚好相反呢?哈!“一阴一阳之谓道”呀!

看来,说到底,还是阴阳。不过,《易传》认为,阴阳二极之前,还有一个起始,叫“太极”。《易传·系辞上》说——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太极生两仪,就是生出阴阳来了;两仪生四象,太阳、少阳,少阴、太阴就有了;四象生八卦,就有了乾、坤、震、艮、离、坎、兑、巽。这八个符号,就叫“经卦”,也叫“小成之卦”。按照后来儒家的说法,它们是伏羲发明出来的。从“太极”到“八卦”,这个过程,也可以画成一张图——

再下一步呢?

再下一步,是八卦和八卦相重,这个我就不演示了。我们都学过排列组合,都知道八卦和八卦相重,能重出多少个卦来。多少呢?六十四个,八八六十四卦。这六十四卦,就叫“别卦”,也叫“大成之卦”。按照后来儒家的说法,它们是周文王发明出来的。

文王重卦以后,《周易》的系统就建立起来了。这个系统,今天我们去看,恐怕会一个头有两个大。但是,相对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它仍然是非常简约的。其实,我们看不懂,也因为它太简约。用这样简约的一个系统,就要概括整个世界的现象、变化和规律,这无疑是一种野心。当然,这种野心是很可爱的。不过,我对这个“可爱的野心”没有兴趣。我关心的是,《周易》这样一种古老的智慧,能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周易》与忧患意识

我认为,《周易》的启示主要有四条:忧患意识、理性态度、变革精神、中庸原则。

先说忧患意识。

《易经》里面,有忧患意识吗?有。《易传·系辞下》说——

作《易》者,其有忧患乎?

这就是说,在战国末年、秦汉之初的时候,《易传》的作者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当年发明创作《易经》的人,恐怕有忧患吧?我想,这个猜测,应该是有原因的。直接的原因,恐怕就是他们在《易经》当中,读出了忧患。这个我有同感,我也有这样的体验。我甚至认为,没有忧患,就不会有《易经》。就算有,也会是别的样子。

问题是,《易经》的作者,为什么会忧患呢?

以前的解释,是说当时周文王被殷纣王关起来了,所以他忧患。我的看法不同。我认为,《易经》充满忧患,就因为它是周人的作品。周人的特点就是忧患。周人为什么就忧患呢?也有两个原因。第一,周是农业民族。我们知道,农业生产的特点,是周期长,风险大。春耕夏耘,挥汗如雨,辛辛苦苦,就盼着秋收。但是,一场冰雹,或者一次洪水,就可能颗粒无收。这就要未雨绸缪,也就忧患。第二,周是胜利者,而且胜利来得太快。据史书记载,武王伐纣,是子月出兵,丑月就颠覆了殷商政权,满打满算一个来月的时间。那可是冷兵器时代啊!现在这样高科技的时代,美国颠覆萨达姆,还花了五十六天呢!谁都知道,这来得容易的,去得也快。因此,相传为周公所作的《诗·大雅·文王》,就感慨万千地说,这老天爷的事,可真是没个谱啊(天命靡常)!没谱,又怎么办?也只能谦虚谨慎,好自为之。

于是,在突如其来的胜利面前,周人表现出异常的清醒和深深的忧虑。体现在《易经》,就在它的最后两卦,也就是第六十三卦和第六十四卦——

这个第六十三卦,叫“既济”。第六十四卦,叫“未济”。这两卦,什么意思呢?济,就是成功。所以,既济,就是已经成功;未济,就是还没成功。为什么?我们来看看,这两个“别卦”,都是由哪两个“经卦”组成的。既济,上面是坎卦,下面是离卦。离中虚,坎中满嘛!那又怎么样呢?坎为水,离为火。上坎下离,这叫“水在火上”(《易传·既济·象辞》)。水在上面,火在下面。水要灭火,能成;火要烧水,也能成。所以说,既济,就是已经成功。未济呢,正好相反,下面是坎卦,上面是离卦。火在上面,水在下面。火往天上飘,水往低处流,根本就不搭界,哪里能成事?所以说,未济,就是还没成功。

