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空技术网

文明的脚步——三河市全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大美图景(七)

组宣传媒 36

前言:

今天各位老铁们对“小学生创文明城市作文300字三年级下册”可能比较重视,咱们都想要分析一些“小学生创文明城市作文300字三年级下册”的相关内容。那么小编同时在网上网罗了一些关于“小学生创文明城市作文300字三年级下册””的相关文章,希望姐妹们能喜欢,各位老铁们快快来学习一下吧!

(张德敏)

●文旅强市 文明三河

近年来,三河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文化旅游强市的要求,积极克服遭受疫情的严重冲击和不利影响,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立足三河文旅资源优势,实现三河山水优势的再造提升。

◆文旅融合精典纷呈

★文化产业迅猛发展

全市规上文化企业达到29家,总资产115.5718亿元,营业收入76.3593亿元,同比增长62.84%。积极开展“双优培树”活动,与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签署《景泰蓝传承创新三河工作坊建设框架协议》,共同打造景泰蓝传承创新三河工作坊项目;指导申江万国数据信息股份有限公司蝉联“河北省知名文化企业30强”。推荐申报省级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项目3个,推荐申报河北省“十大文化产业项目”1个。

★文化品牌不断提升

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帮扶富地海洋乐园、爱翌安邦安全生产教育基地完成国家3A级景区创建,全市3A以上景区达到5家;指导燕郊富地文旅商街成功创建第一批国家级夜经济消费示范街区和省级文旅消费示范街区;完成第三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申报认定工作,精心挖掘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65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6项、廊坊市级22项、三河市级36项。积极谋划打造文景共融文化场景,全力推进文旅发展格局优化、文旅产品创新发展、文旅公服提质增效、文旅品牌打造提升、文旅合作加强深化、助力建设经济强市美丽三河新局面。

★文化活动惠民悦民

坚持让群众更好的享受文明建设成果,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持续开展“文化进万家”“文化下乡”“彩色周末”、图书流动服务下基层等活动,累计开展各类文艺宣传活动600余场次,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和文化生活需求。组织开展“艺”起战疫文艺作品征集活动,累计征集各类文艺作品180余件,通过线上平台进行宣传、展播,鼓舞人民群众战胜新冠疫情的信心,传播正能量、讴歌真善美。积极打造重点文艺作品创作选题库,组织创作50余件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多层次、多角度传播传统文化、展示三河形象。

★“全民健身日”活动全面启动

每年的8月8日,是“全民健身日”。2022年的第十四个“全民健身日”,三河市分区组织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展演活动。东市区200余名健身爱好者,在市文化中心广场体育馆进行了健身气功、太极拳、广播体操等7个项目的展示。西市区300余名健身爱好者,在市第八小学操场上进行了腰鼓、广场舞、健身操等10余个项目的展示。

柔和舒缓的扇子舞、动感十足的健身操、身影矫健的踢毽子,无充满积极向上的力量,让人们感受到了运动带来的快乐。

活动中,表演者各个精神抖擞、意气风发,充分展现了三河市中老年人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全民健身日”展演活动,为广大人民群众搭建了交流展示的平台,为运动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展示风采、切磋技艺、交流情感、增加友谊、陶冶情操的机会。

在市文化中心广场,向市民群众发放了全民健身宣传手册及健身常识、健身方法等宣传单。同时,在文化中心LED电子显示屏上播放着“全民健身日”宣传片,营造了全民健身浓厚氛围。

★文旅资源丰富多彩

三河市文旅资源丰富,拥有廊坊市唯一的山区--蒋福山风景区;拥有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1家(富地文体商旅街区),是首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也是廊坊文旅系统荣获的唯一一项国家级荣誉;拥有省级旅游休闲街区富地文旅商街1家;拥有省级旅游特色商品购物店金珐琅工艺品有限公司1家。另有A级旅游景区5家,其中,4A级景区1家(梦东方未来世界),3A级景区4家(明福山庄、璞然生态园、富地海洋乐园、爱翌安邦公共安全体验馆);拥有星级饭店5家(福成国际大酒店五星,汇福大酒店四星,行宫宾馆、奇丽大厦、新月会议中心三星),其他旅行社及分支机构50家。有廊坊市级乡村旅游示范村2家(燕郊镇大石各庄、齐心庄镇小蒋庄)。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53项,其中省级项目6项。不仅可供人们鉴赏,还可给人们以美的启迪、美的享受。经考古挖掘和研究,从古建筑、古遗址、古墓葬等出土文物近千件。其中三级文物36件。分别藏于廊坊市博物馆、三河市博物馆和三河市文管所。按质地分为化石、石器、青铜器、铁器、陶器、瓷器等。

★新业态文旅项目展新颜

富地文体商旅街区。位于燕郊高新区,总占地面积为134.41亩,其中商业总建筑面积为10万平米。目前街区已引进了一批独具特色的文旅体验项目,包括:面积2000平米的最大时尚书咖时光汇智,以青少年科普研学体验为方向的8000平米富地海洋馆,都市青年时尚游戏新宠扑克脸情景推理探案馆,满足夜消费的特色餐饮,目前该街区正在打造国家级酒水直播基地。2021年“三河富地文体商旅街区”荣获“文化和旅游部第一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河北省省级旅游休闲街区”称号,是廊坊文旅系统2021年全域范围内荣获的唯一一项国家级荣誉。

富地海洋乐园。该项目是2020年廊坊市文旅大会的签约项目,位于燕郊高新区富地文旅商街内,总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总投资1.2亿,乐园拥有普通海洋馆和国内一流的室内萌宠乐园。是一个集游乐休闲、亲子互动、科普教育、萌宠表演等多维于一体的萌宠主题乐园。已成功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爱翌安邦公共安全体验馆。场馆位于三河市102国道与密三路交叉口北1000米。场馆占地1300平米是河北省规模最大、专业性最强的公共安全应急体验场馆。该项目主要包括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生产安全、自然灾害、人民防空、急救技能、社会安全、公共卫生、食品安全九大内容板块。场馆采用实景搭建,VR体验,并结合声、光、电、影视动画等现代高科技展示手段,通过实战性的演练操作,让实训人员了解并掌握应急避险的相应技能。2021年该场馆已成功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家地质实物资料中心

该项目位于燕郊高新区燕灵路上,是国家级实物地质资料馆藏机构,是目前地球矿产资料方面国内馆面积最大、资料最齐全丰富的宝库,堪称我国地球系统科学资料界的“故宫”。目前正在申报全国研学旅行基地。

都市乡居文旅创客体验区项目

燕郊南部“都市乡居文旅创客体验区”主要包括西柳河书院、西柳棋院、景泰蓝传承创新工坊、归心梨苑等一批乡村文旅项目。围绕着教师培训、传统工艺美术实践、青少年科谱研学等题材的新业态文化产业落户乡村,也带动了民宿、特色餐饮、茶道香道等辅助服务项目的落地。2021年成立三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打造了五美酒体验基地、龙珐琅展陈体验馆、燕潮酩酒文化体验馆等一批乡村文旅项目。

★文旅与科技融合赋新能

三河市新型阅读空间建设项目。该项目是三河市图书馆打造的智能图书阅读项目,阅读空间24小时开放,每座自助馆内置自助借还书柜2台、图书1000册、8套桌椅,可同时容纳30余人在馆阅读、自习;依托嘉图科技智能书柜为读者提供自助式借还书服务,全智能化远程管理,360度无死角全方位监控,无线网络全覆盖,可真正实现“无人值守”,给读者带来“沉浸式”阅读新体验。

