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空技术网

“地震预警倒计时”上热搜,成都还有这8个从未刷屏的黑科技,你知道吗?

微成都 17289

前言:

现在我们对“js红绿灯倒计时的设计与实现创建lamp”大体比较讲究,你们都想要剖析一些“js红绿灯倒计时的设计与实现创建lamp”的相关资讯。那么小编在网上搜集了一些对于“js红绿灯倒计时的设计与实现创建lamp””的相关内容,希望兄弟们能喜欢,我们快快来学习一下吧!

6月17日22时55分

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

昨晚,在6.0级地震波到达成都市区之前

成都多个社区和学校响起了“地震预警”的报警声

安装在社区的扩音喇叭用倒计时的方式

向居民告知地震波即将到达的消息

6、5、4、3、2、1,警报响起……

多位成都市民拍摄了地震预警的视频

面对天空突然飘来的倒计时

许多成都人第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

有的被读秒整来紧张的脚趾母儿都扣紧了

被成都人刷屏的倒计时

不是什么奇奇怪怪的东西

是正儿八经的黑科技!

从成都高新减灾所了解到,成都高新减灾所与应急管理部门联合建设的大陆地震预警网,成功预警本次地震。通过电视、手机、专用地震预警终端等渠道,提前10秒向宜宾市预警,提前31秒向距震中124千米的贵州省毕节市预警,提前61秒向成都市预警。

目前,成都市已有180所学校、110个社区启用了地震预警,通过社区广播、手机、电视等多种途径,在地震波到达前预警,为群众逃生避险赢得宝贵时间。17日晚的宜宾长宁地震中,这些学校和社区广播及时发出预警。

已有的研究表明,如果能在地震发生前3秒发出预警,伤亡人数可减少14%;提前10秒,将减少39%伤亡;提前20秒,可减少63%伤亡。同时,在重要工程如化工、高铁、地铁等领域,可通过系统紧急处置减少经济损失和次生灾害。

今日,新华社官方微信于头条发布文章

《宜宾地震,这个系统跑赢了“地震波”!》

许多网友在评论区竖起了大拇指

最大程度保障人民安全

是真正厉害的大手笔了!

其实,早在去年5月份

高新区就开始启用地属预警“大喇叭”

当时作为一条科技新闻

并没有引起更大范围的传播和讨论

而这次长宁地震

将这个平时“默默无闻”的黑科技

推上了众人瞩目的头条

在高科技的背后

藏着许多人的汗水和心血

或许对普罗大众来说

新技术的诞生和发展只是一瞬的新鲜事

但当真正融入到生活

却发现它们带来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小微就来盘点一下

除了地震预警系统之外

☟☟

成都8大从未刷屏、却影响重大的黑科技

1

全球最大单体面积碲化镉发电玻璃

2018年4月,碲化镉太阳能发电玻璃在成都位于双流区实现了量化投产,成为目前世界上能够量产化的最大尺寸碲化镉太阳能发电玻璃。这种“黑科技”发电玻璃,诞生于成都中建材光电材料有限公司。

这些采用碲化镉发电的玻璃,即使在弱光、低温条件下,也能将光能转化产生电能,不再受晴天、阴天的限制。“打破了传统太阳能发电的局限性。”

镀上碲化镉的发电玻璃成本低、能耗小、无污染,生命周期30年,是可以替代砖头、普通建筑幕墙等的绿色、可回收、可发电的建筑材料,为大规模光伏建筑一体化的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厂房外墙安装的发电玻璃可为企业提供电力

2

全球首台城市轨道智能巡检机器人

今年5月17日凌晨,由成都轨道交通产业技术研究院和成都精工联合研发的轨道巡检机器人,顺利完成北京地铁4号线国家图书馆站至动物园站单程1.5公里的路线测试。

这款城市轨道智能巡检机器人由成都轨道交通产业技术研究院与成都精工华耀科技公司联合研发,是行业内首款应用于轨道线路巡检的机器人,属全球首台。

虽然这个家伙“其貌不扬”,但却能使轨道检测效率有效提升6倍!

目前成都地铁大部分还是使用人工检测,每条线路需要10到20名轨道检修工,每天凌晨进入隧道步行检修,每小时只能检测5公里轨道线路。

而这个“专业机器人”能以最高30公里/小时的时速运行,充电一次可运行50公里,基本能确保完成一条完整地铁线路的检测。目前测试的准确率已经达到了95%,其中重大病害发现率达100%,实现了轨道巡检过程中的“安全、高效、精准”。

智能巡检机器人上线运用后,将大大提高城市轨道的检测效率和质量,节约人工巡道成本,从此开启轨道交通智能检测新时代。其实,全国多个城市都在进行轨道智能机器人研发,而成都最先成功研发出这项技术,实现了行业领先。

3

全球首款“不怕水”绝缘连电插座

2018年7月28日,成都阿尔刚雷科技有限公司在成都举行新品发布会,发布了全球第一款“不怕水”绝缘连电插座,该产品解决了传统裸露连电技术“漏电、短路、电火花”等用电安全难题。

由于小时候遭遇意外触电事故,阿尔刚雷创始人周刚先生,一直梦想有一天能够“征服”电。他历经10年,进行了10000次以上的实验,最终自主研发出全球首创安全连电技术——绝缘连电技术。

简单来讲,就是通过FS技术,电可以和水兼容、电连接不再有电火花产生。形象点说,把一个通电的电源插座放到水里,不仅不漏电、不短路,还能在水下进行带电插拨和连接。即使疏忽触电、不当操作也不会出现用电安全事故。