前面说过,《易经》六十四卦,是要包罗万象,概括整个世界的现象、变化和规律的。所以,六十四卦中有“既济”(已经成功),有“未济”(尚未成功),并不奇怪。关键在于它们的先后次序。是什么呢?是“既济”在前,“未济”在后,一个是第六十三卦,一个是第六十四卦。这就有意思了!《易经》六十四卦,从天地(乾坤)出发,一路走来,历尽沧桑,转到第六十三卦,哈,成了!但它是六十三卦啊!还有一卦。那六十四卦是什么呢?未济。嘿,还没成!没成怎么办?重新开始,再来一遍。从乾坤两卦,再到既济、未济。这就是《易经》卦序非常高明的地方——最后一卦绝不是成功。成功就完了!到了顶峰,就走下坡路了!必须再给你一个未济,才行。它的意思也很清楚:别以为成功了,胜利了,就一劳永逸、万事大吉,可以高枕无忧!告诉你,天下事,了犹未了。后面的麻烦,多了去。你还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小雅·小旻》),夹起尾巴做人吧!

这可真是“革命尚未成功,诸君尚需努力”。于是,《易经》从最基本、最原始的因素出发,在经历了所有的可能性之后,达到成功,然后走向还没成功,然后重新开始。其实,这也是一个新的起点,一个更高的起点。

现在看来,周人的这种忧患,《易经》的这个思想,《易传》的作者是读懂了的。所以《系辞下》说——

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这段话的意思很清楚,就是要居安思危。居安思危是忧患意识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民族的共识。从孟子的“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到确定《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体现的都是这一点。大家想啊,新中国都成立了,中国人民都站起来了,为什么还要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呢?居安思危啊!忧患意识啊!

忧患意识是很重要的。学术界甚至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底色,就是忧患意识。比如曹操这个人,是很阳刚的,甚至很霸道的,但他写起诗来,却是“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短歌行》),简直就是愁肠寸断。所以有学者提出来,读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体验忧患。最能说明问题的,就是辛弃疾的《丑奴儿》——“为赋新词强说愁”。这就是说,在我们古代,你要成为一个诗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诗人,就不能整天乐呵呵的。整天乐呵呵,那不是傻小子吗?你得有忧患啊!可是一个少年,涉世未深,哪来的忧患?为了写诗,也只好装装样子。等到晚年,忧不胜忧,愁不胜愁,反倒“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了。

这就是忧患意识,是我们民族的先哲留下的一笔极其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应该继承,也必须继承。大家知道,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国家的进步是很快的,成就也是很大的。作为个人,变成所谓成功人士的,大约也有一些。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得意一下,翘一翘尾巴呢?我的看法,是稍微翘一下就好了。为什么可以“稍微翘一下”呢?因为毕竟憋屈了那么久。为什么只能“稍微翘一下”呢?因为“既济”的后面是“未济”。我们将来的路还长着呢!我们现在的问题,也还多着呢!还是居安思危的好。得意忘形,牛皮哄哄,动不动就说什么“不高兴”,至少也是不成熟的表现吧?

《周易》与理性态度

再说理性态度。

实际上,忧患意识同时也就是理性态度。因为所谓忧患,就是既非盲目乐观,也非一味悲观。可见没有理性,也不会有忧患。没有理性会怎么样呢?要么得意忘形,肆无忌惮,以为天上总会掉馅饼。要么提心吊胆,疑神疑鬼,歇斯底里,神经质。

周人有理性,所以忧患。因为忧患,所以《周易》就从巫术变成了哲学。

哈,我这样说,肯定会挨骂。那些愤青会跳起来说,你怎么能说我们中华民族最伟大的经典是巫术呢?你这不是侮辱中国人民吗?还有,你怎么能说巫术变成哲学呢?你这不是要搞伪科学吗?

对不起,我得实事求是地告诉大家,第一,《易经》原本就是巫术。第二,巫术不是贬义词,我这里的说法只是一个客观的表述。第三,巫术也不是伪科学。至少,原始时代的巫术不是。那它是什么呢?前科学。或者说,科学前的科学。

这个事,恐怕要稍微说明一下。如果大家有一点文化人类学的知识,那就应该知道,巫术是人类文化最早的模式之一。这么说吧,人类最早的物质文化模式,是工具;最早的精神文化模式,是巫术。然后,才有科学和宗教。科学和宗教都来源于巫术。不过,宗教和巫术,是相反的。科学和巫术,则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有什么相通的呢?就是科学和巫术都相信两点:第一,世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因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第二,人类一旦认识了自然,掌握了规律,就能够利用自然、控制自然、改造自然。

