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空技术网

光速每秒30万公里,科学家是怎么测出来的?

姿势分子knowledge 2191

前言:

当前兄弟们对“准牛顿算法”大约比较看重,小伙伴们都想要分析一些“准牛顿算法”的相关资讯。那么小编同时在网络上网罗了一些关于“准牛顿算法””的相关文章,希望大家能喜欢,兄弟们快快来学习一下吧!

一百多年前,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告诉我们: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没有什么可以超过光速。

直到今天,尽管偶尔有超光速现象的存在,但是绝大部分科学家仍然把这个理论奉为圭臬,并且很多时候都找到证据解释那些超光速现象的问题所在。因此,光速作为宇宙最快速度的地位,依然牢不可破。

那么,如此快的光速,科学家是怎么测量出来的呢?

实际上,对于光速的测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人类的智慧不断进步,才终于完成了这个伟业。今天,咱们就看看,科学家是如何测量光速的。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时期(虽然他不是希腊人)著名的代表人物,尽管他的一些理论都被推翻了,但当时是非常盛行、甚至被捧到天上的。

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希腊人,同样认为光速是最快的。但和爱因斯坦不一样的是,他们认为光速是无限的,也就是所谓的超距效应。也就是说,不论多远,光都可以在一端点亮的情况下,另一端在同时就能接收到这束光。因此,对于他们来说,测量光速完全是荒谬的,没有必要的。

这不能怪他们,毕竟那个时候,地球的距离都是他们无法驾驭的,能够驾驭欧洲的距离都不太可能。所以,不论是他们生活的范围、还是他们的科学认识,都导致了他们对光速看法的局限性。

伽利略

在大家的印象中,最能打亚里士多德脸的人,就是伽利略了。实际上,比萨斜塔的实验,基本已经被证伪了。不过,伽利略敢于提出质疑并付诸实验的精神,确实一点不假的。

他并不相信光速无限,坚持要自己做实验。于是,他和他的助手,爬上了两座山头,进行了实验。他的实验原理很简单,助手拿着一盏非常非常明亮的灯,用木板挡住它。然后,助手移走木板,露出灯光,伽利略计算助手移走木板和自己看到灯光的时差,用距离除以时间,就是光速了。

现在我们知道,伽利略的这个实验,是不可能有结果的,因为光速实在太快了。别说两座山头了,就算他们站在地球的两端,光速从一端传播到另一端(咱就按直径算,不按周长算了),也仅仅需要不到0.05秒,也就是不到50毫秒。而即使是运动员,反应速度也需要150毫秒。因此,伽利略这种方法,根本不可能测量光速,最多也就是测量一下他的反应速度。对此,他自己也是承认的。

罗默无心插柳

伽利略虽然失败了,但他的贡献却让测量光速变为可能。他的实验告诉我们:想要测量光速,必须要有更远的距离。而他更重要的贡献,是告诉别人:望远镜这种东西可以看天,看星球。并且,他还发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并称为伽利略卫星。而其中的木卫一,对于测量光速起到了重要作用。

1676年,一个叫做奥勒·罗默的人,意外测得了光速的数值。

说起来,他这也是无心插柳,因为他只是想测量木卫一的公转周期,以作为天文上的一个精确“时钟”。这个测量方法其实很简单,如果木卫一运行到被木星挡住阳光的位置,我们是看不见它的;如果它运行出这个阴影,我们就能看见它。

大家可以看这个示意图,A是太阳,EFGHLK所在的圆是地球轨道,B是木星。当木卫一运行到CD之间的阴影时,我们就看不见它。因此,只要多次测量它两次出现的时间差,就知道了它的公转周期。

于是,问题出现了:每隔一段时间,测量的数据就不一样。

罗默认为,这不可能是木卫一运行不规律造成的,这不符合天体物理学的法则。唯一的解释,就是光并非瞬时传播,光速是有限的。于是,他转而开始通过这个发现,来测量光速。

确定量级

还是上面的图,假设,我们是从地球北极的上空看太阳系,那么地球、木星和木卫一,都是逆时针公转的。如果地球运行到F点时发现木卫一被木星挡住了(消踪),也就是木卫一位于C点的时候。由于光速传播需要时间,所以实际上我们在F点看到木卫一到达C点的时候,已经是几分钟之前的事了,它实际上已经在CD之间了。

当木卫一在D点重新出现(现踪)时,地球可能已经运行到G点了(为了方便大家看,比例会非常失衡,只要我们懂得道理就行了)。同样的,就像我们在F点看到木卫一到C点有延迟一样,在G点看木卫一到达D的时候,其实也是几分钟之前的事了。

木星和木卫一

由于木星公转速度相对较慢,我们认为它基本没动。那么,显然DG的长度要比CF短一些。因此,虽然都有延迟,但是DG距离比CF短,所以延迟也相对短一点。这意味着,我们在FG之间测量的木卫一消失的时间,要比它实际消失的时间短一点。

你蒙了吗?

