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空技术网

老年人需警惕肌肉衰减症

光明网 13290

前言:

眼前同学们对“因素的素是什么意思啊”大概比较注重,朋友们都想要分析一些“因素的素是什么意思啊”的相关资讯。那么小编也在网络上网罗了一些对于“因素的素是什么意思啊””的相关内容,希望你们能喜欢,兄弟们快快来了解一下吧!

本文内容预览:

肌肉衰减症(肌少症)的定义及危害

肌肉衰减症的筛查与诊断

肌肉衰减症的饮食及运动防治方法

小提示:想详细了解自身肌肉含量、体脂率、内脏脂肪等级等指标是否正常?

可在我科门诊就诊,行营养筛查及体成分分析,根据检查结果给予个性化营养治疗。

儿童青少年(6周岁起)检测报告中同时可显示生长曲线、推定骨量等指标。

俗语有言,千金难买老来瘦。其实,在避免过度肥胖的同时,保证肌肉的量与质,对于老年人维持躯体功能和生活质量而言,同样关键。在急慢性疾病就诊时,老年患者和家属也往往更加关注病历上明确的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案,面对体重和肌肉明显或隐匿的丢失,则可能重视不足,觉得不是当下的“主要矛盾”或亟需解决的问题,一旦原发疾病好转,患者自然就能胖回来、恢复精神气力了。殊不知,“肌肉衰减症”也是一种疾病诊断,它的早期识别和防治,值得更多关注。

什么是肌肉衰减症?有什么危害?

肌肉衰减症(Sarcopenia)是与增龄相关的进行性疾病,表现为骨骼肌量减少,伴有肌肉力量减弱或/和肌肉功能减退。其患病率在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中可达20%,85岁以上者则可能过半,而在长照机构中居住的老人,较之社区居住者更为突出。除增龄因素外,身体活动(如长期卧床、久坐等生活方式)、疾病(如各器官功能衰竭、炎症性疾病、恶性肿瘤或内分泌疾病)及营养(由于食物能量和/或蛋白质摄入不足、胃肠功能紊乱、消化和吸收障碍、使用引起厌食的药物等)相关性因素,均可能导致继发性肌肉衰减。

肌肉衰减症患者参与肌肉收缩的紧张性运动单位(与维持肌张力及保持身体姿势相关)和运动性运动单位(影响肌肉力量和爆发力)均有不同程度的丢失,而前者的下降更为明显,在导致衰弱、影响抗病能力和疾病恢复的同时,更易导致姿势转换或调整动作缓慢,显著增加老年人跌倒和骨折的风险,影响日常活动能力,甚至造成行动障碍、再入院及死亡等临床不良事件,增加医疗护理成本和患者经济负担。

如何筛查与诊断肌肉衰减症?

根据亚洲肌肉衰减工作组(AWGS)2019年发布的诊疗共识及《中国老年人肌少症诊疗专家共识(2021)》,在社区基层医疗机构及老年人群家庭医疗中,使用方便可行的“筛查-评估-诊断-干预”流程,可实现对风险人群的早期识别和防治。通过测量小腿围(男性/女性<33/34厘米)或简易问卷自评(SARC-CalF≥11分)发现风险;进一步以握力(握力器,男性/女性<28/18千克)评估肌肉力量,以椅子坐站测试(5次起坐时间≥12秒)或6米步行速度(<1.0米/秒)评估躯体功能,如满足其一,则考虑肌肉衰减可能,需进行生活方式改善(饮食+运动干预)。

图片:SARC-CalF量表

而在综合性医院,除上述筛查手段,还可通过生理功能下降或受限、非意愿性体重下降、抑郁情绪、认知受损、反复跌倒、营养不良及慢性基础病(如心力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甲状腺疾病、慢性肾病)等临床情况发现病例,再行诊断分级。如满足骨骼肌含量减少(我科门诊体成分分析仪可以生物电阻抗法进行测定;或双能X光吸收法测定)+肌肉力量下降或躯体功能下降,可确定诊断;同时满足以上三项,即为严重等级。

如何通过饮食及运动防治肌肉衰减症?

根据《肌肉衰减综合征营养与运动干预中国专家共识(2015)》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老年人膳食指南”部分的推荐意见,以抗阻运动为基础的运动干预能够有效改善肌肉力量和身体功能,同时联合饮食干预,可能效果更佳。

在运动方面,老年人需循序渐进,量力而为,必要时可在看护下进行,切忌因强度过大造成运动损伤,甚至跌倒或急性事件。合适的运动负荷应该是锻炼后睡眠正常、食欲良好、精神振奋、情绪愉快。客观上可以运动后心率进行简单判断,常以170-年龄(岁)作为运动目标心率。同时,应减少静坐、静卧,增加步行、家务劳动等日常活动量。而在阳光下户外运动有利于人体维生素D合成,可在天气温暖、晴好时酌情进行。

如身体情况许可,建议每天累计40-60分钟中等及以上强度运动(如快走、跳舞、游泳、自行车),其中抗阻运动(如坐位直抬腿、徒手伸展上肢、推举哑铃、拉弹力带)20-30分钟,每周至少3天。同时,柔韧性训练(10分钟/天,每周至少2天,包括颈、肩、肘、腕、髋、膝、踝等关节)及平衡训练(如单腿站立、靠墙深蹲、打太极等,也可作为运动前的热身,每周3次以上),可改善老年人整体健康状态。

在营养方面,提倡合理膳食,以满足能量、蛋白质、n-3多不饱和脂肪酸、钙质及维生素D等营养素摄入。食物蛋白质可促进肌肉合成,肝肾功能正常的老年人推荐摄入量为1.0-1.5克/(千克体重·天),其中优质蛋白最好过半。具体建议(食物以生重量计):每天吃瘦畜肉类50克,鱼虾、禽类50-100克,大豆15克(相当于35克豆干/50-100克豆腐/220g豆浆),饮牛奶300-400克或食用相当量蛋白质的奶制品(相当于奶粉30-36克,高脂血症或超重肥胖者可选低脂/脱脂奶,不耐受者可考虑低乳糖奶或酸奶)。

以上食物最好均衡分配到一日三餐及加餐中,避免大量集中摄入。在控制脂肪总量的前提下,可适当增加海鱼(100-200克/次,2-3次/周)、海藻等富含n-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海产品摄入。适当食用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动物肝脏25克/次,2-3次/月,蛋黄1个/天)。同时,鼓励增加富含抗氧化成分的深色果蔬(每天蔬菜300-500克,其中深色蔬菜过半,水果200-350克)及豆类食物,戒烟限酒,减少肌肉相关的氧化损伤。

如天然饮食长期摄入不足或不耐受而无法满足需要量,可在临床医师或营养师的指导下,酌情补充乳清蛋白粉、支链氨基酸、β-羟基-β-甲基丁酸盐(HMB)、维生素D(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低于正常范围时,建议每天补充15-20微克即600-800国际单位,维生素D2/D3可替换使用)、抗氧化营养素(维生素C、维生素E、类胡萝卜素、硒等)、口服营养补充剂(每天随餐、餐间或锻炼后补充2次,每次摄入15-20克优质蛋白质及约200千卡能量)等。

祝老年朋友们,巧吃保肌肉,健步显精神。

注:本文部分内容刊载于2022年1月1日《中老年时报》

参考资料:

《肌肉衰减综合征营养与运动干预中国专家共识(2015)》

《中国老年人膳食指南(2022)》

《中国老年人肌少症诊疗专家共识(2021)》

(文中图片均来自于网络,侵删。)

作者:马小陶

来源: 中日友好医院营养科

标签: #因素的素是什么意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