请大家想一想,科学是不是这样认为的?是吧?那我告诉你,巫术也是这样认为的。只不过,巫术掌握的规律,是想当然的,是错误的。科学掌握的,才真是规律。比方说,巫术相信一条,叫做“部分等于整体”。因此,小孩子换牙的时候,那个掉了的乳牙,可要好好处理。处理不好,被坏人或仇人拿了去念咒语,就会生病。这当然是错误的认识。那颗牙齿,谁拿了念咒语也没用,不会生病。但是,巫术的这个用心是好的,方向也是对的,不对的是路径。问题在于,谁也不是生下来就会走路的,谁也不是一开始就能走对的。你不走,怎么知道对不对呢?你不试,怎么知道行不行呢?即便是科学研究和科学发明,也要试错嘛!巫术,就是人类认识的“试错阶段”。

这样试着试着,原始时代的人类,就逐渐地总结出一些真正的规律。这些规律,主要是从生产劳动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但也有一些,来自巫术。因为巫术认为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也有一些是有道理的。这个时候,科学就产生了。科学诞生于巫术,所以巫术是“前科学”,不是“伪科学”。或者说,原始巫术是“前科学”,不是“伪科学”。科学诞生之后,如果还要搞巫术,还要说他们搞的是科学,那就是伪科学了。总之,掌握了正确方法和路径的,是科学。方法路径不对头,对规律的认识想当然,却当作规律来用,是巫术。鉴定的办法,就是看在相同条件下的相同操作,结果是不是相同。如果一时半会弄不清,就先别下结论。伪科学的帽子,也不宜随便乱扣。

巫术变成科学,是人类认识的进步。可惜科学也不是万能的。何况原始时代的科学,水平还很低,总会有认识不到的地方、解决不了的问题。这个时候,宗教就产生了。为什么呢?因为我办法都用完了嘛!我用过了巫术的办法,不能解决问题。我现在用科学的办法,还是不行。那我就只好相信,自然界有一种不可抗拒的神秘的力量。我只能拜倒在这个力量前面,五体投地,诚惶诚恐。

由此可见,宗教和巫术刚好是相反的。巫术是征服,宗教是臣服。科学和巫术则是相通的,只不过科学走对了路,巫术没走对。但是,没有巫术,就没有科学,也不会有宗教。所以,世界各民族在她的原始时期,都有巫术,都要经过巫术阶段,这是无一例外的。不同的是,在西方人那里,巫术逐渐发展为科学。而在我们这里,在《周易》这里,巫术变成了哲学。《易经》就是巫术中有哲学,《易传》就是哲学中有巫术。

从巫术变成哲学,这是思想的飞跃,也是理性的胜利。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巫术虽然可以变成科学或者哲学,却并不一定就变成科学或者哲学。它还可以变成艺术或者迷信。变成艺术,是感性的胜利。变成迷信,是愚昧的胜利。周人把它变成了哲学,就说明周人的态度是理性的。

态度理性,又怎么样呢?很简单,“术”就变成了“道”。我们知道,巫术这玩意,原本是一种技术。只不过,是巫师的技术,所以叫“巫术”。但不管怎么说,巫术是很讲究“技术性”的。咒语怎么念,动作怎么做,一点都不能出错。一个字念错,或者一个动作没做对,那事儿可能就黄了。《周易》关心的却不是这些。它关心的,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那就是:世界为什么会纷繁复杂、千变万化?结论是:因为阴与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是世界的本质特征,而且就体现在《易经》的符号系统中,《易传·系辞下》概括为八个字——

阳卦多阴,阴卦多阳。

理解这句话,要有一点知识。就是八卦的性质,可以分为两类——阳卦和阴卦。决定它们性质的,是卦画,也就是笔画。卦画为单数的,叫“奇”(读如基)。卦画为双数的,叫“偶”。奇数为阳,偶数为阴。比如乾坤两卦之外的六个经卦——