数字博物馆。依托于现代的网络技术,通过文物的三维数字化、3DAR技术应用、AI自动解说、博物馆全景影像制作等高科技手段,大大缩短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时间与空间距离,使观众更加方便的在任意时间与地点快速、方便的了解博物馆

◆发展文旅文创产业

三河拥有独特的自然资源、厚重的历史文化,成功举办“第二届福山春花节”,使东部山区成为新的旅游网红打卡地。在通州区成功签署《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战略合作协议》,成功发起和串联京东9县,建立“京东文化圈”战略合作机制,举办了京津冀文化遗产展、京津冀风光摄影展等系列文化活动。

全市现有景区5家(其中4A级景区1家)、星级宾馆5家、旅行社48家、民宿3家;不可移动文物61处、市级以上非遗项目28个、文化市场经营场所68家、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各1个。另有KTV16家、影剧院21个,网吧31个。燕山山水、沃野传说、沿河生态、红色群体等,都为发展文旅文创产业提供了强力支撑。此外,全市文旅产业正处于融合发展的关键期和转型期,如何促进文化旅游市场消费恢复,破解“有说头、缺看头,有资源、缺转化,有建筑、缺场景,有形态、缺业态”文旅困局,文旅文创融合战略为全市文化旅游业发展开辟了新出路。

★构建空间布局

依托全市文化旅游资源特点、空间分布特征,坚持发挥优势、突出特色、错位发展,加快构建“三带(即潮白河文化旅游带、泃河文化旅游带、蒋福山文化旅游带)、多节点(即辐射多城镇、连接多节点、融合多业态的重点文旅项目)”的全域发展空间格局。

★培树乡村文旅资源

依托东部山区生态修复成果,持续推广“福山天路”文化IP。甘泉寺遗址公园、龙江池遗址公园、小管民宿等多处基础节点设施初显成效。燕郊镇南部“都市乡居文旅创客体验区”创建迈入实质性推进阶段。西柳书院、西柳棋院、景泰蓝传承创新工坊、归心梨园等一批项目相继落地。围绕着教师培训、传统工艺美术实践、青少年科普研学等题材的新业态文化产业落户乡村,带动了民宿、特色饮食、茶道香道等辅助服务项目的兴起。

★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

为着力推进乡村旅游文化活动,打造了五美酒体验基地、龙珐琅展陈体验馆、燕潮酩酒文化体验馆,组织五美酒端午敬英烈、第三届三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等文化活动。西柳村集体书院和10家“十德书院”初具规模,金珐琅工艺品有限公司荣获“河北省旅游特色商品购物店”称号,龙珐琅展获2021全国工艺美术与创新设计博览会“设计+工艺美术创新设计大赛”金奖、银奖。有13个乡村文旅项目入选2021年度廊坊乡村旅游创客大赛,入选量位列廊坊市首位。其中,“富地文旅商街”“金珐琅景泰蓝乡村振兴创客体验区”项目,分获二、三等奖励。

★精心办好文化旅游节

大石各庄桃花旅游节、大石各庄秋季采摘节、蒋福山桃花节和采摘节及遍布城乡的葡萄节等活动,叫响寻根文化、春季赏花等品牌,深化文旅区域合作。

★深化业态融合

在守护文化遗产上拓宽。支持灵山、皇叔院、蒋福山三潭大峡谷、三河旧八景等文博单位与知名文创机构合作,推动馆藏文物创造性转化。推动文化文物资源与新技术新应用融合,推出一批数字文旅文创示范项目。加大对非遗传承人培养力度,树立三河工匠标杆。

在挖掘地文化上拓面。充分挖掘以商周文化、宋辽文化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以彭鹏、浩然等为代表的圣贤文化,以姚成宝、赵旺等英模为代表的先进群体文化,通过研发文创产品、精品剧目、影视动漫等产品,把文化资源转化为产品、升级为品牌。

★在呈现多元业态上拓展

“交通+旅游”:打通景区与外部交通通道,加快构建“快旅慢游”全域旅游交通网。加快游客服务中心、露营地等体系化建设,把高速“交通线”打造成文旅“宣传线”,“服务区”打造成游客“集散区”。

“乡村+旅游”:引进知名民宿投资商,在燕郊、泃阳等镇区和平原示范区打造引领全市的“三河民宿”“燕山民宿”等集群品牌。培育文旅资源丰富的村创建全省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

“教育+旅游”:引进专业机构和团队,创建一批省级研学旅行营地,公布一批研学旅行精品课程,推出一批串联山水景区和历史文化遗产的研学旅游精品线路。

“红色+旅游”:依托三河先进群体红色资源,打造在河北乃至全国有影响的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经典景区。

“工业+旅游”:重点支持燕郊、泃阳和段甲岭、黄土庄及新集等镇区创建国家4A级景区,打造全省工业旅游示范点。

★在提升智慧文旅上拓界

加快智慧景区建设,推进钻级智慧景区梯次晋位,鼓励乡村旅游点、文旅综合体等加强智慧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和改造,到2025年,创建3钻级智慧景区1家、4钻级智慧景区3家。

◆非遗文化渊远流长

三河自唐初置县至今,已有1300余年的历史,成为护卫和扼守京畿门户的重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最有传统、最有文化的民族瑰宝。三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已发掘500多个。其中:

省级非遗5个。有燕山大板、半壁店同善太平大鼓会、太极通臂拳、十美图和錾刻。

廊坊市级非遗16个。有三河吹歌、五虎棍、吵子会、八角鼓、梅花班、社火、燕青拳、十不闲、乔氏鸟笼、核雕、古籍修复、函套制作、鲁班枕制作、三河豆片儿、三河小熏鸡和燕潮酩等。

三河县(市)级非遗41个。包括:三河剪纸、景泰蓝、书画装裱、民族乐器(笙)、三河肉饼、雷琴演奏、软弓京胡、小车会、连年有余、高跷会、硬气功、京东大鼓、三河庙会等。

现简要介绍非遗文化16个。

★燕山大板

“燕山大板”是三河特有的一种曲种,被列入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975年由燕郊中学教师刘燕、胡嘉良在借鉴清代就流传于民间的莲花落、霸王鞭曲调的基础上,经过不断探索与创作,吸收燕山一带的民间小调,如硪歌、小悲调、八板腔及影调、评剧、北方二人转的特点与精华,创作出具有强烈地方特色的近二十种曲牌和多样板式的一种新曲种。

燕山大板属快板类曲种,与传统快板书所用竹板形同略小。演唱形式不拘一格,可一人单唱,也可多人群唱,边舞边唱。演唱者一手执大板,一手执小板(亦称“节子”)。根据乐曲的拍式与唱段内容,借鉴舞蹈中各舞姿及“河北落子”部分击板动作,加以发挥、创新,双手有机配合,打击出不同节奏的点式和花样,其表演形式活泼新颖,协调优美,音乐爽快清新,演出场面高亢豪放。不仅具有很强的互动效应,容易传唱,而且对各类题材的唱段都能适应。

1976年底,在石家庄市举行的全省文艺汇演中,燕山大板以独特的风格深深吸引所有的观众并获奖。1979年,此曲种不仅在三河市内已普遍流传,河北省近十几个县的文艺工作者及业余文艺爱好者都到三河进行学习。在华北一带具有很强的影响力。

★半壁店同善大鼓会

鼓,是中华民族传统的锤击膜鸣乐器。古代主要用于军事、依仗、祭祀和报时使用。近代多用于民间器乐合奏、戏曲或舞蹈及节日庆祝等。

燕郊镇半壁店大鼓会成立于清朝同治年间。当时,一名姓善的宫廷太监,被指派到燕郊行宫为皇族清明节到遵化东陵扫墓做前期准备。因为,燕郊行宫为出京第一驿站,因此迎送仪式格外隆重。为此,要组建一个鼓乐队以壮声威。最后,选中旗人居多的半壁店村。由该村庄头吴殿林牵头,组建一支有16面大鼓的大鼓会。由于是同治年间,故会名为“同善大鼓会”。

