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空技术网

如何彻底分清问题解决中的“手段目的分析法”和“爬山法”

孙老师爱学习 395

前言:

此刻兄弟们对“简述爬山法的实用条件”大体比较重视,咱们都需要剖析一些“简述爬山法的实用条件”的相关文章。那么小编也在网络上收集了一些对于“简述爬山法的实用条件””的相关知识,希望同学们能喜欢,大家快快来学习一下吧!

什么是手段目的分析法?

手段目的分析(method-end analysis),顾名思义,就是对目的(即最终的目的)和手段(即方法)的分析。我们现有一个目标(目的),然后看到它和当前状态之间的差异,随后,人们想方设法地想要采取某种办法(即手段)来减少这个差异,这就是手段目的分析法。

单选题:

先有一个目标(目的),它与当前的状态之间存在着差异,人们认识到这个差异,就要想出某种办法采取活动(手段)来减小这个差异。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策略是( )。

A.爬山法

B.逆向工作法

C.手段目的分析法

D.尝试错误法

答案是C。

“分析”一词带有“拆解”的意思,也就是把大目标拆成一堆小目标,把大的行为拆成一堆具体的小行为。它的基本流程如下:

确定总目标。比较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提出第一个子目标。确定完成第一个子目标的方法或操作(即手段)。提出第二个子目标。确定完成第二个子目标的方法或操作(即手段)。如此反复,直至问题解决。

以考编为例,“考上编制”是小明的总目标。下面,为了实现这个总目标,小明要首先分析出一个子目标,然后确定行动,来努力实现该目标:

第一步,确定总目标:考上教师编!第二步,划分第一个子目标,例如小明划分的第一个子目标是掌握教育学。第三步,根据子目标确定手段,例如小明确定的手段有:读《教育学》教材报班听老师讲做相关习题

第一个目标实现之后,小明需要设置第二个子目标,例如他的第二个子目标是掌握心理学,根据该目标确定的手段有:

读《心理学》教材报班听老师讲做相关习题

由于每一步行动都会受到其它行动的影响,也会对其它行动产生影响,所以在实施过程中,个体可以随时对子目标或行为手段做出调整。可能小明在这一步学习的过程中,发现之前在学习教育学的时候用了某种不好的学习方法,于是,小明决定暂时忘记之前学过的某个知识,打算等学完心理学之后,再重新学一学教育学。此时,小明的做法是在刻意地扩大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之间的距离。

下图展示了手段目的分析法的具体流程,图片来源可点击下面的英文网站查看:

手段-目的分析法

如图所示,手段目的分析法,首先确定一个或一系列总目标(goals),然后将其分成若干个子目标(sub-goals),如有必要,还可以对子目标继续划分,得到子目标的子目标,甚至子目标的子目标的子目标(sub-sub-sub-goals),最后,根据每个子目标来确定行动方式,即行为手段。我们需要尽可能地详细地区分子目标。子目标越是详尽,个体对整个活动的系统性把握也就越是清晰。

河内塔问题:一个手段目的分析法的实例

如上图所示,从左到右有A、B、C三根柱子,其中A柱子上面有从小叠到大的n个圆盘,现要求将A柱子上的圆盘移到C柱子上去,期间只有一个原则:一次只能移到一个盘子且大盘子不能在小盘子上面,求移动的步骤和移动的次数。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首先确定一个子目标,然后实施这个目标,随后确定下一个子目标,然后实施这个目标,以此类推。有时候,为了能将某个圆盘移到C上,需要首先将其它已经进入C的圆盘暂时移走,这便意味着暂时扩大初始状态与目标状态的距离。

在解决河内塔问题时人们采用的策略是( )。

A.算法

B.逆向搜索

C.爬山法

D.手段-目的分析

答案是D。

什么是爬山法?

爬山法是首先设立一个总目标,然后在起始点和总目标之间确定一个节点,随后向着这个节点靠近。等抵达这个节点之后,我们需要判断自己是否真的更加接近终极目标。

爬山的过程往往具有盲目性,由于前路未知,我们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因此,爬山法很像桑代克所谓的尝试错误(trial-and-error)。为了爬到山顶,我们需要首先确定一个眼前的相对更近的地点,这个相对更近的地点就是我们通向最终目标的第一步。我们需要奋力向这个地点攀爬,待抵达整个地点之后,还要评估自己是否已经更加接近终点,如果更加接近,则继续确定下一个节点;如果没有,譬如发现前面横亘着一条峡谷,那就需要退回,重新尝试其他的地点,如此反复,直至靠近终极目标。

对爬山而言,由于山路崎岖颠簸,所以我们往往到了一个山头之后,才发现看起来最终目标已经近在咫尺,但眼前横亘着一道山沟,于是我们还要重新下山,才能抵达终点。所以说,爬山法也经常需要采取迂回策略。

