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空技术网

深刻把握新时代“原理课”教学模式的三个向度

光明网 292

前言:

而今小伙伴们对“思考操作符的优先级给出3032”都比较着重,大家都需要分析一些“思考操作符的优先级给出3032”的相关文章。那么小编在网上网罗了一些对于“思考操作符的优先级给出3032””的相关知识,希望兄弟们能喜欢,各位老铁们快快来了解一下吧!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首要任务就是要加强科学理论武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称原理课)作为高校思政课中基础性的理论型课程,在思政课体系中居于基础和核心地位。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表明,原理课“教材·原著·案例”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有较强的实效性,对大学生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坚持“教材·原著·案例”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以原理课教材理论视阈为教学出发点,科学精选出各类代表性的典型案例,依据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进行深度理论剖析和解读,从而打通案例教学中原理课教材、原著、案例这三个核心基本要素,做到把原理课教材与马克思主义原著、案例三者有机融合起来,真正实现三者之间的高度耦合性和“无缝对接”,有利于促进原理课教学质量提升。

一、把握原著融入教材的“理论深度”,注重增强教学的思想性和吸引力

原理课教材的基本原理深深植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是对经典原著丰富内容的高度理论概括。经典原著之所以具有很强的权威性,最重要原因就在于经典著作中所阐述的基本原理是真理。要准确把握原理课教材中的基本原理,必须认真深入地研读经典原著,回归经典原著文本,发掘教材的源流,做到有实有据。恩格斯说道:“我请您根据原著来研究这个理论,而不要根据第二手的材料来进行研究——这的确要容易得多”。把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与原理课教材的基本原理进行有机融合,有利于实现原理课教学的正本澄源,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提升教学的理论性、思想性。

为此,在原理课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从坚持三个原则着手。一是坚持整体性融入为原则。原理课中的基本原理是由一系列基本观点立场方法构成的科学严密理论体系,充分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经典原著在原理课教学融入中既要做到不破坏基本原理的整体性,又要做到有助于学生对基本原理整体性理解,真正做到经典原著与基本原理在整体上的有机融合。那么,这就要求教师倾力做到在宏观和微观层面注重引述能引证基本原理的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中合适篇目,而不仅仅是用经典原著中的直接叙述来支持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以便完整系统了解蕴含在这些经典著作中的核心思想和世界观与方法论。二是坚持基本原理为主导原则。要把握经典原著融入原理课教学的适度性,相较于基本原理,经典原著在原理课教学中仍处于辅助地位。不能将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取代基本原理,这种做法是不可取也是行不通的,而应该以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进行有效辅助并积极配合教材予以教学,以便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为此,将经典原著融入原理课教学时应该选择少而精的篇目进行精读,同时也要避免将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片面化、基本原理的僵硬化,做到取舍有度,实现辩证平衡、系统化构建。三是适度性融入为原则。由于马原理课教学学时相对有限,基本内容主要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有机组成部分,在经典原著有关篇目的择取上应突出简短精当的原则,一方面可以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础上延伸对相关经典原著的认知和理解,另一方面可以选择与马克思主义原理联系密切的经典原著进行重点难点讲解,把握一定的度,以更好地契合教学内容。

二、把握学生阅读原著的“思想高度”,注重提升学生的兴趣度和主动性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品阅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就是感受经典、走近崇高、发现真理、汲取力量、净化灵魂。阅读经典著作是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功。但在马原理课的教学实践中,新时代大学生阅读研习经典原著存在着一些问题:阅读往往浮于表面,流于形式,不求甚解,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研读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强,缺乏良好的研读习惯;抱怨原著生涩难懂、枯燥抽象、文字晦涩,没有阅读的兴趣;研读急功近利、囫囵吞枣、断章取义;对马克思主义原著知之较少,阅读原著的广度和深度有待提升;缺少有效研习原著的技巧和方法,阅读理解能力有待提高,等等。

因而,在原理课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在引导大学生研读经典著作中应处理好几对关系,以便取得最佳阅读效果。一是坚持泛读与精读相统一。泛读是精读的基础。泛读一方面指的是面对浩如烟海的经典原著书籍要着眼整体全部、广泛阅读,以有限的时间广博阅读较多的经典原著,但又不能是略读和跳读;另一方面指的是在研读具体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文献时,可以通过浏览翻阅著作文章目录、具体文本、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从而对文章形成一个概括性的整体性认识。精读一方面指的是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学科专业背景、学习研究需要、具体实践要求等,懂得取舍,着重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重点篇目;另一方面指的是面对某一具体重点经典篇章时应详细阅读、反复研读、认真琢磨,深入探究理解文章蕴含的理论真义、理论来源、立场观点、思想方法、思辨智慧和时代价值。二是坚持研读与思考相统一。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阅读在先思考在后,研读得透彻才能思考得深刻。阅读经典原著,就是要告诉学生把研习获得理论知识的输入与善于思考研究的输出相结合,理论知识输入是前提,思想研究输出是结果。研读强调的是阅读经典原著时吸收理论知识和思想观点的过程,注重勤读、常读、精读、细读、深读。思考强调的是在阅读原著时要勤动笔、作批注、写札记,善于提炼、总结、批判和评价,撰写理论研究文章,形成独到见解。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学习与思考研究相互促进、协同发展。三是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统一。为学之实,固在践履。阅读经典著作,不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理论水平,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将科学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解决现实问题,做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一方面阅读经典原著时要有问题意识,以问题为导向,有方向、有针对性地进行研读,深度探究经典原著中的思想资源和理论观点,品味到“真理的甜味”;另一方面要联系新时代的实践阅读经典原著,回应时代关切,思考时代课题,解决时代问题,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把握案例映照社会的“现实宽度”,注重提高学生的理论运用性能力

