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现时我们对“哲学人类学 兰德曼”大致比较重视,你们都想要了解一些“哲学人类学 兰德曼”的相关内容。那么小编在网络上搜集了一些关于“哲学人类学 兰德曼””的相关内容,希望看官们能喜欢,小伙伴们快快来学习一下吧!文丨卡门的提琴
编辑丨卡门的提琴
从感觉研究到感觉人类学
不同于从哲学思辨意义上来讨论感觉的本质问题与规定性内涵的哲学人类学,面对当下快速变幻的感觉现实,平克的感觉人类学作为一种批判性的方法论来认知感觉产生的整个过程。
也不同于社会与文化人类学通过传统民族志方法从外部考察研究对象的日常生活,自我、情感等人观维度受限于参与观察以及文字书写方式而无法被完整呈现和表征,平克以感觉方法革新民族志从生产到传播的整个过程。
感觉经验是否可定义和如何定义,以及感觉经验在人类经验中的本质与地位等问题,并不构成感觉人类学思考感觉问题的核心。
莎拉·平克没有对感觉经验作出明确的定义,而是将感觉本身视为一种认知模式,正是因为感觉在不同情境中的持续变化和难以捕捉,构成了感觉民族志这种批判性方法论的可行性维度。
但对感觉经验本质规定的探究在感觉人类学之前就构成了感觉研究的路径之一。
哲学人类学最早开始思考人的感觉问题。在现代世界中寻找“完整的人”,从而确立其在宇宙中不可替代的真正地位的过程中,哲学人类学力图以形而上学的哲学思辨来探究人的感觉的本质性规定,进而探寻人之本质存在。
感觉人类学不以认识论和本质论来指导感觉的研究,而是从经验性、语境性和过程性来探讨感觉的发生,统合了可能影响感觉的内在与外在因素。
在实证主义指导下从观察、描述和记录的民族志发展而来的前哲学人类学的研究,采用纯粹经验论的方法而仅仅考察外在的文化特征,却试图以客观科学的社会科学来标榜自身,这在哲学人类学看来仅仅是在表层而非人的本质意义上关注人类主体。
马克斯·舍勒从人与动植物的关系出发重新确定人的本质及地位,从整体上将人视为有感觉、有认识和有行动力的来考察人的认识能力,并将其视为哲学人类学的主要任务。
舍勒“把感觉欲求的中心作为通向现实事物的现实存在来认识”,认为只有人才能通过感觉能力、感官资料的统合来达成对世界的理解,并将自身变成认识对象来完成对世界、身体和心灵的具象化。
普勒斯纳的哲学人类学则进一步提供了关于人类及其文化的哲学本体论立场,在对人的感知感觉的形而上学本体论结构探讨基础上,试图通过对感觉的思考达成对完整的人的本质的探寻。
普勒斯纳认为,人的可能性受到感觉制约,包括感觉器官的活动和感觉的结构,而不仅仅是感觉提供的信息价值。
他提出的感觉学面向更广泛的问题和领域,与人所特有的“感觉的统一”产生关联。
“感觉的统一”不仅意味着各种将感觉器官并列,还将感觉的内部反思和外部生理条件等各方面囊括在内。
从现象学的感知理论出发,普勒斯纳认为每种感觉只有嵌入其所服务于并同时支配着的整个有机体中,才有可能了解其统一性。
他进一步将感觉与行动联系起来,从人类特有的行为方式出发来了解感觉的整全性,面向人可触及的世界并借助自身所有的感官作用将自身包括在内。
哲学人类学站在理性至上的传统哲学边沿,以人的本质规定性为问题线索,用哲学方法研究生物学中人和动物所共有的感官。
但哲学人类学因其不以认知价值为目的而不被纳入传统真理学说的范畴,也受到以测量和实验来保证客观性的实验科学方法论的不满。
然而正如平克的研究所指出的,人类学对感觉的研究始终无法与自然科学研究的轨迹和结论完全重合。
在以人为核心的人类学研究中,应该在吸纳神经科学、心理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研究成果基础上,在文字和影像编织的人类学叙事中尽可能“忠于情境,忠于切身的、感官的和情感的经验,忠于协商性和主体间性”。
在回答人之存在本质的问题时,哲学人类学努力向传统哲学问题复归,同时吸纳生物学医学和心理学等诸多学科的理论与结论,以纯粹思辨的立场探寻人类行为中的感觉欲望和感知模式,构成人类学研究感觉问题的理论先导。
视觉人类学和感觉人类学
视觉人类学关注影像技术呈现的视觉经验,以视觉感知为核心同时囊括对视觉与其他感觉关系的思考。
感觉人类学建立在感官感觉的相互关联基础上,多重感觉重构了民族志的概念,并呈现了人类经验的复杂性与整一性面相。
莎拉·平克最早受训为一名社会与视觉人类学学者,硕士期间师从保罗·亨利,在格拉纳达视觉人类学中心学习的民族志纪录片制作成为平克人类学研究和应用实践的核心技能。
平克的视觉人类学和视觉民族志方法,不是传统文化和社会人类学意义上将拍照、纪录片、电影视为一种数据收集手段,而是从视觉感知出发来思考做人类学和民族志的方法,侧重对视觉及视觉媒介的理解,也囊括对视觉与其他感觉之间关系的思考。