请看,震、坎、艮,都是五画,是阳卦。巽、离、兑,都是四画,是阴卦。但是,震、坎、艮,都是两阴爻,一阳爻,阴爻比阳爻多,这就叫“阳卦多阴”。巽、离、兑呢?却都是两阳爻,一阴爻,阳爻比阴爻多,这就叫“阴卦多阳”。这说明什么?说明阳性物质或阳性现象,往往阴性成分多。阴性物质或阴性现象呢?反倒是阳性成分多。大家可能会问:那又怎么样?告诉你:这就非变不可!为什么非变不可?矛盾嘛!而且,这矛盾还是内在的嘛!何况要变也不难。比如把兑卦最下面那根阳爻提到最上面,就是离;换成阴爻,就是坎。再比方说,震卦掉个个儿,就是艮;巽卦掉个个儿,就是兑。这叫什么?这就叫“变卦”。我们生活中,常常会说“你这个人怎么变卦了”,就从这儿来的。

由此可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结果,必然是“你变成我,我变成你”。这就是“道”,即“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把这个“道”揭示出来了,它也就从巫术变成了哲学。这就是理性的胜利。而且,这种理性的态度,还必然会表现为变革的精神。

《周易》与变革精神

变革,确实是《周易》的精神。《周易》有一个基本思想,就是认为变是好的,不变是不好的;能够变是好的,不能变是不好的。比如六十四卦当中,有这样两卦,一个叫泰卦,一个叫否卦。泰,我们知道,就是好嘛!比如三阳开泰、国泰民安。否,读如痞,是不好的。这两卦,卦象如图所示,是这样的——

这两卦的卦象,也就是它们的样子,刚好是相反的。怎么个相反呢?一个是坤卦在上,乾卦在下;另一个是乾卦在上,坤卦在下。乾是什么?天。坤是什么?地。那么请问,我们平时看到的现象,天是在上面,还是在下面的?天是在上面的。地呢,本来是在下面的。这样说来,上乾下坤,就应该对了,是不是?

可是我们来看泰卦和否卦,是什么样子呢?泰卦,是地在上,天在下;否卦,是天在上,地在下。按照我们的理解,天在上,地在下,这不就对了吗?可是《易经》说不对啊,不好啊,是“否”啊!为什么不对,为什么不好?《易传》做了一个解释——

《象》曰:天地不交,否。

原来,天在上,地在下,就没有问题,没有矛盾,就不好了。没有问题,没有矛盾,怎么就不好呢?因为就不会发生关系(天地不交),也就不会变啊!那么,怎样才好呢?地在上,天在下,最好!地在上,天在下,怎么会最好呢?因为位置不对啊!位置不对,又有什么好呢?它就要变啊!可见泰卦的好,好就好在它“不对”。对了就不好,就是否卦了。这叫什么呢?这叫有矛盾就有冲突,有冲突就有变化,有变化就有发展,有发展就有前途。如此说来,有矛盾,有冲突,有变化,岂非天大的好事?

哈!这就不是“不怕变”,而是“怕不变”了。我们知道,“不怕变”已经很了不起,“怕不变”就更了不得。为什么呢?不怕变,是被动的。世界要变,我也没有办法,只好跟着变。怕不变,则是主动的。你不变,我还着急。当然,按照《周易》的观点,我们这个世界,永远都在变化,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因此不必怕它不变。但是,能够“怕不变”,就说明我们已经有了足够的思想准备和应变能力,有了主动权。这是很了不起的。

实际上,不变,也不可能。为什么?因为“阳卦多阴,阴卦多阳”。阳性物质或阳性现象,往往阴性成分多。阴性物质或阴性现象,则反倒是阳性成分多。阴性成分多,阳性物质或阳性现象,就迟早会变成阴性物质或阴性现象。反过来也一样。比方说,白天变成黑夜,黑夜变成白天;或者说,夏天变成冬天,冬天变成夏天。

显然,变,是必然的,也是好事。所以,《易经》当中,但凡吉卦,都是暗示着变化的。比如咸,是泽上山下;革,是泽上火下;丰,是雷上火下。这些都吉利。相反,睽,火上泽下;遁,天上山下;噬嗑,火上雷下,就意味着不顺利,不成功。

看来,当周人将多次卜筮的经验,整理为《易经》的符号系统和文字系统时,他们已经悟出了一个道理——“事物在变化发展时就有前途,是吉的;停滞、不变化,就没有前途,是凶的”(任继愈《中国哲学史》)。当然,他们也同时悟出了一个道理——既然世界永远在变,既然变化的规律是有章可循的,那么,与其在世界的变化面前惊慌失措,不如掌握规律,让事情尽量向好的方向发展,甚至主动去变革。

这就是变革精神,也就是理性态度。

问题是,怎么变?