自此,每到清明节,在燕郊行宫迎送皇差的仪仗当中,同善大鼓会的表演成为令人瞩目的节目。后来,又因此会是仿清廷太平鼓的表演制式,冠名为“同善太平大鼓会”。其功能也从单纯为皇家服务的仪仗型,逐渐变为走街串巷、入村进集,为民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多次参加各地庙会、节日庆典、大型集会、庆功表彰、政策宣传、欢送新兵等活动的演出和比赛。也成为一道深受当地百姓欢迎的民间花会,具有气势恢宏、队伍严整、场面热烈、表演火爆、催人奋进的阵势,被誉为“花会之胆”,也不断繁荣和丰富发展了农村文化。半壁店大鼓会至今已有150年历史,已传承至第五代。被列为河北省级文化遗产。

★太极通臂拳

“通臂拳”是我国传统的著名拳种。流行广泛的有劈挂通臂、白猿通臂、五行通臂、如意通臂、太极通臂等流派。太极通背拳是“通臂拳”中的主要流派。据其锻炼法则和搏击特点,属上三门的武当内家拳击。

“通臂拳”拳力发自足跟,通过腰背而达臂掌,用抖劲发出,所以称“通臂”。素以实用著称,世称“出手似拳非拳,似掌非掌,拳打三节不见形,巧入奇出方为能”。传统技击体现勇猛善战、无影无形、变化莫测、防不胜防、勇往直前的显著风格,体现传统通臂拳动是动、静是静,彼不动、我不动,不败手,不丢手,以及拳打三节不见形,巧入奇出方为能的气势。

据考证,“太极通臂拳”为清末民初香河县武术大师张策所创立。张策是中国武术一代名家,有“铁鞋”“东方大侠”的美誉。当时,与武清县李瑞东、蓟县商仕芝并称“京东三杰”。张策生于武术世家,自幼习练“弹腿”“功力拳”,后师从“少齐”传人王占春,学得“五行通臂拳”,继遇奇人韩老道学习“通臂拳”,又拜师陈庆老和尚,专攻“通臂拳”法。后又随杨建候习练太极拳11载。因此,既精通太极又精通通臂拳。将二者巧妙融会贯通。根据石、猿、马、弥、长臂五猴的象形动作,创立“五猴通臂拳术”,又称“太极通臂拳”。

太极通臂拳的风格特点是:浑厚自然、刚柔相济、身腰和顺、胳臂长远、冷弹脆快、爆发力强。锻炼要领是:周身放松,用意不用力,达到“力发之于根”,达到臂似皮鞭的要求。搏击原则是:一经接触快如闪电,勇如猛虎下山,胜敌于眨眼之间。在招法上“无影无行,变化无穷”,招法连环相套,去不空回,化即是打,打即是化,使彼防不胜防。有 “十二引手” “十二连掌”“五马奔槽”“五十四掌”“一百单八招”等五十种基本掌法。

★十美图

新集镇行仁庄村有一道民间花会叫“十美图”。是根据封建帝王隋炀帝荒淫无道腐化骄奢的生活创作加工而成的一道深受人民喜爱的花会,歌颂真、善、美,批判假、恶、丑,可以说这是一道从形式到内容都非常健康美好,善恶分明的民间花会。

经考证查实“十美图”是河北省乃至全国唯一以“十美图”为名称,讽刺隋炀帝为内容,流传久远的民间花会。“十美图”产生年代应为明末清初。根据是:⑴、十美图服饰是清以前明代的服饰;⑵、所用道具解差用的“戒棍”、婆子用的“棒槌”等物系民间流传下来的清以前的道具,十美图的歌词,其内容也应该是百姓批判讽刺隋炀帝荒淫无道为内容的歌词。

“十美图”表现了一个非常生动有趣的故事。隋朝末年隋炀帝荒淫无道极度腐败昏庸,不顾人民饥荒遍野、灾难深重、流离失所、拾荒要饭的惨状,依然到处“选妃”“选美”,地方官府借机大肆搜刮民财中饱私囊。为讨好皇帝,一个县官亲自率领解差,压解十名美女进京朝贡。行至中途,忽然间“美妃”“美女”全变成了“丑妃”“丑女”,其丑无比。一干人等被吓的魂不附体落荒而逃,选妃一事终成笑柄。百姓们取得了胜利,欢歌起舞为结局。这一为民伸冤,为民解气的民间花会,抒发了百姓们的心声,深刻讥讽了统治者们的所作所为。

“十美图”的人物设计很符合历史。一个县官,两个差役,两个婆子,十个美女,两个花花公子。这样十几个人物行走起来,演绎出许多动人的故事出来。1980年,曾对“十美图”进行一次整理。2010年,在复排录像时,复配了音乐歌曲。“十美图”已被列为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錾 刻

錾刻是利用金、银、铜等金属材料的延展性,兴起的传统手工技艺,是中国传统手工艺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

錾刻是随着玉石器、骨角等加工技术演化而来。从出土的商周铜器、金银器上的一些錾刻文、镶嵌和金银错等文物标本可知,錾刻技艺已有数千年发展史。

錾刻工艺品的造型,主要分为平面片活和立体圆活。片活是平装在某些器物上或悬挂起来供人欣赏,圆活则作为器皿使用。

錾刻工艺的操作,是在设计好的器行和图案后,按照工艺流程以特制的工具和技法,在金属板上加工出千变万化的浮雕状图案。錾刻分为阳錾、阴錾、平錾、镂空、锵錾几种。錾刻以锤为工具,工匠悬臂用锤子敲击各种各样的錾子,錾出图像各异的图案。

錾刻工艺的核心是“錾活”。技法包括:勾、踩、靠、抬、压鳞、组丝、沙地等。工具錾子也是工匠自己根据加工产品的需要进行打造。錾子大小不等,分为:勾錾、直口錾、双线錾、发丝錾、半圆錾、方踩錾、鱼鳞錾、沙地錾、脱錾等十余种之多。

一件好的錾刻作品,往往通过娴熟的锤功、合适的錾子、巧妙的构思,将美丽的图案刻画于金属版材上,达到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

錾刻工艺通过精湛的技艺在金属表面上行云流水、自由飞翔,刻画出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的艺术作品。以其独特而高深的技艺手法,创造出历史文化、艺术水准和现代技艺兼具的作品,具有较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第六代錾刻传人钱春悦、周亚娟、周文静。师承第四代传人钱洪涛。

★少林燕青拳

“燕青拳”是中华传统武术重要门派之一。三河的“燕青拳”得益于“燕青拳”第6代传人冯志维。冯原籍保定,1937年落户于徐枣林村。

冯志维曾是国民革命军29军大刀队教官。曾夜袭喜峰口,杀敌千人。也曾参加“卢沟桥战斗”,与日军浴血奋战。在八十年代,冯志维曾于三河县体委任武术教练,把燕青的刀、棍、鞭毫无保留传授给下一代。

三河燕青门派传人是:冯志维—王希富—李凤海。李凤海是第8代传人。于2003年建立“三河市少林精武馆”,发扬和传承“燕青门派”的武术技艺。

★吹 歌

俗称“吹鼓手”。据传,起源于明朝正德年间,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了。三河吹歌,主要乐器有:唢呐、管子、笙、锣鼓、镲、梆子等。

