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空技术网

在北大,我们这样做慕课!

北京大学 624

前言:

眼前咱们对“中国大学慕课使用教程”都比较重视,姐妹们都想要了解一些“中国大学慕课使用教程”的相关内容。那么小编在网摘上收集了一些有关“中国大学慕课使用教程””的相关文章,希望咱们能喜欢,咱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从无到有:北大慕课的“身世”

2013年,“北大网络开放课程”项目启动。2014年3月,北京大学人事部与教务长办公室联合设立慕课(MOOC)相关教育技术培训计划,旨在提高北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先进网络信息技术的能力,同时,为不断遴选优质课程、推广慕课奠定基础,以面向全社会共享北京大学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

“MOOC课程资源建设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技术能力?MOOC开展教学以及利用MOOC资源进行校园教学需要具备哪些知识?”

北大慕课教育技术培训团队基于帮助教师MOOC建课及利用MOOC进行教学的目的,构建了MOOC相关教师教学能力模型。(如下图)

图1 MOOC相关的教师教学能力模型

“会不会像拍电影一样繁琐?”

慕课这一概念在国内尚未新兴之时,如何才能号召老师们主动抽出时间参与培训?团队人员的心里不禁打起了鼓。充分的时间、成熟的技术、与之配合的人力资源,诸如此类的成本要素在诸多老师的眼里垒成了高不可破的门槛,在顾虑与好奇的一番交战下,三四十位教师依旧饱含热情地投身其中,在培训团队的协助下,成功开展了第一批慕课课程建设。

“其实慢慢参与进来就会发现,这事儿没有想象中那么难。”

在参与实操的过程中,高难度、高成本的障碍感在老师们心中渐渐消失。慕课形式可以繁复,也可以简单,但无论如何,从共通的经验来看,最重要的还是课程本身。先把课做好,接着再考虑如何把课堂与技术相结合。在慕课建设的道路上,技术从来都不是真正的难点。如同电影一般,只要能把故事讲好,哪怕只有一个简单的布景,它依旧能有动人的力量。

图2 MOOC培训课程体系设计

如今,北大慕课相关教育技术培训已经进行至21期,培训教师达400余人。在浪潮式的发展趋势下,北大慕课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生态,不断更新已有课程,循序渐进推出新课程。从2013至2019年,北京大学开设慕课共119门,30多个开课院系遍布校内六大学部。

北大有什么慕课?“当我得知慕课是怎么回事时,立刻就觉得高等数学应该开慕课。”

“微积分基础”是目前各个大学对几乎所有专业一年级本科生开设的“高等数学”课程的第一部分和主体部分,包括函数的极限和连续理论、单变量函数微分积分理论和一元广义积分理论。在华文慕课及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均可见到北京大学王冠香教授开设的“微积分基础”课程。

图3 王冠香老师开设的“微积分基础”慕课

“当我得知慕课是怎么回事时,立刻就觉得‘高等数学’应该开慕课。”在绝大多数高校学生都需要学习“高等数学”的背景下,相关慕课的听众自然也就累积了起来。而相比传统课堂,慕课听众人群分布则要复杂得多,有考研的,有进修的,有出于各种各样工作需求展开深度学习的……正因为众多领域都需要数学基础知识,“微积分基础”慕课一经开设,便广受欢迎。

王冠香老师的“微积分基础”课程不仅风靡慕课平台,更在北京大学的校园中大火了一把。除了选修王冠香老师高数课的同学外,许多没有选课的同学也慕名上网观看他的慕课。

图4 节选自慕课平台“微积分基础”课程评论

在学生们心中,王老师讲课由浅入深、逻辑清晰,言谈风趣而又为人谦和,不仅课讲得好,还常常分享一些为人处世、研究学术的道理。

而在华文慕课和中国大学MOOC的“微积分基础”课程页上,王老师这样介绍自己——

“一个长期奋战在教学第一线的老教师, 一个愿意和年轻人分享学习数学的体会和感悟的数学工作者。”

在谈起自己对课程的期望时,他亦谦逊道:“如果要说我对自己的课程有什么期望,我只希望听我课的人能够减少一些对数学的‘恨’;如果再拔高一点的话,那就是希望听了我讲的课以后,人们或多或少能增加一点对数学的喜欢。”

