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此时同学们对“gr是什么”大约比较珍视,姐妹们都需要分析一些“gr是什么”的相关知识。那么小编在网摘上收集了一些关于“gr是什么””的相关资讯,希望姐妹们能喜欢,朋友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量具GRR的均值极差法中GRR可以接受的先决条件是Ndc≥5,那Ndc是啥?为什么要≥5?
我是小白,我知道GR&R,NDC又是个什么鬼?
不急,且听我慢慢到来:
首先了解以下三个概念,分别是...
分辨率
又称最小可读单位,分辨率是测量分辨率、刻度限值或测量装置和标准的最小可探测单位。数据分级数通常称为“分辨率比率”,因为它描述了给定的观察过程变差能可靠地划分为多少级。
有效分辨率
考虑整个测量系统变差时,数据分级的大小叫有效分辨率。
Ndc
即数据分级数,它可以被认为是测量系统的有效分辨率,即考虑整个测量系统变差时数据分级大小。它是基于测量系统变差的置信区间长度来确定该等级的大小,通过把该数据大小划分为预期的过程分布范围来确定数据分级数(Ndc)。
对于有效分辨率,该Ndc的标准(在97%置信水平)估计值为1.41(PV/GRR),即Ndc = 1.41(PV/GRR)。
分割线
OK...
三个概念已介绍完,那Ndc到底是啥?为什么要≥5?我们知道Ndc = 1.41(PV/GRR),拆开就是:
1.41
PV
GRR
接下来见证奇迹......
第一个:Ndc是啥?
由于测量的误差存在,测量值应该是一个服从平均值XT(目标)+B(误差中心),方差为σm的正态分布。
如果对两个零件进行测量,两个零件的特征值XT1>XT2,测量系统进行测量的过程中如果出现XT1<XT2,这样的话,自然形成了错误分类。
如果我们分析出现这个错误的概率,导入新的随机变量XN=XT1-XT2,服从平均值XT1-XT2和方差(σn)^2=(σm)^2+(σm)^2=2(σm)^2的正态分布。
如果XN<0,发生错误分类,所以在XN<0时的概率密度函数下的面积P便是错误分类的概率,可以看出,当XN,越大,发生错误的机会越小。
如果XN=3*σn时,P=0.00135,错误分类概率已经很小,自然XT1-XT2=3*根号2*σm。
3*σn
这里要解释一下!
在五大工具手册中SPC控制图的原理有提到,以3σ为控制界限最为经济。在虚发报警和漏发报警中找一个经济平衡点。
一般把XT1-XT2定义为测量系统的分辨率,意义在于,如果不同产品特性之间的差异在3*根号2* σm以上的时候,测量系统对他们错误分类的概率小于0.00135。
一般来说,产品的过程参数为6 σp,那么测量系统可以把产品区分的等级计算公式就是:
Ndc= 6 σp/分辨率=(6 σp)/(3*根号2* σm)= 根号2* σp/ σm,
也就是产品变差和GRR的比值的根号2倍,即上面提到的Ndc=1.41(PV/GRR)。
可以对照下图理解上述内容
第二个:Ndc要≥5?
先看下面的推到过程,其中PV-零件变差,TV-总变差;
若需要满足%GRR=30%,则Ndc=4.5,对Ndc取整为5。所以若要满足%GRR<30%,则Ndc必然大于等于5。看来Ndc和%GRR用以判断貌似是等价的。
当Ndc=4,%GRR=33.3%
当Ndc=5,%GRR=27.2%
当Ndc=6,%GRR=22.9%
%GRR=27.2%,最接近30%的最低要求,此时Ndc=5。(这就是要求NDC要大于5的原因)
补充
Ndc与控制图的关系
测量系统的分辨率不足(Ndc小于5)的情况可以通过SPC过程变差极差图很好地显示出来。特别是当极差图显示可能只有一个,二个或三个极差值在控制限内时,这种测量就是在分辨率不足时进行的。同样,如果极差图显示出可能四个极差值在控制限内,并且超过四分之一的极差值为零,那么,该测量是在分辨率不足时进行的。
写在这里...
原来控制图的原理在统计应用的时候都是联通的,±3σ控制限的经济性时时刻刻都在体现...
有一种说不上来的..but又有那种“原来如此”的感觉。
标签: #gr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