三河的吹奏班子很多,最出名的有张庄宗氏班子、灵山二林子班子、李旗庄小柴火的班子。张庄的“宗氏”吹奏班子比较活跃,为当地百姓的“婚、丧、嫁、娶”及庆典,添加欢乐气氛,也进一步繁荣了农村文化。八十年初,曾代表三河县出席廊坊地区文艺汇演获三等奖。

★五虎棍

是以柴荣、赵匡胤、郑子明走江湖大战董家五虎的故事,而编排的一道花会——“五虎棍”。 三河最早的“五虎棍”花会,当属蒋福山村最早。现今,流行于蒋福山、东城子、大枣林、埝头、夏庄、马大宙、苍头等村街。

★吵子会

是以打击乐为主。有大鼓、锣、镲、铙、单皮(底鼓)、唢呐、海笛等。最大特点是热闹,人多场面大。分为出场、演奏、收场三部分。其曲谱有“正春曲、金秋曲、打枣曲、过楼曲、罗袍曲、大豆曲、自由曲、扑蝴蝶曲、花和尚”等曲子。如今,前蒋福山村的“吵子会”仍在活动中。

★八角鼓

又叫“八旗鼓”,是一种用手自娱自乐,且有满族特色的乐器。昝辛屯的八角鼓,是民国九年(1920年)由皇庄镇昝辛屯村张寒创立的。“八角鼓”演奏技巧有“弹、摇、碰、搓、拍”等诸法。如今“八角鼓”传承弟子有张殿元、李银、张宝山。“八角鼓”只此昝辛屯村一家。

★梅花班

皇庄镇昝辛屯村有一道花会叫“梅花班”。其义为:一是“梅花香自苦寒来”之意,二是在表演时出现“梅花”形图案。

这道花会,主创人乃是“八角鼓”的创始者——张寒。“梅花班”有自己的歌词和曲子。如今,昝辛屯村多次举办培训班,以使“梅花班”这道花会(地秧歌)得到恢复和传承。

★十不闲

“十不闲”是多种打击乐器伴奏加演唱的一道花会。人可多可少,表演形式灵活多样,在舞台上或地上都可以表演。

三河最早的“十不闲”花会,活跃于栲栳山村,已传到第八代。传人分别是:李昌浩、刘胜、刘响等人。

“十不闲”的唱词有“救宋仁宗”“发四喜”等。后发展到平原上的许多村街。

★乔氏鸟笼

三河城内西关村乔宗庆一家,专门进行鸟笼制作。从材质上、形状上、用途上可分各种鸟笼。现今,乔在自家建起厂房,创出“乔氏合竹鸟笼”,已在北京、天津、唐山建立销售网点,产品供不应求。

★核 雕

是在果核上雕出各种人物和图案,做成艺术品。其材料有:山核桃、桃核、酸枣核、橄榄核等。三河的核雕,具有收藏价值。创始人为错桥村人张文华。

★古籍修复和函套制作

古书籍是先辈留下来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古书籍修复工作需5道工序:弄清修复工作内容、拆古籍、配纸、修复、整平、装订成册。同时,为保护古书籍,需用硬壳函套加以保护。如今,古籍修复和函套制作,已经是第5代传人:三河市燕郊镇东蔡各庄村的温秀春、亢少卿二人。

★鲁班枕

俗名“瞎拜”。既是木器实用器,也是木器工艺品,是一种可折叠的木制生活用品。有的可当枕头用,有的可当“坐”用。“鲁班枕”已传至第5代,传人是三河市燕郊镇半壁店村的吕昕腾。

◆文明之城创建文明

★着力推进文明城市创建

2020年以来,三河市委、市政府以“文明城市”创建为统揽,围绕“建设美丽三河,创建文明城市”目标,着力实施“创文明城市、做文明市民”的行动,形成全民参与、齐抓共建的浓厚氛围。

打造典型示范,积极提升创建质量。拓宽公开渠道监督创城。在三河广播电视台开设“曝光台”,长期重点曝光主次干道、背街小巷、集贸市场、社区小区、交通秩序、马路市场、城乡结合部等方面以及市民反映较多的问题;在市电视台开设《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一把手”公开承诺》栏目,实事求是谈创建、表承诺,参与“一把手”公开承诺录制的单位共有60家。投放公益广告宣传创城。根据《三河市户外公益广告任务清单》,各责任单位及时投放公益广告,并对破损、老旧公益广告进行清理和修护。目前,已在隔离带、路口两侧、政府西墙三面翻等处投放公益广告200块。《新三河》周刊常态刊登文明城市创建公益广告。

凝聚创建合力,全面提升城市形象。聚焦交通秩序、停车秩序、经营秩序、社区环境、村镇面貌、市容环境等六大难题,开展实施“十大提升行动”。即:市政基础设施提升行动、市容环境综合治理提升行动、交通秩序优化提升行动、农贸市场规范管理提升行动、市民文明素质提升行动、小区物业管理提升行动、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提升行动、诚信守法提升行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乡风文明建设提升行动。全市上下同向同力,形成强大合力,全力以赴做好创建,让市民深刻感受到城市面貌、社会文明程度的显著变化。

开展各类主题志愿服务。招募疫情防控志愿者。发布《三河防疫志愿者招募令》,第一时间成立三河市疫情防控志愿者报道群。全市在东西市区共招募志愿者9000余名,按就近就便原则分配至10个镇和4个街道办,全面参与到疫情防控医疗救护、秩序维护、心理援助、宣传引导、关爱帮扶等工作一线。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在疫情期间,相继组织开展10余次慰问活动,对支援武汉、支援廊坊、入驻隔离区、定点筛查医院发热门诊、120急救转运、核酸检测等医护人员及家属200余人送去慰问品。同时,组织志愿者深入社区、村街、交通卡口,对奋战在防控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基层干部、公安干警、社区工作者、志愿者进行关爱慰问,开展捐赠爱心物资、提供免费饭菜、免费理发、帮办家务等志愿服务。开展文明交通志愿服务活动。在城区主要交通路口,每天100余名志愿者走上岗位,引导行人和非机动车遵守交通信号和标识安全有序通行。开展“星期六文明行动”志愿服务活动。34家市直单位与34个社区结对共建,每周六组织志愿者到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推动学雷锋志愿服务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开展“创城,我们一起·防疫有我 爱卫同行”志愿服务活动。全市80余支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深入村街和生活小区开展环境整治活动,全面营造人人动手改善身边环境,户户参与文明城市创建的浓厚氛围。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劳动美”社会实践活动。组织第四小学、第七小学、第九中学师生分别在安居小区、天子庄园小区、壹号院小区开展垃圾分类清理、清洁小区健身器材、清除小广告、创建文明城市宣传等社会实践活动。

★开展“抗疫”模范选树

组织推荐“‘抗疫’卫士·三河好人”,发掘、认定、宣传了92名奋战在防疫抗疫一线的先进典型。并向廊坊择优推荐10名“抗疫卫士”“廊坊好人”和10名“抗疫最美廊坊人”人选。

★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

开展“网上祭英烈”活动。组织中小学生通过登录廊坊文明网,开展“传承红色基因·清明祭英烈”活动。广大青少年以网上签名、献花、留言等形式,向中华民族的革命先烈们进行了祭奠,铭记他们的光荣事迹,感恩幸福生活。

★开展“传承红色基因·清明祭英烈”学生作品网络征集

一方面号召广大师生通过制作手抄报、绘制漫画、创作书法、诗歌和小视频等方式寄托哀思,缅怀先烈,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另一方面组织各校园通过多种形式为学生“讲述”“抗疫”一线先进事迹,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热情,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开展文明单位创建