关于这一点,《周易》也提供了三条意见。首先是穷极而变。《易传·系辞下》说——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穷,就是发展到极点,叫“穷尽”。任何事情走到尽头,就要变,即“变革”。变了就通,即“通畅”。通了就久,即“长久”。因此,长久是因为变通,变通是因为穷尽。比方说,一年当中,最冷是什么时候?三九。最热是什么时候?三伏。三伏中的末伏,是从立秋以后的第一个庚日开始的。三九,则是冬至后的第十九天到第二十七天。可见到了三伏,其实已经热到头了。到了三九,也冷到顶了。所以,三九,其实是阳气上升之时。三伏,则是阴气上升之日。结果大家都知道,一个是春暖花开,一个是秋风萧瑟。

这是能够给我们启发的。比方说,某个时候,你觉得倒霉透了,就千万不要沮丧。咬咬牙,挺过去,也就“柳暗花明”。同样,一帆风顺,红红火火,也千万不要“春风得意”,倒霉的事一定在等着你。为什么?穷极而变。所以,逆境中,要有信心。顺境中呢?最好还是居安思危,夹起尾巴做人。

这就是《周易》提供的第一条意见。第二条呢,是与时俱进,即把握时代脉搏,顺应时代潮流。《易传·系辞下》说——

变通者,趣时者也。

趣,就是趋。趣时,就是趋时。《易传》叫“与时偕行”(《乾·文言》),现在叫“与时俱进”。为什么要与时俱进?因为时势的变化,最能反映客观的规律。规律是不能违抗的,只能顺应。比方说,秋凉了,就要加衣服;春暖了,则要减。这个你不能拗着来。当然,也有“春捂秋冻”的说法。但那其实是为了更好地“与时偕行”,不是要对着干。

可见,时,也就是势。势不可挡,所以只能与时俱进。这里说的“时”或者“势”,包括自然的,也包括社会的,即“时代潮流”。时代潮流,也是“势不可挡”的。因此,你想长久吗?那好,请你变革!只有与时俱进,才能长治久安。这是《周易》提供的第二条意见。

第三条,就是恰到好处。这一条,牵涉到《周易》的中庸原则,我们单独来讲。

《周易》与中庸原则

《周易》也讲中庸吗?讲。为什么讲?因为按照《周易》的观点,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既然是发展,是变化,那就会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也有三个阶段。开始的时候,也就是第一阶段,变化还不显著。事物的特征,也就显现不出来。最后一个阶段呢?按照“穷极而变”的规律,又会走向自己的对立面,由阴变成阳,或者由阳变成阴。这样算下来,最好的、最适宜发展的,可不就是中间那个阶段?这就是中庸了。

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不妨来看一个例子——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六十四卦中的乾卦。对它的解释,关键在于爻辞和《乾·文言》。《乾·文言》,是《易传》中的一篇,据说是孔子的作品。这个当然靠不住,我们不去管它。爻辞,则是《易经》的文字之一。《易经》的文字有三种:卦名、卦辞、爻辞。比如《易经》第一句话,是“乾。元亨利贞”。乾,就是卦名。元亨利贞,就是卦辞。卦辞是说明全卦的。除了卦辞,还有爻辞。爻辞是说明每一爻的。《易经》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它们的位次,是从下往上数,不能从上往下数。最下面一位,叫“初”。最上面一位,叫“上”。其余四位,二、三、四、五。遇到阴爻,就称为“六”。遇到阳爻,就称作“九”。乾卦是六根阳爻。因此,依次是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

现在我们来看,乾卦的爻辞怎么说?