针对最核心的部分,我们打个比方。

假设你在玩王者荣耀,但是用的网非常卡。游戏开始的时候,你还在延迟,开场10秒钟你才进场。结果你发现自己忘记开WiFi了,于是换成了WiFi。不过这个WiFi信号也不好,只比流量快一点,有8秒的延迟。结果,这局游戏已经结束了,你还在峡谷里跑了8秒钟才知道结果,因此,如果整局游戏持续了15分钟,你只玩了14分58秒。

懂了吧?

反过来说,当地球远离木星的时候,情况就是相反了的。当地球在L处发现木卫一在C处消失,又在K处发现木卫一在D处出现的时候,同样要考虑到延迟的效应。这次,就相当于你用WiFi进场玩游戏,但是中途WiFi断了改用更慢的流量,所以你玩的时间要比游戏实际的时间要长,也就是地球测量的木卫一消失-出现时间比木卫一实际消失-出现的时间要长。

然后罗默开始假设:设光速等于地球直径,而地球在木卫一公转一圈的期间移动的距离是210倍地球直径(不知道他是根据什么假设的),那么木卫一的光传播到地球的时间就要差了210秒(也就是游戏实际时间和你玩的时间差),也就是三分半钟。换句话说,当地球靠近木星的时候,木卫一消失的时间会短3.5min,远离的时候会长3.5min,加一起就是7min。

而实际观测的结果是,二者相差并没有7min,而且差得很多。由此可见,光在一秒钟内的传播速度,远远超过了地球直径。他推测,光速的量级大约是10的8次方米每秒。

别说,和现在的数据还真是一个量级——虽然他的假设也有点离谱。

粗略计算

那么,确定了量级,还能更精确一点吗?

能。

对于木卫一的公转周期,虽然不是完全准确,但是基本是没有问题的,大约是42.5天。也就是说,如果观察位置不变,木卫一消失的周期也应该是42.5天。而位置如果变化了,那么就是光速传播所导致的了。

从1668年到1678年,罗默持续观察了11年的时间(前面讲得太多,我恐怕你连罗默是谁都忘了……)。测量发现,地球距离木星最远的时候,木卫一消失的时间要比最近处晚了22分钟。而这个时间,就是地球在太阳的两侧所带来的光速移动时间。因此,只要解决地球半径的问题,就可以解决光速的问题。

不过,如果大家还记得我们以前【科学有道理】栏目关于日地距离测量的那一期的话,就会发现,这个时候人类还没有精确测量出日地距离。因此,罗默测出了时间,但是没有距离,这怎么算速度?

实际上,罗默的计算,就到此为止了。很多人认为罗默首次计算了光速,但实际上,他更多的只是提供了借鉴。另外,通过复杂的计算,他得出了光每秒传播的距离比地球直径更大,仅此而已。

他的论文发表出去后,被惠更斯看见了。他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天文数据,也就是比较粗略的日地距离,得到了光速大约是每秒22万公里。同时,牛顿计算的结果,是21万公里每秒。他并没有说自己是根据什么计算的,因此,我们很难相信他不是借鉴了罗默的学术成果。牛大爷和惠大爷在关于光是波还是粒子的问题上吵得不可开交,所以也有可能是牛顿不甘落在惠更斯后面,才偷偷“抄作业”吧~

显然,不论是惠更斯还是牛顿,测量的光速都不准确,大约是现代数据的70%。这是由于当时人们对于日地距离没有准确的数据,才出现了这个偏差。

当然,即使按照日地距离已知的情况,罗默的数据也不准。这里面可能导致误差的因素比较多,比如当时的仪器精密度、木星的运动等等。当然,木星的运动,最终也要归结到日地距离上,因为一旦日地距离确定,木星的轨道也就可以确定了。

不管怎么说,对于16世纪的人们来说,能够测量到这个级别,已经是相当厉害了。

而更精确的数据,则要等到大约200年后,我们下一期再介绍~

相关文章:科学有道理:科学家如何测量日地距离?八大行星的距离又如何计算

标签: #准牛顿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