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当前大家对“表示地域的成语”都比较着重,兄弟们都想要了解一些“表示地域的成语”的相关文章。那么小编同时在网络上汇集了一些关于“表示地域的成语””的相关内容,希望小伙伴们能喜欢,大家快快来学习一下吧!作者:郝铁川来源:原载《法治日报》2021年12月22日蒋安杰主编《法学院》版践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精神,要求我们对任何人不能给予地域歧视。但在汉语成语中,却有不少带有地域歧视色彩的内容。1.对经济落后地区的歧视黔驴技穷。黔是贵州的简称,该成语出自唐代柳宗元的《三戒·黔之驴》,但后人没有注意到此处的驴不是贵州产的驴。因为柳文明确指出:“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这就清楚告诉人们,是位好事之人从别处(有人考证是湖南)用船运来了一头驴,柳文叙述的是贵州虎咬死了外来驴,但误打误传,后来成了影射贵州人技能底下的用语。夜郎自大。此成语出自《史记·西南夷列传》:“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显而易见,“汉孰与我大”这句话,最早是滇王即云南王说的,夜郎侯只是跟着问了一句。如要批评,也应该是“滇王、夜郎自大”,但后人却单挑贵州人(夜郎国在贵州境内)的茬子。出现以上两条歧视贵州人的成语,原因是贵州长期贫穷落后,“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分平,人无三分银”,容易遭到其它地方富裕人士的嘲笑,过去有 “笑贫不笑娼”的社会陋习。2.对战败者的歧视第一,对战败者夏人后裔的歧视。这方面的成语主要有:“杞人忧天”。此成语出自《列子·天瑞篇》,叙说杞国有一个人,担忧天地崩塌陷落之后身体没有地方寄托,寝食难安。还有一个为他的忧虑而担忧的人,因此去开导他:"天,只是聚积的气体罢了,没有地方没有气体。你伸展四肢,活动呼吸,整天都在天空中活动,为何担忧(天)崩塌坠落呢?"那人说:"天如果是气体,日、月、星、辰不应当坠落下来吗?"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气体中会发光的东西,即使坠落下来,也不能对你造成伤害。"那人又说:"那地崩塌了怎么办?"开导他的人说:"地,聚积的土块罢了,你踩在上面,整天都在地上活动,为何担忧地崩塌呢?" 经过此番问答,那个人消除了忧虑,开导他的人也消除了忧虑,皆大欢喜。后人由此提炼出“”杞人忧天”这一成语,比喻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杞是春秋时期国名,在今河南杞县。杞人是被商朝推翻的夏人后裔,他们是战败者而受到了歧视。“郑人买履”。该成语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叙说有一个郑国人先量好自己脚的尺寸,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挑好了鞋子,才发现忘了带尺码,就返回家中拿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子。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直接用自己的脚去试鞋子?"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该成语揭示了郑人办事刻板的陋习。“买椟还珠”。该成语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叙说楚国有一个卖珠宝的商人,选了一些上等的木材,找工匠做成一个个精致新颖的木盒子,还让雕刻师在盒子的外面刻上各种各样美丽的花纹,然后来郑国销售。令他感到意外的是,郑国人感兴趣的并不是他的珠宝,而是装珠宝的木盒子。有位郑国人把钱交给了珠宝商,就带着盒子走了,可他刚走没几步,又折回来了。那人走到珠宝商面前,打开盒子,取出里面的珠宝递给珠宝商说:"刚才走得匆忙,没发现盒子里有颗珠宝,我是专程来还珠宝的。"后人由此提炼出成语"买椟还珠",比喻取舍不当,次要的东西比主要的还要好。“”郑人买履”、“”买椟还珠”这两个成语涉及的都是郑国人,郑国的统治者虽然与周王室有着较近的血缘关系,但郑国的一些土著居民是被战败的夏人后裔。出于对战败者的歧视,夏人被周人认为有办事呆板、心胸狭隘的毛病。《史记•货殖列传》记载:“颍川、南阳,夏人之居也。夏人政尚忠朴,犹有先王之遗风。颍川敦愿。”颍川在郑国版图之内,那里的人敦厚老实,《史记•货殖列传》还说:“郑卫俗与赵相类,然近梁鲁,微重而矜节。”意思是郑地虽然民风敦厚,但失于浅陋狭隘。第二,对战败者殷人的歧视。这方面的成语主要有:拔苗助长。该成语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叙说宋国有个人,担忧他的禾苗不长高,就把禾苗拔起一点,干了一天,十分疲劳,回到家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使禾苗长高了",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结果,苗都枯萎了。后人由此提炼出“”拔苗助长”这一成语,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守株待兔。该成语出自《韩非子·五蠹》,叙说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撞断了脖子死了,农民看到了,于是,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了,而他自己也被宋国人耻笑。“”拔苗助长”、“守株待兔”等涉及的都是宋人。周人是从陕西发家的,征服了以河南为中心的殷商王朝。商朝灭亡之后,殷商后裔就成了宋国人。周人以战胜者自居,歧视殷商后裔宋人。3.对文化落后地区的歧视周代统治者以文化先进者自居,把不同于他们风俗习惯的少数民族称之为戎、夷、蛮、狄,予以嘲笑、歧视。例如:刻舟求剑。该成语出自《吕氏春秋·察今》,叙说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因为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后人提炼出刻舟求剑这一成语,比喻不懂事物发生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画蛇添足。该成语出自《战国策·齐策二》,楚国有一家人,准备将祭祀用的一壶酒,赏给帮忙办事的人喝。规定谁画蛇最快,这壶酒就归他喝。有个人最先画好了,看到别人没画好,就决定再给蛇添只脚。结果反让另外一个人先画好了蛇,把酒喝了,还嘲笑他说:"蛇是没有脚的,你为什么要给它添脚呢?"后人由此提炼出“画蛇添足”这一成语,比喻做了多余无益的事。以上两个成语涉及的都是楚人。楚国被周人视为没有教化的边陲之地,楚人被周人视为没有教养的蛮人。地域歧视的产生,与地区之间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平衡有关系。发展水平高的地区的人,容易看不起发展水平低的地区的人。民间有“广东人看外地人都是穷人,上海人看外地人都是乡下人,北京人看外地人都是下级”的顺口溜,原因与上相同。地域歧视是一种陋习,与平等、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格格不入。因此,在给青少年讲授成语时,应该指出这一点。
投稿转载说明
投稿邮箱:543183107@qq.com
本公号非营利性 不支付稿酬
投稿即视为同意本公号对文章进行转载刊发
标签: #表示地域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