的确如其所愿,这位热情洋溢、亲和力十足的“萌系”老师让数学也变得可爱不已。

“突然发现,我的学生变多了。”

目前,北大慕课学习者多达200万,来自全球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而在北大慕课国际化之路上,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2014年刘晓雨副教授在Coursera慕课平台上开设“Chinese for Beginners”课程,如今注册人数已经超过52万,进入美国高等教育年刊并被法国《太阳报》报道。此外,由对外汉语学院开设的“Chinese for HSK”系列慕课更是全球七大慕课平台唯一一门针对HSK(新汉语水平考试,为测试母语非汉语者的汉语水平而设立的一项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化考试)的课程。

对外汉语学院路云老师正是“Chinese for HSK”系列课程的授课教师之一。作为一门系列课程,对外汉语学院对最擅长HSK考试各版块教学的老师们进行分工。HSK考试共六级,分别用不同颜色的可爱熊猫图标表示,慕课全程秉承“考教结合”的原则,前三级侧重汉语入门,后三级侧重考试策略,教学团队针对重点词汇、语法的应用,还录制了一些发生在学校的对话小视频,悄然呈现了北京大学的校园风光。

“这门课程的学生遍布世界各地,其中的一些人被北京大学吸引,然后选择到这里开始自己的留学生活。这一点是我原来没有想过的。”

路老师发现从18年春季开始,这样的校园对话正在慢慢变多。有的时候会遇到新来的学生惊讶地问:“你是路老师吗?”原来他们在自己国家的时候看过我们Chinese for HSK的课程,觉得很不错,于是选择来北京大学来学习体验一番。

路老师不无感慨地说:“突然发现,我的学生变多了。”尽管在开设慕课时有一定心理预期,但这和真实的学习者之间的相遇终究是不一样的,有些学生在网上留言感谢北京大学,有些学生因此喜欢上中国文化,种种反馈都让课程的老师们惊喜而欣慰。

图5 节选自Coursera平台中Chinese for HSK的课程评论

“面对面教学是无法被取代的。但对于那些没法来北大上课、做实验的学生,这门课是有用的。”

“实验课要怎么做成慕课?”这会是绝大多数人听到实验课开慕课的第一反应,也是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张文霞老师的真实反应。而如今,由张文霞、辛广伟两位老师主讲的“遗传学实验”课程已经在Coursera、华文慕课平台运行几轮,也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和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线。

“最开始的时候我也十分纠结,这慕课究竟应该怎么做好。”张文霞老师回顾“遗传学实验”慕课的建设,那是一个慢慢体会、慢慢改进、有所取舍的过程。传统生物学实验课堂,通常会在开场进行背景知识和实验操作的介绍,接着再为学生演示实验,并由学生亲自操作。在“遗传学实验”慕课中,开场的介绍与传统课堂别无二致,在此之后则播放老师们录制的实验操作视频,同时配以语音讲解。

实验课对具体操作的要求较高,慕课如何检验学生们的掌握情况?“在每节课后,我们都精心设计了一些问题,必须认真听课、观看操作视频,才能够回答正确,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张文霞老师解释道。实际上,为了尽可能增强学生的实验参与感,“遗传学实验”课程有一个别出心裁的设计,那就是伴随果蝇遗传实验,录制观察果蝇生长状态的视频,同步上传“生活史观察日记”,每周一更,让学生真实感受果蝇遗传实验的时间跨度。

图6 华文慕课平台《遗传学实验》课程片段

“遗传学实验”不仅在形式上实现了创新突破,其呈现的现代遗传学理念也颇为前沿,尤其深受高年级学生、出国深造学生好评。张文霞老师表示,2019年2月课程教材《遗传学实验指导》第二版已经出版,在未来,“遗传学实验”慕课也会进行周期性内容更新。

图7 由张文霞老师担任主编之一的《遗传学实验指导》

尽管教学团队做了许多设计思考,但张文霞老师认为在实验课程方面,现阶段面对面教学仍然是不可替代的。

“但是对于那些没法来北大上课的、没有条件独立做实验、但是又对遗传学感兴趣的同学来说,这门课的理念和内容的选择是有用的”。 一块屏幕,打破时空的界限,联结可能与不可能的边界。
“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意识到这个方向的重要性,我能做点什么呢?”