平克在安达卢西亚经由身体、具身性、性别来考察研究西班牙女斗牛士,分析回应当时斗牛研究中的象征和结构主义方法,关注不同的主体如何赋予女斗牛士的具身经验以意义,与关于身体的性别经验的文化叙述有关。
她也从另一个角度展示人们如何以各种方式体验、思考和谈论斗牛,在现代斗牛的体验中女性占据什么位置和空间,以及她们是如何在一系列地方和媒体话语中被表征的。
斗牛被视为一种视觉和情感上的表演,探究斗牛表演对那些参与其中的表演者和观众的多元意义,涉及到斗牛士的性别身份表征以及现场表演与电视表演之间的争议,即所谓女性表演缺乏男性气概以至影响了整场演出的氛围,电视表演缺乏一种身临其境感和氛围感,并被媒体叙述和视觉表征夺取注意力,平克一一作出回应。
平克以电视斗牛直播比赛为例来说明民族志影片是否可以以及如何传达和唤起同样的具体感觉或情感经验。
西班牙斗牛直播现场的具体感觉经验指的是斗牛士表现出色时演出中出现的感觉和情感层面上的一种特殊气氛或氛围,既包含视觉要素也包含声音、气味、触感、身临其境和参与感。
电视直播斗牛比赛是现代西班牙斗牛文化中的关键要素,具有影视剪辑、特写和重放镜头、专家点评等现场比赛不具备的条件,但是对于当地的斗牛迷来说这些附加的视听信息并不足以表现或者替代现场观看的氛围与感觉,电视直播使观众丧失与斗牛士共同经历惊心动魄时刻的机会而无法代替现场比赛。
但更重要的是对于视觉人类学来说无论是表现现场具体感觉经验,还是展示当地人理解的具体感觉知识都具有一定难度。
在此平克已经开始意识到视觉人类学在表现感觉经验方面的局限性。
虽然在分析中侧重于视觉表演,并以文化研究和视觉人类学的方法为主导,但是对于斗牛的感觉和情感的关注,以及表演环境的感觉人类学分析已初步显现在这项研究中。
围绕氛围这一被主观感知到的、不固定的概念,平克已经开始关注到感觉、情境、具身性等概念,以及视觉表征作为感觉表征之一种得益于媒体技术的发展这一现实,为其感觉人类学思想的成形奠定基础。
平克对视觉的关注也经历了从文化研究方法到感觉方法的转折。
在20世纪九十年代写作《学做视觉民族志》第一版时,平克立足于人类学民族志与文化研究之间的紧密关系,并借用视觉文化研究来初步理解影像在社会中的位置,力图
探索一条视觉民族志的路径来批判性回应科学现实主义在20世纪社会科学中的影响。
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的“感觉转向”催生豪斯等人感觉人类学的提出与发展,由此平克开始解释视觉是如何成为我们感官体验的一部分的,围绕视觉与感觉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深化和具体化视觉研究与感觉研究,视觉人类学也被认为不仅仅是关于视觉的,也是关于声音、关于整个感觉经验的。
随着对视觉民族志和感觉研究的理解加深,到21世纪第二个十年写作《学做视觉民族志》第3版时,平克开始关注地点与空间、实践、运动与感官等理论化转向,重构了理解与视觉民族志相关的文化和表征的方式。
从这一时期开始,平克认为新的跨学科理论才是与视觉民族志关系更为密切的,反对将视觉方法作为数据收集手段,支持视觉民族志作为生产知识的过程,将视觉民族志理解为一种实践,根据视觉与感官经验的其他元素的不可分割性,来处理我们所栖居的世界的视觉元素,并将其与我们如何利用它们来生成认知方式以承认感官之间关系联系起来,从而理解视觉和数字媒体。
视觉不能与其他感觉经验隔绝开来研究,也不能简单假定视觉就是主要的感觉方式,尽管在现代文化中我们的确主要通过视觉来理解自己和他人的生活经验。
相反,要研究的是其他感觉及其与视觉的关系,已经研究如何去呈现视觉和非视觉的感觉经验等问题。
随后平克这一对视觉人类学和视觉民族志的感觉方法的思考也贯穿对感觉人类学的建设中。
参考文献:
【1】[美]阿诺德·贝林特:《艺术与介入》,李媛媛译,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
【2】[德]格诺特·柏梅:《感知学:普通感知理论的美学讲稿》,韩子仲译,商务印书馆2021年版。
【3】[德]卢茨·科普尼克:《慢下来:走向当代美学》,石甜,王大桥译,东方出版中心2020年版。
【4】[德]米切尔·兰德曼:《哲学人类学》,阎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5】[法]莫里斯·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杨大春译,商务印书馆2021年版。
【6】[德]马克斯·舍勒:《舍勒选集》,刘小枫编选,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标签: #哲学人类学 兰德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