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如今兄弟们对“arg1210无线路由器”大概比较关注,姐妹们都需要剖析一些“arg1210无线路由器”的相关文章。那么小编同时在网上汇集了一些对于“arg1210无线路由器””的相关知识,希望大家能喜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新生的喜悦还未过去,疾病的雾霾却又笼罩下来,这个肝占位的宝宝是怎么啦?
作者:王宝军
来源:医学界影像诊断与介入频道
【临床资料】
1、幼儿男性,1岁5月8天。
2、病史特点:患儿以面色苍白、乏力、纳差起病,查血常规示贫血,B超检查发现肝脏实性占位。
3、查体:腹膨隆,肝左肋下3 cm可触及,脾肋下1 cm可触及,腹部触及巨大质韧包块,无明显压痛,四肢活动可。
4、辅助检查: 腹部超声:肝右叶实性占位(大小108*110*88 mm),性质待定,脾脏、双肾声像图未见异常。甲胎蛋白 1210 ng/ml。躯干+脑PET/CT检查回报:肝右叶见巨大混杂密度肿物影,内见少许钙化灶,代谢不均匀增高,考虑恶性。
【影像图像】
【影像表现】
肝脏体积明显增大,肝右叶内可见巨大肿块影,最大截面约136*101 mm,边界不清,其内密度不均,并可见斑点状致密影,平扫CT值约32 HU,增强扫描,病变呈明显强化,动脉期CT值约124 HU,略低于肝实质CT值142 HU,并可见分隔样低密度影,静脉期CT值约111 HU,延迟扫描,CT值约100 HU。胆囊显示不清,胰腺及脾脏未见明显异常改变。双肾及肾上腺未见明显异常改变。
【印象诊断】
肝脏右叶巨大肿块,考虑肝母细胞瘤可能性大;建议进一步检查或临床治疗后复查;胆囊显示不清,请结合临床。
【病理免疫】
(右)肝母细胞瘤伴出血,肿瘤大小为13*13*8 cm,肿瘤侵及胆囊浆膜下层,胆囊黏膜慢性炎。 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肿瘤细胞:AFP(+),CD10(+),CD34(血管+),CD56(-),CD99(灶状+),EMA(-),Hepa-I(灶状+),Ki-67(+ 75%),Vimentin(-),CK(+),GPC-3(+),Arg-1(灶状+),β-catenin(+)。
【最终诊断】
肝母细胞瘤(HB)
【鉴别诊断】
原发性肝细胞癌:实验室检查AFP升高,但该病多有肝炎、肝硬化病史。CT上肿块常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边缘模糊,包膜常不完整或无明显包膜,瘤旁常见大小不等的子灶,且肿瘤钙化较少见。CT动态增强病灶强化方式多为快进快出。
神经母细胞瘤肝转移:两者发病年龄相仿。该病CT表现为大块结节融合灶侵占肝实质,含多种形态钙化与HB相似,另外腹部淋巴结肿大亦有别于HB,而查AFP不高。
婴儿血管内皮瘤(IHE):大多发生半岁以下的婴儿,50%-60%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贫血、、血小板减少症。诊断靠CT动态增强,具有特殊的强化表现,动脉期肿块周围密度急剧升高,边缘呈致密的结节状波浪状强化,延迟扫描肿块强化呈从周边向中央的逐渐强化,最后肿块密度与肝脏组织密度一致。AFP不升高。
间叶细胞性错构瘤:具有实性和囊性两种成分,CT表现边缘清楚、巨大多房囊性病灶,内见分隔和不定量实质性成分。AFP不升高。
肝脏未分化胚胎性肉瘤:是一种少见间叶来源的恶性肿瘤,好发6-10岁,通常发生于右叶,CT表现较大界限清晰、低密度为主的肿块,囊腔内可含有密度稍高于囊液的间隔或呈结节状突起的实质性成分,增强后间隔和实质性成分有强化。AFP不升高。
【讨论】
肝母细胞瘤是小儿具有胚胎特点的肝脏恶性实体瘤,为最常见的肝脏原发性恶性肿瘤,占儿童肝脏恶性肿瘤的50%-79%。常见于5岁以下儿童,尤以3岁以下婴幼儿多见。
常隐匿起病,临床表现主要为肝脏增大和触及肿块,多伴有消瘦、食欲不振、体重下降、贫血、发热、呕吐及皮肤巩膜黄染等症状。
病理学上,HB可分为上皮型和上皮间叶混合型。上皮型瘤细胞分化程度从高到低依次是胎儿型、胚胎型和间变小细胞型。混合型是在以胎儿型和(或)胚胎型上皮为主的结构中出现少量间叶成分,常见的是成熟的骨、软骨及骨样组织,偶可见类似纤维肉瘤或肌源性肉瘤的梭形细胞。
CT是肝母细胞瘤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较精确的方法,可以确定肿瘤密度、性质、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CT平扫多呈低等混杂密度的圆形肿块,边缘清晰或不清晰。具有“六多、一低、一少”的特点。六多即单发病灶多、右叶多、外生型多、出血坏死多、囊变多、钙化多;一低无论平扫或增强扫描肿瘤与正常肝组织的分界明显。一少即肝硬化少见,肿瘤周围肝组织正常,很少侵犯大血管,血管内瘤栓少见。周围脏器受压移位。
增强扫描肿瘤呈不均匀性分隔样明显强化,其强化程度稍低于正常肝实质,结节状稍高密度区强化较明显,坏死或液化区无明显强化。
医学界儿科频道投稿邮箱:yxj_ek@yxj.org.cn
稿费:100—1000小编微信号:huanbala
标签: #arg1210无线路由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