想要进一步了解,请点击:

​mercercognitivepsychology.pbworks.com

爬山法的特征

爬山法是形成一种方案,然后检验这个方案。具体可包括以下步骤:

形成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案。测试这个方案是否有效。如果无效,则重新产生其他可能的解决方案。

如同爬山,为了抵达山顶,我们也需要类似的三个步骤:

先选定一条看起来可能通往山顶的道路。沿着这条路走啊走。如果走不下去,就得重新退回,走其他道路。这表现为迂回的策略。为加深理解,我们可以简单了解一下爬山法的类型:简单爬山法(simple hill climbing):评估所有可能的解决方案,然后选择一个看起来最不容易出错的方案,然后尝试该方案,如果这个方案让我们更加靠近最终目标,则继续沿着该方案前进,否则退回并尝试其他方案。最陡峭上升的爬山法(steepest-ascent hill climbing):在所有的可能方案中,选择一个距离终极目标最近的解决方案,然后尝试该方案,如果有效则实现大跃进,随后继续沿着该方案前进;否则退回,尝试具体终极目标第二近的解决方案,如此类推。随机爬山法(stochastic hill climbing):在所有的可能方案中,随机选择一个解决方案,然后尝试该方案,如果有效则继续沿着该方案前进,否则退回,尝试具体终极目标第二近的解决方案,如此反复,直至确定有效方案。医生看病:一个爬山法的实例

医生给病人看病,其终极目标就是治好病人的病。现在,为了实现这个终极目标,医生需要首先考虑一系列可能的治疗方案。例如Ⅰ服A药治疗;Ⅱ服B药治疗;Ⅲ手术治疗,等。随后,医生从这些方案中选取一个方案,并实施该方案:

如果医生选取一个看起来最稳妥的方案,例如是方案Ⅰ,那么叫做简单爬山法。如果医生选取一个不甚稳妥,但很有可能一步到位彻底治好病人的方案,例如是方案Ⅲ,那么叫做最陡峭上升的爬山法。如果医生随便选择一个方案,那么叫做随机爬山法。

在实施方案的过程中,医生需要随时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情况,如果发现好转,则在此方案的基础之上采取进一步的方案,如果没有好转,或好转程度不甚理想,则可以放弃此方案,转而采取其它方案。

走迷宫(maze):另一个爬山法的实例

迷宫

迷宫有一个入口和一个出口,如图所示,所有的黑色线条都是挡在入口和出口之间的障碍。我们为了走出迷宫,就必须首先选定一个看起来更像是能通往出口的线路。此时,身在迷宫中的我们只知道两件事;一,最终的出口;二,前面的路。对于拐弯之后的道路会是什么样子,我们其实是一无所知的。

走迷宫具有盲目性。如果前面是死胡同,我们就不得不回到刚才的位置重新选择另外的道路,如果另外的道路也被堵死,我们就需要重新回到更早前的位置,甚至最初的起点位置。这体现了爬山法的迂回属性。

手段-目的分析法和爬山法的对比

手段-目的分析法爬山法区分子目标不区分子目标不涉及尝试错误涉及尝试错误,即尝试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根据尝试结果,随时可能放弃该方案。有时需要人为地,刻意地,有意识地暂时扩大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有时需要迫于无奈地,不得不采取迂回策略

应试策略:

最后让我们落实到考试上。如果应对相关知识点的单项选择题呢?下面我为大家总结一些考试技巧:

如果题目出现“子目标”三个字,毫无疑问选择“手段目的分析法”。如果题目出现“迂回”两个字,毫无疑问选择“爬山法”。如果题目只说扩大差异,并且或明或暗地提出这个扩大差异是人为的、刻意的、故意的,例如在河内塔问题中,当事人故意把已经位于C中的圆盘重新移走,则毫无疑问选择“手段目的分析法”。

下面来几道题练习一下:

经过评价当前问题状态后,限于条件,不是去缩小,而是去增加这一状态与目标状态间的差异,经过迂回前进,最终到达解决问题的总目标。这是问题解决策略中的()

A.算法

B.手段—目的分析法

C.逆向工作法

D.爬山法

题目中出现了“迂回”二字,因此是爬山法,故选D。

将学期报告分解成一个个小任务,如选择题目、查阅资料、制定纲要等来逐步解决,这种方法属于问题解决中的()

A.类比思维法

B.手段—目的分析法

C.爬山法

D.逆推法

题目中出现了“分解成小任务”,显然是分出子目标,因此是手段目的分析法,故选B。

标签: #简述爬山法的实用条件 #爬山算法的缺陷 #爬山算法程序c语言版本 #爬山法的实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