案例是新时代“教材·原著·案例”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便利“入口”和有效“输出口”,也是分析思考、深入理解原理课中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便利“入口”和集中“出口”。在案例教学中就是要以原理课中基本原理视域为出发点,通过案例这个“垫脚石”,以案例的讲解为核心,牢牢立足于中国本土实际和世界比较,内植于新时代的时代基因,紧密结合新时代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提升教学实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现实性和实践性。简而言之,就是教师要根据新时代原理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研发、选取案例,并通过案例教学这个“操练场”,充分利用案例的特点特质,紧紧围绕教学案例、运用正确的逻辑来精心组织学生进行学习、解读、分析、讨论、判断、反思等,以此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进而实现原理课教育教学的目的。在原理课案例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师的主导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中心作用,根据学生在原理课学习中的一般认知规律,吸引学生、把握学生,启发大学生的理论思维和现实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和研究思考能力。

具体来说,教师要在科学正确的思想理念下选好、分好、用好原理课教学案例,把握好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选编和研发出优秀案例。好的案例是有效开展案例教学的必要前提和基础。以什么样的原则和标准进行研发具有新时代中国价值、中国精神和世界价值、全球价值的马原理课教学案例,这是问题的关键和核心。为此,可遵循五个基本原则:首先是针对性原则,即教学案例的选择主要服务于教学目的和理论教学,发挥案例教学预制的作用和效果。其次是真实性原则,即对于真实事件类的案例在研发时应客观真实地反映现实与历史的本来面貌,越真实的案例就越具有说服力。再次是典型性原则,即选取的教学案例既要满足相关案例基本要素,同时还应该具有代表性意义和说服力,充分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第四是问题导向性原则,即研发案例时要有明确的问题导向,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有的放矢,引导学生正确思考问题、分析解决问题。最后是价值导向性原则,即案例研发的全过程中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观点。二是内容上科学确定案例的基本类型。根据原理课的教学目的、基本要求和具体情况,可以确定五种具有代表性的案例类型:首先是前沿性教学案例,此类型案例具有真实性、时代性、现实性、前沿性和迅疾性,在选取编撰此类型案例时就要及时正确把握好“新”、“快”、“真”的关系。其次是经典型案例,此类型案例具有典范性、代表性和超越性,往往能给学生带来深度思考和心灵冲击。再次是思想实验性案例,此类型案例往往兼具实验性和虚拟性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启发学生思维,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是论证性案例,此类型案例往往表现为思想理论观点的模糊性、价值立场的不坚定性,有利于通过学生的论证论述、反驳证明、归纳总结等寻找出问题的解决办法。最后是史实性案例,此类型案例具有历史性、客观性和具体性,这就要求教师应秉持历史事实来建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树立大历史观和正确的党史观。三是案例选取后精准实施和科学解读。有了案例并不等于案例教学,如何把案例有效应用于原理课教学,这就要根据新时代原理的课教学目标和实践要求为导向,遵循正确的操作流程和方法步骤。首先是精心作好原理课案例教学课前准备。注重教材、原著和案例三个核心要素的有机关涉,通过课前确定教材原理点、制定选择案例、科学设置问题等三个程序设置,为增强教学实效提供前提基础。其次是有效组织学生课中讨论。通过交流讨论、设问提问、点评总结等三环节的课堂呈现,为增强教学实效提供重要保障,引领学生分析思考、领悟真理、提升能力,树立正确的“三观”。最后是做好课后反思形成良性循环。原理课案例教学的本质是以案析理,而课堂教学活动的结束并不表示案例教学实施过程的结束。要进一步提升教学实效,就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课后都进行得与失的细致反思,做到“形式上有始有终,思想上有始无终”,不断在教学总结中创新与发展。

(作者:裴文庆,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本文系福建农林大学2021年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编号:111421043);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辅导员研究),(编号:20JDSZ3032)阶段性成果。)

来源: 光明网

标签: #思考操作符的优先级给出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