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空技术网

专访 | 关于107岁马识途的首部甲骨文著作,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了

读者报 2019

前言:

此时小伙伴们对“甲骨文研究著作”大致比较注意,姐妹们都需要分析一些“甲骨文研究著作”的相关内容。那么小编也在网络上收集了一些对于“甲骨文研究著作””的相关知识,希望同学们能喜欢,姐妹们快快来学习一下吧!

甲骨文是目前发现最古老的成系统的成熟文字,是汉字之源、中国文化之根。对甲骨文的研究就是不让甲骨文成为绝学,让她产生更多新的文化力量,惠及社会和世人。近日,一条消息震动甲骨文研究领域——文坛巨匠、107岁的马识途记录当年在西南联大求学期间对部分甲骨文研究,以及他现在还对甲骨文做的形训注解新书正由四川人民出版社紧张编辑制作中,此书有望年内面世。那么,马老这部甲骨文研究著作有何独特的魅力?具有怎样的重大意义?在新书的编辑出版中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细节?为此,《读者报》记者独家采访了该书的责任编辑——四川人民出版社的蔡林君。

▲107岁的马老

●缘起:家中拜访收获珍贵文字

马老的这部甲骨文研究著作主要回忆了他当年在西南联大古文字学专业求学时,罗常培、唐兰、陈蓉家、朱德熙、王力等先生讲授的语言文字学,尤其回忆了唐兰先生的甲骨文研究精髓,同时记录了他当年对部分甲骨文研究,以及他现在还对甲骨文做的形训注解。全书包含上、下两卷和附录。上卷为“马识途拾忆”,下卷为“马氏古字拾忆”,附录“马识途甲骨文形训浅见”。

其实,在2020年7月写完小说《夜谭续记》并宣布“封笔”后的这半年时间里,马老依然没有停歇,一直坚持对甲骨文的研究。

蔡林君在接受采访时透露,2021年1月22日,四川人民出版社社长黄立新专程前往马老家,看望刚刚过了107岁生日的马老。一见面,马老就很兴奋地谈起他未尽的古文字研究的理想。马老写了两三年,其中还克服了我们常人难以想象的病痛等困难,最终将他的甲骨文研究著述完成。对马老来说,他觉得当年因为革命工作和政治任务,没有完成他从事古文字学专业的工作,是一大遗憾。他这几年就想弥补这种遗憾,把唐兰教授等大师教授的甲骨文知识体系,把西南联大精神记录下来。“当年近现代著名文字学家、历史学家唐兰给我们上《说文解字》,讲金文、讲甲骨文,非常精彩,他们都不写讲义的,但我都记下来了。”于是,从2017年开始,马老就根据自己的记忆,不断地整理笔记,随时随地,想到什么,都立刻记录下来。

▲马老与黄立新合影

在当天的交流中,令黄立新没有想到的是,马老在桌子上拿起一个笔记本翻到空白页,当即留下他和编辑的联系方式,承诺将这部手稿交于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黄立新社长直言:“这些文字,太珍贵了!”黄立新衷心地向马老表达了感谢,感谢他能将这些珍贵的文字交由四川人民出版社结集出版,也表示将不辜负马老对四川人民出版社的信任和期望。

拿到马老的手稿后,黄立新高度重视、亲自参与,雷厉风行一起制订了编辑出版计划。他还对各个环节的人员一再强调:我们一定要以工匠精神来打造马老这部甲骨文著作,尤其要在内容质量上多锤炼,从装帧形式上求创新,力争打造成集知识性、可读性、艺术性于一体的精品图书,以此来向马老致敬。

▲记忆力惊人的马老

●意义:具有唯一性、学术性和可读性

作为该书的责任编辑,蔡林君有太多的感动。她说:“马老的精神对我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思想冲击波,引发了我对人生更深入的思考。对我而言,能当马老封笔后首部甲骨文著作的责编,让我有幸能近距离接触到马老,能当他书稿的第一个读者,荣幸备至,内心异常激动、感动。记得当时离开马老家的时候,马老说‘希望早日看到这部著作出版’的那句话震撼了我,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我暗暗下定决心,再苦再累,熬更守夜,都要早点把马老的稿子看完,拼尽全力把该书做好。春节期间,大年初二,我就在家里加班加点看稿,浑身充满了动力。按理说甲骨文作为古文字学之一,如果写得不好,非常容易枯燥无味,让人难以阅读下去。但马老笔下的甲骨文,却一点儿都不枯燥,如此灵动,让人感觉就像在跟马老夜谈对话一样,轻松而有趣。那些有趣的甲骨文知识,那些难忘的上课情节,那些可敬的大师们……让人读了就有想回到当年的西南联大,回到马老当年的课堂上,去听听唐兰等大师们讲古文字学的冲动。我一边看马老的手稿,一边对家里人感叹,马老如此高龄,记忆力惊人,又写得娓娓道来,堪称奇迹啊!”

