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空技术网

世界级技术平台落户上海,复旦大学正全速推动类脑智能科学发展

科坛春秋精选 1233

前言:

目前我们对“类脑智能算法复旦”都比较关怀,咱们都想要知道一些“类脑智能算法复旦”的相关资讯。那么小编同时在网上搜集了一些有关“类脑智能算法复旦””的相关内容,希望兄弟们能喜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作者 吴苡婷 本文首发于上海科技报

虽然人工智能科学发展得如火如荼,但总有一个界限无法逾越,这个界限就是人类大脑的思维能力,比如拥有随机搜索和卷积神经网络技术的阿尔法狗只是下棋的高手而已,其他能力连人类的婴儿都不如。全球科学家也逐步达成共识,即要想突破人工智能的技术壁垒,必须先要在脑科学领域有所建树。

立足于上海建设全球科创中心的发展要求,早在2015年时,复旦大学在国内先行一步,率先成立了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以类脑智能引导人工智能的发展。

在上个月举行的2018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类脑人工智能主题论坛上,复旦大学展示了他们在该领域取得的不俗成绩。比如在世界上首次构建了大脑的动态图谱,发现了脑网络的可变性,这意味着人类可以控制大脑的可学习性;比如发展了脑机融合技术,实现了大脑的功能精准调控。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未来复旦大学在类脑研究领域还将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

世界级的大手笔:两大科技平台将冲击前沿技术

目前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除了拥有“计算神经科学与类脑智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外,还在建设认可神经中心、生物医学大数据中心、计算系统生物学中心、神经与智能工程中心、生物医学影像中心、类脑智能芯片与系统中心、类脑智能转化与合作中心等。

研究院院长冯建峰介绍说,目前在浦东张江建设的复旦张江国际脑影像中心和复旦张江国际脑库将是研究院旗下的两个世界级的重大实验技术平台。他透露,复旦张江国际脑影像中心建设正在建设世界上最先进、亚洲规模最大的超高端科研型磁共振系统,可以把脑部的各个细微角落都看得清清楚楚,未来将成为亚太地区最大的世界级影像技术实验平台;而复旦张江脑库不仅获得了国际脑科学数据库的访问权,还将在全国各地建立百余个脑科学数据库临床合作点,将围绕精神分裂症、抑郁症、自闭症、脑卒中、神经退行性疾病及正常人群六个队列建设,自主研发一系列国际领先的智能算法以及时空数据分析处理软件,建成全球最大规模的全维度脑数据库和算法中心。

跨学科的试验田:集合优势学科攻坚克难

从运行模式来看,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也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学术结构。复旦大学副校长金力院士介绍说,作为复旦大学跨学科国际化研究中心的先行者和试验田,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以复旦大学雄厚的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学、信息学、临床医学等多学科综合优势为基础,它是一个跨学科的平台,复旦大学所有相关学科的教授都可以参与类脑科学领域的科研工作。

冯建峰举例说:“比如利用大脑的左右半脑机制,我们与大数据学院的薛向阳教授合作开发的Skipping Dual Network 算法已经实现了视觉系统中大范围有限的计算原理,这个算法已经运用到了智能读片机和智能机器人中。”

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郑立荣教授的团队也参与到类脑芯片的研发中,他告诉记者,团队打造的深度神经网络处理器与物联网边缘智能芯片已经实现了毫瓦级的片上深度神经网络计算。基于这些技术,已经研发出针对脑卒中、脑损、老年痴呆、肩关节炎的物联网可穿戴设备和系统。

产业化的大舞台:提供创新发展新动能

除了在科研基础研究进行攻坚克难外,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还肩负着应用转化的使命,金力介绍说,复旦希望的是在类脑研究中打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化中间的壁垒,目前正在探索的是科技与产业全链条式的创新合作机制。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目前通过与10多家企业和30多家医院建立联合实验室、联合研究中心,以及联合研究项目与课题等方式,推动产学研医用源头创新和合作。

产业化的脚步也开始临近,依托研究院科研实力建设的科大智能机器人产业基地,今天已经在松江区的洞泾破土动工,它将成为松江区打造G60“一廊九区”科创走廊的标志性项目之一,未来将致力于工业机器人、人工智能、服务和特种机器人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推广。研究院还与上汽集团合作研发了上汽超级大脑,并开展了零部件智能物流的合作项目。在零部件智能物流项目中,通过智能算法,可以将里程数降低15%,该项目即将投入使用。对于上百亿的物流运营规模来说,这个成果有着巨大的效益空间。

标签: #类脑智能算法复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