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空技术网

鸟入水成蚌,蚌又成龙的拼图。这个神奇的蜃如何打开古人的脑回路

梵海一苇 132

前言:

眼前各位老铁们对“蜃这个字念什么”大致比较注意,你们都需要了解一些“蜃这个字念什么”的相关文章。那么小编在网络上搜集了一些对于“蜃这个字念什么””的相关文章,希望朋友们能喜欢,你们快快来了解一下吧!

“蜃”就是大蛤蚌。正是这个看起来不起眼的大蛤蚌,在古人眼中无比神异。它由野鸡所化,又参与了龙的拼图,成为龙的一种重要基因。

那么,这个神奇的“蜃”,古人是如何造字的呢?

原来“蜃”本作“辰”,换句话说,即 “辰”是“蜃”的本字。最初的字形是蛤蚌开口的形态。此字被借走以后,在蛤蚌的含义上加上“虫”的字素,变成“蜃”或“蜄”字。

甲骨文“辰”字十分形象,描绘的是一个打开壳的蛤蚌吐出长舌的状态。金文蚌舌的形状更加复杂,离原字形稍远。篆字进一步变化,已看不出造字本义。隶变之后在篆字基础上规范化,逐渐变为今字。

那么,作为“蜃”本字的“辰”最原始的引申义是什么呢?蚌合为静,蚌开则为动。蚌的一开一合,恰好象征了天地乾坤之开合。开为动,因此“辰”衍生出“震”的含义。动则变,正是因为变,所以蜃居然与其他两种看起来毫不相干的动物联系了起来,这两种动物分别为雉和龙。

雉,也就是现在所说的野鸡。雉与蜃,一个在山林中飞,一个沉伏在海中,两者如何神奇地联系起来了呢?

《月令》中说:“孟冬之月……水始冰,地始冻。雉入大水为蜃,虹藏不见。”

这里讲到孟冬之月的几个特征:一,水开始结冰;二,大地开始上冻;三,雉入于大水之中,变身为蜃;四,虹隐身不再出现。

前两者是自然现象,没有什么神奇之处,“虹藏不见”虽然也有想象的成分,但毕竟是说冬天难见彩虹,也是一种关于自然现象的解释。但“雉入大水为蜃”的想象力则大大超出了我们的理解能力。能够飞翔于林中的雉怎么会变成水中的蜃呢?

古人注“蜃”曰:大蛤为蜃。也就是说,水中的蛤蚌,小的叫蛤,大的叫蜃。《月令》说到“季秋之月”,也就是“孟冬之月”的前一个月时说:“爵入大水为蛤。”爵就是雀,“雀”字上“小”下“隹”,会意小鸟。因此,把二者联系起来,那么,《月令》就讲到了两种鸟变成蛤蚌的事:深秋时节,雀入水变成了蛤;接下来的初冬时节,雉入水变成了蜃。即小鸟先变,大鸟后变;小鸟变成小蛤蚌,大鸟变成大蛤蚌。

这种鸟变为水生蛤蚌的惊人想象,说实话很难找到令人信服的线索。从表层上看,只能从两者外形上找到一些共同点。比如:蛤蚌的介壳与鸟的羽翼类似,鸟在飞翔的时候打开羽翼,降落停止的时候合上羽翼,开合羽翼对应了鸟的动与静;蛤蚌在摄食的时候打开介壳,遇到危险或者休息时合上介壳。其次,鸟的羽毛花纹艳丽,而蛤蚌的介壳和房膜也分别有美丽的花纹和彩晕。

那么,从文化的角度,二者是如何发生关系呢?《海错图》的作者另辟蹊径,通过与蜃相关的另外一种动物龙做了一大段文字的考证,大意大约可以概括为这样几点:

一,海市蜃楼出现于东海,辰与龙由此被联系起来。

二,蜃的房膜显现出五色,颜色极为艳丽,与雉羽毛的艳丽可以类比。

三,《汇书奥乘》中有更为大胆的想象,正月时蛇与雉相交,并产下卵,这也许与鸟和蛇都为卵生动物有关,这些卵遇到春雷,就可以潜入地下数丈,变成蛇形,二三百年后就可以升腾而出,升腾之蛇,自然就是龙。不能入土的,则成为雉。龙可入于水,雉有与龙相同的基因,因此也可以入于水,但入水以后需要变换形态,于是就成了蜃。而蛇与龙的关系,则参考了《述异记》的“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岁月的积累就可以使蛇一变为蛟,蛟一变为龙。因此,龙与蛇、雉本为同根,而蜃是雉在水中的另外一种化身,所以蜃与龙亦为同根。所以,“父蛇之雉或不能成蛟龙,则必入于海而化为蜃,此入大水为蜃之雉必非凡雉,有龙之脉存焉,故字从辰”。

这的确是一种令人感佩的想象力,而这种想象力正表现了中国古代万物皆有联系的哲学观念。

既然龙与蜃同根,那么龙身上也必有与蜃相关联的痕迹,因此,在龙的形象上自然就会出现蜃的痕迹。

古人是如何描述龙的形象呢?《尔雅翼》说:“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

由此可见,龙是由鹿、驼、兔、蛇、蜃、鱼、鹰、虎、牛各种动物拼起来的,其中把面积最大的腹部留给了蜃,这或许正是《海错图》把龙和蜃想象为拥有同一基因的原因。

雉入水化为蜃,蜃吐气而幻化仙境图景,雉、蜃、龙来自同一基因,这些纠缠在一起的意象,以一种神秘色彩诠释中国文化的灵性。其发起处,来源于“辰”字动的义项。

如前面字形分析,“辰”字是画了一幅蛤蚌开壳图。蜃的两扇介壳象征了乾坤之门,现实世界来自寂然不动的一,而当一打开乾坤之门,一就变成了二。一生二,就有了阴阳。当蜃舌由介壳中探出,生命的活力登场,静态的本原世界就化成动态的万法世界。

“辰”的动义,通过字素的增加,得到不同的体现。比如加上手的“振”字,衍生振动的含义。“振”可以代表一切动。如果加上“女”字,则变成“娠”字,这是来自母性的生命孕育,与世间生命有关。如果加上“日”字,则变成“晨”字,这是属性为静的夜与属性为动的昼之间的临界线,“晨”将从静的夜变为动的昼。如果加上“雨”字,则变成“震”字,这是与自然界最具震撼力的动——雷有关。而雷震与生命起源同样有关,《周易·系辞》说:“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刚柔即阴阳,即乾坤,乾坤之道之所以化作男女,之所以从“太始”而成万物,除了二者相摩之外,还要“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电闪雷鸣,风雨交加,这是生命的开始。

因此生命的起源就与两个因素有关:第一是滋养之物,第二是生成之方位。前者导致太一生水,后者导致帝出乎震。

太一生水,因此需要找到水中的对应之物,于是古人选择了蜃。娠、晨、震都是一种开启。帝出乎震,是说造物缘起来源于代表东方的震。震卦在后天八卦中代表东方。而“震”字的造字来源于描绘蜃的“辰”字,在十二支与十二生肖的对应中,辰又对应于龙,在四象当中,龙对应的方位正是东方。恰巧海市蜃楼也是来自东海。所有的开启都来自东方。

这一切,都来自蜃的意象,因此《史记·历书》云:“辰者,言万物之蜃也。”

标签: #蜃这个字念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