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现时小伙伴们对“算法的名次解释”大致比较看重,兄弟们都需要分析一些“算法的名次解释”的相关内容。那么小编在网络上网罗了一些对于“算法的名次解释””的相关文章,希望兄弟们能喜欢,姐妹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6月1日,第一财经旗下的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发布了一年一度的“新一线城市名单”。合肥回归,沈阳退出,至此东北城市无一上榜,几家欢喜几家愁。
6月4日,当人们还沉浸在端午小长假的节日氛围里,第一财经发布官方声明,澄清并未配合锁定成都排名和收取费用。并措辞严厉地表示,将对伪造内容的自媒体采取法律手段。
争议的源头,是成都从“新一线城市”概念提出至今,连续霸榜第一。网友围绕着“成都凭什么100分”和“成都凭什么总拿第一”展开了激烈的讨论,针对榜单本身的讨论却几乎没有。
对于普通人,关注城市的番位之争其实没太大意义。能通过分析“新一线”的数据维度,为自己未来的工作和生活瞄定方向,才是研究这个榜单的价值所在。
五大维度,
勾勒337座城市的商业魅力
“新一线城市排名”的正式名称,是《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顾名思义,这是一张重点关注城市商业魅力的榜单。2013年,“新一线城市”的概念首次出现。
彼时《第一财经周刊》通过对400个城市的综合商业指数从低到高进行排名,在传统的一线、二线、三四线城市之外,新辟出了15个实力弱于一线、强于二线的城市,统称“新一线”。
这份古早“新一线城市排名”的数据,来自140个一线品牌入驻城市和开店数量、1000多名一线年轻人调研和400个城市的公开资料。数据来源驳杂,维度设计也比较粗糙。
此后两年,“新一线”城市榜单停发。
直到2016年榜单回归时,一套包含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枢纽性、城市人活跃度、生活方式多样性和未来可塑性五大维度的城市商业评价体系,才正式浮出水面。
图:新一线城市的五大一级维度
在分析算法上,由新一线城市研究所专家委员会为五大维度的权重赋值,以专家打分法的方式计入评分体系;并在二级维度以下的数据中,分析采用了主成分分析法客观赋权。
后来的七年里,五大维度始终沿用。每年发布的榜单,只会对五大维度的权重、和二级及以下维度的维度设计,进行丰满和完善。
需要明确的是,“新一线”为了体现与一线城市的差别,第一名采用的是基准值,即100。但100并不意味着满分,以2022年为例,城市商业魅力总排名第一的是上海,魅力指数为141.8。
未来可塑性,
就业择城的“风向标”
“新一线城市排名”虽然主要围绕城市商业场景展开,但实际上对普通人选择就业的城市,也是非常有参考价值的。
比如未来可塑性这项一级维度。它蕴含着人们对高成长力城市的画像——产业创新氛围浓厚、人才不断流入、消费潜力持续激活、城市规模合理增长。
而这些因素,都是找工作时要重点考虑的。
图:2016-2022年新一线城市未来可塑性排名变化
2016年和2020年,是观察新一线城市排名的两个重要节点。前者是“新一线城市”连续发布开始的年份,后者是新冠疫情爆发的年份。
对比2020年和2022年的未来可塑性排名,90度发现武汉是名次上升最快的城市,排名从第八提升至第四。这座曾处于疫情暴风眼的英雄城市,正在修复对产业和人才的影响力。
苏州和郑州并列第二,排名各上升两名。
苏州排名的提升,或与其新兴产业能力密切相关。来自天眼查的企业规模和专利数据显示,2022年,苏州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指数方面,甚至超越了北京。
郑州名次的上升,主要得意于中部城市竞争力的提升。过去十年,郑州的人口增长超过了40%。2021年,在智联招聘的数据库中,全国3.06%的大学毕业生首选在郑州就业。
于此同时,北方第二大城天津在新冠疫情后快速陨落,排名从第三下降至第九。
如果将时间线拉长至过去七年,可以看到厦门和福州退出了榜单。这主要是因为算法发生了调整,在城市规模与增长指数及创新氛围指数上,这两座城市并不占优势。
图:2022年未来可塑性的内容和算法
图:2016年未来可塑性的内容和算法
生活方式多样性,
宜居城市的“参照系”
生活方式的多样性和可能性,是职业发展之外,城市最为重要的魅力所在。厌倦了一线城市的卷,不如去新一线城市寻找生活。
从近三年的生活方式多样性排名变迁来看,整体名次变动要低于未来可塑性榜单。疫情和自然灾害,是影响城市排名变化的主要原因。
图:2016-2022年新一线城市生活方式多样性排名变化
对比2020年,武汉排名下降两名,疫情对生活方式多样性的冲击仍在延续。2021年,郑州遭遇特大暴雨和疫情反复双重暴击,当年排名跌出前十,直到2022年才得以回归。
疫情发生后的这三年,杭州、西安、长沙等“网红城市”,或凭借发达的线上电商购物,或依托厚重的历史底蕴,或输出文和友、茶颜悦色等现象级IP,为多样性排名提升埋下了伏笔。
生活方式多样性城市名单和位次的剧烈变动,主要发生在2016年和2017年。
2016年的榜单,主要整合了互联网平台和线下实体店的数据。2017年,生活多样性分别从餐饮、文娱、旅游、运动、消费五个方面进行衡量。
2018年,第一财经重新建构了生活方式多样性指数的算法框架,从出门新鲜度、休闲丰富度和消费多样性三个方面,更聚焦地衡量这个与城市人生活感知密切相关的指数。
从2020年开始,在疫情影响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颠覆性地改变。电影票房暴跌,旅行目的地腰斩,文娱休闲设施的运营者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
长期的宅家生活,反而激发了人们走出家门的欲望。Keep2021年所有用户的跑步里程数,相较2018年增长了10倍。跨城旅行减少的同时,开阔的公园和营地催生了露营场景。
新一线城市名单,
还能给我们哪些启发?
无论工作还是生活,选择城市都是关键的一步。
近年来,新一线城市与一线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小,“离开大城市”的现象正在变得普遍。
如果没有耐心逐一查阅历年“新一线”榜单的细分维度,一个简单粗暴的择城方法,是选择新一线城市名单上的常驻且排名在中段以上的选手,比如成都、杭州、武汉、苏州等城市。
“新一线城市排名”的参考价值,不仅局限于就业和生活。它对于特定人群,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比如商业资源集聚度,考量的是城市受主流消费品牌青睐的程度、城市商圈的实力大小以及基础商业的成熟度,如果是线下开实体店做生意的人,不妨将这项维度纳入参考;
比如城市枢纽性,由城际交通基础设施指数、交通联系度、物流通达度和商业资源区域中心度指数4个二级维度构成,这些维度和交通、物流以及商业辐射力相关,适合用做国际贸易和境内电商的参考;
比如城市人活跃度,囊括了多项互联网用户行为数据,由消费活跃度、社交活跃度和夜间活跃度3个维度构成,直播、短视频、夜生活是这类城市的标签,适合喜欢看电影、听现场音乐、去酒吧的社牛和玩咖。
“新一线城市排名”虽然有相当的参考价值,但也没必要拿来生搬硬套。因为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榜单,任何榜单都只能拿来做为参考和对标。
最终的方向和去处,要看个人的判断和选择。
关于本篇文章的更多报道,我们已在【和讯财经APP】上刊登,应用商店搜索“和讯财经”,下载并参与猜指数活动赢取京东卡和万元现金大奖
标签: #算法的名次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