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空技术网

小白楼镇江道最成功个体户,200块钱起家,发展成全国闻名帽子王

天津往事 41934

前言:

今天咱们对“工程白色帽子级别”大概比较关切,各位老铁们都需要分析一些“工程白色帽子级别”的相关资讯。那么小编也在网上收集了一些关于“工程白色帽子级别””的相关资讯,希望朋友们能喜欢,各位老铁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王德强

帽子王王德强通过视频讲自己的人生故事,收获了大量“粉丝”关注,那些有趣的话题又把人们带回上个世纪末那风生水起的年代。在当时,王德强是天津最成功的个体户之一,天津人就算没戴过帽子王的帽子,也都知道小白楼有个帽子王。

王德强生于50年代,小时候家住河西区下瓦房,父亲是银行职工,母亲一直担任街道代表,街坊邻居都亲切地喊她“王娘”。王德强有三个哥哥,他16岁时上山下乡到云南,认识了上海女知青蒋红宝,两人结婚,后几经辗转,落户河北饶阳。

1983年,王德强夫妻俩从饶阳回到天津,他们属于三无人员——没户口、没房子、没工作。一家三口人挤在一间阴暗潮湿的地下室,但夫妻俩笑对人生,自立、自强,从头做起,创业起家。

帽子王小店

第一次做买卖,王德强从河北省运回35斤绿豆。提防着被人打成“投机倒把”,他蹬着自行车驮上绿豆,从谦德庄骑到中山路,到这边不会遇到熟人,才好意思把绿豆卖出去。半天时间不到,他赚了32块钱。当天晚上,家里包了一顿饺子改善伙食。

王德强逐渐积攒了200块钱,又找朋友借了200块钱,坐硬座火车去了上海。他专挑俏货下手,帽子、衬衣、小针织品,只要入眼的统统拿下。几个大包裹连拖带拽搬到火车上。回程在沧州站下车,将趸来的俏货运到任丘,卖给在当地油田工作的年轻人。那段日子,他四天往返一次,这趟列车的乘务员都认识了这个跑单帮的天津人。

天津小白楼镇江道市场逐渐兴起,1988年,王德强在这个市场租了一间6平方米的棚亭,起名“海来”,意思是上海货,主要卖帽子。镇江道市场当时比滨江道略差一截,但现在来看,这条街更牛掰,因为成就了大维、爱之如、特派等名牌,许多当年这条街上的个体户,都成了名震津门的大老板。王德强是其中之一。

帽子王工厂

王德强趸来一批白色网球帽,怎么看怎么别扭,因为“白帽子”在天津不太吉利。在电视上看到外国足球明星给球迷在帽子、衬衫上签名,球迷欣喜若狂,他得到灵感,用记号笔在帽子上写了Lucky、Sport等英文。转天摆上柜台,立即被抢购一空。一招鲜吃遍天,他把代客签名做为一项服务,许多人过生日都让他在帽子上签名。一时间,人们经常能在小白楼这家小店里,看见他在帽子上写字。

一位摄影记者看到他的小店有特色,拍了张照片登上报纸,把卖帽子的老王称为“帽子王”。王德强顺水推舟,“帽子王”逐渐叫响。别看小店不大,但一年四季客流不断,全年销售额能达到百万!

在一次天津市个体户座谈会上,市长张立昌对王德强说,个体私营经济不能停留在小门小脸,满足养家糊口、过小康日子,要跳出起家时的模式,有干一番事业的气魄。帽子王是块硬招牌,一定要把帽子王做成名副其实的全国的帽子大王。

王德强

王德强深受启发,随着生意逐渐做大,投资建起一家制帽厂。他的生意经是: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变。他设计的一种电脑绣花钢板棒球帽,延续了“Lucky”品牌,掀起一阵“钢板帽热”,逐渐向全国蔓延,月销售3万顶、持续火爆销售两年。

质地不可靠、图钱骗人的商品,王德强坚决不卖。长春一家公司慕名上门订做2000顶帽子,货发到长春后,发现这批帽子前面的红色丝绳有些褪色,会把帽子染红了。王德强得到反馈后,立即收回了这批帽子,重新做了2000顶送到长春,并向客户致歉。

一个200元起家、五六平方米专营帽子的售货亭,短短几年间发展成拥有400万元资产的帽子王帽业公司。帽子品种最多时有400多种,北京、上海、沈阳、太原等地客商都慕名来天津进货。

王德强

1995年第43届世乒赛在天津举办,王德强赞助了“美好瞬间映世乒‘帽子王杯’摄影抓拍大赛作品展”。他还被评为市级优秀企业家,为儿童福利院、儿童村、希望工程等捐款捐物不计其数。

2002年,王德强带着200多种帽子第一次参加广交会,有位韩国客商相中了其中一种,当即签下十几万美元订单。帽子王逐渐远销到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如今,帽子王虽已退出江湖,但江湖上依然有他的传说。

标签: #工程白色帽子级别