30家国家、省、廊坊市级“文明单位”与30个村街“结对帮扶”,围绕“组织教育培训、整治村街环境、开展志愿服务、活跃文化生活”四个方面开展共建活动。并对1家新申报省级文明村镇和2家省级文明单位进行创建指导。并对16家新申报和复检的省级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文明校园进行负面清单征求意见。

★开展志愿组织和志愿者注册

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志愿者注册登记工作的通知》,积极组建各类志愿服务总队、分队、支队,积极引导广大居民参与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到2022年末,全市有“燕赵志愿云”注册志愿者10.3万人。并以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公共场所、景区景点、窗口单位为重点,加强志愿服务站点建设,强化“燕赵志愿云”的使用管理。

★开展“文明家庭”选树

在全市范围内推出在疫情防控、助力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文明家庭。另推选10个廊坊市级“文明家庭”和1个省级“文明家庭”。

★开展道德模范事迹展览“进基层”

召开三河市第八届道德模范表彰会议,对12名道德模范进行了现场表彰。并及时开展道德模范事迹展览“进基层”活动,将第八届道德模范先进事迹以宣传展板的形式,在25家文明单位中轮流巡展。组织召开“三河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对20名2021年度“新时代好少年”进行表彰。

★有序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坚持把文明校园创建作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重要内容,以“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为主题,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推进文明校园创建

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 个字”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提高中小学生熟知度。把一个校史馆(展)、一枚校徽、一批社团组织、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一个善行功德榜、一个家长委员会、一个校园网站、一个校园广播站、一个心理健康辅导站、一条维权热线等“十个一”建设纳入文明校园测评体系。目前,全市“文明校园”创建覆盖率达到100%。已创建1所省级“文明校园”,12所廊坊市级“文明校园”,14所三河市级“文明校园”。

★深入开展各类主题实践活动

抓住重要时间节点,从孝敬、友善、诚信、节俭切入,重点抓牢“新时代好少年”学习宣传、“向国旗敬礼”主题活动、“童心向党”歌咏比赛、“劳动美”实践活动、“心语护航·阳光成长”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维护公益活动、优秀童谣征集传唱、“小手牵大手·文明向前走”学雷锋志愿等活动,促进核心价值观在校园落地生根。

★持续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建设文明村镇。以文明村镇“十个一”建设为重点,狠抓农村移风易俗,倡导农村文明新风,进一步深化文明户、文明村、文明乡镇、文明集市等农村精神文明建设。2020年以来,在395个村街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每个村择优评选10户“十星级文明户”,评选率达100%。全市“文明村镇”创建实现全覆盖,创建率100%。截止2022年末,共有6个镇和169个村被命名为三河市级“文明村镇”,3个镇和30个村被命名为廊坊市级“文明村镇”,泃阳镇高各庄村、东套村,分别被评选命名为第五届、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

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建设。下发《关于三河市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启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试点工作。市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文化中心广场道德讲堂挂牌成立,各镇(街道)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各村(社区)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并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载体,建立健全志愿者队伍,通过党员干部带头、文明创建引领、服务项目承载,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建设一大批面向农村、服务农民、活跃在群众身边的文明实践志愿者队伍。全市已建成市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所,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4所,新时代文明实践站435所。

★第五届全国文明村:泃阳镇高各庄村

泃阳镇高各庄村,2015年3月,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第五届全国文明村(街)”称号。

高各庄村曾有过辉煌的历史。在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在学大寨的年代里,村里干部群众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削三岗、平三港”,改良土壤、兴修水利、大办农电,亩产超千斤,贡献过百万(公粮),成为三河县“农业学大寨”的“一面红旗”。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路上,泃阳镇党委经过深入调研,遴选干部,配齐配强村两委班子,与群众同舟共济,打了高各庄村漂亮的“翻身仗”。

高各庄村共有416户,1630口人。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党支部带领干部群众,多方筹资,累计投入8100万元,为群众办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好事、实事,不断增加了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

村容村貌靓洁美。村里的10条交通要道、8000延米,全部修成了宽6米的水泥板路。55条小巷、7500延米,也全部水泥硬化。修建主路两侧排水沟3500延米,栽植各类风景树木1.3万棵。安装路灯200盏。

吃上洁净自来水。新打了两眼深水机井,铺设主辅管道17000延米,使村民全天24小时吃上放心自来水。

村庄安全有保障。为创建“平安村街”,在进村和村内主要街道路口,安装48个监控器,覆盖全村,打造了立体安全的防范体系。

村民看病不再难。村里新建了120平米的卫生室,解决了村民“看病难”的问题。

文化生活欢乐多。新建了2000平米的文体广场,安装了20套健身器材,配置了篮球场和兵乓球室、图书室、棋牌室。组建了“农家乐”演唱队、秧歌队。群众自编自演小评剧、歌舞、秧歌等文艺节目。同时,实现有线电视、光纤宽带和天然气管道“户户通”。让村民享受了方便快捷的城里人的生活。

卫生环境净亮美。为了改变陈旧的生活习惯,将400余户家庭的旱厕,全部改造成三格式处理的水冲卫生厕所。同时,放置生活垃圾桶100个,组建了卫生保洁队,对各类生活垃圾及时清运、打扫。

移风易俗气象新。村里成立红白理事会,宣传和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积极引导村民树立文明节俭新风尚。同时,还建起公益公墓,免费为村民提供故去亲人的骨灰存放。

村民生活低碳化。2016年11月,全村完成了“气代煤”改造工程,实现了无煤化的低碳新生活。

★第六届全国文明村:泃阳镇东套村

在河北省三河市,有一个党建引领促文化振兴的典型村,它就是全国文明村——泃阳镇东套村。东套村坐落在三河市区东,泃河西岸,102国道南,已有400余年的历史,是个城中村。全村有210户,810人,党员49人,村民代表15人,耕地241亩,村集体经济年收入30余万元。

2020年11月,被评选“全国第六届文明村”。

走进东套村,映入眼帘的是宽阔、平坦、笔直、洁净的村主路,路两侧种有法桐等观赏树和月季等花卉,路两侧临街墙面用黄底红字写满了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益广告标语,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文明新风的熏陶。一个文化浸润的文明村街屹立在三河城区的东侧。2018年以来,村党支部连续三年被评为廊坊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并先后获得河北省、廊坊市“文明村街”称号。

——筑强堡垒 文化振兴记心中

选拔振兴领头雁。2017年初,经过泃阳镇党委多方嶙选,年富力强的企业精英高学亮走马上任,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上任后,他不忘初心,夙夜在公,带领党员干部和村民拼搏进取,使一个“脏乱差”的落后村,一跃成为三河市“村庄和谐、美丽乡村、经济发展”的先进村街。2020年11月,东套村荣获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称号。

堡垒坚强有斗志。党支部着力加强“两室”建设,落实“三会一课”和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扎扎实实开展各项党建活动。党支部带领党员干部和群众,围绕村庄“美丽文明、和谐发展、群众幸福”的目标,发愤图强,励精图治。

弘扬文化正能量。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党支部深深感到,村民的文化观念、文化素养,决定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成色。为此,村“两委”班子下气力做好文化振兴这篇大文章,下气力抓好文化振兴这一“铸魂工程”。

——文化惠民,心情愉悦乐村民

夯实基础,娱乐健身好去处。2016年,村集体出资20余万元,建起了1000余平方米的文体活动中心,内设有卡拉OK厅,并配备演出服、音响器材和多种乐器。同时,还建立藏书2100余册的图书室、阅览室、乒乓球室和棋牌室。室外建设篮球场,配备健身器等60余台(套),村民开展文体活动和学习有了好场所。