据有关专家评价,绝缘连电安全用电技术将是一项用电领域的革命性技术,它将推动电气行业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4

全国首个共享单车智能存车库

2018年12月,全国首个“共享单车地下车库”在成都试点,把露天车库搬到了地下。

位于锦江区牛市口地铁站A2口处的“共享单车智能存车库”,地面出入口为一座小巧精致的橘色小亭子,占地面积仅6.8平方米,地下车库内部共可容纳224辆

只需按一下按钮,共享单车就被机械手自动抓取,在圆柱形地下车库内旋转下降,整齐摆放在银色的存车架上。

地下单车智能存车库靠电机驱动,使用220伏家庭用电,存取1次,耗电量仅为5分钱,车库节能环保,与共享单车倡导的绿色出行一脉相承。试点成功后将在成都全面推广应用,这对发挥“轨道+公交+慢行”示范效应,健全成都乃至全国共享单车管理模式和提升城市管理服务水平具有典型示范作用。

5

中国新一代“人造太阳”

2019年6月5日下午,我国“人造太阳”研究再次迎来重要节点——在成都的中国环流器二号M(HL-2M)装置建设现场,该装置主机线圈系统完成交付,由此拉开中国新一代“人造太阳”装置总体安装序幕,中国人离实现聚变清洁能源的梦想又跨近一步。

据悉,核聚变产生能量与太阳发光发热的原理相似,因此在地球上以探索清洁能源为目的的可控核聚变研究装置,便有了“人造太阳”的美名。

HL-2M主机线圈(远处)、HL-2M主机真空室(近处) 刘海韵/摄

中国新一代核聚变实验装置中国环流器二号M(HL-2M),由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核西物院)承建,是开展聚变堆核心技术研究的关键平台,将大幅提高我国聚变研究手段和能力,从而为实现我国聚变前沿技术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提供重要支撑。

中国第一座人造太阳装置,位于中核集团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内的中国核聚变博物馆

国务院国资委网站 张晓哲/摄

6

盲人的“kindle”

2017年9月,四川大学团队研发的“LAMP视障者阅读系统”亮相成都双创周。这是专为盲人发明的电子阅读器。

团队演示操作。图据:爱范儿

盲人可以先用手机下载电子书籍等,然后将手机与此电子阅读器连接。连接后,将手指放在小圆点上,就可以进行“触读”了。触读的同时,还可以开启语音功能,每触摸一个字,都能由阅读器读出。

盲点的细节。图据:爱范儿

它跟普通的“kindle”电子阅读器的样子差不多,小小的黑色盒子,只有巴掌大小。但不同的是,它没有显示器没有屏幕,取而代之的,是一排“符号”。每个“符号”,由6个小小的或凸或凹的圆点构成。而这些小圆点,会在通电后变换凹凸的顺序,以变换触感。

7

国内首创“小型核弹”抗癌黑科技

2018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现场,一项名为放射性栓塞微球钇-90炭微球的黑科技受到风投机构关注。当时,这项被业内喻为“中晚期肝癌新生机”的研究成果正计划进入下一轮融资。

这项堪称国内首创的抗癌“黑科技”来自于成都纽瑞特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目前,该项目处于临床前试验阶段,一旦广泛应用于中晚期肝癌的临床治疗,或开启一个规模为20亿元的市场。“钇-90炭微球就像一个微型核弹,可以进入到肿瘤内部,对癌细胞进行精准杀灭”。纽瑞特的副总经理葛强透露。

这项黑科技来自一群特殊的创业者,他们中间,有原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院长、国际原子能机构前副总干事钱积惠,也有原成都同位素研究所所长李茂良,原四川省原子能研究院副院长蔡继鸣,还有十多位国内顶尖老专家,创业初始团队平均年龄超过73岁。

这个项目的创始人钱积惠已81岁高龄。他透露,该技术适用于三期肝癌患者,治疗费用也将尽可能控制在最低。

钱积惠在双创活动周现场

“大多数情况下,只要打上一针就能治愈肝癌。”钱积惠透露,该技术现在已经进入反应堆试验阶段,只待相关部门批准便能进入临床试验。公司计划5年内完成癌症精准治疗药物研发并推向市场,目标达成后预计年治疗癌症患者将超过40万人。

8

AI卫星发射

2018年9月5日,随着白色的火箭一声巨响,由成都星时代宇航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技术验证卫星“天府军融一号”、“成都高新一号”被成功送入预定轨道,约120秒后火箭按计划进入亚轨道,成功实现星箭分离。全国首次由民营商业航天企业完成的“一箭双星”发射任务圆满完成。

据了解,这次发射上天的卫星,并不是传统概念中的卫星,而是搭载了AI系统的具有自主处理影像数据的能力的“AI卫星”,它们具备了自记忆、自识别、自处理、自适应的能力,可以在卫星上进行图片、数据的处理。

此时,这家落户在成都高新的公司才成立百余天。作为一家商业航天创新企业,不仅成功发射了两颗搭载AI系统的卫星,更是创下了四个“全国首次”。

首次由我国民营商业航天企业完成“一箭双星”的发射任务;首次由我国民营商业航天企业完成星箭一体化AI处理关键技术验证;首次由我国民营商业航天企业完成协同式卫星系统结构设计验证;首次全部由我国民营商业航天企业完成商业卫星发射任务。

这四个全国首次,不仅创造了中国民营商业航天的新速度,也刷新了科技成果走向市场的新速度。

这一件件发明

在点滴之间默默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累积起来,不就改变了世界吗?

综合:新华社、成都日报、成都商报等

标签: #js红绿灯倒计时的设计与实现创建lam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