就在3月3日,蔡林君被告知马老他要重新写该著作的序言。其实,之前的序言在蔡林君看来写得已经相当精彩了,但马老还是不满意,坚决要重写,要精益求精,同时嘱咐一定要把审好的稿子给他看一下……蔡林君感叹道:“马老这种勤勤恳恳、严谨求实、谦虚谨慎、精益求精、孜孜不倦、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和品质,多么令人敬佩和折服啊!不得不说,马老带给我们的财富太多太多,但绝不仅仅是,他为我们党做了多少革命工作,撰写了多少本著作,挥毫了多少幅字画……他带给我们更重要的还是精神财富,那种永葆党员的初心和使命的革命精神,那种不屈不挠的革命意志,那种追求极致的工作作风,那种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马老他就是我们后辈的精神灯塔,鼓舞着、激励着我们,并照亮着我们的前行之路,他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传承下去。”

马老的这部著作具有唯一性、学术性、可读性三大特点。蔡林君解释道:“唐兰先生等西南联大大师在甲骨文研究史上具有权威性,而唐兰先生人很谦逊,他不准把他的一些学术研究结果公之于世。马老如此高龄能系统回忆并为唐兰先生甲骨文的研究写出这书稿,并注明这是唐兰先生的‘成一家之言’的试稿,实为难得。此书为马老第一本关于甲骨文研究的专著,具有唯一性和独特性。其次,马老作为甲骨文研究者,不仅将唐兰先生等对甲骨文研究观点和成果都记录了下来,而且自己也作了相应的甲骨文研究和训字补充。故此书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对古文字学教师、学生和研究者,都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另外,马老文笔流畅、优美,娓娓道来,具有极强的可读性。”

▲马老手稿

●细节:马老的第一课和最后一课

采访中,蔡林君还透露了关于马老和这部著作的诸多细节——

比如,马老在书稿中谈到,他除了被称为革命家、作家外,还被称为书法家。他说,他听到这个书法家称号就耳根发热,何敢称“家”。蔡林君说:“读到这里,一个谦虚的马老就跳到你的面前,是如此真实、如此亲切、如此可爱。”

还有,马老上唐兰教授的第一堂课,唐教授对他的印象和当时课上讲的内容是“东西”。马老在书稿中谈到:他们当时选修唐兰教授的课时,只有四五个同学,其中29岁的马老是年龄最大、有点老气横秋的学生,因此被唐兰教授误认为是过去常有的别系教员来旁听的。唐教授开口问:“你先生是哪个系的?”他回答他是选这学科的学生。唐教授有点吃惊地说:“你居然来修这么冷门的课,那是要陪坐几年冷板凳的哟!”唐教授接着不说什么,就在黑板上粉笔写上:“民犹是国犹是也,何分南北,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然后又在黑板上画上两个他们都不认识的字,又像是画。然后问他们:“你们认识这两个字吗?”他们无人作答。唐教授说:“你们大概知道民国初年,许多军阀混战,南北军阀,争当总统,打个不完,民不聊生。有个文化人写了一幅对联,讽刺他们,发布出来后全国轰动,就是这幅对联。”大家称赞它写得妙,说南北军阀想当总统,真不是东西。于是唐教授指着黑板上他画的两个字:“他们就是这两个字——(不是)东西。”唐教授还解说道:“古人把物件叫做东西,写成字就是这两个字,你们看这‘东’字就是一捆东西两头结,‘西’字也是一包东西一头被结起来;还有一个‘束’字,也是两头被结的东西所以叫“结束”。现在我们写的‘东西’二字和‘束’字,本来就是象形字。今天你们就开始认识三个古文字了,可是自古以来都没有‘东西’两个字的字源,说清楚现在终于被我们研究出来了,我们现在用的许多字,都是由古代的象形字演变而成的。一查字源,便清楚了。”