丰富多彩,文体活动振精神。历史上,东套村有歌舞演唱的文化传统。2018年,为将老传统传承下去,村里积极发动喜爱文艺活动的村民,成立了有40多人参加的“五零圆梦评剧歌舞团”。每逢周末晚上,团员们都到文化活动中心排练。每年的春节、中秋节,都是歌舞团活动的高峰时节。到了建军节、重阳节,他们还专门为村里的退役军人和老年人演出,使村民们享受到来自身边的文化大餐。2018年10月,歌舞团表演的舞蹈《我爱我的祖国》,在首都水立方参加“德丰利达杯”北京索洁舞蹈大赛获得“三等奖”。在庆祝建党100周年活动中,村党支部成员带领党员干部高唱《唱支山歌给党听》《我爱我的祖国》《党啊,亲爱的妈妈》等红色歌曲,使村民不仅享受到文艺美,也深受鼓舞和教育。

文化传承,弘扬中华好传统。在村的主辅道路两侧的墙壁上,按照新时代党建要求和文化传承、家庭美德、时代新风等内容,书写标语100余条,宣传板161块,悬挂宣传标语60余条。2017年以来,为传承书法文化精粹,村里还举办书法学习班,聘请北京、三河知名书法讲师,定期来村里讲授书法知识,包括儿童在内的30名村民参加了书法学习。先后有3名书法学员的作品在廊坊、三河举办的农民书法作品大赛中获奖。

——不忘初心,捧出爱心送温暖

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村党支部牢记党的宗旨,不忘初心勇担当,牢记使命为百姓。

硬化村路,便民出行。2015年,采取“争取上级支持一点儿、村集体出资一点儿、全体村民捐献一点儿”的办法,多方筹集资金近千万元,将村中的6条主路和24条辅路全部翻新硬化,总长1100延米。同时清除违建和路障150余处,新安装太阳能路灯 125盏,两侧栽植法桐等景赏树木300 棵、“月月红”月季等花卉520株。如今,村内道路宽阔平坦、坚固洁净,全部实现硬化、绿化、亮化和美化。

突击抢险,根除水害。2019年8月突降暴雨,因村东临近泃河,地势低洼,有6户村民院落被深及1米的沥水淹泡。在危急的雨情面前,村党支部书记高学亮带领15名青年党员,连夜奋战12个小时,用抽水机将积水排干,确保了村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为根除村东易被雨水浸泡这块“心病”,2020年,该村经过多方联系,取得市直有关部门支持,投资30余万元,新铺了一条直径0.8米、长30余米的水泥管道,彻底根治了此地段的水患危害。

尽锐出战,严防疫情。2020年初,在突发的新冠疫情面前,村党支部班子成员带领党员干部和村民组成的“突击队”“志愿者服务队”,在村口设卡严查来往人员信息,租用无人机全村封闭打药消毒,对来自疫区疑似人员严格隔离,筑牢了抗击疫情的铜墙铁壁。在疫情防控中,高学亮主动捐款1万元,为防控人员购买了必须的防疫值班用品。

奖励学子,激励上进。2015年,村“两委”班子做出“激励上进、奖励学子”的决定,即考上清华、北大名校,村里给予1万元奖励,本科和专科也给予金额不等的相应的奖励,激发了学生们努力学习的积极性。已先后有9名考入一本学校的学生,每人均获得3000元奖学金。2015年,村里一名叫张桐的学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河北工业大学(天津校区)一本学习。2021 年经过不懈努力,已进入本校博士研究生学业阶段。

倾注真情,普惠民生。从2018年以来,东套村还实施了十二项普惠民生补贴。凡年满男60周岁、女55周岁以上的村民,每人年补助生活费1200元;全村每人每年春节补贴300元;每人月补贴自来水1吨;每人年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补贴200元;每户年补贴有线电视收视费108元。另外,建军节,慰问现役军人家属及退伍军人并发放慰问品;重阳节,对80周岁以上老人发放慰问品。对农户年补贴水冲式厕所20吨水。对突发重大疾病和特殊情况的病员,经核实后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

评比选树,弘扬正气。2015年以来,村里已举办两次“十佳”评选,先后选树40个“十佳”先进典型,其中“十佳”家庭、“十佳”个人各20个。他们中有创先争优、全心为民的好党员,有退伍不褪色的好军人,有孝老爱亲的好儿媳。另外的“十佳党员”“十佳优秀退伍军人”“十佳和谐家庭”“十佳好婆婆”“十佳好儿子”“十佳好儿媳”等奖项,全面覆盖了各个方面表现优秀的家庭和村民。

志愿服务,奉献爱心。2017年,在村里积极倡议下,建立了一个20余人参加的“学雷锋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志愿者经常入户给低保户、老弱病残者理发、打扫卫生,为他们排忧解难,使弱势群体进一步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温暖和幸福。2016年以来,党员干部和群众还先后组织大家为6名患癌症村民筹集医疗费20多万元,使这些人的疾病得到了及时救治,展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良好风尚。

◆红色党史赓续传承

为了传承红色文化,三河市委牢固树立“守护好党的红色基因库”的职责使命,按照“存史、资政、育人”的理念,全方位进行本土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和保护传承。以红色文化铸魂补钙、涵养精神,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通过红色文化精神的赓续和弘扬,使之成为建设“经济强市、美丽三河”的精神支撑和不懈动力。

★三河市烈士陵园:被廊坊市委授予首家“党史教育基地”

12月18日,中共廊坊市委首家县级“中共党史教育基地”授牌仪式,在三河市烈士陵园举行。

廊坊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韩志宽代表廊坊市委授牌,三河市委常委、办公室主任刘岳代表三河市委接受牌匾。

2015年以来,三河市累计投资2000多万元,用于烈士陵园功能提升和陵园环境改善。对英雄纪念碑、烈士纪念墙、无名烈士纪念亭、烈士纪念广场、抗日丰碑碑廊、烈士雨花潭、英雄群像浮雕墙和建筑面积800平方米的革命传统纪念馆等硬件设施升级改造,成为全国一流水平的全天候、开放式县(市)级烈士陵园。也成为廊坊市首批被授予“廊坊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四家授牌单位之一。

打造党史教育“三个高地”。近几年来,三河市委为强化对广大党员干部的党史教育,积极加强党史教育基地建设。全力打造“党史资源、党建精神研究和党史故事传播”三个高地。在挖掘党史教育基地建设内涵上,做到“三个并重”和“三个贴近”。即坚持“建设、管理、使用”并重,坚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使党史教育基地成为弘扬历史革命传统、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载体,成为传承高尚道德情操、凝聚精神力量的重要课堂。

发挥独特的红色教育作用。为使通过党史学习和教育,达到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目标,让广大党员和群众重温在革命战争年代,发生在冀东和三河这片热土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武装和广大人民群众开展伟大革命斗争可歌可泣的光辉历史。回望峥嵘岁月,探寻先辈足迹,传承革命传统,服务当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三河烈士陵园革命教育纪念馆,征集、保存大量有关三河市在战争年代里,农村党组织建立的实物、文献、史料,和革命烈士生前的遗物,这些都以其独有的属性和丰富的红色资源,在党史教育中,有着独特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积极发挥红色教育效能。在红色教育基地定位上,对历史资料和实物的征集、整理、筛选,补充《三河革命史》《中国共产党三河历史(二卷本)》《血证》等大量的历史书籍和历史人物的资料、照片,使馆内陈列的内容主题鲜明,把红色血脉与城市文脉有机结合,真实感人。实现牢记党史,大力弘扬革命优良传统,凝聚力量、坚定信心的党史教育目的,整体提升党史教育基地的教育效果。