作为北京大学慕课建设的主要推动人物,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李晓明教授积极开设了这么一门课程,它以社会学与经济学的若干经典问题为载体,以计算机科学的典型思维方法为工具,学习与体会两类学科知识与方法的交叉与互动,这门课便是“社会科学中的计算思维方法”。

事实上,从2011年开始,以李晓明教授为首的教学团队便在北大开设了一门有关交叉学科的新课。最初这门课以公选课的形式诞生,课名为“网络结构与效应原理”,随后又演变为全校通选课,更名为“社会科学中的计算思维方法”。2013年秋,乘着MOOC的东风,这门课程在慕课平台上摇身变为“人群与网络”,继而在北大以外的地区普及开来。

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人们主要关切的社会问题发生了迁转,传统单一学科不便于学生理解和思考这些问题,跨学科能力逐渐成为必要。实际上,交叉学科早在十几年前就受到了北京大学的格外关注,陆续推出了许多相关的学科,比如“整合科学”、“大数据科学”等。

“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意识到这个方向的重要性,我能做点什么呢?”

李晓明老师认为,自己所能做到的便是开发一门新课程。出身计算机学科背景的他,同时受到了David Easley和Jon Kleinberg合写的《Networks、Crowds and Markets》的启发与帮助——这是康奈尔大学的经济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的合作成果,其中对于学科交叉的观念以及在教学层面的实际操作让李晓明老师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他决定从计算思维的角度切入,再结合社会学和经济学的一些议题,于是便有了我们如今所看到的这门有趣课程。

图8 河南工业大学某学生认真完成MOOC课程获得认证证书

李晓明老师在这门课程上实现了基于MOOC的翻转课堂,即“人群与网络”,学生来上课前需要在慕课预习课程并完成作业。课堂上老师将用例子进行引导及讨论。据李晓明老师过去的课堂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82个学生参与,其中52个学生认为慕课好。可见总体来看,学生们对这种教学方法的接受度仍是向好的。

大刀阔斧:中国慕课的“领路人”

自2014年起,北京大学便大刀阔斧地向前推进建设慕课、利用慕课的道路。一方面,积极建设慕课,面向全社会共享北大优质教育资源;另一方面,高效利用慕课,通过开展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实践,大力促进教学改革。

2016年,北大慕课提出“videos-to-MOOCs”这一建设重点,尝试将过去多年来积累的一批国家精品课和资源共享课转换成慕课的形式,在以往百花齐放的慕课园地中,又探索出一条全新的工程化道路。一年多来,陆续完成了《变分学》、《热学》、《政治学概论》等十三门课程的转换,其中,张恭庆院士和欧阳頎院士的课程,更是实现了“院士开慕课”的突破。

图9 2014-2015学年北大混合式教学学部分布统计(待补)

慕课往往短小精悍,可随时调整进度条、反复播放,受众面极广,优势明显;而传统课堂则以师生间面对面的交互最为关键,老师可根据学生反馈及时调整课堂内容与节奏,这一点又是慕课所无法替代的。翻转课堂将慕课与传统课堂两种形式有机结合,面对参差不齐的受众学生,慕课将自主学习的选择权交至学生手中,老师得以更加高效地分配个人精力,将传统课堂安排得更为精细、深入,二者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极力平衡学生们在“吃不饱”与“吃不消”之间的需求差异。

一面让慕课在北大教学改革的道路上发挥作用,同时将这一渐渐稳固的教学模式辐射至国内其他高校,以北大优质教育资源反哺社会,带动全社会高等教育模式的创新突破。走得远,走得稳,更要做好领路人。

采访老师:李晓明、路云、王冠香、张文霞、陆俊林、冯雪松

文字:赖钰、陈锦雯、陈一芃

图片:陈一芃、陈锦雯、赖钰

编辑:庞惠琳、代小雪

标签: #中国大学慕课使用教程 #中国大学慕课使用方法 #中国大学慕课mooc怎么用 #中国大学慕课如何使用 #中国大学生慕课怎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