▲马老所写“第一课”手稿的第三页

当然,马老对唐兰教授的最后一课也是记忆犹新。他在书中回忆到,在那一堂课上,唐兰教授真切地对学生们说:“我们教学相长,研究汉文字课程将告结束,其实我并没有教给你们多少学识,我不过是为你们打开研究古文字学的大门,给你们指出一点前行的门径。汉文字学浩如烟海,人生有共同趣味的人不多,有的人在海边才湿了鞋,眼看大海波涛汹涌,而知难而退了;有的人下海游了去,有半途而废的,也有给水淹没的。只有很少的人能有坚强的意志,会锲而不舍,乘风破浪,向隐约渺茫的彼岸奋勇前进,虽这不免载沉载浮,吃了不少苦水,终于到达彼岸。踏上一片茂密的学术深林,那里时见阳光灿烂,时见雨横风狂,时见荆棘密布,但成功的果实诱惑前行。有的一鸣惊人,有的却默默无闻,在学术深林里徘徊,了此一生,却死而无悔。相信学术的道路虽然崎岖,但总有中国人去探索,哪怕不过识破一字,也是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唐兰等先生学术的严谨性、饱含的家国情怀……可以说在书稿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另外,马老回忆唐兰、陈梦家等先生时,写作勤勉、严谨。马老的手稿是写在台历上,他一边读甲骨文《说文解字》,一边回忆他的老师唐兰、陈梦家等先生当年在西南联大授学时的情形,意趣别开。比如“六日”说“武”。今人常说“止戈为武”。马老先引唐兰先生观点,“止”在甲骨文中是“脚趾”,故有“脚步”之意,合在一起,就有“拿起武器摩肩接踵去打仗”的意思,正好与“止戈为武”相反。“六日”没写完,又在“七日”接着写。唐兰先生对甲骨文研究诸大家做过一个恰当且精妙的评价:“自雪堂导夫先路,观堂继以考史,彦堂区其时代,鼎堂发其辞例,故已极一时之盛。”他本人又从《说文解字》的文字学角度深入研究甲骨文,使得甲骨学研究进入到一个科学的轨道,卓然大家也。

▲马老所写“最后一课”手稿的第一页

●回味:著作给读者传达的精神内核

对于普通读者而言,或许会觉得甲骨文离自己有点远。但其实,甲骨文跟我们平时的生活是紧密相关的。对此,蔡林君深以为然:“我们可以不认识甲骨文,但是不可以不认识汉字,而甲骨文就是汉字的祖先。汉字的演变经历了‘甲骨文—金文—隶书—篆书—楷书—行书—草书’。现在我们的书法字体就是从甲骨文演变而来的。它有上古文字的点横撇捺、疏密结构,用今天的眼光去看,确实初具用笔、结体、章法等书法要旨,孕育着书法艺术的美,很值得欣赏与品味。”

事实上,甲骨文对现代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而在蔡林君看来,马老的这部著作想要传达给读者的精神内核还有很多。“首先是弘扬科学求实、兼容并包的‘西南联大’精神。当年的西南联大大师云集,有罗常培教授、唐兰教授、陈蓉家教授、王力教授、闻一多等,他们那代知识分子治学严谨、怀抱理想,不知道就实说,绝不敷衍,形成了著名的西南联大精神。也正如像唐兰教授所说,要不‘泥古’,更要有‘疑古’精神,还要精通多种外语,能从外国典籍中摘其精华,为我所用。从马老在书稿中写到的个别甲骨文唐兰教授也无解等细节上可以充分体会到这种精神。其次,要有家国情怀,为国家古文字等文化研究做奉献的精神。甲骨文等冷僻文字研究,虽然清苦但是有趣,对国家文化研究具有重要作用。正如唐兰教授说,学术的道路虽然崎岖,但总有中国人去探索,哪怕不过识破一字,也是对中国文化的贡献。”蔡林君表示,“还有就是要有精益求精、孜孜不倦的工作作风和永不轻易放弃的精神。甲骨文研究学习,只要深入进去,多思考,勤专研,就能体会到治学的乐趣。做事要精益求精、孜孜不倦,不能粗制滥造。人生重启努力,任何时候都不算晚。书稿中提到马老曾因生病两次中断写作,却在病床上依然甲骨文念念不忘,出院后就深入研究,废寝忘食。马老现在终于如愿已偿地完成了这部甲骨文著作,难道这不正是我们所弘扬的工匠精神的生动诠释吗?”

四川自古出人才。马老不仅是革命家、文学巨匠,还是书法家,关键在甲骨文研究方面还有这么高的造诣。马老在107岁高龄出版该甲骨文著作,无疑给川人乃至全国人民树立了典范。认识、了解、传承、发扬好马老名人的精神文化价值,丰富川人的精神家园,延续四川千载未断的文化脉络,有利于增强川人的文化自信。而马老这部甲骨文著作,是川人对古文字研究的一个重大贡献和突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研究、创新,增强了川人的文化自信。蔡林君还谈到:“四川人民出版社一直以振兴四川出版为己任,正着手打造‘十四五’规划的精品图书,尤其注重传统文化板块精品图书的打造。此次出版马老封笔后首部甲骨文著作,具有独特性和唯一性,填补了市场空白,是振兴四川出版的一项重大出版成果,将对振兴四川出版、传承传统文化工程做出重大贡献。近几年,四川人民出版社从考古文博、建立丝路文化出版基地、实施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文化+科技’的出版产业融合、经典读物等方面,开拓有特色、有影响、优势明显的优秀传统文化选题,出版了一大批具有思想价值、学术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的优秀图书,在西南地区乃至全国都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读者报全媒体记者 何建)

标签: #甲骨文研究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