廊坊市委党史研究室、三河市委党史研究室和三河市退伍军人事务管理局等部门人员参加授牌仪式。

深入挖掘抗日战争红色史料

三河市东北部的山区是烽火抗日年代的根据地,是冀东重要的革命老区。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三河人民为民族独立和建立新中国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新的历史时期,战争年代的革命遗址、遗物展现的震撼心魄的场景,永远都是激励和教育后人的最佳教材。

三河首任中共三河中心县委的建立。1933年,三河县西北部地区(今属顺义区管辖)出现了抗日救国的“穷人会”组织。中共河北省委于同年8月,派干部来三河到“穷人会”驻地驻马庄进行指导和建党工作。到9月下旬,先后15名“穷人会”骨干会员入党。并建立驻马庄、沙岭、柏树庄(现均属顺义区管辖)三个党支部。9月底,建立中共三河中心县委员会。辖区包括为:三河、平谷、密云、顺义、怀柔五县。到1933年末,全县共有18个村建立党组织,共有党员300多人,发展“穷人会”会员800余人,遍及60余个村庄。中心县委根据三河的实际,提出“抗租、抗债、抗日”的中心任务,开展了如火如荼的抗捐、抗债运动和抗日斗争。是中国共产党在三河土地上第一次建立的党组织,是三河人民历史上第一次在党的领导下开展的革命斗争,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1940年,冀东地区的抗日战争形势得到进一步开展,抗日游击区得到开辟,党的建设也得到恢复。1940年10月,在抗日战争中的堡垒村—栲栳山村,建立三河县第一个基层党支部。到1941年,先后在半山区建立了小港、大唐回、孟各庄、西小汪、刘里村、南燕村等30余个基层党支部,发展党员40余名。在波澜壮阔的战争年代,栲栳山村党支部带领党员、民兵和群众,机动灵活,攻防兼备,锄奸反特,掩护群众,狠狠地打击了侵略者。1945年5月,冀热辽军区在平谷地区刘家河村召开表彰大会,栲栳山村民兵中队长姚成宝被授予“民兵英雄”称号。

★为新中国的解放和建立贡献力量

在革命战争年代,有5000多名青壮年,先后参加人民军队和地方工作,牺牲的三河籍烈士达614名。在著名的平津战役中,修公路,运粮草,抬担架,为解放战争胜利做出应有的贡献。据史志介绍,在东北野战军入关期间,全县修公路175公里,架桥16座。在公路两侧挖防空洞2300个。全县还动员大车6700多辆,牲畜1.4万多头,转运粮食450万斤、干草400万斤,累计出动民兵和民工44.6万人次。战役期间,组建3个担架团3000余人,担架1400副。其中远征担架团2个,担架533副,随军远征京津和华中等地。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三河全县有525名青年应征入伍赴朝参战,有73名三河籍志愿军官兵血洒朝鲜,献出宝贵的生命。期间,全县也屡掀支援抗美援朝高潮,从1950年到1951年底,各界群众捐献飞机大炮款6.93亿元(旧币)。

三河市烈士陵园内共有烈士776名,其中有名烈士653名,无名烈士123名。2019年被廊坊市委命名为“廊坊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2021年被廊坊市委命名为“廊坊市国防教育基地”。

★发掘红色文化独特的价值功能

红色文化见证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历史。三河市党史研究部门,为充分彰显红色文化的传承价值和功能,突出抓了三手。

在寓教于乐中接受红色文化熏陶。红色文化资源内容丰富,每一处革命遗迹、每一件珍贵文物、每一堂传统课都是鲜活的教材,都折射着革命先辈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爱国情操的光芒,红色资源正是彰显革命历史的新平台、新课堂。近些年兴起的红色旅游,不仅使人们对红色年代充满向往,敬仰那些为理想信念不惜牺牲生命的人。为满足人们从精神层面对红色文化的需求,通过开展“周末红色文化”、红色电影播放、红色文化之旅、红色歌曲传唱等多种形式,迎合大众对红色文化的情感期盼和灵魂托付。

虔诚接受红色文化洗礼。在新兴起的红色旅游中,积极开发革命老区丰富的山水人文资源和古朴淳厚的民俗民风,使旅游者在愉悦中感受山河之美,体验华夏民族的博大精深,红色热土承载的红色文化的瑰丽,感悟烽火连天斗争岁月的艰辛和今天幸福生活的不易。通过红色旅游的时尚方式将历史知识、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传输给大众,使红色革命精神深入人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开发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红色文化保留下来的遗址和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三河的革命老区地处山区和半山区,风景优美、生态宜人,三河坚持把红色文化、生态文化和古迹文化结合起来,寓思想教育于文化娱乐和观光游览中,不但有利于传播先进文化,又有利于把红色资源转变为经济资源,从而推动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帮助老区人民脱贫致富。

一部红色文化史,忠实地记载了无数革命志士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历史,也昭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真谛。党的十八大以来,三河市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相继完成《三河革命史》《中共三河党史(二卷本)》《中共三河党史大事记(一二卷)》《血证(三河市抗战课题调研成果汇编)》《三河人物志》《最美三河》等一批具有历史性、知识性和可读性的系列红色读本,将三河自波澜壮阔的战争年代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涌现出来的突出事件、优秀人才载入史册,其鲜明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舍生忘死的英雄主义的红色经典,成为超越时空的生命力量,也成为激励后来者追求理想和信仰的精神源泉。并依托新媒体平台及组建市镇村(街道、社区)三级“党的红色文化传承”等线上线下阵地,扩大辐射力,为引导全社会更好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提供了丰富的精神产品。

★三河市:流动“红色讲堂”赓续百年红色基因

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三河市委牢固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发挥党史赓续传承的主力军作用,担负起宣传、教育、引导的重任,自觉担主角、站前台,当先锋、作示范,用好用活党史研究这个“文脉之根”“精神之钙”,展现党史研究的优势、体现责任担当,助力百年党史学习教育深入推进。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和中小学校师生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为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提供党史研究的史志力量。

鼓旗呐喊,助力党史学习教育培根铸魂。党史研究肩负着记录历史、弘扬文化、传承精神、服务社会、借史鉴今、启示后人的重要责任,传播和弘扬三河独具特色地域文化和红色精神的光荣使命。为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三河市委党史研究室采用党史宣讲“六进”举措,深入开展红色党史宣讲活动。做到实事求是,秉笔直书,宣扬正义,培根铸魂。

开展党史宣传教育,做红色声音的传播者。聘请了四名具有几十年党龄的老党员、老干部,组成流动“红色宣讲团”,积极撰写百年党史专题宣讲报告,制作中国共产党简史21组“百年红色党史”展板,及时与市直和有关单位联系,开展进机关、进单位、进企业、进社区、进村街、进学校的“六进”活动。在一个多月时间里,共组织宣讲报告30余场,有党员干部群众和中小学师生两万余人次现场聆听,成为红色党史宣讲的受众。

运用史志特色成果,做红色基因的培育者。作为县级党史研究的权威机构,党史研究室将近年来已出版发行的史志正本和研究成果提供给党史学习教育使用。并根据党史学习教育需求,及时组织编纂适合的宣讲资料,打造一批党史精品课程,满足党史学习教育的使用需求。“红色党史”宣讲团每到一地,都与当地党组织举行隆重的红色党史图书捐赠仪式。累计捐赠《三河革命史》《中共三河党史大事记》《中共三河年鉴》《三河人物志》《最美三河》《党史博采》等红色书籍6000余册。为基层“红色书屋”补充红色资源,传承了红色基因,变普通书屋为红色“充电站”。

