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空技术网

α粒子散射实验及原子核模型的提出

中学物理知识传播者 311

前言:

而今你们对“粒子散射现象”大体比较珍视,同学们都需要剖析一些“粒子散射现象”的相关文章。那么小编在网摘上搜集了一些关于“粒子散射现象””的相关文章,希望朋友们能喜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昨天我们谈到了电子的发现,并且知道了电子的发现,说明原子是可以再分的,从而提出了汤姆孙模型(又称梅子布丁模型、枣糕模型、葡萄干布丁模型)。汤姆孙认为原子是球体,带正电的物质均匀地分布于球体内,带负电的电子一颗一颗地镶嵌在球内各处的一个个同心环上。但是卢瑟福的阿尔法粒子散射实验否定了这个模型。

α粒子散射实验又称金箔实验或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实验原理如下图所示。

一点八卦,这个实验本来的目的是想证实汤姆孙原子模型的正确性,实验结果却成了否定汤姆孙原子模型的有力证据。

实验过程,在一个铅盒里放有少量的放射性元素钋(Po),它发出的α射线从铅盒的小孔射出,形成一束很细的射线射到金箔上。当α粒子穿过金箔后,射到荧光屏上产生一个个的闪光点,这些闪光点可用显微镜来观察。为了避免α粒子和空气中的原子碰撞而影响实验结果,整个装置放在一个抽成真空的容器内,带有荧光屏的显微镜能够围绕金箔在一个圆周上移动。

这里我们给大家补充两点,一是为什么选用阿尔法粒子?好处有两个,第一个是他的能量特别大,速度特别快,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打到原子的内部,第二个是他在荧光物质上可以发光,便与观察。二是为什么选用金箔?好处也有两个,第一个是它的纯度非常高,这就消除了杂质,对实验结果的干扰,第二个是他的延展性非常好,这样同一个α粒子在运动的过程当中与它碰撞的金原子(或者金原子内部的粒子)就会很少,有时只有一个或者没有粒子碰撞,就是说观察到的现象是单次碰撞或者无碰撞的结果,避免二次碰撞的产生。这些都给理论分析带来很大的方便,减少了误差,分析结果非常接近现实

实验结果,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而被反弹回来,这就是α粒子的散射现象。

发生极少数α粒子的大角度偏转现象是出乎意料的。根据汤姆孙模型的计算,α粒子穿过金箔后偏离原来方向的角度是很小的,因为电子的质量不到α粒子的1/7400,α粒子碰到它,就像飞行着的子弹碰到一粒尘埃一样,运动方向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卢瑟福后来回忆说:“这是我一生中从未有的最难以置信的事,它好比你对一张纸发射出一发炮弹,结果被反弹回来而打到自己身上……”卢瑟福对实验的结果进行了分析,在1911年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认为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做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里绕着核旋转。

补充一点,在α粒子的散射实验以后的继续研究中,物理科学家们还发现这两个结论:

第一,原子核又可分为质子和中子;(原子核的全部正电荷都集中在质子内)质子的质量约等于中子的质量;

第二,质子数等于原子的核电荷数(Z);质子数加中子数等于质量数(A);特别要注意的是以上两个结论,并不是α粒子的散射实验的分析结论。

如果你有今日头条app,麻烦顺手点一下关注@中学物理知识传播者,每天都会倾情奉献一段小干货,我会继续努力的! 

标签: #粒子散射现象 #粒子散射现象有哪些 #粒子散射实验说明了什么 #α粒子散射实验 现象和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