乾卦爻辞的第一句,是“初九,潜龙勿用”。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解释?我们知道,乾,是纯阳之卦。所以,我们看初爻的时候,必须“见初阳而不见其余之阳”。换句话说,就是要把上面五根,都看成性质相反的,看成阴爻,这才符合“阳卦多阴”的原则。这样得出的印象是什么呢?是一条龙在最底下(一阳爻),上面是万丈深渊(五阴爻)。这个时候,你就不要乱动。不动又怎么样?潜伏。而且,《乾·文言》还可能有一种观点,就是将天时的十二个月,分配于六爻,每爻两个月。龙的活动,从下往上,与时偕行。(请参看高亨《周易大传今注》)那么,初九是什么时候?夏历的十一月、十二月。此时,阴盛阳衰,“阳气潜藏”(《乾·文言》),龙也只好歇着,睡大觉。这就叫“潜龙勿用”。

接下来,是九二。九二的爻辞,是“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为什么呢?原来别卦六爻,最下面两个代表地,叫“地道”。最上面两个代表天,叫“天道”。当中两个代表人,叫“人道”。天、地、人,叫“三才之道”。九二处于地道上位,龙就到地面上来了,所以叫“见龙在田”。见,读如现,显现的意思。龙出现在田里,当然“利见大人”。何况这时,是夏历的一月、二月。春光灿烂,大地锦绣,《乾·文言》称作“天下文明”,当然大大地好。

九三,龙到了人道的下位,所以爻辞是“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乾乾,就是勤奋而强健。惕,就是警惕。白天勤奋而强健,夕阳下山了,还很警惕,那就没有问题了(无咎)。这个时候,是夏历的三月、四月,也是农作物的发育期,必须小心伺候。所以爻辞说要朝乾夕惕,《乾·文言》说要“与时偕行”。

九四呢?九四的爻辞是“或跃在渊,无咎”。九四在人道上位,象征着龙到了深渊之上,天穹之下,进退自如,也很好。这时,是夏历的五月、六月,是农作物的成长期,也是酷暑之时,《乾·文言》的解释是“乾道乃革”。革,就是变。怎么变?变成最好和最不好。

最好的是九五。此时,是夏历的七月、八月,正是收获季节。爻位九五,也已经进入了天道,就像龙飞到天上去了。龙在天上飞翔,草木在地上丰收,当然非常之好。所以九五的爻辞,是“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乾·文言》的解释,则是“乃位乎天德”,也就是阳气的最佳状态,天德的成功之时。

最后是上九。怎么样呢?爻辞说“亢龙有悔”。为什么?过头了。九五的时候,你已经飞到天上去了,还往哪儿飞啊?这就是“亢”。亢,就是极致、极端、顶点、最高处。再飞,可就要后悔了。这个时候,是夏历的九月、十月。所以《乾·文言》的解释,是“与时偕极”,也就是和时节一起,达到阳气的鼎盛时期。盛极必衰。接下来,就要进入寒冷的冬天。或者说,要反身进入坤卦,从头开始。

这就是“龙”从初九到上九的发展变化过程。这个过程,跟前面说的情况完全一样。

现在我们再看一看这六句爻辞。初九是“潜龙勿用”,上九是“亢龙有悔”,都不怎么好。九二、九五,都是“利见大人”,大大地吉利,大大地好。九三、九四呢?是“无咎”,也没问题。这样看下来,大家发现规律了没有?规律就是两头的不好,当中的好。初九、上九是两头,九二、九三、九四、九五是当中。当中四爻,又数九五、九二最好。为什么?因为它们是当中的当中。别卦是经卦(八卦)相重。九五和九二,刚好在两个经卦当中啊!

在这里,《易经》表达了一种什么思想呢?两个字:执中。前面说过,《周易》认为,世界永远在变化,事物永远在发展。那么,发展变化到什么程度最好?时间、地点、方式,都恰到好处,就是发展变化的最佳状态。这个“恰到好处”,其实就是“中庸”。中庸,就是“无过无不及”嘛!初九不够水平,是“不及”;上九做过头了,是“过”。过犹不及,所以都不好。怎样才好?当中才好。而且,越是当中,越好。

所以,中庸,就是《周易》的原则。也因此,别卦六爻,最重要的就是二和五。用《易传·系辞下》的话说,就是“非其中爻不备”。其实,就连打麻将,二和五也很重要。“二五八将”呀!为什么还有八?麻将条、饼、万,都是九张牌。分成三组,等于三个“经卦”(八卦)。每组当中的,就是二、五、八嘛!由此可见,中庸之道,真是无处不在啊!

事实上,中庸之道,也是中国文化一种独特的智慧。那么,请问什么是中庸呢?中庸之道又是什么道理呢?中庸之道是不是不讲原则呢?如果中庸之道是讲原则的,那它的原则又是什么呢?这是我将在下一章告诉大家的。

标签: #二进制数学家 #二进制数学家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