发挥主渠道作用,做红色党史赓续传承者。通过积极开展党史宣讲、专题辅导、交流研讨、展览展示等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持续推进党史学习宣讲向纵深延伸。牵头组织或配合宣传部门、主流媒体针对不同群体,创新宣传形式,宣传党的历史,讲好三河故事。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并运用党史部门自有网站、刊物、微信公众号等各种媒体和平台,以党员干部、师生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方法,大力宣传党的光辉历史,弘扬党的优秀精神,传承党的优秀传统,为营造共庆百年华诞、共享伟大荣光、共铸复兴伟业的浓厚氛围作出应有努力。

担当作为,助力党史学习教育正本清源

学史力行,实干为民。党史研究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是党史部门和每一位史志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使命。为了不断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取得实际成效。

树立服务意识,主动自觉做好党史研究。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史姓党”的工作原则,自觉把意识形态工作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切实把握好涉及史志意识形态工作的政治关、史实关、保密关和文字关,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坚定“史志为党”,抓牢主导权和话语权。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美丽三河这条主线和任务,鲜明有力地传播时代正能量。在党史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

创新传播载体,拓展传播红色基因。近年来,三河市委党史研究室认真研究新时代大众文化传播规律,为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积极开展信息网络等新兴媒体的运用,利用以互联网、手机、微信、微博为代表的新兴媒体,最大化的拓展传播渠道。在表达方式、传播手段等方面“求新求变”,使党史宣讲形式“接地气”,以史志文化成果的大众化和史志理论的通俗化,增强吸引力,以更丰富更具吸引力的形式,把鲜活生动的红色党史文化,转化为感染和打动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

三月份以来,三河市委党史研究室开展宣讲活动的经验做法,先后被中宣部学习强国平台、河北共产党员网、河北党史网、《廊坊日报》《廊坊都市报》和廊坊党史网、廊坊文明网、搜狐网、网易、智慧三河手机台等多家新闻媒体,对三河的党史宣讲工作予以宣传报道。向社会各界展示三河成就、弘扬时代精神,激发党员干部迎接挑战的斗志,奋勇拼搏的勇气,开拓求索的朝气,激发三河儿女的自信心、认同感、向心力,凝聚三河力量,为实现三河全面振兴,奋力开启现代化新三河建设新征程,收到了很好地宣传普及效果。

◆新时代文明实践遍地开花

近几年来,三河市以“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为主题,以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打造“志愿者之城”为抓手,整合资源,创新方法,使文明实践之花在“志愿三河”行动中靓丽绽放。

★优化架构,坚定文明实践行动

构建“1+3+5”三级联动网络。即成立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领导小组,实现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设置”全覆盖,设立理论宣讲平台、教育服务平台、文化服务平台、科技与科普服务平台、健康推进与体育服务平台“五大平台”。统筹整合在市级和乡村的公共服务阵地资源,打破多个系统在基层的条块分割,扎实推进文明实践全方位、多角度传播,平台建设坚强有力。在理论宣讲平台,组建以高校教授、讲师、“五老”人员为主体的宣讲队伍,累计开展红色党史专题宣讲1200余场次、受众13万余人。

建立“1+16+492”三级组织架构。即建设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6个镇(街道)级文明实践所,492个村街(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文明实践机构全覆盖。先后制定印发《三河市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三河市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实施方案》《三河市深入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打造“志愿者之城”的实施方案》等指导性文件,使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规范有序,特色志愿文化凝练丰满。

组建“1+3+N”志愿服务队伍。即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下设支队、分队及大队,整合“党员志愿服务队”“巾帼志愿服务队”“青年志愿服务队”“理论政策宣讲服务队”“文化志愿服务队”现有力量,培树“非遗传承、绿野户外、爱心联盟、爱国拥军、京东华夏艺术书法、美琳艺术、蓝天救援”特色品牌。目前注册志愿者达13万人,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2万余场次。“口述历史·老兵故事”实录工作,深入挖掘老兵生平事迹、历史证物资料、历史照片,用心录制回忆纪实,完成抢救性史料记载任务。“老班长”志愿服务队展示了退役军人永葆本色、积极健康、昂扬向上的社会新风尚。

★拓宽载体,不断创新文明实践内涵

围绕“传、评、帮、乐、建”文明实践方式,充分利用重点和传统节假日,开展传思想、普法律、讲家风、演节目、放电影、常慰问、度佳节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营造“志愿之城”浓厚氛围。

锻造“优质+精细”品牌志愿服务。积极发现志愿服务优质资源,持续打造一批接地气、有特色、可持续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尤其是每年寒暑假期间,1400余名大学生志愿者活跃在全市的各个角落,核酸检测、小区卡口管控、支援疫苗接种、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做后勤保障等岗位,协助镇区、街道、部门参与“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助力家乡疫情防控和各项事业建设。共青团中央印发《2021年度全国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总结通报》中,共青团三河市委榜上有名。全市有“文明交通”“雏燕归巢·爱我家乡”“文明三河·防疫有我”“民星大舞台”文化志愿服务演出项目等系列品牌活动落地生根。已有“青年志愿服务队”“文化志愿服务队”等各类志愿服务队伍500余支。

推动“线上+线下”双线结合。创新建立“志愿三河”微信小程序,集需求发布、活动招募、报名、签到、服务时长统计、积分兑换等功能于一体,打造“群众点单、中心派单、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的志愿服务新模式。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各镇区、街道、市直部门定向招募志愿者5000余人次。通过电话连线、网络指导等方式,引导服务对象、志愿者进行简单操作后,即可实现志愿服务项目线上线下精准对接、点单接单精准双向互动。

★典型激励,培树文明践行榜样

抓实“四大创建”。近几年来,已培树省级“文明家庭”2家、廊坊市级11家;全国“文明单位”1个、省级12个;全国“文明村镇”2个、省级2个。县级评选表彰实现“文明村镇”全覆盖,文明村街占比80.9%;已创建省级“文明校园”1所、廊坊市级19所,全市文明校园创建参与率达到100%,县级以上文明校园达到60%以上。

发掘先进典型。以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最美三河人、优秀志愿者等先进典型为引领,讲好榜样故事、践行模范精神、树立价值导向。累计评选表彰164个道德模范个人及团体,94名新时代好少年,其中22人荣登中国好人榜、河北好人榜。

★健全机制,长效管理,强化文明实践保障

压实主体责任。市、镇、村三级党组织履行新时代文明实践主体责任,制定完善新时代文明实践责任清单、任务清单、负面清单及制度清单,科学划定党委书记及班子其他成员工作责任,确保文明实践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担。

注重常态长效。建立考评机制和多元投入机制,落实各项财税优惠政策,不断加强对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项目的支持和保障。整合各类公共资源,常态组织开展个性化、差异性培训,邀请专家学者做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辅导,提升新时代文明实践体系的建设质量和管理水平。其中,面向文化志愿者开展的“群众文化大培训”活动,坚持常年举办舞蹈、器乐、摄影等十多个培训班,年培训约1560课时,受益人数40000余人次。面向应急救护志愿者,以红十字会、120急救中心和蓝天救援队为依托,开展应急救护知识培训23期,普及自救互救、应急避险等知识技能。

强化褒奖激励。为激励关爱志愿者,出台“表彰+爱心奖励+扶持”褒奖激励政策。联合评选表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工作优秀青年服务集体和个人,累计表彰14个优秀青年志愿服务集体及2000余名优秀志愿者。协调186家爱心合作商家伙伴为青年志愿者提供爱心打折商品,志愿者可以使用“志愿汇”累计信用时长、信用玫瑰分,领取专属福利和折扣。采取个人加入文化志愿者协会与参加业务技能培训挂钩,团队加入志愿者协会与享受奖励扶持政策挂钩的“双挂钩”激励机制。

(待续)

编辑、摄影:郭振永

标签: #小学生创文明城市作文300字三年级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